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斷地前行,曾經的傀儡嬴政正逐漸成長起來,甚至有了要親政的傾向。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隻是個公子,權力自然比不過呂不韋。呂不韋不僅是秦國的丞相,更是秦國的輔政大臣,軍機政務全部集中在他的手中,可謂一手遮天。可是縱觀戰國四公子,哪一位都是禮賢下士的能人,收買人心的高手。其門下食客皆號稱數千人。這就讓呂不韋心中產生極大的不平衡,自己堂堂一國丞相,總攬朝政,竟然門可羅雀,門客極少。於是,呂不韋決定,要做得比戰國四公子更好,他不僅花費了大量的財力,招攬到了3000多門人,還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勇士、猛將等,呂不韋半點也看不上,他所喜愛的,是文采斐然、智謀超群之人。這也許與呂不韋自身的身份有關,呂不韋本身是一個商人,精於計算、長於謀略,那些販夫走卒,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呂不韋怎麼可能將他們放在眼裡秦國猛將如雲、高手林立,呂不韋也犯不著去犯忌,蓄養那些征伐猛士。呂不韋在權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巔峰,除非謀權篡位,否則再難有進一步升遷的機會。為今之計,隻有通過著書立說,樹立自己的威信,擴大自己的影響,繼而名傳青史,才能讓呂不韋提起濃厚的興趣。而且,呂不韋深知,僅僅憑借自己的才華,著書立說以傳千秋萬代,時間上不允許,能力也有限。隻有充分地依靠自己的優勢,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呂不韋決定,要借助那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客和擅長爭辯的人才來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呂不韋讓門下食客各自著述,隻要是自己所聞所見,所思所想全部都寫出來。等到數千篇文章交上來後,呂不韋才發現,竟然五花八門,三教九流、士農工商、國家興衰治亂、天地萬物榮辱,沒有什麼不囊括其中的。表麵上看來,這些文章沒有任何線索可查,沒有任何體係可表。這整個兒是一部雜文,水平不同,高低難榷,何以成就不世奇書呢這時候,一個門人向呂不韋建議,可以挑選一些寫得好的人,對搜集上來的文章進行係統地篩選,對其歸類整理,刪除、更新和重新組合。呂不韋想以此書彪炳自己功績,也希望它流傳百世,所以他半點也沒有馬虎。書成之後,他還組織人員對其進行了數次修改,直到達到滿意為止。在眾人的努力下,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也叫《呂覽》)橫空出世。《呂氏春秋》著述完畢後,呂不韋又挑選幾位博學之人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綜合在一起。呂不韋自認為,《呂氏春秋》堪稱千古佳作,甚至還誇口說,此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和古今的絕世奇書。從當時的實際條件而言,能夠成就如此鴻篇巨製,實在是很難做到。呂不韋借助秦國的強大以及自己的權勢,才得以成書。(本章未完,請翻頁)單以《呂氏春秋》全書的體係而言,可以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其中,十二紀是全書的精要所在,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在“法天地”的基礎上,最終編輯而成了這部書。十二紀象征“大圜”的天,因此,《呂氏春秋》在這一部分,將十二月令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討論的是養生的方法,《夏紀》論述的是教學與音樂理論,《秋紀》討論的是軍事戰爭問題,《冬紀》則主要論述人的思想道德問題。八覽,因為丟失了一篇,所以隻剩下63篇,自開天辟地而始,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分彆善惡是非、如何駕馭百姓、成就君王大業等。六論則總共有36篇,雜論各家學說,但依舊有自己的主線。在《呂氏春秋》26卷中,囊括了6篇文章(現在存有60篇),總字數達20多萬。其駁雜,主要包括儒、道思想,同時還兼有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還涉及天文、地理、曆法、數學、音律等方麵。所以《漢書藝文誌》一書中,將《呂氏春秋》列入雜家。這自然指的是其涉及的太多,太過駁雜。但是通觀整本《呂氏春秋》,就可以發現它具備完整的組織係統,大量的理論構架,前後銜接嚴密的組織體係。恰如《用眾》所說的那樣:“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不韋之所以編著這本《呂氏春秋》,就是想要集齊各家的精華,成就獨立而富有特色的思想,因此全篇主要以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為主,用以客觀可信的態度,從公平科學的角度出發,對一切事物一視同仁,這也恰恰和《呂氏春秋序意》所言:“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不韋的觀念,就是要融合各家學說,成就一部集大成的曠世著作。而書成之日,呂不韋也麵臨著和秦王政的爭權問題。秦王政漸漸成長,並網羅了李斯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和呂不韋分庭抗禮。眼看自己的權力日益削弱,地位不斷下降,甚至自己的威信也在與日劇減,呂不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讓人將《呂氏春秋》全套書籍謄寫完畢,進而懸掛在鹹陽的城門之上。同時向整個天下發出布告,誰能夠在原文上刪除或者增加或者更新一個字,就會得到一千金的獎賞。呂不韋此舉,看似莽撞,實則大有深意。首先,這個布告無疑將《呂氏春秋》納入天下輿論的中心地帶,使得人人皆知這本書。通過一字賞千金的做法,讓天下人都認識到,這本書果真是“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欲以並天下”的曠世奇書。其章字字珠璣,嚴謹完美,多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變一字太偏,更一字太窄。其次,《呂氏春秋》代表的是呂不韋對自己誌得意滿(本章未完,請翻頁)、功震天下的自信。天下人看之,雖然有千金相誘,卻無人敢去觸及呂不韋的禁臠,敢於與虎謀皮。呂不韋在刹那間便聲威大震,連秦王政也自愧不如。如此,其輔政大權就能夠更加穩固,秦王要親政,要對呂不韋下手,就要三思而後行。毫無疑問,《呂氏春秋》出色地集中了上千人的智慧,彙集了先秦時期各家學說的精要,從宏大的視角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戰國末年最為宏大的學術巨著。《呂氏春秋》在思想上對先秦諸子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客觀地指出了他們並非完人。這部書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統一各家學說的思想,認為“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在統一的思想之下,最終實現“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儘力竭能,如出一穴”的理想。《呂氏春秋》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對各家學說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自然,在取舍方麵,因為成書時間不長,各家政見不一,觀點各異,遂有所疏漏,有失偏頗。尤其是在君王大業之上,吸收了孔子的統一王朝的思想,但是卻不讚成恢複周王朝的禮治,而偏好封建君主**。《呂氏春秋》對於物質的起源也有自己樸素的認識,此書將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進而延伸到對待社會曆史的觀念上,《呂氏春秋》認為曆史是前進發展的,並在《長見》一文中提出:“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其觀念堅持曆史是環環相扣的,今天的人看待古代的社會,和後人看今天的社會,其實是一樣的。因而為政者一定要適應時代和曆史的變化,適當地變遷政策,如此才能夠令社會長治久安。綜上可見,《呂氏春秋》無論是在其文學性、思想性還是在辯證性上,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前無古人自成一家。是故司馬遷毫不吝嗇地稱讚《呂氏春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更是將之和《國語》、《周易》、《春秋》、《離騷》等千古奇作相提並論。東漢高誘也盛讚之,認為《呂氏春秋》“大出諸子之右”,說明他認為呂不韋這本書的成就高於先秦諸子,得以獨領風騷。關於《呂氏春秋》的成就和價值,還留待今人的不斷探索,後人的不斷思考,一切都難以定論。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呂氏春秋》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研究,其價值也在不斷被探索和發現,其光芒無法掩藏。(本章完)/04/0450/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