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雖然已經安全回到趙國,卻沒有任何要獻上和氏璧的跡象。秦王知道,如今要獲取和氏璧,隻有兩種辦法:按照許諾給趙國5座城池或是巧取豪奪。給趙國5座城池與其交換,這樣雖然能夠保住秦國守信重諾的名聲,卻與秦國一貫的大政方針相背離。而依仗強勢巧取豪奪雖然不成問題,隻是眼下趙國防備嚴密,而且列國都在關注著和氏璧的事情,不能因小失大。於是,秦昭襄王決定,待得風聲過後,秦國再發兵趙國,給趙國一次重拳出擊。這一天,讓秦昭襄王等了足足一年時間。周赧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2年,和氏璧的風波終於平靜,秦國亦在這段時間內,不斷整軍備戰,軍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而且其在連橫的策略中大受其益。經曆數次戰爭後,齊國正在遭受著毀滅性的打擊,秦國進而將戰略目光轉向了東方另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楚國。而在此之前,秦王還需要試探一下趙國的實力。於是,秦昭襄王命令軍隊攻擊並迅速占領趙國西部的兩座城池。第二年,為了擴大戰果,秦王再次出兵,進攻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林縣)。此一戰,秦軍出動了0萬大軍,可謂誌在必得,趙軍守將一見秦軍軍容整齊,聲勢浩大,頓時嚇得魂不守舍。無奈之下,守將趁著秦軍兵臨城下,尚未攻城之際,悄悄地從東麵城門逃走,隻留下一些副將,奉命守衛石城。然而,守城大將都已經離去,趙軍頓時軍心大亂,數萬將士無心戀戰,秦軍幾乎兵不血刃,便取下了石城。眼看秦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兵鋒所指竟然是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知道,秦軍這次進攻不在和氏璧,甚至不在一城一地,而在於整個趙國乃至於整個天下。麵對著從西方秦國到來的虎狼之師,再看看連日來趙國在秦國名將白起的攻伐下,兵敗如山倒的勢頭,趙王不禁憂心忡忡。無奈之下,趙惠文王隻能希圖用和氏璧換取趙國暫時的和平。可是他也知道,這不過是權宜之計,能夠奏效的幾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時一個挽救趙國的名將,與白起並稱當世第一的廉頗將軍站了出來。廉頗,生於約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是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與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後期的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先後活動於趙惠文王(公元前29~前266年)、趙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趙悼襄王(公元前245~前236年)三個時期。廉頗於趙惠文王初期,在趙國從軍,作戰勇敢,深得趙軍將士的尊重。當時東方列國之中,以齊國最為強盛,它是唯一可以與西方強國秦國一比高低的諸侯國。趙國在經曆數代國王的苦心經營之後,也逐漸強盛起來,但是和秦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相(本章未完,請翻頁)比,趙國要弱小的多。戰國七雄當中,秦國居於西北“苦寒之地”,一直謀求奪取中原,問鼎天下。隻可惜趙國正擋在了秦國西出函穀關的道路上,要實現向中原大地的進軍,秦國勢必要首先拔除趙國這一顆眼中釘、肉中刺。然而據當時實際情形而言,任何一個國家要滅亡彆的國家,皆非易事。一方麵因為戰國七雄既然能夠從春秋列強中脫穎而出,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麵則因當時合縱、連橫戰略正在廣泛的流行中,隻要一個國家遭到徹底的打擊,其他國家就很有可能會插手,除非有絕對的實力,否則“雙拳難敵四手”,滅國不成,反而會給自己的國家招致禍患。此時,挽救趙國,抵禦強秦的,就是戰國名將廉頗。在廉頗的率領下,趙軍屢次大敗秦軍,迫使秦軍改變戰略,實施合縱之策。也正因為如此,蘇秦、張儀等人得以一展才華,大放異彩。在秦國的努力下,最終實現了韓、燕、魏、趙、秦五國聯合,共同率領大軍討伐齊國,齊國就此一蹶不振。此時,廉頗正值壯年,其非凡的作戰能力在這個時候充分地表現出來。廉頗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3年)帶趙軍伐齊,不避兵家之大忌,率領數萬雄師,孤軍深入齊國境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西,本為魏國領地,後屬齊)。一時之間,天下良將為之擊節讚歎,天下諸侯為趙國得此良將而震動。經此一役,趙國成為了東方首屈一指的大國。待得廉頗班師回朝,趙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趙惠文王順勢將其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秦國也在這一場戰役之中,見識了廉頗的厲害,所以從此不敢貿然對趙國用兵。麵對秦軍的又一次挑釁,趙王認為倘若一味軟弱退縮,已無法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於是,他決定讓廉頗再次掛帥出征,抵擋秦軍的進攻。廉頗也在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擁有必勝的決心和勇氣。趙國此時雖然是東方強國,但比起南扼巴蜀、西控戎狄、北定匈奴、東掌韓國的強秦而言,實力卻是明顯不足。但廉頗知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是大丈夫的行徑,更何況,廉頗治軍一向嚴謹,軍威之勝、天下可與之匹敵者,屈指可數。但無論廉頗如何的英勇善戰、無論趙軍如何的奮勇殺敵,都無法抵擋秦軍的強弓硬弩、勇兵悍將。廉頗到了戰場,還顧不得察看地形,就陷入了與秦軍的膠著狀態中,秦軍以逸待勞,自然是占儘了優勢。戰爭初始,廉頗還率領軍隊,在城外與敵軍鏖戰,但是幾番大戰下來,趙軍連連損兵折將,軍力和士氣都受到極大打擊,無奈之下廉頗隻能從城池中撤出,因為他知道,長平之地才是決勝秦趙強弱的關鍵所在。與其和秦軍在此地鏖戰不止,損兵折將,還不如到長平休養生息,厲兵秣馬,謀取與秦軍的決戰。秦軍亦看到了這一(本章未完,請翻頁)點,遂在猛攻城池的同時,也率領軍隊追趕廉頗。廉頗雖然在初戰中潰不成軍,損失了兩萬人馬,喪失了數座城池。但那並沒有影響他做出正確的決策,就連白起看到廉頗返回長平,也隻能徒呼:為之奈何當時秦國的形勢也不容樂觀:一方麵,白起繼續和趙軍交戰,占領了光狼城之後,廉頗退到長平,秦、趙形成對峙;另一方麵,秦國、韓國與魏國三家的洛陽會盟,亦宣告瓦解,特彆是秦軍連日東征,兵鋒所指,讓其他諸侯國不寒而栗。此外,楚國也開始了一係列針對秦國的行動。周赧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2年),秦軍在攻克趙國石城之後,楚國的頃襄王便著手準備與齊國、韓國聯合,以抵禦秦國的強大軍隊。而在此之前,楚頃襄王還希望能夠順道滅了周王室。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各諸侯國已是各自為政,周王室的存在不過是一個符號,具備的也隻有一個象征意義。那麼,楚頃襄王為何還對周王室念念不忘、徐圖攻取呢難道他僅僅是為了爭奪周王室的彈丸之地抑或是楚國想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楚王的心思很簡單,他不過是為了九鼎。何為九鼎傳說,大禹在建國之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進一步發展,將鼎變成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九鼎八鬶製度就此建立,其中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王室天子則九鼎,並在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自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九鼎也成為天子的象征。楚王之意,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要奪取天下。周王室衰微之後,許多人都覬覦過九鼎。比如周定王時,楚莊王便借楚國強盛,而“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此次楚頃襄王再次出擊,不知結果如何。周赧王在得知楚國即將對周王室用兵的消息後,急忙向楚國丞相昭子言道:“周王室不過是彈丸之地,但天下諸侯少有不覬覦這塊地方的,他們都希望得到九鼎,以稱霸天下。當今秦國強大,意欲一統天下,楚國雖弱小也想逐鹿中原,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事情。楚國要獵取九鼎,無異於是在秦國的虎口上拔牙,秦軍難道會坐視不理”周赧王一席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楚頃襄王頓時不敢妄自對九鼎生出彆樣心思,連著與齊國、韓國的會盟,也宣告夭折。其實,就算楚國不動九鼎的心思,秦國還是會揮師東進。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0年),秦軍發起了對楚國的戰爭,並以司馬錯為大將,從隴西出發,經由蜀中郡縣,直取黔中。為了避免與楚國和趙國的兩線作戰,秦國昭襄王遂決議和趙國暫時罷兵言和。(本章完)/04/0450/2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