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在管仲主持下的政治軍事改革雖然轟轟烈烈,但對於任何改革措施來講,首先要有充足的財政支持做保障,齊桓公並非不懂這個道理,他曾經擔心地向管仲詢問財貨從何而來。而管仲對此早已胸有成竹,因為他早就針對齊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設計了一套經濟改革的方案。齊國位於今天的膠東半島一帶,此地丘林眾多,又有漫長的海岸線,雖然在農業方麵的發展潛力要稍遜中原一籌,不過卻坐擁漁鹽之利,更有不少礦產資源可以開發;此外,四通八達的水陸兩路交通也便於貨物的運送流轉。正如《尚書禹貢》中對膠東半島的描述:“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這一段略顯古奧的文字,說的正是齊國的地理環境和特征。海漁業十分發達,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些優勢,管仲確立了優先發展手工業的國策——單單把商賈吸引到齊國來還不夠,還需要讓他們看到此地有利可圖。首先,將采礦業和製鹽業收歸國有,“銷山為錢,煮海為鹽”,開礦冶鐵、曬海煮鹽可以允許私人開采,但必須由官府專賣,不準私人販賣。這樣一來,原本掌握在貴族甚至商人手中的鹽鐵貿易被牢牢地把握在了國家手中,從根本上控製了齊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壟斷,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其次,大力推銷齊國的土特產品,“通齊國之漁鹽於東萊”,“皮幣玩好,使民鬻於四方”,同時給予來自四麵八方的行商坐賈以減免稅收的便利。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麵對如此優惠的政策和豐富的產品市場,商賈們自然聞風而動,很快就擠滿了臨淄城,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盛景。為了將大量的商人吸引到齊國,管仲還想出了一條堪稱空前的妙計。管仲為相後不長時間,臨淄的國人驚訝地發現,在臨淄城最繁華的街道兩側蓋起了大片的房屋,每到晚上,就有無數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逡巡其中,她們或倚門賣笑,或淺吟低唱,整條街上燈紅酒綠,幾乎徹夜不眠,把個臨淄城裝點得熱鬨非凡。所以說臨淄城夜市十分繁榮。孔夫子當時還沒出世,因此也沒有什麼滿臉嚴肅的道學家出來跳腳大罵傷風敗俗。齊國國人在驚訝之餘,也隻是覺得偶爾有些吵鬨而已。不過有見識的人很快就發現,自從這些被稱為“女閭”的官營風月場所開張後,臨淄城內忽然多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簡直達到了摩肩接踵、揮汗成雨的地步,而齊國的金庫,也日漸充盈了起來。國家富強了起來。管仲不愧是一個思維開闊的改革家,他居然能夠想到通過開設風月場所來增加財政收入的妙計。根據清代學者褚人獲所著筆記《堅瓠續集》的記載:“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管仲堪稱是這一古老行業的創始人,後世的瓦舍勾欄之中,多有供奉管仲神像者,管仲也就逐漸演變為青樓妓館的行業保護神了。其實對於管仲而言,開設風月場所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廣開財源,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招徠大量的外地人,有了人員的流動,就有了經濟上的交流。也更有利於齊國經濟的發展。曾經做過商人的管仲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他在臨淄開辦了七處市場,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又用風月場所讓他們流連忘返。為了應付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的局麵,管仲還下令鑄造錢幣。根據經濟學理論,貴金屬貨幣在出現之前,曾經有過一個以物易物的交換時期,隨後則會出現一種一般等價物可以通吃所有的交換行為。在齊國,由於大多數國人都與海洋打交道,織網捕魚,煮海曬鹽,因此對小刀的需求頗為廣泛,因此曾經一度以刀作為一般等價物。管仲所鑄造的錢幣也模仿了刀的形狀,這就是直到今天還能看到的刀幣。後來這種刀幣的形製也被燕趙等地采用,由此可以看出齊國繁榮的商業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當然,發展商業固然重要,但在兩千多年前,它並不能夠完全支撐一個國家的經濟。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才是前現代社會經濟的重中之重(本章未完,請翻頁),隻有發展雄厚的農業基礎,讓老百姓有飯吃,國家才能穩定。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井田製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發展,那麼就必須針對新的形勢進行農業改革。管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的意思大致類似於後世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了發展生產,管仲索性將已經名存實亡的井田製一舉廢除,承認土地私有化,並且允許土地買賣。這一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土地所有者的生產熱情——以前耕種土地是為了國家,現在收成都是自己的,焉有不勞動之理而且,土地買賣所導致的土地集中也便於新農業技術的推廣——這一點很好理解,在井田製下,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放頭牛進去連轉身都有困難,怎麼可能拉犁耕地呢隨著井田製的廢除,齊國出現了一個農業生產的**。當然,促進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增加稅收。在井田製時代,賦稅是通過奴隸和平民對公田的無償勞動而得到的,但井田製一廢除,這個辦法顯然行不通了——“公家”既沒錢,也不掌握奴隸。公家對民眾的控製力下降了。管仲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相地而衰征。”這一政策的意思是,根據土地的地理環境和收成多寡,將其劃分為三六九等,例如平地、丘陵、海濱、生田、熟田等,再按照等級分彆征稅。這樣既符合了土地私有化之後的局勢,又儘量照顧到生產者的情緒。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管仲還提出了“無奪民時”的主張,即不在農忙季節征發勞役;禁止濫伐濫捕,保護自然資源;禁止貴族搶奪平民的牛羊去作祭祀用,保護牲畜的繁殖。通過這一係列措施,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的人身控製進一步鬆弛,新的社會經濟模式逐漸固定下來。管仲在齊國推行的全麵改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僅僅數年時間,齊國就基本上從奴隸製經濟中轉型出來,向封建經濟邁出了重要而堅實的一步。接下來,齊國就要重新踏上擴張之路,舉起霸主的旗幟了。魯莊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曾經侵略過齊國的老對手山戎再次南下,襲擾中原,其中北方的燕國首當其衝,大片國土淪陷敵手,國都也被圍困,十萬火急之際,燕莊公派出使者突出重圍到齊國去求救。當初,為了建立齊國的霸業,管仲勸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一改秦、晉、楚等強國雄踞一方、各自為政的做法,奉周天子為尊,號召天下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戎狄等部落的襲擾,這樣就能讓齊國自然而然地成為各國的盟主。如今,經過管仲的精心治理,齊國國力大盛,臨近的魯、宋、衛、鄭等諸侯國也與齊國關係比較好,齊國正是處於對內繁榮安定、對外威望日隆的時候。如今接到燕國的求救請求,自詡“尊王攘夷”而又自信心十足的齊桓公自然不會拒人於千裡之外。於是他決定親率大軍出征,既解救燕國於倒懸,又報當年的一箭之仇,而且防止燕國被滅,齊國唇亡齒寒。此時山戎已入燕國三月有餘,一路燒殺搶掠,裹挾了大量的子女玉帛,貪欲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滿足,而且很多將士沉湎於尋歡作樂,再也提不起冒死殺敵的精神。聽說齊桓公親率大軍前來,山戎軍隊不敢戀戰,收拾起戰利品逃之夭夭。見山戎逃竄,齊桓公便召來管仲問計,管仲說:“山戎不戰自退,實力未損,極易卷土重來。聽說山戎首領殘暴嗜殺,受他脅迫的諸部落早有叛離之心,如今山戎軍心不穩、人心不齊,如果齊燕兩國合力追擊,定可直搗其巢穴,殲滅其主力,以絕後患,保北方安寧。”也就是所謂的斬草必須除根。齊桓公聽了深覺有理,找到燕莊公商議此事,二人一拍即合,又聯絡了同樣與山戎有仇的鄰國無終國,一起率領部隊追擊山戎軍隊。此時山戎將士們正滿載而歸,高高興興地準備帶著戰利品回家享受,絲毫沒有戰意,誰知被齊燕聯軍銜尾追來,隻得倉促迎戰。本就無心戀戰的山戎軍一觸即潰,丟下了不少財物和百姓。齊桓公下令善待被俘的山戎百姓,並從他們口中問出(本章未完,請翻頁)山戎軍已經逃向了孤竹國(今遼寧朝陽境內)。於是決定繼續追擊,滅掉孤竹國,徹底安定北方。此時,山戎首領已經率領殘部逃到了孤竹國,並且將自己從燕國擄掠來的財物獻給孤竹國主,以此換取孤竹國的援助。孤竹國主收下了財物,便派出了大將黃花率軍支援山戎軍待齊燕聯軍一起應戰。誰料齊燕聯軍銳不可當,經過一番激戰,山戎和孤竹軍聯合起來也抵擋不住。見勢不好,為了將功折罪,黃花決定使一招詐降計,將齊燕聯軍引入茫茫沙漠中的迷穀裡,那裡沒有水源,而且路途難辨,沒有向導的人很難走出來,故稱“迷穀”。齊燕聯軍初來乍到、不知深淺,如果真的進入了迷穀,一定會在裡麵饑渴而死,到時黃花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了。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不使齊桓公起疑心,黃花殺掉了獻出重金前來投靠的山戎國主,帶著他的首級去見齊桓公。黃花在齊桓公麵前編出了一套孤竹國君已經率部逃走去尋找救兵,自己願意投降齊桓公的謊話,並且表示自己帶領齊燕聯軍去追擊孤竹國君,以除後患。齊桓公見黃花帶來了山戎國主的首級,大敵已除,十分開心,於是便輕信了黃花的話,率領大軍繼續北上。誰知進入沙漠之後,一個不小心,黃花的部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隻剩下齊燕聯軍在迷穀中不辨方向地亂轉,齊桓公這才知道中計了,將士們得知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也十分恐懼,軍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此危急時刻,管仲想起了老馬大多識得路途,於是建議齊桓公挑選幾匹無終國從山戎那裡得來的老馬,放在部隊前方帶路。此時大軍幾乎已經陷入絕境,齊桓公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就聽從了管仲的建議,讓大軍跟在挑選出來的老馬後麵行軍,不久以後果然走出了迷穀。後來齊桓公又聽從隰朋的建議,根據螞蟻的生長習性找到了水源。經過休整,齊燕聯軍如狼似虎地揮師孤竹國報仇雪恨,很快就勢如破竹地攻破了孤竹國的守軍和山戎的殘部,滅掉了山戎和孤竹國,消除了山戎對中原的威脅。勝利得來不易,但齊桓公並沒有將勝利果實據為己有,而是將原來山戎和孤竹國占據的領土全部送給了燕莊公。燕莊公認為如果不是齊桓公帶兵來援,燕國此刻恐怕早已亡國,如今橫遭兵禍的燕國拿不出太多珍貴的禮物酬謝齊國,就更不能接受齊軍拚死奮戰得來的土地了。齊桓公親自率軍援救燕國,還追擊千裡,不滅山戎誓不罷休,本來就是為了高揚“尊王攘夷”的大旗,樹立齊國在各諸侯國之間的聲威,自然不願意為了一些蠻荒的土地背上一個小氣的名聲。更何況齊國與山戎、孤竹的領土並不接壤,在交通十分不便利的春秋時期,很難控製這麼遠的疆土,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被燕國吞並,還不如此時故作大方地送給燕國,還能趁機收買人心。於是齊桓公對燕莊公說:“敝國離此路途遙遠,即使接受下來也是鞭長莫及,你我都是為周天子守衛疆土的臣子,請以天子為重,守好邊界,使中原免受侵襲。”燕莊公見齊桓公抬出了周天子的旗號,明白了齊桓公的心意,也就不再推辭,接受了下來。齊桓公此行滅掉了孤竹國、驅逐了山戎的勢力、解救了燕國的亡國危機,在各諸侯國間聲威大震,完滿地達到了目的,於是十分滿意地班師回國。燕莊公對於齊國來援的義舉非常感激,於是便親自為齊桓公送行,久久不願分彆。直到進入齊國境內的長蘆(今河北滄州北),才依依不舍地分彆。根據周禮規定,沒有周天子的命令,諸侯相送不可以出國界,送齊桓公入齊境雖然是燕莊公自願的,但卻也是齊桓公的大大失禮。為了顯示齊國的大國風度,也是為了收買人心,齊桓公當即下令,就地劃溝為界,將燕莊公走過的五十裡土地全部劃歸燕國。在那個年代,終歸是名聲聲望更重要。援救燕國、追擊山戎是“攘夷”,劃溝為界,贈土於燕是“尊王”,齊桓公這一招尊王攘夷玩得十分高明。從此之後,燕國成為了齊國比盟友更加忠實的鄰國,而齊桓公也在諸侯之間聲望日隆,隱隱有霸主之勢。(本章完)/04/0450/2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