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168章江河日下

第168章江河日下(1 / 1)

推荐阅读:

inf

中國傳統的思想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通過相互間的協調,達至最終的穩定。不管馬家、梁家和宋家在興盛之時是何等作為,他們都是保持大漢元氣的關鍵所在,一旦竇家獨大之後,朝堂之上、深宮之中,竇家都會失去製約,導致漢朝的敗落。

竇家在建初九年(公元84年)之後,就不斷得勢,竇皇後甚得皇帝劉炟寵信,每日朝畢,都會要求竇皇後侍寢,外戚之中竇憲的權力也不斷擴大。自從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竇氏被立為皇後,竇憲身為皇後之兄,初為郎,後任侍中、虎賁中郎將。其弟竇篤任黃門侍郎。兄弟二人,同蒙親幸,並侍宮省,寵貴日盛,王公側目。

這二人本來就仗著自己妹妹在皇宮受寵,狂妄自大,不知所謂。及至宋家、梁家和馬家先後被自己陷害成功之後,竇憲等人更是無法無天。

一次,竇憲到達洛陽城外一莊園,看見其造型獨特,風景清幽,便有心將之據為己有。此莊園的主人正是鄧乾。鄧乾就是當今駙馬,皇帝劉炟的親妹妹沁水公主的丈夫。見竇憲扔下一貫錢,還不足以買莊園的一個小亭之時,鄧乾不禁憤懣不已,就準備要和他據理力爭。幸虧沁水公主也是聰明之人,當即勸道“如今竇家勢力如參天大樹、遮雲蔽日,我們不能學梁家、宋家和馬太後的那些兄弟,莫說是我們,就是當朝皇帝的姑姑,還不是因為得罪了竇家,而被陷害到圈禁的地步。”

於是,鄧乾在公主的勸解下,隻能將自己的莊園拱手相送。當然,此後因為皇帝劉炟自己感覺到不對,逼問之下,才知道竇憲欺負到自己妹妹的頭上,按理來說,如此作為,皇帝劉炟應該是萬萬不能忍受的,可惜他禁不住竇皇後的幾番勸阻,最終隻叫竇憲歸還莊園、在家自省,沒有施予其他的懲罰。如果當時宮中還是三足鼎立之勢的話,竇憲之罪萬萬不能如此輕鬆地就被放過。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炟越發地軟弱了,而且他的作為基本都已經掌握在皇後的手中。比起劉秀和劉莊來,在堅韌和強硬上的確是大有不如。幸好此時朝中還有一大批能乾的賢能之士,為皇帝打理江山。大漢王朝雖然日漸呈現衰落之象,卻還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

但是,有哪一朝臣子可以不凋零呢?隨著年歲日長,曾經的股肱脊梁們都垂垂老矣,一個個先後離去。建初四年(公元79年),太尉牟融病死在了任上。建初五年(公元80年),太傅趙熹去世;建初六年(公元81年),太尉鮑昱病逝;建初八年(公元83年),東平王劉蒼也病故。這些人一去,皇帝劉炟就如失去雙手四肢一樣,麵對日益嚴峻的朝內外局勢,應接不暇。此時的大漢皇朝,真的走到了江河日下的窠臼之中了。

當然,朝中勢力依然可以分為強硬派和溫和派。強硬派以太尉鮑昱為首,太尉死後,大司農鄧彪升任太尉,此人不過是個浪得虛名之人,才華平平,德行也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地方。桓虞素有賢名,但是此刻限於資曆,隻能暫時擔任司徒。在鄧彪的帶領下,雖然得以讓強硬派有個領導,但是每次爭鬥,都沒能在溫和派的代表第五倫手中占得一絲便宜。為此,鄧彪隻能在朝中尋找接班人。汝南名人、楚郡太守袁安才華橫溢,被鄧彪看中以後,擔任了太仆一職。第五倫見此,也積極在朝野內外搜羅人才,最終出身名門世家的會稽郡山陰人鄭弘被他看中,並在第五倫的保舉之下,做了大司農。看起來,朝廷重臣、國家基石似乎已經後繼有人,但是他們沒能看到,皇宮內院之中的竇皇後的崛起,才是讓東漢王朝盛世衰危的最大隱患。而竇皇後自從將梁家、宋家和馬家打入萬劫不複之境地後,整個皇宮後院,再也難以找到可以和竇皇後匹敵的人來,因此,她隻能一方麵打理好和皇帝劉炟的關係,保證自己恩寵不斷,同時則要努力教育好劉肇,讓他能夠為自己所用。另一方麵,則是不斷向皇帝耳邊吹風,以減少竇憲因為霸占公主莊園在皇帝劉炟心目中的壞印象。

而另一邊的竇憲,也沒有閒著,他知道自己有個妹妹在後宮之中一手遮天,因此即使有罪也依然恃無恐。當務之急,是要能夠在朝廷之中找到可以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來。司徒桓虞與司空第五倫等人當然不可能,他們都自視清高,不肯與自己為伍。特彆是第五倫,找準機會就會向皇帝參自己一本,對竇憲而言,第五倫幾乎成了當下的頭號勁敵。於是,他將自己首要的考慮對象定為鄭弘,可惜,他沒有意識到,鄭弘是第五倫一手培植起來的死黨,也正是因為他的清正嚴明,第五倫才不惜用自己在朝中的位置,向皇帝保舉於他。所以當竇憲找到他時,不免碰了一鼻子的灰。

當然,竇憲的努力並不是沒有收到任何效果的,相反,朝中有一大批手握重權之士,或囿於現實和竇憲的權勢,或主動投誠,求取光明前途,被竇憲搜羅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昌陽侯郭璜、侍中郭舉父子,中郎將耿夔,中尉鄧亹,護羌府長史任尚,蘭台令史班固、傅毅等人,甚至是後來的太尉也與他們沆瀣一氣。這些人中,要麼是邊關大將,要麼是軍中勇士,要麼武功卓絕,要麼是風流才子。文武齊全、勢力龐大。他們的崛起,一方麵是東漢士大夫政治的逐漸興盛,另一方麵則是外戚權力向朝中的不斷滲透。大漢王朝在這一批人的手中,實在是福禍難料。

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劉炟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自劉炟死後,東漢天下步入了另一個時代。縱觀劉炟的一生,也許可以用七分功,三分過來形容。一者,改變先帝所施行的鐵血強硬政策,用溫和的方式管理國家的內外事務。邊境地區與民休息,不再輕言戰事。內部地區撥亂反正,嚴明官員選舉的舉孝廉製度,虛心納諫,大力發展農業。幾番平定羌人叛亂,西域都護班超在他的支持下,穩定了西域地區。二者,自己先後縱容馬氏族人和竇氏族人,宮廷之中內亂不斷,最終導致外戚政治的興起。邊境地區管理不嚴,造成官員**,民不聊生的現象四起。朝堂之上不懂得禦下之術,使得群臣百官分為針鋒相對的兩個派彆,最終士族階級頓起,成為東漢前期以後左右著東漢朝政的三股力量之一。

漢章帝劉炟死後,在皇後和竇憲的扶持下,年僅十歲的劉肇登上大位。長子劉慶早就做了清河孝王,即使劉慶有君王之誌,誅逆之心,也隻能望洋興歎,因為竇憲和竇皇後兄妹的權勢太大,捏死他區區一個王爺,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樣簡單,但是多年以來,自己和劉肇也算是交心深厚。在不斷的交往中,劉慶越來越看不透這個被人強製改變命運的兄弟劉肇了,他漸漸意識到,劉肇此子,也非池中之物。他隻能等待,等待著給予竇氏家族一擊致命的時機。可是這個時機,真的會到來嗎?

劉肇繼位,竇皇後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後,其兄長竇憲則做了輔政大臣,一時之間,不僅皇帝在他們的手中被視為玩物,即使整個江山,也幾乎要改名換姓了。

他們為了更加穩固地控製劉肇,不惜擅自改動劉炟的遺詔,讓徙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六安王劉恭為彭城王離開京城,同時大力調整人事,封黃門侍郎竇篤為侍中、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緓為中常侍,共同入宮參典機要。不久,又將劉炟在世之時最為要好的兄弟劉黨攆出京師洛陽就封而去。群臣早就懷疑此詔書的真實性,劉炟在位之時,何等在乎自己愛護親人的名聲,何況是自己最為親厚的兄弟劉黨呢?可惜此刻的朝堂,雖然官員眾多,卻要麼是竇憲的爪牙,要麼是明哲保身、害怕引火燒身之人,就連一向忠義正直的司徒袁安與司空任隗,也隻能扼腕歎息。劉炟之死,實在太過突然。竇皇後身在後宮,對其病情自然是了如指掌,因此,才能夠在皇帝一死便掌握了先機,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而以司徒袁安與司空任隗為首的文武官員,則因為準備不足,一失足成千古恨。

漢和帝劉肇新近繼位,隨著年齡增長,越發感覺自己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漢室大權終於全數落入竇氏兄妹手中,明章之治,這一可以堪稱東漢最為偉大的黃金時代結束,隨即,外戚政治粉墨登場。此後的一百多年中,竇、鄧、閻、梁等家族相繼控製著東漢的朝野內外,一幕幕宮廷悲劇不斷上演。江山代代有人坐,最苦莫過老百姓。外戚、士族、宦官、漢室正統,在此後的時間中,就從未停止過爭鬥,但無論是誰,都很少有人在改善民生的功業上書寫著自己光輝的一筆,有的,隻是爾虞我詐、血雨腥風。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