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秦昭襄王嬴稷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是體現在多個方麵,然而眼下,他卻憂心忡忡。為人大將者,不會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軍一營的存亡,他要的是整個戰爭的勝利。而為人君主者,則更要從國家的戰略未來考慮。此刻的秦昭襄王,需要的就是長平之戰的完全勝利。白起實在是太過狂傲了,趙軍加上上黨軍,可是50萬軍馬!呐喊一聲便可天崩地裂,戰旗飄蕩便能夠讓日月無光。稍微通曉兵法的人,一定知道:“居險用險必內潰(趙括居於險地,如果再去冒險,則趙軍必然軍心不穩),居易用易必外蹶(趙軍居於有利的地勢,而白起則居於平地,若白起不出奇兵,則必然被擊敗)。”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此時此刻,趙軍其實已經輸了一半,無論是軍心士氣上,還是戰略位置上,趙軍都處於被動地位。也正是這個時候,曆史才能夠真正地了解趙括這個人。他隻是缺乏鍛煉,第一次獨立掌兵,就主持一場關乎兩個國家甚至是整個戰國命運的世紀之戰;第一次獨立掌兵,便和天下第一高手對決,無論是心態上還是在實力上,趙括都麵臨著巨大的壓力。換做其他任何一個人,早就崩潰,早就丟盔棄甲,早就投降了。然而趙括沒有,或許是出於自信,或許是出於一種源自血液的驕傲,他是不會輕易服輸的。既然一時間趙軍攻不下秦軍營壘,趙軍索性在丹河穀裡重新築壘,一麵堅守,一麵尋找機會突圍。之所以說,白起此舉是冒了奇險,不是沒有道理的。大凡出奇招,就需要掌握一個字——快,這樣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雙方對峙了數天之後,趙括終於發現:雖然趙軍東西被夾,南北卻還有些漏洞,隻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白起就會滿盤皆輸。顧不得什麼了,眼下爭取時間才是最關鍵的,趙括命令人馬日夜不停地向前突圍,而白起則日夜不停地修築營壘。於是,在長平戰場上,人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趙軍突破秦軍一層壘,白起就再加修一層壘,你衝我堵,你爭我奪,很多陣地經常是一日幾易其手,戰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到處是軍士死後腐爛的屍體,到處是斷壁殘垣,一片人間末日的情景。長平成了兩國士兵心中的地獄,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士兵在這裡埋骨;這是一場如夢魘一般的惡戰,鮮血染紅了大地,彙聚成了河流,紅得令人雙目暈眩,全身發冷,於是,後人便依據此戰的慘烈,將這條河命名為丹河。雙方都在思量,這一場戰役,何時才是個儘頭和趙孝成王消極的靜等、無所作為相反,秦昭襄王則主動出擊,禦駕親征,仿佛他也知道,這必然是青史永銘的戰役。當然,這並不是秦昭襄王的心血來潮,他知道趙括眼下最大的困境便是缺乏糧草和兵馬援軍。於是,秦昭襄王決定,自己親自出馬,來個圍點打援。然而,秦昭襄王也知道,眼下秦國本土已經出儘全力迎戰趙軍,剩下的士兵隻能勉強配合外交政治上的攻勢,守衛國土。於是,秦昭襄王將國內一切事宜交給範雎,自己則來到上黨南邊的秦國新占區河內(即河南東北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地域)招募兵馬:賜爵一級,隻要是5歲以上的男子,都必須被征調去長平,秦昭襄王親自領著這支剛剛招募到的軍隊,從太行山北上,迅速地經過碗子城、天井關(今山西晉城境內)一線,不久便來到了長平附近。當然,這些新兵不會擔任主戰場的任務,他(本章未完,請翻頁)們一部分去為白起營造壁壘以及擔任包圍任務,另外一部分則北上插入長平與邯鄲之間,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絕救兵。白起正自發愁,自己幾乎無多餘兵力可用,如果這時候趙軍來了一路援軍,則秦軍就會由主動而陷入被動,被敵人兩麵夾擊了。可是秦昭襄王這一雪中送炭之舉,為他除去了後顧之憂。而另一方麵,趙軍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糧草兵馬,都被敵人斷掉了,饑餓的危機,絕望的士氣,馬匹的哀鳴,都似乎在預示著,趙軍沒有希望了。趙孝成王終於開始擔憂了,他害怕,一旦趙括被困就難以逃脫了,要知道,帶兵的可是戰神白起。如果是王齕,其他國家興許還會伸出一把援手,但是白起就要細細考量一番了,誰也不敢拿著自己國家數十萬軍士的性命做兒戲。甚至有的國家還在想,秦國勝利,五國還能夠一起,重拾昔日合縱,一同抗擊秦國。然而,如果是趙軍勝利,則天下形勢便會急轉直下,秦國自此龜縮在關中不出來,趙國則會四處征伐,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是魏國和齊國等國家。由此而觀之,在秦、趙兩國尚沒有分出勝負之前,支持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明智的。他們不知道,隻要他們保持眼前的這種中立,實際上都構成了對秦國的一種支持。隻是在這種支持之下,秦軍取得勝利之後,不會對他們有所感激,而會將他們作為征伐的下一個對象。不久,秦昭襄王所率領的援軍便和白起大軍成功會合,馮亭的上黨部隊也被司馬錯、司馬梗父子所率領的騎兵及秦昭襄王派來的援兵兩麵夾擊,很快就被殲滅,或者被俘獲。馮亭本人戰死,大糧山的所有輜重與糧草全歸了秦軍。至此,趙括外援儘斷,所有雄心壯誌化作烏有,隻能拚死以求突圍。戰爭到了這個關口,雙方大軍都已經繃緊了神經。尤其是趙軍,45萬人馬在生死線上垂死掙紮,他們的心理已經扭曲而瘋狂;他們的心情無比沉悶和壓抑;他們的血性在血腥中一次次噴發,讓敵人感到肝膽俱裂。從七月末到九月初的46天艱苦卓絕的時間裡,趙軍沒有一天放棄過進攻,雙方都損失慘重,趙軍25萬人馬從此長埋地下,秦軍近20萬人馬也因此夢斷黃泉。趙軍把所用的士氣都用儘了,剩下的隻有絕望的呼喊;趙軍把所用的軍糧都吃光了,河穀魚蝦草木也早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被一掃而空,剩下的隻能是活人吃死人。由此可見,趙軍之頑強,實在是非同一般;也可見這趙括不愧為馬服子的稱號,其勇悍一點也不遜於其父親。隻可惜他驕傲輕敵,在一開始就用錯了戰略。更加可惜的是,他也許正確的戰略,竟然用到了錯誤的對手身上。白起知道,此子今日不除,日後自己一死,秦國或許就沒人可以抗衡他了。趙括的卓著才能,也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趙括也知道,自己此次可謂九死一生。隻要能夠衝出去,則大軍可活、自己可活,甚至整個戰爭棋局,也可以扭轉。於是,趙括決定做最後的困獸之鬥。他知道,為將領者,死在馬背上、死在戰場上,是一種無上的榮耀。最後一次衝鋒,趙括將剩下的趙軍分為了四隊。其中一隊人馬由趙括自己親自帶領。這一次,趙括站在主帥的戰車上,向敵人呼嘯而去,身邊無數的趙軍如同潮水一般向前湧去,他們所希望的,隻是最基本的生存。然而,迎接他們的,不是生命的曙光(本章未完,請翻頁),而是死亡的陰霾。在秦軍營壘中,早已嚴陣以待:最前麵的,是盾牌兵,緊隨其後的,是三排秦國最強勁的弓弩兵。蜂擁前來的趙軍不敵三排弓弩兵那如雨般的輪番射擊,紛紛倒下。前麵的倒下了,後麵的頂上去。不知這前仆後繼的壯烈場景持續了多久,留下的隻有漫天的箭矢和堆積如山的屍體了。然而,趙軍對這一切都已經不在乎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種選擇。很快,踏著同伴的屍體,趙軍衝到了秦軍營壘的百步之內,與秦軍短兵相接了。秦軍的戟長達2.米,鈹長達3.5米,矛則有7米之長。作戰時,持有不同兵器的士兵分工配合,互相保護,衝擊力與防護力都無懈可擊。趙兵雖然個個勇猛作戰,但麵對如此可怕的戰爭機器,還是傷亡慘重,多日的饑餓和困頓,讓趙軍的戰力下降了不知道多少,僅剩的血性和悍勇,也在秦軍的無情絞殺下,化作一縷青煙飄向幽冥鬼府。秦軍這時候也徹底被震撼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支頑強的隊伍。換做是其他國家的軍隊,早就棄械投降了。能夠在沒有任何兵馬糧草支援的圍困下苦撐46天之後,還能向秦軍發起進攻並給秦軍造成巨大傷害的恐怕也隻有趙軍了吧。麵對趙軍的瘋狂舉動,許多秦軍甚至想到了放棄。然而此時,上天將眷顧拋向了秦軍。這時候,秦軍的輕騎兵和車戰部隊剿滅了馮亭上黨軍後揮師攻來,將勝利的天平狠狠地壓向了秦軍。隻聽聞刹那之間,悶雷般的蹄聲響起,大地開始晃動;繼而看見在趙軍的兩翼,黑壓壓的輕騎兵與車戰部隊迅速地席卷而來,車如疾風,馬如閃電。滿天的黃土被卷了起來,整個戰場都被那一方黃雲所遮掩,仿佛是不讓老天看到,他的這些子民們,是如何的殘忍、殘酷、慘絕人寰。秦軍的騎兵先戰車一步,率先來到趙軍的百步之內,端出了弩機,瘋狂地射擊那些猝不及防的趙軍。很快,數千人馬就這樣永久地倒在了血泊之中。緊接著,戰車殺到。戰車上的秦軍借助戰車的速度,用鋒利的長矛快速地刺穿趙軍的甲胄,來不及拔出便轉向下一個目標;騎兵們也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拔出了刀劍瘋狂地衝擊趙軍軍陣。果然,趙軍亂作一團,士兵們紛紛開始潰逃。但是隻要趙括還活著,他們的心中就存有一絲能夠創造奇跡的機會。麵對趙軍的節節敗退,白起自是高興無比。但他現在一心想要的,隻有趙括的性命。隨著一支鋒利的羽箭迅速地劃破長空,趙括重重地倒在地上,同時重重摔在地上的還有趙軍眾兵士的心。趙括不甘心,隻要再多給他一次機會,自己就可以成為一代名將。可惜,他第一次獨自領軍出征就被白起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一個年輕而充滿夢想的生命就此化作一縷青煙,留在史簡中的隻有四個恥辱的大字——紙上談兵。一切都被淹沒在這無儘的悲哀中,戰爭也在趙括倒下的那一瞬間被定格,長平大戰的大幕也就這樣徐徐落下。白起告訴群龍無首的趙軍,隻要繳械投降,秦軍可保全其性命。於是,已筋疲力儘的他們放下了自己手中僅有的武器。白起站在充滿血腥的戰場上,仰天長嘯,他贏得了這一巔峰之戰。無論敵軍死亡了多少,白起都冷酷麵對,他知道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適者生存才是正道。為了秦國的未來,他還要做最後一件事情——坑殺。(本章完)/04/0450/23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