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進入西漢末年之後,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或者民族,逐步擺脫了中央朝廷的控製,直到光武帝劉秀的橫空出世,南征北戰多年,打敗隴右、蜀中、河西等各鎮諸侯,一統天下,絲綢之路沿線民族和國家逐漸在名義上臣服漢朝,但是劉秀並沒有徹底解決絲綢之路沿線的問題。及至漢明帝繼位,國力日強。遂有意鑿通絲綢之路,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在此之前,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剛剛經曆十五載的兵馬生涯,雖然得以一統天下,可也使其國力遭到巨大損耗,群臣百姓皆翹首以盼,希望能有一段安寧平靜的生活。因此無奈之下,劉秀隻能一改過去漢武帝之時主動進攻的戰略,轉而進行相對更為實際有效的防禦政策。漢朝又逐漸與南匈奴和親,分化瓦解了匈奴政權,到也讓邊境之地取得短暫的和平。
匈奴亦知道,此時的漢朝雖然內部空虛,但自己也處於分裂狀態,所以難以占到絲毫便宜,於是就暫時采取對漢朝求和的態度。與此同時,早已經處於分裂狀態的匈奴南北二部,也爆發了戰爭,最終南匈奴戰敗。這對劉秀而言,無異於是一個噩耗,因為在此之前,劉秀已經與南匈奴締結成為親家,南匈奴戰敗,就意味著自己所支持的政權遭受重創,於漢朝在北部邊境的大局很是不利。南匈奴戰敗之後,北匈奴便趁勢提出與漢朝結親的請求。一時之間,劉秀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結親便意味著背棄以前與南匈奴的合約,不結則代表著與此時勢力相對強大的北匈奴結怨。
恰在此時,劉莊建議劉秀不能同北匈奴和親,以防南匈奴諸部落離心離德,於大局不利。經過商議,劉秀遷羌人、匈奴人等西北方部族和中原雜居。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民族融合,暫時也緩解了匈奴和漢朝之間的矛盾。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春,匈奴東山再起,重新成為東漢王朝西北邊境的最大禍患。然而此時東漢軍力薄弱、良將缺乏。所以劉莊麵對匈奴使者傲慢的態度、無理的要求之時,也隻能忍氣吞聲,被迫開放雲中、朔方諸郡,不敢輕言戰事。並且經由代理太尉趙熹保舉,讓鄭眾出使西域。鄭眾憑借其堪比蘇武的才智品德,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此時的東漢爭取到繼續休養生息的時間。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四月,經過與耿秉、竇固、祭肜、馬廖、劉張、耿忠等人的討論,考慮到東漢經過多年休養,國力日盛。於是漢朝覺得對西域用兵的時機已經來臨。經過詳細討論,漢明帝劉莊最終決定先取白山,奪取伊吾,然後再攻擊車師,繼而出師匈奴周邊列國,達成實際意義上的合圍之勢。並於次年沿著後世之絲綢之路,率領幾路大軍各自浩蕩而去。
此次會戰,東漢王朝總體上取得了較大勝利。尤其是所率領大軍,在對匈奴作戰中,更是取得了自東漢立國以來最為重大的勝利。當竇固和耿忠的大軍抵達天山(今蒙古杭愛山)之時,立馬抓住戰機,一舉擊潰北匈奴呼衍王,浮屍千餘。
北匈奴人大潰,東去無門、北逃無望、南遁無路,隻得一路西竄。而漢軍經此大勝,士氣大振,焉能輕易放過匈奴諸部?
於是漢軍窮追不舍,一直追到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此地已經是西域胡人之地,南方無人可拒匈奴鐵騎,所以匈奴人便調頭南逃,竄入了伊吾盧(今新疆哈密)地區。正所謂兵貴神速,大漢軍隊將士齊心,日行數百裡,如風馳電掣般追到,雙方再次展開大戰,匈奴又敗,此戰一敗,匈奴再無反敗為勝的轉機,最終全軍覆沒於漢軍鐵蹄之下。
從此,蒲類海、伊吾盧一線的匈奴勢力被徹底肅清,竇固向漢明帝劉莊上奏報捷。劉莊聽聞大喜,遂頒詔在此地設置宜禾都尉,同時命令竇固在伊吾盧城周邊留下將士開荒屯田。
開始說道,漢朝出動了幾路大軍。其中有兩路大軍分彆由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秦彭以及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帶領,向北而去。可惜北方的匈奴諸部早就望風而逃,使得兩路大軍無功而返。更有甚者,如太仆祭肜與原南匈奴左賢王攣鞮信一起率領大軍襲取高闕要塞之時,由於王攣鞮的構陷,祭肜被冠以“率軍逗留、畏縮不前之罪”。
漢明帝一氣之下,將其斬殺。一代忠臣良將就此隕落。漢明帝劉莊氣過之後,對此也是追悔莫及,可惜悔之晚矣。
此後,漢朝為繼續維護西域邊境的穩定,欲選一名才德兼備的官員出使西域。這對一向奉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班超而言,無疑是一個可以一飛衝天的絕佳機會。
班超原本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久居窮困潦倒之境地。百般努力之後,依然無所作為。一日見漢軍招兵,考慮良久,終於下定決心,憤而擲筆,應征加入大漢軍隊,以圖建功立業。這就是著名的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此後在諸多戰鬥中,班超皆勇猛異常,屢立奇功,逐漸從底層士兵之中脫穎而出,並深得竇固的嘉許。是時西域各國多歸附於匈奴,皇帝便想可否自己派出使者,說服西域諸國能夠為大漢效力,不僅在軍事上打擊匈奴,還在政治上孤立匈奴。於是發布詔命,急切希望竇固可擇出一人,擔當出使西域諸國的重任。如此重任,讓這些武將出身的人去擔當,哪裡能夠完成?這讓竇固大為發愁。
班超見狀,越眾而出,願意領命西去,為大漢建立不世功勳,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
竇固知曉班超早年也算是飽學之士,隻是鬱鬱不得誌,這才選擇從軍。心想軍中一時之間,還真的隻有班超才能擔當如此大任,於是便答應了他的要求。最終班超不負眾望,以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謀,說服西域各國與大漢交好,就因此事,再加上其兄弟班固在漢朝為官的大肆宣傳,班超得以一鳴驚人,成為天下矚目的風雲人物。
在這期間。班超率領僅僅三十六人輾轉於鄯善、於寘諸國,憑借其勇略遊刃於西域諸國與匈奴之間。巧施妙計,誅殺匈奴使節,征服西域諸國,成就赫赫聲名,威震西域。此前絲綢之路已經斷絕,經過班超的努力,絲綢之路得以重新貫通。次年劉莊又設置西域都護,為漢朝統治西域各地提供政治保障。這些都極大地拓寬了東漢版圖,為其邊境的長期穩定、國力的日漸強盛奠定了基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永平四年(公元61年),邙山之上,時為謁者仆射的耿秉,攜一張滿是灰塵的六弦琴,坐在山頂遠山亭上。他總是喜歡在黃昏的時候到山上彈奏一曲《新宮》,琴音之特點,本應該是高山流水、細水長流的意境,此刻卻變成一曲鏗鏘有力的軍曲,催人奮進。耳聞得琴聲蒼涼悠遠,蕩漾在暮色彌漫的大山之間。間或有遠去西域的駱駝商隊經過,駝鈴聲從遠方傳來,與琴聲一道,糾纏一起再彌散開來。
一曲奏罷,耿秉起身整理自己的衣服,遠望洛陽城中,幾隻紙鳶欲要掙脫那線,隨東南大風朝西北而去。再看那邙山外的先祖帝陵,曾經的顯赫人物多少已經化做塵土?
一閉眼,耿秉便能記起當初自己兒時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的記憶。仿佛那幾千裡遼闊的疆域,一一向自己走來,邊關處狂沙漫卷,火焰怒吼著焚燒,無數隻禿鷲遮雲蔽日地飛過,隻有那羽毛紛紛揚揚的籠罩而下,無數壯誌男兒倒在金戈鐵馬中,無數張日漸模糊的老人、小孩、婦女麵容,或者微笑、或者哭泣、或者無情,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呐喊聲,天邊雷動的戰鼓像是頭頂轟轟隆隆的雷聲,仿佛在催促:前進,前進、前進!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四月,耿秉再次上書,認為時機已到,請求漢明帝劉莊發兵攻打北匈奴。此次耿秉之上書,已經不知是他第幾次請戰。但這次卻和過去不同,從漢明帝經常想起問政的舉動中,不難看出,劉莊已經和自己一樣,早已枕戈待旦、厲兵秣馬多年,千秋霸業,在此一舉。
耿秉認為此戰必開,因為今中原富庶,健兒驍勇,糧秣充足,正是北擊匈奴的大好時機!他還認為,要徹底杜絕西北邊患,必須要徹底剿滅匈奴勢力,隻有如此,才能尋求西北諸境的持久安寧。此外,他還力主戰爭的目的即是要消滅戰爭,因此皇帝陛下應痛下決心,出兵剿滅匈奴,勿要給子孫留下後患!如能成就此等恢宏大業,漢明帝必將名垂青史,受到萬代景仰!劉莊聽罷,頓感激情洋溢,這更加激發其北擊匈奴的雄心壯誌。
是故,耿秉之琴音才得以有如此雄壯激揚之感。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天下之大,卻很少有人能夠和耿秉合奏一曲,更不談懂得他的萬丈豪情和不世雄心,但是耿秉並不孤獨,因為他知道,洛陽城中,有一個人一直很了解他,甚至還被他引為知己。此人正是西域番僧攝摩騰。二人雖然在對待戰爭上的意見不一致,卻也因為對方的才學而生出了惺惺相惜之心,是故二人時常一起論政,耿秉認為胡人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力主通過戰爭,迫使匈奴、羌人等歸附中原王朝。而攝摩騰則認為天子應該廣傳佛教,以佛法感化世人,營造祥和生平之大千世界。耿秉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對其才學和心胸,卻是殊為敬佩。是故,耿秉曾經多次相勸,希望攝摩騰能夠入朝為官,自己可以向皇帝保舉他,以便其在修身之時,也能夠兼濟天下。
攝摩騰總是一言以拒之:時機未到!
一日,劉莊與群臣剛剛收到西北戰報,言及竇固所領大軍在西北戰場上大勝。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劉莊竊以為自己必將成為千古明君,受萬世景仰。當晚,劉莊單單召班固入朝覲見。此時班固正在全力寫就《漢書》,此次入朝,劉莊就是希望一向剛正不阿的班固能夠為其此次功業,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明帝問及班固將如何記述其功過時,班固隻答如實記述。再次試探之下,明帝見其無聽從自己直言、大肆渲染自己功績之意,遂著人賞賜,也算是留下人情。是夜,劉莊夜不能寐,對自己一生之功過反複考量,最終難以出結果,不知不覺之間,已是酣然如夢。夢中忽見一個身高一丈六尺的金人,身上放著光芒,從空中飛進了宮殿。
次日,劉莊在大殿之上,向群臣問及此事可是有何意指。耿秉之好友傅毅也在朝為官,平日裡亦和攝摩騰等高僧有過接觸,於是,他上得前來,欣然答道:“西周太史蘇由推測,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隻為救苦救難,其信義,於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屈指算來,那時至今將近千年,陛下夢到的金人,大概就是這位聖人!據臣所聞,現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陛下夢見的必定是他。”
耿秉聽聞,甚是驚奇,心想莫非這就是攝摩騰所說的“時機”?於是當堂告訴劉莊,自己與一位得到高僧攝摩騰頗有交情,此刻他已經返回西域大月氏。陛下可以著人西去拜謁,正好此時西域已經貫通。
劉莊聽後興趣大增,遂命人去西方求取佛的真意。於是選派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二人,擇黃道吉日,前往西域尋佛求法。他們沿洛水而上,向西行去,一路可謂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到達大月氏。隻見大月氏舉國上下,寺院眾多,寶塔林立。秦景等人隨即采買大量佛像佛經等物。完畢之後,忽見攝摩騰與另一高僧竺法蘭早已經等在那裡,秦景諸人尚未說明,他二人便已經知曉其來意,並願意隨其東來,借帝王天威,弘揚佛法。一時間,東來尋求佛法的人,都視攝摩騰等為神人也。
因為兩位高僧來時住在大月氏的鴻臚寺,“寺”之名,也是當地居民所稱。故而後世相傳,僧院都稱作“寺”。“永平取經”歸來之時,大部分佛經、佛像都是由一匹白馬跋山涉水地背負而來,故劉莊特命將寺院命名為“白馬寺”,以慰白馬之功勞。
當然,以上都取自古代傳說,真實與否現今難以考證。但佛教從東漢時進入中國,並在南北朝以後日益興盛,則是不爭之事實。並且佛教在以後的中國曆史上,逐漸占據重要地位,與儒家、道家一起,成三足鼎立之勢,維係著中國人的精神係統。
明帝善於以法律治理國家,而且法令分明。夜以繼日上朝理政,幽暗屈枉之事必能陳清。朝廷內外沒有寵幸偏袒的私情,身居王位亦沒有驕傲自負的表現。依據實情判斷案件,用刑至少隻相當於前代的十分之二。因而後人在談及治國之道時,無不首先稱讚建武、永平二位皇帝時的政治。
史載劉莊“乙更儘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可見其確實是一個十分勤政的皇帝,素有愛民之美譽。隻是對待百官臣屬、兄弟外戚,則善用嚴苛峻法進行控製,對待周邊民族,則多以戰事為先。是功是過,尚自難以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