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富貴,殊不知窮人有窮人的歡樂,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卑者有卑者的安逸,貴人有貴人的危險。人各有其易,人各有其安與不安。項梁以“陳勝生死未明而擅立假王”的借口除掉了秦嘉。奉命攻打襄城(今河南許昌襄城縣)的項羽在活埋了襄城全部秦軍後,帶回了一條很值得高興的消息:陳勝已經遇害了。項梁召集麾下全部將領在薛城開會,研究選出新楚王。聽說項梁要開會研究楚王人選,鄛縣(今安徽桐城南)人範增坐不住了。範增此時已經是七十歲高齡的老者,卻毫無老守田園、安度晚年的自覺。他專程找到項梁,提出建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範增認為:陳勝敗亡,張楚覆滅,純屬咎由自取。原因在於陳勝不立楚王後裔而自立為王。被秦所滅的六國之中,楚國是最無辜的。而且當年楚懷王羋熊槐是因為被秦昭襄王用謊言欺騙,到了秦國被強硬扣留,才客死異鄉的。因此,亡國之恨楚人沒齒難忘,所以楚南公才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指出:項梁起義之後,楚國人蜂擁而至,爭相歸附,看中的就是項梁是楚國將門之後,認為項梁一定會擁立楚王的血脈。範增的結論就是:選楚王,一定要選熊槐的子孫。範增對項梁做出的建議裡,有兩點值得一提。(本章未完,請翻頁)一是“楚最無罪”。範增說楚國是最無辜的,你們信嗎這話未免一廂情願。秦楚兩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恩怨甚為糾葛。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吳國大軍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城郊外的東北處),鞭楚平王之屍泄殺父之恨。當時在位的楚昭王倉皇出逃,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接受請求,出兵與楚軍打敗吳軍,化解了楚國亡國危機。當然,秦國不是無緣無故地幫助楚國,而是有其政治目的。但秦國對楚國有救亡之恩,這畢竟也是客觀事實。楚國是怎麼回報的呢公元前3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楚懷王被選為此次聯軍的“縱長”。要不是這五國各懷鬼胎,秦國恐怕就此滅亡了。公元前33年,車裂了商鞅的秦惠文王在攻打齊國之前,為瓦解齊楚聯盟,派張儀遊說楚懷王。張儀謊稱:“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裡。”楚懷王貪便宜,立即與齊斷交,並派人去接收土地。張儀當場反悔,說當時答應的是六裡,不是六百裡。楚懷王勃然大怒,興兵攻秦。史書記載的秦楚丹陽之戰就此爆發。結果是,楚軍被秦軍殺得大敗,反而被秦軍奪去了六百裡國土。楚懷王不甘心失敗,又派兵攻秦,結果再次戰敗。此後,楚懷王一會兒與秦國結盟,一會兒與諸侯結盟,反複無常,唯利是圖,不僅得罪了秦,而且得罪了其他諸侯。因此,說“楚最無罪”純屬誇張至極。第二,要說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楚國貴族楚南公在楚國滅亡之(本章未完,請翻頁)後說的。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其他都好說,唯獨“三戶”二字,在史學界自古就有爭論。有人說,這個“三戶”指的是楚國三大名門望族——昭家、屈家、景家。也有人說,“三戶”是楚國的三戶津這個地方。還有人說,“三戶”是虛指,意思就是“隻要楚國人沒死絕,就一定能滅亡秦國”。綜合比較而言,按地名說解釋這句話,文理不通。顯然地名說並不正確。而“三族”說則於禮不合,因為這個解釋裡沒包括楚國王族的羋姓。作為自豪的楚國人,這未免太瞧不起自己的王了。因此,第三種說法是最合情理的。當然,楚南公到底是什麼意思,已經沒辦法知道了,今人隻能猜測。再說老範增一廂情願地說大家投奔項梁都是為了能擁立楚王後裔,倒是一語點醒夢中人。項梁想稱王,但是他一旦自己稱王而不立楚王後裔,他爹項燕以及列祖列宗掙下的好名聲就全毀了,這就等於直接授人以口實。再者,對於楚懷王的遭遇和楚國的滅亡,楚人確實是切齒痛恨,如果請出一個楚王後裔做門麵,肯定能贏得楚人的狂熱支持。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年),項梁派出人去,尋找楚懷王的子孫。至此一個放羊娃被從山溝裡帶了出來。經過知情者的確認,這個放羊娃被確認是楚懷王羋熊槐的孫子,名叫羋熊心。羋熊心很快被接到盱台,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盱眙。為了激起楚人同仇敵愾的情懷,他被要求接受爺爺的諡號,也稱楚懷王,史稱楚後懷王,後又稱為義帝,以盱台為都。熊心與其祖父諡號相同,以期承襲其威望,“從民所望也”。(本章完)/04/0450/2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