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161章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第161章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1 / 1)

推荐阅读:

時為秦國稱霸於諸侯,天下莫可禦者。前文提到,自範雎入秦,封侯拜相之後,便徐圖公報私仇,而其最大的仇家,自然是魏國的丞相魏齊。魏齊知道自己罪責難逃,遂被迫逃去趙國,並躲在平原君家中尋求庇護。本來趙國和秦國尚未展開長平大戰,趙國並不畏懼秦國,是以魏齊的安全在一時之間得到了保證。孰料秦國竟然將平原君誘騙到了秦國並加以軟禁。同時還派遣使者對趙王說道:“隻有將魏齊的人頭送來,秦國才會放了平原君。”當時的趙國聽說秦王如此恐嚇,哪敢收留魏齊立刻就將他趕出了趙國。隻有當朝宰相虞卿,竟直接放棄了趙國的相國之位,和魏齊逃到了大梁,用意很明顯,就是想要通過信陵君去到楚國。信陵君和虞卿不一樣,他手下有食客三千,封地上有數十萬百姓,國家還有許多大事情要他承擔,如果他幫助了魏齊,必定會招致範雎的嫉恨,如此,秦國也就有了攻伐魏國的借口,本來就江河日下的魏國,勢必會雪上加霜。於是乎,當這二人前來投奔信陵君之時,信陵君猶豫不決,心中著實不敢擅自和他們相見,還找借口對門客問道:“不知這虞卿是怎麼樣的人能否信任於他”恰好這時候,侯嬴正在信陵君旁邊,侯嬴見信陵君有心放任不管,遂說道:“夫虞卿躡屩簷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的人都想要結識他。魏齊此人要比虞卿窮困得多,虞卿卻不留戀其高官厚祿、功名地位,反而將丞相的印章還給了趙王,捐萬戶侯而和魏齊逃往他鄉。有急切的需求的人,需要歸附公子,公子卻說他是怎樣的人。人固然不是很容易了解的,了解一個人也不是不容易的。”信陵君聽後,心中慚愧不已,親自駕著車,到野外去迎接他們。魏齊聽說,一開始信陵君並不想要見自己,而且自己還連累了平原君和虞卿受苦受難,遭受無妄之災,秦國勢大,反正已經無法逃避,遂憤而自殺。趙王聞訊,遂派人來取了魏齊的人頭,換回了平原君。對於此事,信陵君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多年過去,提起這件事情還愧疚不已。信陵君正是因為考慮到個人的榮辱比起國家的興亡,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才會猶豫是否要幫助魏齊。可見他在國家大事上,一點也不含糊。在魏國安釐王即位十幾年之後,齊國和楚國訂立盟約,一起攻伐魏國,恰好這時候唐雎出使秦國,說服了秦昭襄王發兵,魏國得救。但是這魏王卻是個毫無見識、鼠目寸光之人,他見秦國強大而且還有襄助之勞,遂決意親厚秦國一起討伐韓國,魏國上下都不能勸阻。隻有信陵君心知秦國乃虎狼之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遂向魏王縱論天下大勢,借以勸阻魏國莫要親厚秦國:“秦國人和狄戎的習俗何其相似,他們有著虎狼一樣的心腸,貪婪凶狠,貪慕名利而從來不講信譽,也不管禮義德行是什麼,他們也一點不知(本章未完,請翻頁)道。對於整個天下,他們不曾施厚恩,積大德。隻要事情對他們有好處,秦國人就會好像禽獸一樣,連親兄弟也不放過,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事情。比如穰侯魏冉本是秦王的舅父,在秦國而言,可謂居功至偉,可是貪婪的秦國為了自己,竟然把他驅逐出鹹陽以致客死異鄉;秦王的兩個弟弟一直安分守己,不曾犯錯,其封地卻一再被秦王削弱。秦國對於至親之人,都能如此絕情絕義,何況對仇敵之國呢如今大王與秦國共同攻伐韓國,隻要韓國對秦國不具備任何威脅,並且秦國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足夠的好處,魏國就會更加接近秦國這一火海而特彆的危險,臣特彆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何以會選擇聯合秦國來威脅自己的國家呢大王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不明,臣下沒有來向您奏聞這個道理就是不忠。”如果說一開始,魏王乍聽信陵君反對自己和秦國聯盟,還心有不服,那麼到了現在,魏王則感到心服口服,要是沒有信陵君,自己又要犯錯誤了。信陵君見自己的勸阻已經有了效果,遂進一步說道:“當今的韓國,不過是在孤兒寡母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大王應該知道,韓國必將會不斷地衰落下去。況且韓國還需要和強大的秦國、魏國大軍交戰,如此的內憂外困,它還能夠支撐得了多久一旦韓國滅亡,秦國勢必要占有原來鄭國的土地,此地和大梁相鄰,到時候魏國便會如羊入虎口一般,說不定哪一天秦國就會找魏國的麻煩,大王拿什麼去阻擋大王的本意是好的,臣知道,大王不過是想要收回原來魏國的土地,可是即使魏國和秦國聯盟了,秦國就會坐視魏國的強大嗎”信陵君三言兩語之間,就將魏王給唬住了,隻聽信陵君繼續說道:“秦國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韓國滅亡後必將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必定不去找楚國和趙國。原因何在如果必須跨越高山黃河,再穿過韓國的上黨去進攻趙國,這是重複閼與一戰的失敗,秦國一定不會重蹈覆轍。如果從河內取道,背對鄴城和朝歌,橫渡漳水和滏水,與趙軍在邯鄲郊外決戰,這就會遇到智伯那樣的災禍,秦國自然不敢這樣做。進攻楚國要通過涉穀,行軍三千裡,路途遙遠且目標不易攻取,秦國也不會這樣做的。如果從河外取道,背對大梁,右邊是上蔡和召陵,與楚軍決戰於陳城郊外,秦國又不敢。所以,秦國一定不會首先進攻楚國和趙國,更不會首先進攻衛國和齊國。”其實,信陵君分析到了這一步,魏王已經知道了魏國的形勢。信陵君繼續說道:“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的時候,除魏國外沒有它國可以進攻。秦國本來就已占有懷邑等地,如果其在垝津築城逼近河內,那麼河內的共城與汲邑必定會麵臨危險;秦國占據鄭國故地,得到垣雍城後將熒澤決開,水淹大梁,大梁就會失陷。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過失,而又在秦國對安陵氏進行毀謗,秦國早就想誅滅它了。秦國的葉陽、昆陽之地與魏國的舞陽相鄰,聽任使臣毀謗安陵氏,秦軍就會繞過舞陽北邊而從東邊靠近許國故(本章未完,請翻頁)地,這樣一來南方一定危急,魏國肯定會陷入危險的境地當中。”此外,信陵君還就私人和國家的關係進行了論述,他知道魏王和韓國王室交惡,是故說道:“憎惡韓國、不喜愛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魏國更需要擔心的是,秦國會選擇進攻魏國。以前,秦國在河西晉國故地,去大梁有千裡之遠,黃河及高山將其阻擋,周與韓將其隔開。林鄉一戰以來,秦國已攻打魏國七次,有五次攻入囿中,其攻陷邊境城邑後,毀文台,燒垂都,砍伐林木,獵儘麋鹿,圍國都。秦軍又到達大梁以北,往東打到陶、衛兩城的郊外,往北打到平監。喪失給秦國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幾十個大縣,幾百個名都。秦國在離大梁一千裡的時候,就已經造成了如此禍患。又何況讓秦國滅了韓國,據有鄭國故地,沒有黃河大山的阻攔,東、西二周和韓國都再也不能阻擋秦軍的腳步,到時秦軍離大梁隻有一百裡,隻要他們揮師東進,則魏國必定會大禍臨頭。”其實,魏王之所以想選擇和秦國聯盟,不過是為了韓國占據的那一畝三分地,是故信陵君重新提出了合縱的主張,他說道:“從前,合縱很少取得成功,因為楚、魏之間互不信任,而韓國不願參加盟約。現今韓國已經遭受戰禍三年了,秦國逼迫它屈從並同自己媾和,韓國雖知要亡卻不肯聽從,反而將人質送到趙國,以示願與秦國死戰。楚國與趙國必定集結軍隊相助,他們都知道秦國對各諸侯國虎視眈眈,野心極大,隻有把天下各諸侯國完全滅亡,使海內之民都臣服於秦國才會善罷甘休。所以臣願意用合縱的主張報效大王,大王應該馬上接受楚國和趙國的盟約,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住韓國,借此向韓國索地,韓國一定會送還。這樣做軍民不受勞苦就可以重得舊地,其效果要超過與秦國一起去進攻韓國,且不會有與強秦為鄰的禍害。”最後,信陵君還從保全韓國和失去韓國正反兩個方麵,論述對魏國的利弊:“保全韓國對魏國有利,這是上天賜給大王的良機。開通共城、寧邑到韓國上黨的道路,且讓這條路經過安城,頒布法令讓進出的商賈都要納稅,這就好比魏國把韓國的上黨作為抵押。擁有這些稅收就可充足國庫,韓國必定會感激魏國,如此,諸如反叛魏國這等對魏國不利的事情,韓國定然不敢做。到此為止,韓國其實已經不再是獨立的,而成為了魏國的一個郡縣,魏國得到韓國作為郡縣,大梁、衛國、河外等地區必然受到拱衛,秦國也不敢擅自征伐。如果不保存韓國,東、西二周,安陵也會陷入秦國的重兵圍困,進而滅亡,到了楚國和趙國也大敗之後,天下就沒有國家不懼怕秦國了。群雄束手,諸侯擁立,秦國不久就能夠一統天下。”在信陵君的忠言勸諫下,魏王最終決定,不和秦國建立聯盟,也暫時不進攻韓國,隻可惜,後來韓國終被秦王所滅,5年之後,魏國也被滅亡。但是可以論定的是,信陵君貴為魏國公子,卻沒有養尊處優、目光短淺,反而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愧為被後人所敬仰的出色軍事家。(本章完)/04/0450/230990.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