小夢石打開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穿越功能,沈聰明編輯、李任惠科普作家、於張喜文史作家、齊紅霞特警、沈琳特警,紅學家範想林、考古學家張洪德、神話學者夏青、劉媛媛編輯、程萍編輯、林燕子舞蹈家等,紛紛打開魔衣與魔幻背心的穿越功能,他們穿越來到了南海夢想科考艇上。海洋奧秘研究所高敏所長、王可博士、劉夢石帶著夢弟、小燕子、小聰、小明、小波等與夏青、張洪德、小夢石等眾人來到艦艇上參觀。
小夢石問:“艦艇動力的奧秘何在?”鄧青艇長說,艦艇的動力係統是其核心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響其性能、續航能力和作戰效能。艦艇動力類型有蒸汽動力。蒸汽動力是航母使用最早、最多的動力形式。其工作原理是將水燒開,形成高壓高溫的蒸汽,然後利用蒸汽推動葉片旋轉,從而驅動螺旋槳。蒸汽動力的優點包括尺寸小、重量輕、經濟性高、工作平穩、噪音低和生命力強。然而,這種動力係統需要頻繁的維護和燃料補給。
副艇長胡虎說,還有燃氣動力。燃氣輪機是一種高效的動力裝置,廣泛應用於現代艦艇。燃氣輪機通過燃燒燃料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驅動渦輪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或螺旋槳。燃氣輪機的優點在於能量密度高,體積小而功率大。例如,美國伯克級巡洋艦使用的通用電氣生產的l2500航改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鄧青艇長說,還有核動力。核動力是現代大型艦艇,尤其是航母,所采用的一種先進動力形式。核動力航母的優勢包括:海水淡化係統:能夠提供足量淡水,減少補給頻率。長時間高速航行:可以長時間保持最高速滿速航行。節省空間:無需煙囪,艦島縮小,甲板空間得以優化。快速動力響應:鍋爐時刻處於熱機狀態,動力隨叫隨到。增加載荷:燃油載重轉為戰機、其他油料和彈藥,提高了艦艇的作戰能力。下麵請徐艦長對動力係統進行比較。
徐艦長說:“鄧青艇長,客氣了,鄧青艇長曾經是驅逐艦艦長,我簡單回答,常規動力(蒸汽動力、燃氣動力)優點是造價較低,技術成熟,維護相對簡單。缺點是需要頻繁補給燃料,續航能力有限,蒸汽動力噪音較大。核動力的優點是續航能力強,不需要頻繁補給,動力響應快,節省空間,適合長時間部署。缺點是造價高昂,技術複雜,維護要求高,核廢料處理問題。結論艦艇動力係統的選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任務需求、預算限製、技術水平和戰略考慮。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的艦艇動力係統可能會更加高效、環保和智能化。”
接著,鄧青艇長詳細地介紹艦艇動力裝置知識 。蒸汽輪機動力裝置。以蒸汽輪機為主機的推進裝置 。包括主鍋爐 、主蒸汽輪機 、主冷凝器 、主傳動力裝置是在 20 世紀初期發展起來的, 至今仍為中、小型艦艇廣泛 用 。其優點是經濟性好 ,重量和尺寸小, 機動性高, 操縱管理方便。 缺點是噪音高, 振動大 ,單機功率小。”
艦長停頓了片刻 ,補充說: “發展趨向是進一步提高增壓比以增 大單機功率 ,采用減振和消音技術以提高隱蔽性,進一步提高經濟性和自動化程度 。它是在 20 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新型動力裝置 ,兼有蒸汽輪機和柴油機動力裝置的優點 ,單機功率 、經濟性和壽命等性能指 標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
劉傻子說,70 年代以來 , 已被大、中型水麵艦艇和特種艇 廣為采用 。其缺點是: 低負荷熱效率低 ,須用結構較複雜的變向傳動 裝置或變螺距螺旋槳,進排氣裝置尺寸大,對製造材料和工藝要求高,
劉傻子教授說:“日俄戰爭後,出現了近代護衛艦和水上飛機母艦 。第一次世界大 戰中, 潛艇發揮了重大作用,出現了航空母艦、反潛艦艇 ;水麵艦艇普遍加強反潛武器。”
鄧青艇長說:“戰後,各國成批建造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 、護衛艦 、潛艇、 航空母艦和其他小型艦艇, 勤務艦船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從 19 世紀 30 年代起 ,艦炮口徑不斷加大,爆炸彈,取代實心彈;19 世紀中葉後,後裝線膛炮,逐步取代前裝滑膛炮 ;旋轉炮塔炮,逐步取代舷炮。”
胡虎副艇長說:“ 隨著艦炮破壞力的提高,迫使大型艦艇裝設舷部和甲板的裝甲防護帶 。 19 世紀 50 年代開始,裝甲艦和裝甲巡洋艦應運而生, 並逐漸成為艦隊的主力 。”
徐艦長說:“ 19 世 紀下半葉,鋼鐵逐步成為主要造船材料,使船體結構更加堅固耐用,排水量增至萬噸以上,同時,水雷和魚雷陸續裝備艦艇。 1877 年 ,英國研製出魚 雷艇。”
劉傻子說:“1892 年,俄國研製成布雷艦 。接著 ,各國陸續建造魚雷艇和布雷 艦並用於海戰。水雷和魚雷裝置 ,增強了海軍的戰鬥力, 也給軍艦帶 來新的威脅 ,迫使大型軍艦設置水下防雷結構 。1893 年 ,英國建成專 門對付魚雷艇的驅逐艦。”
鄧青告訴大家說:“20 世紀初,出現具備一定作戰能力的潛艇。 俄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批掃雷艦艇。 如果,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麵。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 ,擁有自主發展的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世界航海強國。”
夢弟講述了自己夢見老海龜談潛艇科技, 胡虎聽了 , 笑道:“夢弟,我聽見劉傻子教授介紹你了,你真是名不虛傳。”“胡虎叔叔 ,你能繼續給我們介紹潛艇的功能麼?” 夢弟說。“好的, 雙殼潛艇艇體,分內殼和外殼,內殼是鋼製的耐壓艇體,保證潛艇在水下活動時 ,能承受與深度相對應的靜水壓力 ;外殼是鋼製的非耐壓艇體, 不承受海水壓力。” 指揮員李君說。
王可博士說,內殼與外殼之間,是主壓載水艙和燃油艙等 。單殼潛艇隻有耐壓艇體, 主壓載水艙布置在耐壓艇體內,在耐壓艇體兩側 ,設有部分不 耐壓的外殼 ,作為潛艇的主壓載水艙。
李君指揮員說,現代潛艇進度耐壓艇體內, 通常分為艏 、舯 、艉三大段,分隔成 3~8 個密封艙室 ,艙室內設置有操縱指揮部位及武器 、設備 、裝置、 各種係統和艇員生活設施等,以保證艇員正常工作、生活和實施戰鬥。
劉傻子說,現代潛艇在艄段安裝有大型球形聲納基陣和魚雷艙,在魚雷艙內,一般安裝有 48 具魚雷發射管 。舯段有耐壓的指揮室和非耐壓的水上指揮艦橋。
劉傻子教授問:“艦長 ,艦艇的現代化體現在哪些方麵?你可以給我們海洋奧秘探索行動組的學生誌願者講講。”
艦長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大批舊式艦艇陸續退役 , 少數進行現代化改裝 。隨著艦載武器 、動力裝置 、電子設備 、造船材料和工藝的迅速發展 ,艦艇的發展跨入現代化階段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 , 航空母艦開始裝備噴氣式飛機和機載核武器 , 采用斜角甲板、 新式起飛彈射器 、升降機 、降落攔阻裝置和助降係統。”
海洋爺爺插話說:“50 年代中期 ,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 ”號建成服役。50 年代末期 ,導彈開始裝備到大、中型艦艇;反潛艦艇、 登陸作戰艦艇得到進一步發展 。60 年代 , 出現新型導彈巡洋艦 、導彈驅逐艦 、導彈護衛艦、戰略導彈核潛艇、 核動力航空母艦 、直升機母艦、兩棲攻擊艦、獵雷艦 、遙控掃雷艇。”
艦長接著講:“ 1967 年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 ,許多國家普遍重視發展導彈艇, 出現導彈衛星跟蹤測量船 、衛星通信船 、武器和設備試驗船等 ,航行補給船、海洋調查船和電子偵察船在技術上也有新發展。
直升機開始普遍裝備大、中型水麵艦艇, 軍用快艇開始裝備燃氣輪機動力裝置並采用水翼和氣墊技術。”
70 年代以後 , 出現搭載垂直 短距起落飛機的航空母艦 、多用途航空母艦 、通用兩棲攻擊艦等 , 導彈已成為戰鬥艦艇的主要武器。
大、中型艦艇,普遍搭載直升機 。戰鬥艦艇, 裝有指揮控製自動化係 統和火控係統 。燃氣輪機 , 已為水麵艦艇廣泛采用 ,艦艇各係統的 自動化程度提高。 艦艇隱身技術開始得到應用 ,模塊化造船工藝日趨 完善。
艦長說到這裡 ,停頓了片刻說:“中國海軍自 20 世紀 50 年代起,研製成一批巡邏艇, 隨後引進技術資料和部分裝備,建成一批護衛艦 、潛艇、掃雷艦 、獵潛艇和魚雷艇。
到 60年代初,海軍艦艇和武器裝備進入全麵自行研製 階 段 。 1962 年建成“62 ”型護衛艇。 1964年,建成“037”型獵潛艇。 同學們, 你們可以打開夢幻帽的搜索功能 ,談一下艦艇的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