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又實行了一係列的強國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推動下,秦國迅速走出西北的苦寒之地,通過其聯通中原的重要門戶函穀關,不斷地向東方六國發起先後有序的進攻。雖然一係列偶然,讓政策不得不做出暫時的調整,比如說楚國都城的敗亡,又比如說秦國和韓國的聯合,最終拉攏魏國。但是這些調整都是暫時的,秦國的目光始終盯著東方兩個最為強大的國家。一個是齊國,秦國選擇了和它聯合;另一個是趙國,秦國選擇了和它決戰。如果將戰國末期的東方六國劃分為近秦和遠秦的話,此時,秦國選擇了和遠秦三國達成暫時的和平,而選擇將利劍高懸在近秦三國的頭顱之上。此時的東方,無論在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還是在外交製度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匹敵。因而近秦的三個國家要麼選擇卑躬屈膝地向秦國投降,要麼選擇和秦國交戰。無疑,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彆人的臥榻之側,在開始之時,各國都選擇了鬥爭。上黨一戰,趙軍以失敗告終。關於這個戰爭結果,可以有三種解釋,要麼是秦軍和上黨守軍的戰鬥力太過懸殊;要麼是上黨郡的地理位置,並不適合防守;要麼是秦將王齕采用了一些可以快速瓦解敵人的策略——比如攻心。但是,一係列現象表明,馮亭之才智非常高,否則不會將成功地說服趙國使之接受上黨。如此,秦軍攻心難以成功。此外,當時韓國的弓弩十分厲害,後來馮亭直接把20萬上黨守軍帶到了趙軍的駐紮之地,可見秦軍雖然戰力強勁,卻並沒有帶給馮亭部很大的打擊。趙國之所以失去上黨,很可能是因為其地理位置並不適合防守。但是這一切都隻是推測。因為史書對於這一戰的介紹並不是很多,其間言道:“(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馮亭敗軍如潮水一般地退到廉頗大軍駐地,難民們也源源不斷地會聚到長平。從當時以及後世對於長平之地的記載看來,長平固然重要,但卻很難讓當時的兩個大國生死相搏。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最後發生秦國一方很好解釋,秦軍堅持著白起的策略——對潰逃的敵人窮追猛打,從不相信“窮寇莫追”的兵法策略;而趙軍則是出於對自己軍力戰力的自信和對於丟失上黨的不甘。關於這一戰,曆史上的記述很多,但是秦國在後來的焚書坑儒中,讓許多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述消失在曆史的風塵當中。但是,關於這一戰,即使隻有隻言片語,也必將被人們所銘記。當時,秦國和趙國的軍隊圍繞長平已經開始了一係列的試探性進攻,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自公元前264年四月開始,王齕大(本章未完,請翻頁)軍就開始進攻趙軍,一直到了七月,雙方大的戰役總共發生了3次。四月,趙軍和秦軍交戰,裨將趙嘉在混戰中被斬殺;兩個月之後,趙軍失去兩個堡壘,四個尉官再次被斬殺,趙軍陷入更大的被動;七月,依照廉頗的策略,趙軍構築了堅固的堡壘,與敵人周旋。但是在秦軍猛烈的進攻下,趙軍西邊的壁壘被攻破,兩個尉官又被殺。三次交鋒均是以趙國的失敗告終,秦軍雖然沒有給趙軍造成實質性打擊,但是可以看出,趙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如此硬碰下去,趙軍最終必定難以抵擋。廉頗身經百戰,對這一切自然清楚明了。廉頗擅長防守而不是進攻,所以此時他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以防守應對敵人的進攻。很明顯,此時的秦軍遠離本土千裡之外,自然難以持久作戰,隻要時間一長,秦軍必然會被後勤不足所累,最終不戰自潰。趙軍就是依照這種戰略使得秦軍不得其門而入。趙軍守,秦軍攻,這種狀態一連持續了3年之久。但是趙**隊驚奇地發現,在如此不平衡的消耗之下,秦國竟然和趙國旗鼓相當甚至還有略勝一籌。要知道,秦國可是千裡跋涉,而趙國則就在自己的家門口,這之間的差距,明眼人一下就能瞧出端倪來。漸漸地,趙國發現自己首先難以支撐下去,遂決定在政治外交上下工夫,迫使秦國退兵。其實,在裨將趙嘉被殺之時,趙孝成王就已經是坐立不安了。當時,裨將可以說是除了主帥之外最大的軍職。在秦軍中,白起為主將之時,王齕便是裨將。趙國剛剛和秦軍交戰,便喪失了一等大將,戰局很不明朗。趙孝成王自然十分著急,於是他決定禦駕親征,但是其手下的大臣樓昌、虞卿不答應。關於樓昌和虞卿,曆史對於前者的記述很少,隻知道樓昌是趙國孝成王身邊的近臣。但是虞卿可是個名士。趙孝成王初見虞卿之時,虞卿隻是個沒有名氣的四方遊說之人,但趙王見他很有口才,賜予了他黃金百鎰、白璧一雙。趙王第二次見到虞卿時,他已經憑借伶俐的口舌在列國中小有名氣,趙王便封其為上卿,故名虞卿。他對於決定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都提出了有思想的策略,足見其才能。後來,魏相魏齊逃到趙國,他也參與了拯救計劃。後來由於被逼無奈,他隻能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梁,遂發憤著書。著有《虞氏征傳》、《虞氏春秋》十五篇,今天已經散佚了,其中《虞氏春秋》有清馬國翰輯本。而樓昌不過是個趨炎附勢的諂媚之徒,他見秦軍如此強大,便立馬向趙王建議,既然僵持不下,不如遣使講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眼前的困境,也可以避免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損傷,其他國家也就不能妄圖坐收漁翁之利了。而且,眼下秦國和趙國的實力對比很明顯,最(本章未完,請翻頁)終戰敗的一定是趙國,與其一直被動下去,最終敗亡,還不如現在就犧牲一點土地,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即使趙孝成王再怎麼昏聵,他也知道秦國此次前來就是抱著滅亡趙國有生力量的決心。虞卿在聽完樓昌所言之後,提出了更為合理的建議:派遣使者前去楚國和魏國,以價值連城的寶貝前去賄賂他們。這樣一來就會讓秦國覺得,三個國家又一輪的合縱開始了。秦國製定的連橫、遠交近攻等策略,都是因為懼怕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戰爭的天平本來已經處於一個平衡,這時候任何一個小小的事件,都可能讓這杆天平傾斜。這時,虞卿的政策正是解決趙國危機的最好方案,然而昏庸的趙王卻聽不進任何中肯的語言。虞卿的意見被否,長平之戰的結局也就確定了。趙孝成王之所以沒有接納虞卿的建議,是因他認為自己有更加合理的方案。他不是去賄賂和聯係楚國、魏國,而是派遣使者進入秦國,和樓昌所言相似,他要從秦國的最高決策層出發,向他們表達趙國人民希望和平,希望和秦國止戈息武的願望。秦軍虎狼之師從西北千裡跋涉,幾乎是以傾國之力運輸無數錢糧兵器,就是為了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將趙國的主力徹底打垮甚至消滅,如今三年時間已經過去,秦國還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怎麼可能半途而廢呢秦國雖然選擇坐下來與趙孝成王談判,但決然不會是趙孝成王想象的那樣,與趙國握手言和。依照睿智的範雎和雄才偉略的秦昭襄王的設想,與趙國和談簡直是癡人說夢。因此,秦國的決策層必然醞釀著一個更大的陰謀。虞卿看出了事情的端倪,他的心瞬時間便冷了下來,麵色煞白,他知道趙國沒有希望了。趙孝成王卻還在虞卿麵前沾沾自喜地說,虞卿的計謀簡直是畫蛇添足。當趙國的使者還在鹹陽城百裡之外時,秦國便派遣車架來迎接,整個場麵莊嚴而隆重。趙國使者入秦的消息被四麵八方的探子迅速傳播,東方六國已經傳遍這個消息了,大家口耳相傳:秦國和趙國已經和解,兩國準備結盟。秦國希望看到的,就是這個效果,山東諸國一旦得知這個消息,再經過趙孝成王的確定,就會把趙國孤立起來。為了把列國作壁上觀的假設變成事實,秦國不惜許以魏國重利,承諾將垣雍之地劃給魏國,前提是魏國不插手秦國和趙國的戰事;楚國已經沒有了任何威脅,所以秦國直接把楚國忽略了過去;依據齊國和燕國的實力,如果能夠給予趙國經濟上的支持,則秦趙之間戰爭的結局便很難預料了,但是它們本身的軍事實力並不是很強大,所以秦國直接用武力去威懾它們。隻要他們不妄自行動,秦國就會保證他們暫時的平安。(本章完)/04/0450/23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