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重執王政之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活上也簡單樸素,從不奢侈。越王勾踐想著要向吳國複仇,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勾踐苦心勞身,夜以繼日。眼睛累了就用蓼激它,腳冷就再浸上冷水;冬天抱著冰,夏天則握著火。勾踐愁心苦誌,還在屋中懸了苦膽,進出都要嘗嘗這苦膽的滋味,其苦味一直不絕於口。勾踐除了“臥薪嘗膽”外,還親自耕種,夫人紡織,食不加肉,衣不飾文,生活極其儉樸,如同普通百姓一般生活。同時,他還節約越國的各項開支,著力采用富國強兵的政策。首先就是發展生產,繁殖人口。勾踐提倡人們努力勞作,並減輕賦稅,逐漸做到了“民俱有三年之食”。同時,鼓勵適齡男女結婚,違者受罰。這種政策極大刺激了越國的人口增長。此外,越王勾踐還對鰥寡孤獨者給予特彆的照顧,同時放寬了刑法,收攬人心,使越國逐漸變得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其次,越王積極整頓內政,引進人才。勾踐在手下兩個重要謀臣文種和範蠡的輔助下,建立了招賢納士的新機製,招攬來四方能人,並因材而用,使得越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的各個領域都可以高效運轉,為越國的強盛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政治環境。最後,越王勾踐加強了越國的軍事建設與軍隊訓練。此一時期,越國施行了安閭裡這樣的行政組織為單位征兵,並利用越國特有的冶金技術,鍛造了大量的強弓利劍,為戰爭做準備。此外,越國還訓練出“習流”水軍,並且一方麵對士兵嚴刑教育,一方麵又重賞勇於聽命和樂於建功的士卒。同時,越王還重建了城郭,加固了國防。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正是在勾踐的勵精圖治下,逐漸走出低穀,開始複興。然而,越國以這樣的實力還不足以戰勝吳國,越國卓有成效的外交戰略也應該是這二十年中越國複興的重要原因。麵對吳國,越國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一方麵在本國內養精蓄銳,對吳示弱,不露聲色。越王勾踐曾想趁吳國北上連年征戰,士兵傷亡較多,國力疲乏之機,進攻吳國,以報亡國之恥。但是越國大夫逢同規勸越王說:“越國剛剛有點殷實富裕,如果我們現在整頓軍備進攻吳國的話,還不一定能一舉攻下吳國,反而使吳國看到了我們的實力。吳國害怕之餘,一定又會把注意力放到越國,那時越國就要遭殃了。”“況且,凶猛的飛鳥在攻襲目標之前,一定要隱藏好它的形體,然後抓住機會突然進攻。現在吳國正準備伐齊與晉,同時又和楚國、越國結下了很深的仇怨,吳國的名聲也妨害了周王室的威信,道德少而武功多,一定會驕傲自大。對越國而言,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依附晉國,厚待吳國。吳國必然輕易發動戰爭,那時我們就聯絡這些國家,讓它們一同進攻吳國,然後我們再趁吳國的疲憊之機,一舉消滅吳國。”越王勾踐聽了逢同的話,表示讚同,遂放緩了伐吳的計劃。另一方麵,越國開始依照逢同的計略開始不斷賄賂吳國,助長吳王的驕奢淫逸。越國給吳王送去了玉帛珍饈、貴材大木、美女西施與鄭旦,並設法不斷消耗吳國的民力與財力,加深吳王手下重臣伯嚭與伍子胥的矛盾(本章未完,請翻頁)。而伍子胥這一深謀遠慮的吳國忠臣正是在這種殘酷的政治鬥爭下,被陷害至死,為越國除去了一大心患。同時,越國還積極聯絡齊、楚、晉三國,力求三國能夠聯合伐吳。由於文種、範蠡等越國臣子都是來自楚國,因而越國與楚國的關係則更加密切。越王勾踐甚至在吳王伐齊時,率群臣入吳朝賀,這更助長了吳王稱霸的野心。吳國的國力在這種爭霸中不斷消耗殆儘,於是越國大夫文種看準時機向越王勾踐提議向吳國借糧,以探吳王對越國的態度。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把糧食借給了越國,足見吳王的自滿與驕縱。在這種情形下,越國更是大膽地謀劃滅吳方略,隨時準備給吳國致命一擊。越王勾踐憑借二十年的苦心經營,使越國逐漸強盛起來,其正確的治國之道,讓越國國富民強,可用之兵取之無數。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麵是受其堅定的意誌影響,立誌複仇使他可以接受任何有價值的建議;另一方麵,跟隨勾踐左右的範蠡、文種等重要謀臣為其出謀劃策,使得越王勾踐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說,越王勾踐的成功主要就是基於以上兩點,並最終成就了“勾踐滅吳”的偉業,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舉行會盟,吳王為了實現稱霸的野心,就把吳國內的精銳部隊都帶到了黃池。在吳王率兵出行之前,夫差的兒子太子友則繼伍子胥之後,又一次勸諫吳王。太子友跟吳王講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說吳國動用全國的兵力與物力在外征戰,卻不自知背後的越國會以精兵來消滅自己,這才是世間最危險的事情。然而,吳王夫差根本聽不進去太子友的話,竟自帶兵北上,定要爭霸中原。這樣,吳國內就剩下了太子友和一些殘兵老卒留守。越王勾踐看到此種情形,就問範蠡現在是否可以攻打吳國,範蠡就對越王說:“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越王勾踐與範蠡製定了攻吳的計劃,等到吳王率軍全部到達黃池之後,越國就立即伐吳。越國動用了4萬訓練有素的士兵、2000名水兵,外加上越王的近衛軍6000人以及000餘名軍官,共近5萬精銳分兵三路大舉進攻吳國。範蠡、後庸率兵從海路入淮,斷絕黃池吳軍的歸路;疇無餘、謳陽率兵從吳國南境直插到姑蘇;越王勾踐則親率中軍緊隨其後。吳軍則在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以及壽於姚的帶領下奮力抵抗。越軍攻破姑蘇,殺了太子友,焚燒了城池,並奪取了吳國的船隻。正在黃池會盟的吳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封鎖了消息,在會盟結束後立即班師回國。回國之後,吳王即向越國請和,而越國自知還不能一舉消滅吳國,就答應言和,但實際上越國依舊在加緊滅吳的準備。四年之後,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年),吳國發生饑荒,越國決定趁此機攻滅吳國。於是越國勾踐與範蠡等人反複謀劃後,認為要先保證越國的社會穩定與民心所向,才能保證滅吳的成功。因而,勾踐便從宮內到朝廷,對嬪妃、宮官以及留守的大夫們等逐一嚴令要忠於職守,說道:“內政無出,外政無入。”接著,再次申明軍紀,斬殺有罪之人,全城、全軍都被曉之以法。同時,勾踐還號召國人要積(本章未完,請翻頁)極響應國家的號召,送子弟參軍,並告訴軍士要安心服役,國家會安撫照顧軍屬等。在這一係列措施之下,越國加強了國內的穩定,民心相聚,為越軍出征消除了後顧之憂。隨後,越王率兵進攻吳國,在笠澤南岸與北岸的吳**隊隔江對峙。越王勾踐為了獲得勝利,決定把越軍分為左右兩翼向吳軍發起進攻,自己則親率6000精兵作為中軍,突襲吳軍的中路,而這一切都在夜色的掩護下實施。當夜幕降臨後,越王勾踐命左、右翼越軍在夜色的掩護下偷偷渡江,並埋伏在那裡,直到午夜時再一起鼓噪而上。是時,越軍在吳軍的左右兩翼突然發動進攻,吳軍於是也分成左右兩部進行抵抗。正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越王勾踐率軍從中路殺進吳軍陣中,致使吳軍陣腳大亂,大敗而歸。越軍則緊追不舍,連戰連捷,直逼到吳國的姑蘇城下。由於上次越軍攻破並焚毀了姑蘇城池,因而吳國對姑蘇城又進行了精心的營造。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後,現在的姑蘇城池堅固,易守難攻,越軍想要一鼓作氣攻入姑蘇,實非易事,隻好回師。但是笠澤之戰的勝利對於越國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此戰之後,吳國的兵力與財力基本都已消耗殆儘,隻能疲於應付越國的進攻,回天乏術;越國則開始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其兵源與財力都十分充足,並對吳國展開了全麵圍攻之勢。公元前475年,越國對姑蘇城再次發起進攻,但仍未攻克。於是,勾踐對姑蘇城采取了圍困戰略,在越軍圍困了姑蘇城長達兩年之後,吳國終於“士卒分散,城門不守”。公元前473年的冬天,越軍發動了猛烈的攻勢,並最終攻進吳都姑蘇城內。吳王夫差率眾逃到了姑蘇台上,被越軍重重包圍。夫差無奈之下,派王孫雒裸露肢體,跪行來到越王勾踐麵前求和:“你失勢無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聲:以前曾在會稽得罪了您,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同您結好;如今您前來懲治我的罪過,我不敢不從,希望也能像當初在會稽一樣讓我成為越王的臣虜。”勾踐聽到這些話後,有點惻隱之心,想要答應他。範蠡則對越王勾踐說:“當初天意讓吳國滅掉越國,但吳國沒有服從;如今天意要越國滅掉吳國,難道大王還要想夫差那樣違背天意嗎何況大王每日辛苦勞作,夙興夜寐,就是為了滅掉吳國,謀劃了二十二年的大業,難道就要這樣放棄嗎再說,如果不接受上天賜予的機會,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難道大王忘了會稽之辱了嗎”但勾踐卻說:“我也很想聽從你的意見,但我實在不忍心如此對待吳國的使者。”於是範蠡不顧王孫雒的苦苦哀求,擊鼓出兵,並說道:“君王已經把政事委托給我了,你快走吧,否則休怪我不留情麵。”王孫雒於是淚流而去。越王勾踐最終在範蠡的幫助下,下定決心,滅亡了吳國。吳王夫差最後也成了越國的階下囚。勾踐好像還有些憐憫之心,於是派人跟吳王說,封給其甬東之地,管理300戶人家。吳王夫差悲憤交集、羞愧難當,於是流著淚說:“我老了,不能再服侍大王了。我真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話,竟落得了今天的下場。”說完之後,夫差就拔劍自刎。越國攻滅吳國後,吞並了吳國的土地,使越國一躍成為周王室東南方的一個諸侯強國。(本章完)/04/045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