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109章兵指玉門

第109章兵指玉門(1 / 1)

推荐阅读:

羌人和漢朝之間的紛爭,從西漢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起因很明顯,一者是戰略上的考量以及對於漢朝高壓限製自由政策的反抗;二者則是其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其開始一致對外,將漢民族排除在羌族人之外。這種現象尤其明顯地表現在百餘年後的東漢,本來,在羌人對漢朝做出大規模的突擊之後,大將趙充國堅決反對高壓,改用懷柔政策,在邊界地帶實行屯墾,使得戰爭就此平息,而且從此百餘年,羌漢兩民族一直相安無事,在涼州等地安居樂業。可惜到了後來,官員們的貪汙暴虐與日俱增,且漢民族與羌民族糾紛中,官員因接受賄賂的緣故,總是對漢民族偏袒,使得羌民族不得不奮起反抗。因為羌民族發現,除非把地方政府官員殺儘,否則他們將永不能平安。於是,漢族和羌族的戰爭到東漢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羌民族以遊牧為主,跟匈奴民族非常接近,跟務農的漢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格格不入。西漢時期,羌人和西漢政權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交鋒,就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及至漢宣帝,羌人更是策應匈奴,擾我邊疆。宣帝遂遣趙充國討伐,兩年完全平定,因置金城屬國安置降羌。趙充國(公元前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早年,趙充國就被人譽為擁有大略,少年時仰慕將帥而愛學兵法,一心報國,對於西域、河西以及北方匈奴等地的軍事防務甚為關注。其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參軍當騎兵,後因善於騎射調入羽林軍(皇宮衛隊)中。漢武帝在取得第三次北擊匈奴的勝利之後,開始移民,趙充國遂舉家移到令居。後來,李廣利率部迎戰匈奴,雖然兵敗,卻成就了趙充國。當時漢軍被匈奴大舉圍困,在趙充國的帶領下,李廣利才得以率領數百人突圍而出。李廣利將這次情況啟奏皇帝,武帝麵見充國,並且親自看了他的創傷,歎其為勇士,拜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之時,趙充國遷中郎將、水衡都尉。霍光派遣他北擊匈奴,這一戰,殺得匈奴大敗而歸,連其西祁王也被生擒歸來,昭帝大喜之下,遂將其升為護羌校尉、後將軍。趙充國不僅軍功卓著,素有謀略,對於時勢也看得很清楚,他看出霍光不可扳倒,遂一直忠心於霍光。在霍光扳倒燕王、上官桀等人之時,就毅然選擇了投在霍光麾下。後來,又和霍光一起,定策迎立宣帝,因此之功,趙充國隨即被封為營平侯。趙充國在以後的平羌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漢武帝之前,羌族人從來不知道互相團結,而是喜歡互相仇殺,所以始終不能集結像匈奴那樣強橫的力量,更談不到建立國家組織。至漢朝在匈奴汗國河西走廊故地上設立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以維持當地的穩定,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但是隨著漢朝上述措施的施行,無形中出現下列兩個情況:.中原勢力像一把利刃一樣插在匈奴汗國和羌民族之間,把他們隔開,使羌民族無法得到匈奴的援助。2.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保護之下,積極向西移,把羌民族逐故地。除少數部落外,大多數部落先後西遷,遷到青海湖以西或以南地區。及至武帝後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眼見漢軍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屢次敗北,頓感覺時機已到,遂經常向漢朝腹地侵擾,攻城略地。青海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一方麵可以扼住西漢通西域的道路,另一方麵,還對京師長安構成了居高臨下之勢,為此漢軍對英勇善戰的羌人很是頭疼。當時,匈奴借鑒了張騫通西域的經驗,認為可以聯合羌人,一起襲擾漢朝。隻要羌人能夠牽製住漢軍的主力,匈奴部隊就能夠長驅直入,深入大漢腹地進行劫掠。一時間,匈奴將羌人引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時刻準備對漢地發出重拳一擊。麵對這種形勢,武帝果斷決定,要斬斷匈奴右臂,意即打破匈奴的計劃,打垮羌人的兵力,可惜,漢軍數萬人馬,在麵對羌人的勇猛善戰之時,也變得捉襟見肘,加上羌人掌握了地理優勢,漢軍最終大敗而歸。此戰勝利後,羌入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試圖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漢朝設置在羌人之地的郡縣官吏,此刻都如同虛設,沒有半點辦法去阻止羌人的聯合。眼看羌人就要和匈奴接洽,漢朝當機立斷,派遣浩窖(今青海大通河東岸)的軍隊進攻羌人,企圖阻止他們的進一步行動,可惜這一次,漢軍依然為羌人所敗,士氣大跌的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按照西漢和羌人訂立的協約,羌人是不能擅自渡過湟水的,否則就會以謀反叛亂罪論處。及至宣帝繼位,趙充國被封為營平侯,一日,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從羌族地區寄來一封奏折,嚴明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趙充國在朝堂之上,毫不顧及的彈劾義渠安國,說明需要治他一個奉使失職的罪責。原來,在此之前的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年)春,大漢兩府大臣,即丞相、禦史不明白羌族真相,就向皇帝推薦,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豈料義渠安國一介庸人,到了羌族內部,依然我行我素。他沒有明察暗訪羌族的實情,不能具體地分析各國部落的情況,而是不問青紅皂白,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逆而不順之罪,將他們全部斬首。先零部落是羌族最為強盛的部落,很多羌人都唯這些首領馬首是瞻,如今羌人首領都被殺害,羌人自是難以控製心中的憤怒,遂紛紛聲討義渠安國。然而,此時的義渠安國依然不知悔悟,竟然擅自調兵遣將,以鎮壓先零之民,並殺了一千多羌人。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被迫離開其地,為了擴大勢力,他們不惜劫掠其他小族部落,最終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遂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抗擊羌人,此一戰才發現羌人的戰力驚人,其三千士兵戰死者十之七八,直道他敗退令居,才想起向宣帝報告這裡的情況。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羌人中最強盛的先零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並歃血為盟,規定一起向中原進軍,反抗漢朝官吏的暴政。探馬很快就將消息傳到宣帝耳中,聞訊朝野震動。此時,霍氏一門已經被誅除,趙充國成為國家的鞏固之臣,與黃霸、蕭望之等人共同輔佐宣帝。當此之時,趙充國挺身而出,向皇帝陳述道:“羌人最大的隱患,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羌族與匈奴早就打算聯合;二是羌族原來各部落互相攻擊,易於控製,但近幾年來他們‘解仇合約’,共同反漢;三是羌族還可能‘結聯他種”,即與其他種族聯合。’綜上所述,趙充國提出了“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宣帝和眾臣都以為有理,一月之後,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擊鄯善、敦煌,以切斷西域與漢朝的通道。趙充國遂向皇帝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加強軍事上的邊防;二是離間羌族各部落而偵探其預謀。並且,趙充國還認為,羌人之所以如此,肯定還會有更為深層次的原因,為此,需要做萬全的打算和長遠的準備。此時的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但宣帝對於趙充國的見識謀略等方麵的才能還是很敬佩的,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宣帝心中便生出了請他掛帥平定叛亂的心思。然而,宣帝又有些擔心他年老,精力和勇略不足。於是,便派遣禦史大夫丙吉去看看趙充國,向他谘詢誰可以擔當重任。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於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意思即是,打仗不能紙上談兵,而要親臨前線觀察,然後才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對策。並向宣帝請求,將平亂的事情悉數交到他的手中,皇帝定然可以高枕無憂。宣帝聞言,欣然答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追青雲之誌。”趙充國雖年逾七十,卻依然督兵西陲。他在獲得宣帝的準許之後,迅速領騎兵八千餘人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做好戰鬥準備。羌人聽聞是當世名將趙充國來督戰,心中大為恐懼。羌人耐不住前去挑戰,趙充國始終堅守不出。用自己的名氣和大漢的威信,不斷的招降一些部落,最終瓦解了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在趙充國對西羌各部落進行懷柔治理的過程中,為了防事變於未然,他苦心孤詣,實地考察,終於得到良策。回到長安,趙充國三次上書,向宣帝提出“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讚賞。從此,漢朝將“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作為持久之計,提出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可以“因田致穀”,“居民得並作田,不失農業”;“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等“十二便”。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緩解了漢族和羌族的矛盾,使得二部族在西涼各地一直和平共處百年之久。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