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唐太子的悠閒生活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可汗的旨意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可汗的旨意(1 / 1)

推荐阅读:

[]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裴炎以前就設想過,設想吐蕃並入大唐的很多種可能,其中還有各種官吏來往,官邸的建設,甚至兵馬調度與支教,或者是戶籍相關的一大堆繁雜事務。

先前朝中有議論過如何讓吐蕃並入大唐,在討論的過程中分成了好幾派,有的人主張緩緩教化,或者要用數年或十數年之久。

還有的人認為就應該出兵直接鏟除吐蕃的反對勢力,直接鏟平自然就沒人抗爭了。

甚至有人覺得將吐蕃的子民全部征發到天竺去,留下土地給大唐,不過這個想法一出來就被很多人反對了。

大抵上,還有一些更不著邊際的想法。

裴炎回想起今年年初時發生的很多事,不過在陛下麵前,還是躬身行禮,十分鎮定的模樣。

劉仁軌的神色則凝重了幾分,他不是因為陛下的話語而神色凝重,而是因為吐蕃的一封密信。

這份密信所寫的是,吐蕃地界內企圖號召吐蕃人與大唐敵對的吐蕃舊貴族。

原本崇文館與吐蕃的都護府對這些舊貴族還算是客客氣氣的,雙方安然無事地過了十年。

大唐已經給了他們顏麵,但現在他們卻成了反對大唐的最大阻力。

劉仁軌道:“陛下,吐蕃歸入大唐的社稷大計,若有人執意與大唐為敵,臣以為這些人死不足惜。”

裴炎也道:“陛下,臣以為若總要死一些人,不如就殺個乾淨。”

陽光照在河麵上,照耀得渭河也是波光粼粼的,李承乾揣著手目光看著對岸,低聲道:“吐蕃人心皆向大唐,那些貴族也隻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若吐蕃並入大唐是大勢所趨,這個大勢不可阻擋,那些舊貴族執意與大唐為敵,無非是他們想要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說起利益,裴炎與劉仁軌的神色多了幾分複雜。

李承乾在河邊的一塊乾淨石頭上坐下來,低聲道:“可朕什麼都不想給他們,甚至還要將那些舊貴族的牧場再分配給底層的牧民。”

劉仁軌道:“臣聽聞鬆讚乾布給陛下寫了一封信。”

李承乾道:“那封信也隻是鬆讚乾布給朕告一聲平安,說他平安到了吐蕃。”

裴炎道:“陛下,臣願奔赴吐蕃助陛下將吐蕃收來。”

“你不能去,讓兵部的張說去一趟萊州。”

“喏。”

裴炎心中疑惑陛下不是要收吐蕃嗎?怎麼忽然又說起東海了。

李承乾又道:“劉侍郎,吐蕃的事,你讓兵部的郎中郭待舉走一趟。”

劉仁軌當即又行禮道:“臣領命。”

裴炎心中很疑惑,陛下為什麼要將這麼重要的事交給年輕人,其實他們也可以再出關的。

後方,盧照鄰與一眾文吏站在一起等著陛下與兩位兵部侍郎談完。

“也不知道陛下與他們說了什麼。”一個稍稍年長一些的文吏,注意到盧照鄰的目光,忙行禮自我介紹道:“在下高崇禮。”

盧照鄰聽著名字有些耳熟,“你是高侃大將軍的兒子?”

“正是,在下原本在鹹陽縣任職縣令,最近才調任秘書監。”

盧照鄰又稍稍點頭,抬眼又見到了劉仁軌腳步匆匆行禮,而裴炎還站在陛下的身邊,講述著話語。

大抵是說到了什麼為難的事,裴炎一直在行禮。

之後,裴炎也快步離開了。

又見陛下在河邊獨坐了半晌,才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讓眾人可以上前記錄陛下今天出遊的言行。

重新回到陛下身後,盧照鄰袖子裡還藏著一本辭官的奏章,可見陛下正對關中現狀滔滔不絕地說著,也就隻能一直記錄,根本沒有遞奏章的時機。

今天,陛下的話語要記錄下來,而後張貼在朱雀門前,直到黃昏時陛下都回宮了,盧照鄰都沒能把自己手中的辭官奏章遞上去。

回了長安之後,盧照鄰身為禮部侍郎還要為科舉的事忙碌,這份辭官奏章他隻能留到以後再遞交給陛下,看著朝中為科舉忙碌的眾人,盧照鄰心中的責任感再一次升起,將精力投入到了科舉的準備中。

回到家中,盧照鄰看著自己的辭官奏章不語,如今的朝堂變化很多,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職責在做事,忙碌一直是朝堂的現狀。

這與盧照鄰起初預想的朝堂生活不同,結交名仕,與人交談……在這裡這些都沒有,唯一有的隻有一心為社稷的朝臣。

而當初所想的生活,對盧照鄰來說也隻能憧憬。

“盧侍郎。”

門外傳來了呼喚聲,盧照鄰尋聲看去,是一個禮部的文吏,詢問道:“怎麼了?”

“許尚書今天說了要弘文館的學子名冊。”

盧照鄰不動聲色將辭官奏章放到了一旁的書架上,藏了起來,頷首道:“我會安排的。”

“多謝。”

這個文吏又腳步匆匆地離開。

盧照鄰暫且不打算辭官了,繼續忙碌著禮部的事,為今年的科舉奔波。

閒暇之餘,他才聽說郭待舉去了吐蕃,而張說去了萊州處置東海的事宜。

郭待舉去吐蕃倒也說得過去,吐蕃是如今的社稷大事。

可讓張說去東海,又是為了什麼?的確是令人費解。

也沒有明確的旨意,多半是兵部的調令,傳聞當年太上皇東征時在萊州建了不少海船,兵部此行多半也隻有與這件事有關。

乾慶十三年五月的下旬,關中就要入夏了,郭待舉帶著一隊兵馬從長安城一路來到了青海。

郭待舉見到了如今的吐蕃都護府的都護李安期。

“原本這一次劉侍郎是要親自來的,不過陛下好似對兵部另有囑托,就讓下官來了一趟。”

李安期牽著戰馬走著,又道:“你們來了就好,你們再不來某家就要大開殺戒了。”

郭待舉這一次來帶著兵部的調令,可以調動都護府兵馬,此番前來他勢在必得,定要為當今陛下辦好這件事。

從青海一路來到吐蕃,郭待舉適應著吐蕃的環境與氣候,也會喝一些吐蕃人的奶茶,吃一些糌粑。

李安期一直陪同著郭待舉,與他講述著如今的吐蕃情形。

“其實在以前,吐蕃的那些舊貴族還是好收買的,甚至隻要我們唐軍給予一些好處,他們也會為唐軍做事。”

郭待舉反問道:“為何又不能收買了?”

“安寧地久了,他們覺得大唐與吐蕃不會再開戰了。”李安期雙手背負,望著寧靜的藏布江道:“隻要大唐與吐蕃不開戰,他們就可以一直向唐軍要好處。”

郭待舉有些疑惑,他落後半步跟著,“難道他們就不覺得,唐軍有朝一日不會再給他們好處嗎?”

李安期道:“正是因他們這麼想過,才會一直想要與大唐為敵。”

聞言,郭待舉的神色多了幾分肯定,道:“果然是一幫蟲豸。”

如今的吐蕃崇文館有越來越多的吐蕃孩子,而這十餘年間,學成的孩子正在不斷前往大唐。

去過大唐的孩子又回來了,那些在長安學成的吐蕃學子回來之後,就會帶著更多的吐蕃孩子前往大唐。

周而複始持續了很多年,如今崇文館的吐蕃學子,從五歲到十五歲有六百餘人。

若算上已經學成的學子,在崇文館的走動的吐蕃學子有近三千人。

而這三千人就是吐蕃的三千戶人家,一個學子成家之後一戶就成了兩戶人。

因此,乾慶一朝在吐蕃建設多年的基礎上,形成了一股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向心力。

而這個向心力除了崇文館的支教造成的,還有一個個有關於唐人與吐蕃的故事。

大唐雖說沒有治好鬆讚乾布的病,卻讓鬆讚乾布活到了現在,並且安全地回到了吐蕃。

如果這些還足以讓郭待舉完成兵部的大業,他就回長安辭官。

李安期道:“但凡兵部所需,儘管告知我們都護府。”

“多謝。”

郭待舉來吐蕃的第三天,他沿著藏布江走著,終於見到了一間由石塊與牛糞,還有布料建起來的一間屋子。

屋子前還有三頭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還有十餘隻羊愜意地走在陽光下。

郭待舉邁步走上前,走入這間屋子中,見到了鬆讚乾布。

鬆讚乾布看著一卷書,道:“這是你們關中的書,以前我想看書還需要讓我們的勇士去買,現在不用去買,也不用派人去吐蕃抄錄,你們的人會源源不斷地將書籍送來。”

郭待舉道:“不管是吐蕃還是中原其他地方,我們一直在這麼做。”

一頭白發的鬆讚乾布坐在火盆邊,放下手中的書,又拿起火盆上的鍋倒出一碗有些濃稠的奶茶,“喝點吧。”

郭待舉接過鬆讚乾布端來的奶茶,飲下一口,低聲道:“以前我喝過一位吐蕃老人家的奶茶,他叫茹來傑,不過他過世了,那時候還是在蔥嶺。”

鬆讚乾布笑道:“味道如何?”

郭待舉道:“我以前喝過的奶茶,沒這麼濃。”

見鬆讚乾布走出了屋子,郭待舉也跟著走出來,重新見到了陽光。

其實郭待舉不喜他的屋子,這間屋子遮蔽了太多的陽光,而且也並不通風

“我一直以為吐蕃人的房子都是帳篷,這屋子住著舒服嗎?”

鬆讚乾布搖頭道:“如果你們唐人一直好問,你們知道的就會越多,聰明的人會謙遜,自大的人不會去問。”

郭待舉又道:“讚普久居長安多年,應該不喜這樣的屋子。”

鬆讚乾布道:“吐蕃大多的屋子都是這樣的,我住在長安城這麼多年習慣了唐人的屋子,我知道唐人的房子漂亮又舒服。”

“可我是吐蕃的讚普,我若是不住這樣的屋子,我建設一個不一樣的?”鬆讚乾布又搖頭,“若真是那樣,吐蕃的子民就會覺得我已不是吐蕃人,我和他們不一樣了。”

“我是讚普我就要和吐蕃的子民一樣,如此才能幫助天可汗將吐蕃交給大唐治理。”

兩人見麵,才說了三句話,鬆讚乾布就搖了兩次頭。

郭待舉上前一步,“既然讚普也想……”

鬆讚乾布打斷的話,“你們打算怎麼做?”

“我們會將吐蕃的土地再進行均分,讓沒有牧場的牧民得到牧場,讓沒有牛羊的牧民得到牛羊,讓每個人都能有衣食,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來崇文館。”

“我會丈量貴族的土地,之後會重新均分,最底層的人得到田地,那麼他們就會擁護我們,而貴族就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這沒什麼不能說的,因郭待舉的人手已經在這麼做了。

郭待舉說了一句劉仁軌交代過的話語,他言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死一些人,那就要死得乾淨。”

鬆讚乾布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坦誠,又遞給他一塊風乾的牛肉。

讓郭待舉很意外的是鬆讚乾布是站在陛下這邊。

“不知吐蕃大相如今在何處?”

鬆讚乾布道:“他不會打擾你們行事的。”

既有了鬆讚乾布的表態,又有了他的保證,郭待舉此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很順利,順利得讓郭待舉覺得不真實。

在以前吐蕃的雨季很少,一年之中大概隻有這麼一兩月,近年來吐蕃的雨季忽然多了。

正值夏天,今晚的吐蕃下著雨,一個唐人官吏帶著一群吐蕃的牧民在一個吐蕃貴族的牧場走著。

吐蕃貴族的牧場很大,這片雪山下的整座牧場都是一戶人家的,這戶人家隻有三個孩子,他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大的牧場。

遠處傳來了幾聲大吼,是唐人的官兵押著這片牧場的貴族而來。

領著牧民的唐人官吏正是郭待舉,他朗聲對押送而來的舊貴族道:“現在,這裡的土地都是天可汗的,按照大唐的律法,天可汗的臣子有權分配天可汗的土地。”

那吐蕃貴族還在用吐蕃語怒罵著,他的怒罵聲在雨中顯得微弱。

郭待舉又道:“天可汗的旨意是為了吐蕃與大唐的長治久安,阻撓天可汗旨意,並傷害兩地人心者,一律以謀逆罪論處。”

站在郭待舉身後的吐蕃牧民是最忠誠的追隨者,也是這場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原本他們連個養牛羊的草地都沒有。

這一刻,他們看到吐蕃貴族的家仆提著刀朝著大唐官兵衝來,還未等大唐的官兵動手,郭待舉身後的牧民冒著大雨,他們腳踩著泥濘,衝向了那些家仆,雙方在雨中毆打在一起。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