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170章驅逐北匈奴

第170章驅逐北匈奴(1 / 1)

推荐阅读:

inf

前麵提到,北匈奴早就想好了應對聯軍的策略,隻需要以逸待勞,漢軍和南匈奴的軍隊就會大敗而去。可惜他們不知道,不止匈奴人了解草原,某些漢人也對草原和大漠了如指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耿秉。

十六年前,大將竇固出酒泉(今甘肅酒泉)西進,直到天山,占領北匈奴最肥沃的耕地之一伊吾盧(今新疆哈密),留兵屯墾。另一位大將就是此次和竇憲一起出征的耿秉。耿秉在大軍出征以前,就對匈奴地區的風土民情、氣候地形等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此次出兵,正可以一展所長。耿秉率軍出張掖(今甘肅張掖)北進,深入三百公裡,直到三木樓山。可惜北匈奴堅壁清野,下令向後撤退,沒有受到重大創傷,然而耿秉卻因為那一次的從軍經曆而對大漠草原的環境了解至深。

此次是耿秉第二次深入草原作戰,雖然他隻是副將,卻也深得竇憲的信任。竇憲見大軍進退維穀,軍中將士多有返回洛陽之意,隻能向耿秉谘詢部隊下一步的方向。耿秉當然明白,其實這一場戰役本來就是不必要的,隻是若貿然建議部隊回去,竇憲不僅會顏麵儘失,還會罪上加罪。這當然不是竇憲所希望的,因此,要想這一切都不發生,大軍隻能繼續北進,而且還必須一戰而勝。可是如今北匈奴大軍逐漸向北而去,大軍這麼久也沒瞧見北匈奴的蹤影,又怎麼能夠一戰而勝之呢?

耿秉見軍中主將均是有口難言,便神色從容地向竇憲進言。當此之時,正要入秋,北方溫度亦開始下降,水草越往北就越稀疏,因此,北匈奴也不能馬不停蹄地向北而去,萬般無奈之下,隻能向南轉戰,才不至於將自己的軍士和百姓困死。耿秉在分析了這些因素之後,建議大軍繼續北進,同時加緊派出更多的探子,以搜集戰略情報,找到北匈奴主力。

竇憲聞言,心懷大暢,不禁感慨道“耿秉之見,諸將不及也!”

於是,竇憲和南匈奴單於商議,部隊繼續分開向北進軍,同時保持各方的信息通暢,部隊隊形也需要保持犄角之勢,以防在遇上敵軍偷襲之時,可以互相馳援。

北匈奴此刻也意識到,漢軍如果再不撤退,自己便再不能往北走了,一旦秋天過去,百草蕭瑟,牧民的牛羊馬以及部隊的戰馬都隻能餓死,匈奴就真的會全軍覆沒了。因此,隻有南進,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漢軍,才能趁匈奴軍士士氣旺盛、戰力未衰之時,一舉攻破敵方聯軍的圍困之勢。

連日下來,漢軍又向北進軍了五百餘裡,但始終沒有看到北匈奴大軍的蹤跡,軍中將士對此也大多生出退卻之心,竇憲見此,亦不免憂心忡忡。耿秉見狀,急忙向竇憲進言,暫時命令大軍停止進軍。耿秉考慮到,漢軍行了這麼久,應該就快和北匈奴大軍交鋒了,如果此時聯軍任意一部遇上北匈奴,都難以保證必勝。即使是勝利,也隻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此,當務之急,隻有將大軍合為一部,才能夠在遇上匈奴大軍之時,保證自己軍隊戰力的絕對優勢。

竇憲聞言,感到很有道理,於是令屬下向大軍各部傳遞將令,讓他們急忙向中軍收縮,會師一處。與此同時,竇憲還派出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左穀蠡王師子和右呼衍王須訾等一萬精騎為先鋒,以策應主力大軍的安全。不久,幾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當大軍進至稽落山地區時,與北單於統率的主力部隊相遇,連日來,漢軍一直不見北匈奴大軍的影子,乍見之下,大喜過望,主將一聲令下,大軍如過山螞蟻一般,潮水般地向北匈奴奔去。反觀北匈奴的大軍,連日來都在躲避漢軍,心中在就留下了害怕的陰影,雙方部隊激戰之下,漢軍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軍潰散,單於趁亂遁走。殺得眼紅的漢軍一直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邦察乾湖),斬殺匈奴單於以下一萬三千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溫犢須、溫吾等八十一部歸降,前後共有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等將領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中護軍班固為其刻石作銘,記述其豐功偉業,流芳百世。此刻,北匈奴已經元氣大傷,難以翻起什麼大浪,於是竇憲派出了吳汛、梁諷攜帶金帛去招降北單於。招降途中,吳、梁二人又收降一萬多人。追上北單於後,吳汛向他宣明漢朝的威德,並賜以金帛。單於於是決定仿效呼韓邪單於,做漢的藩屬,保國安民。於是,在單於的帶領下,北匈奴殘部便隨吳汛等率眾東返。

《後漢書》記載“九月庚申,以車騎將軍竇憲為大將軍,以中郎將劉尚為車騎將軍。”

竇憲得到了巨額的封賞,在自己的官署之內大興土木,雕梁玉柱,窮奢極欲,朝廷眾人敢怒不敢言。為了進一步鞏固竇氏家族的統治,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夏五月庚戌日,在竇憲和竇皇後的授意之下,分泰山為濟北國,分樂成、涿郡、勃海的部分為河間國。丙辰日,封皇弟劉壽為濟北王,皇弟劉開為河間王,皇弟劉淑為城陽王,繼封已故的淮陽王劉昞的兒子劉側為淮陽王。並命他們即刻就封,以削弱京師之中竇氏家族獨攬大權的阻力。

匈奴南北二部都已經臣服,按理說,竇憲和竇太後現在應該坐享其成就行了,可是,善於權謀的人,是不會甘於寂寞的。因此,竇憲又找到了出兵匈奴的理由。

在竇憲率軍擊潰北匈奴之後,北單於派遣其弟右溫禺輥王奉奏向朝廷貢獻。時隔一年之後,竇憲提出,北匈奴隻派遣其弟弟入朝,卻沒有親自前來,明顯是對向漢朝獻降沒有誠意。在竇憲的操作下,竇太後再一次答應了他要北擊匈奴的要求。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五月,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兩千騎兵進擊屯駐於伊吾盧地區的北匈奴軍,旋即將匈奴軍擊破,占領了伊吾盧地區,車師前後王均遣子入侍,也就是派出質子到洛陽以表示對漢王朝的臣服。

同年七月,竇憲率軍出屯涼州,統轄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敦煌、酒泉等郡兵馬。並以侍中鄧疊為征西將軍,做自己的副手。

北單於見其弟右溫禺鞮王被漢朝送回,知道漢王朝責怪。為了避免戰爭,他急忙派出使者入塞通告,自己將準備親自入朝。消息傳到竇憲耳中,竇憲便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

正在此時,南匈奴看到北匈奴依然對自己具備一定的威脅,特彆是北匈奴一旦和漢朝交好,南匈奴在漢朝的地位就會降低,為了徹底地控製大草原,南單於急忙上書請求出兵擊滅北匈奴,繼而命左穀蠡王師子等率領左右兩部八千騎兵出雞鹿塞。南匈奴軍兵分兩路,向北挺進。及至兩軍會合之後。南匈奴大軍乘夜包圍了北單於本部。此刻漢廷也尚未反應過來,待到木已成舟,漢廷也隻能隔岸觀火。北單於見自己陷入南匈奴大軍的重重包圍,心下大驚,親自率精兵千餘人與南匈奴軍激戰。北單於負傷落馬,又慌忙爬上馬去,最終僅率輕騎數十餘人逃遁而去。南匈奴軍繳獲了北單於的玉璽、俘獲閼氏及兒女五人,斬首八千人,俘虜數千人。至此,南匈奴終於改變了過去一直被北匈奴打壓的困境,變得相當強盛,擁有人口三萬四千戶,總計二十三萬多人,擁兵五萬多人。

永元三年(公元91年)春,北匈奴遭南匈奴打擊後,衰弱已極,竇憲於是想徹底將北匈奴擊滅。這年二月,竇憲派遣司馬任尚和左校尉耿夔為先鋒,率軍出居延塞,出其不意地將北單於部包圍於金微山,多年下來,北匈奴已然是日薄西山,耿夔所部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大破北匈奴軍,俘獲北單於之母,斬名王以下五千多人。儘管如此,在族人的竭力保護之下,北單於還是得以逃走,從此不知所向。此次耿夔攜任尚率軍出塞五千多裡,最終大勝而歸。這是自漢代出兵以來,最遠的一次進軍。朝廷為表彰耿夔的功勳,封其為粟邑侯。

駐於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地區的北單於弟右穀蠡王於除鞬、骨都候以下數支人,見北匈奴單於大勢已去,遂遣使者入塞,希望能夠保存北匈奴最後一絲血脈,為大漢朝拱衛邊境。竇憲聞言,當即應允,遂上書,請立於除鞬為北單於。朝廷允諾。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詔命耿夔出使北匈奴,並授北單於於除鞬璽綬,與南單於同等對待。至此。漢朝終於實現了竇憲和其妹竇太後既征服北匈奴,又讓其與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戰略企圖。

此番接連三次戰役,漢軍和南匈奴軍隊都充分利用了北匈奴飄忽不定、行動快速的特點,以遠程奔襲、先圍後殲、窮追不舍的作戰方略獲取勝利,使延續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得以勝利結束。

東漢征匈奴之戰,曆經漢明帝、和帝兩代奮戰,終於於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將北匈奴徹底擊敗,並於其後兩年時間內,徹底滅亡了北匈奴。從而,使漢代北部邊患由此暫時解除,中國北方地區遂被東漢王朝統一。東漢王朝這一戰爭壯舉,雖然於當時的社會實際有很大不符,但客觀上,則為推動中國版圖奠定的曆史進程起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曆史作用。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