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153章新舊交替

第153章新舊交替(1 / 1)

推荐阅读:

inf

自劉伯升、劉秀兄弟起兵以來,天下諸侯並起而立,劉秀最終能夠脫穎而出,實在是僥天之大幸。當時天下的大型諸侯勢力就多達十四家,所以很多人在評價光武中興之時都認為,劉秀創業的艱難程度要遠遠比當年漢高祖斬白蛇起義苦難得多。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具有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強烈的地方主義,比漢斯在《漢朝的中興》一文中說道“光武帝劉秀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家鄉南陽郡的勝利。通過他,來自南陽的人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取得並保持顯赫的地位。這個動亂年代中的另一個特征是缺乏革命目標,沒有證據能說明,鬥爭的任何一方被革命的目標所推動,或者任何領袖設法推翻由帝皇統治的公認的製度。當赤眉軍在中國流竄以及頭目們與南陽紳士在更始帝治下對抗時,所反映的並不是一場階級鬥爭。不論他們的背景如何,他們都接受現存的社會和政治秩序。他們隻是為爭奪這個秩序中的統治權而進行鬥爭。”

最終劉秀成功地成為掌握天下神器的九五至尊,開始了他一係列改造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的計劃。總的來說,他的這些措施都是積極可取的,自新莽大亂開始,持續了二十餘年的戰爭,百姓生靈塗炭,四海之內哀鴻遍野。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恢複和發展,劉秀與民休息,不輕言戰事,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還下詔恢複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製。

經過二十年左右的休息,東漢王國不斷強盛,已經具備了重新征戰四方的實力。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揚虛侯馬武與朗陵侯臧宮上書光武帝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將其擊滅。劉秀半生戎馬,多半是出於無奈,天下好不容易得享太平,劉秀體恤百姓疾苦,自然不會改變自己與民休息的國家大計,所以拒絕了攻打匈奴要求。

與此同時,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也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除此以外,劉秀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並郡縣。極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不久,中原大地便重新煥發生機,帝國在劉秀的治理之下,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新舊交替,改變的不止是平民百姓,就連那些曾經顯赫一方的王侯將相也已經山河換色。新莽政權所封的人可以不管,但劉秀為西漢皇族後裔,秉持重興漢室的旗幟,自然要麵臨如何處理前朝漢室後裔封地的問題。最終,劉秀決意尋找西漢王朝的後裔,為其封王封侯,隻是戰亂之下,豈有完卵?大部分舊王侯如石沉大海,劉秀隻能為劉氏宗親和漢室功臣封侯拜將。

光武帝劉秀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的狀況,雖設三公之位,卻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同時,他還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其實質是將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對諸王國的問題上,光武帝劉秀亦做出了一係列出於鞏固權柄的動作。

在西漢,曆代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會被封為王,並有自己的封地。例如早在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就有二十三個這樣的王國存在。為了獲取舊貴族王侯對於其政治軍事的支持,光武帝劉秀最初恢複了許多舊王國,並為自己的親族另設七個新王國。到了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有三個王國的國王死去,其國名便被廢除。隨著內戰的結束,光武帝劉秀終於可以不用前皇室的支持進行統治,次年,劉秀便廢除了所有的國,並把它們的王降為侯。這之中,有三個例外其一自然是劉秀的養父劉良,此外便是已故劉秀的大哥劉伯升的兩個兒子,即劉章和劉興。

在解決封國問題的同時,劉秀也著手處理地方豪強勢大的威脅,到了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天下豪強土地兼並的問題日漸嚴重,威脅皇權的穩固和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年,光武帝劉秀下令,要求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

這極大地損害了四方豪強的既得利益,一劑猛藥下去,各地豪強紛紛表示反對。劉秀遂決定“殺雞儆猴”。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並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各地豪強大姓紛紛擔心,劉秀會對自己動手,於是,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反抗,有甚者,某些地區竟然爆發了武裝叛亂。其中以青、徐、幽、冀四州最嚴重。

劉秀見此,知道自己觸動了天下豪強的禁臠,為了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他不得已做出讓步,此事隻有不了了之了。但是,度田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在各地有所實行,為恢複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和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為了進一步改善民生,提高政府的效率,警惕地方勢力的發展壯大,劉秀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並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經過一番革舊翻新,地方官吏縮減至十分之一。

在取得政府改革的成功的同時,光武帝劉秀還雙管齊下,下詔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製,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除此之外,劉秀還取消了都試,即郡內每年征兵訓練時的測試。地方的防務則改由招募而來的專門的軍隊擔任。自此,劉秀相信,天下隻要按他描繪的藍圖和既定的國策繼續下去,劉氏一族定然能夠千秋萬世、一統天下。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坐擁江山

劉秀在建國後,複立五經博士,恢複太學。太學學生都將入朝為官作為了學習的最高目標,由此,才能夠光耀門楣、光宗耀祖。

在治國思想上,劉秀依然延續了西漢武帝的思想,十分崇尚儒術的力量。一次,光武帝劉秀在巡幸魯地之時,曾派大司空率領百官前去祭祀孔子,後來還將孔子後裔孔誌封為褒成侯,他的意圖天下皆知,旨在彰顯自己尊孔崇儒,要求天下人學習自己,大力學習儒家學說。

孔子更是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道德原則和道德境界,而孝悌是仁的基礎。所以東漢才會特彆重視“舉孝廉”的選官製度,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這些,對於當時而言,無論是實現統治還是接受統治的人,都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劉秀竟然對當時儒家的讖緯迷信之說崇拜備至。這使得後來在皇宮內部,產生了一連串的宮闈悲劇。

光武帝對內大刀闊斧、不拘一格地進行改革,對外則施行鑄劍為犁、止戈息武的策略,有人不禁想到,難道北方匈奴政權也承認劉秀真命天子的地位?何以他們會一直甘於寂寞呢?

其實,前文已經提到,早在王莽新朝之時,王莽就準備率領大軍北擊匈奴,隻可惜後來因為中原大亂,王莽北伐之事隻能不了了之。然而此刻的匈奴,卻依然沒有任何動作,沒有南下入侵中原?這又是為何呢?

實際上,匈奴單於利用了這次中原內戰的機會,隻是他沒有將觸手伸到中原內地,而是在新建始國二年(公元10年)奪取了對吐魯番國的保護權,此後還不時襲擊中原邊境。

到了王莽政權覆滅,天下大亂之時,匈奴卻是天災**不斷,抽不出身子,好不容易重新歸於統一的匈奴,因此而失去了在中原橫行的機會。

曆史記載,自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之後,匈奴汗國一連幾年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牛羊戰馬餓死者,足足百萬之眾。內憂之下,外患也接連不斷,並對匈奴政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如當時東方新興的強敵烏桓部落,眼看匈奴衰微,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淩辱昔日一直欺負自己的對手的機會,遂向東方不斷侵襲。匈奴大軍在數次大戰均告失敗的情況下,隻能在單於的帶領下,不斷後撤。其勢力範圍從原來的整個蒙古草原,萎縮至蒙古哈爾和林及以南地區,大批人畜因戰亂和災荒而死亡,國力大衰,以致各部分立,呈一盤散沙之態。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後世之人,對於光武帝劉秀亦有各自不同的評價,其中王夫之說道“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西漢高帝劉邦)而尤難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司馬光亦說道“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近世梁啟超還說“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為儒學最盛時代。”此外,還有曹植、諸葛亮等人,對於光武帝劉秀都有自己的論述,雖然言語不一,觀點亦有出入,但是總的基調都大致相似,對於光武帝劉秀的一生功業,都持肯定之聲。

當然,也有人對其過錯做出過總結,認為他是一個固執和迷信的人,特彆是在對巫蠱之事上,更加地顯露無遺。此外,他還經常對批評作出過分的反應,以至於那些勸諫之人,隨時都有被斬殺的危險。劉秀還是一個缺乏預見他行動後果的眼光的人,對於公孫述以及後來的匈奴,都沒能夠兵不血刃地獲取勝利,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見其在外交上還略有不足。

光武帝劉秀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就此宣告結束,半世戎馬、辛苦經營打下來的萬裡江山,於輾轉之間,傳到了劉莊的手中,延續著劉家的天下。劉秀一生,短短六十餘年光景,卻讓後世之人不斷緬懷和讚歎,他留給後世的,是數百年大漢的功業?還是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啟示?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