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想寫在作家說的,時間太緊,就單開一章解釋一下,也算是劇透了,不過,對於能看到這裡的讀者老爺來說,這也無關緊要。
有書友說工程這段劇情莫名其妙,走偏了,不知所謂……大概是這個意思。我要解釋一下,走偏是沒有走偏的,但還是那個問題,詳略安排不當確實是有的。按照我本來的設想,用一半章節將之交代完畢就行,可手一擱到鍵盤上,就不受我控製了。
先說書友質疑大綱走偏這點,我再說一遍,大綱從未走偏。又說看到這裡不知道我究竟在寫什麼,我記得前麵有過詳細解釋,貫通“精氣神”三部的全文核心是“文明”,而這第一部的劇情核心是“一統九州,結束亂世”。
這個工程,是在兼顧本部劇情時,對總核心的呼應。
首先,這是一個將傳世的“文明奇觀”,對標的是都江堰,是鄭國渠,是京杭大運河。這是真正能流傳後世,照耀千古,跨越時間長河,給整個文明爭光添彩的“奇跡工程”。
試想,如果沒有一個類似的,存在於“遠古時代”的奇跡工程,文明的光輝必將暗淡許多。
在此之前,這個世界還不曾有過這樣的超級工程(元帝沒有修萬裡長城,也沒有修貫通天下的直道,在這一塊,這個世界還是一片空白)。
其次,現在劇透一個“結算”獎勵,羅青靈機一動提出的將工程期間所經曆的一切記錄成文字,流傳於書本,在主角的不斷提點下,將變成一部類似於宋朝官方修訂的《營造法式》一樣大型工程營建類專業書籍,不僅將飽含書中工程,還有郭家有關元京城修建的所有知識,其不僅是工程類書籍,為後世所有工程狗立下必須仰望的標杆,同樣是“遠古管理學”,“遠古應用數學”的集大成綜合部書。
因為它是開天辟地一來的第一部,具備獨一無二的特性,將成為繼“原器木桶”,“白帝定水石”之後的新聖器,我打算將之命名為“土木聖經”,笑。
除了這個,類似的設計至少還有兩個,一個是主角將來還會主持編撰一部“通天人之際,究古今之變”的史書,從五帝時期開始,全麵梳理過往脈絡,隻有這樣,文明才能夠真正的穩定延續。
再一個,就是“文字變革”,不知道還有沒有書友記得,現在的文字是“類似於鳥蟲文與篆書的綜合體”,比小篆還要更傾向於圖畫一點。因為持續五百年的亂世,文字本應發生的簡單化,更加符號化的演變被打斷了,或者在某些地方角落發生,卻沒能推行天下,所以,主角會推動一次類似於“小篆到隸書”的變化,並將兩種文字的對比刻在石碑之上(不僅我們有,我記得西方好像也有類似的石碑,還是三種文字互相印證)。
而這兩件東西,同樣因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和廣泛的知名度,成為新的“聖器”。
這些看似旁筆,和“統一九州”這第一部主線不太相乾的部分,才是真正可以貫通三部的偉大成就。
反而是主角當下主要專注的領域,也是第一部的主線,隨著第一部結束,基本也就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漢武帝當時的豐功偉業,那些戰爭,那些激動人心,那些被當時之人認為天一般重要的一切,在他們死後,其意義就迅速變小,等到漢朝滅亡,一兩千年後的今天,那一切的豐功偉業,甚至連作為大家口頭的談資都略顯小眾。
反倒是當時一個受了宮刑的史官,其留下的文字,反而輝映千古,甚至可以想見,隻要中華文明還在延續,哪怕再過一萬年,哪怕人類已經走出銀河係,其光輝不僅不會暗淡,反而會越發耀眼,若是以炎黃子民自居的人類真能走出銀河係,若世界真的有著書中設定一般的特性,作為“聖器”存在的《史記》,其光輝之盛,怕是太陽在它麵前,都要羞慚的說一聲“我這小小一團螢火,不敢與您爭輝!”
本來隻是隨便聊聊,結果沒收住,又水這麼多。
撲街作者求點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