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
蔡倫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年僅十五歲時便入宮做了太監,幾年下來,才做了一個小小的小黃門。
後來,竇太後打敗了自己在後宮中的宋氏姐妹、梁氏姐妹兩大競爭對手,到劉肇繼位,她便順理成章地被尊為皇太後。劉肇年幼,竇太後更是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而蔡倫因為幫助過竇氏,在竇氏得道之後,自然也因為自己的功勞而被封賞為中常侍。地位與九卿一樣,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因此可以說,蔡倫比後來跟隨劉肇反竇氏的鄭眾更早地參與到了國事之中而來。
蔡倫能夠在宮廷之中,曆經數朝而屹立不倒,自然與他的長遠眼光分不開。及至劉肇親政,蔡倫也順利地投效到其帳下,為其效力,與鄭眾並稱後宮兩大宦官。及至鄧綏入宮,蔡倫察言觀色,不久便看出了鄧綏的不平凡之處,於是處處幫助鄧綏。直到鄧綏做了貴人、升為皇後,宮中對其照顧最多的,除了皇帝之外,便屬這個蔡倫了。
俗話說,投桃報李,蔡倫早年有恩於鄧太後,鄧太後當然想報答他。此時鄧太後早已經飛黃騰達,但蔡倫知道,自己一介宦官,不能在鄧綏這樣的英主手下有太多想要攬權的動作。於是,蔡倫毅然決定,以退為進,投鄧綏所好,屈尊尚書令一職,管理宮內禦用器物和宮廷禦用手工作坊,為喜好舞文弄墨的太後提供方便。
佛家有雲“一因一果,環環相扣,種何等因,便會結何種果。”正是由於這個“識時務”的決定,蔡倫才在自己的努力下,改進了造紙術,創立了“蔡侯紙”。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其發明之影響力,橫貫古今,延綿中外。
等到鄧太後掌權,蔡倫更加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仆,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可惜,當初他構陷宋貴人所種下的惡因,在他的人生走向巔峰之時,終於結出惡果。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而當初被害死的宋貴人便是安帝劉祜的皇祖母,而被廢黜的太子劉慶便是其父親。此刻構陷宋氏家族的元凶竇氏姐妹已經伏法,而當年在這一事件中起過關鍵作用的蔡倫自知死罪難逃,便在獄中自殺身亡。
蔡倫一生,前後侍奉四位皇帝,投靠了竇氏和鄧氏兩個皇後,最終一展抱負,位列九卿。然早年被逼不善,種下惡因,終不得善果。令人歎息。
而反觀另一個受到鄧綏寵愛的人——班昭,她的生平和結局,又會是怎樣的呢?
班昭一家,滿門英豪。其兄班固修《漢書》,班超定西域,其父班彪亦是學富五車,才通天人,是不折不扣的一代文豪。班昭家學淵源深厚,文采悠然,受到當時有識之士的敬重。朝中鄧太後素有喜好文辭水墨之名,便將之引入皇宮,拜為百妃之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世人隻知班固修史,卻不知這之中有很多卻是班昭的功勞。班固修史尚未結束,便受到竇憲一事的牽連,冤死獄中。班昭痛定思痛,在班固和自己過去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完成了相關事宜。此事亦受到漢和帝的大力支持,特彆恩準她去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
苦心人,天不負。班昭年近不惑,終於完成了《漢書》這一鴻篇巨製。
而在她修史其間,亦擔任鄧綏太後的師傅,為其出謀劃策。適時鄧太後權傾天下,朝中諸事皆要由其定奪。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與機要,竭儘心智地為太後儘忠。每次太後有疑難之時,懸而不決之事,便會請班昭為其計較。
一次,鄧綏的兄長鄧騭因為其母親過世,便向鄧綏請求,歸去故裡為其母親守孝。然眾所周知,鄧騭以大將軍之職,享三公之榮,是鄧綏最為得力的臂助。如若讓鄧騭回去守孝三年,則國之大事,必定會被耽誤;宵小之徒,也必定會趁機牟取太後權位。鄧綏擔心一旦自己的這位哥哥離開,自己多年以來苦心孤詣打拚出來的江山,就會被人侵蝕。然而如果不讓他走,卻會惹人非議,說他手握兵權而不放,為了自己不惜侵犯祖製。
一時之間,鄧綏猶疑不決,隻是每當此刻,她的心中就會冒出一個身影來。這人文韜武略,才華橫溢,極善從大局著眼,為大漢定計。這人便是班昭。於是,鄧綏急忙命令左右前去恭請班昭而來,問策於她。班昭一聽,心中便出定議“大將軍功成身退,此正其時;不然邊禍再起,若稍有差池,累世英名,豈不儘付流水?因此,準其離去,為母儘孝,方為上策。”鄧太後聞言,深感有理,便準了其兄的要求。
此一事,可見班昭的才華和智謀之了得,亦可見鄧太後對班昭的尊敬和信任。班昭年逾古稀,方才溘然長逝。皇太後亦為其素服居喪。其子曹成也因為班昭之功而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
外有鄧騭諸將為鄧綏拱衛邊境,內有蔡倫、班昭等人為其安定京師。鄧太後江山日穩,有如泰山之重,是漢室之幸事,亦是劉祜之悲哀。劉祜此生,何時能夠實現心中親政的抱負?
安帝的抗爭
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此時的劉祜,無論是心性還是思維,都已經完全成熟。但是在政治上,依然沒有什麼出眾的表現。這一方麵當然是鄧綏對其在教化上進行了一些限製,擬讓他生不出反叛自己的心思;另一方麵,則是迫於太後鄧綏的壓力,自己沒有機會展示出才華來。而群臣百官中,也大多心向太後,就連自己的那些兄弟叔伯都對鄧太後忠心不貳。
這年九月,平望侯劉毅向安帝上書,請求為鄧綏立注紀,使太後的功德不絕於世。實際上是在名義上是承認鄧太後和皇帝一般的地位。安帝此時不過是鄧綏手中的木偶,為漢室一傀儡而已。朝臣有此提議,安帝自然不能也不敢反對。雖然心中不願意,但安帝劉祜知道,自己是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要苟全性命,不為太後所害,最終光複漢室,就必須從現在起臥薪嘗膽、忍氣吞聲。此次如果自己大力讚成此事,大可以向太後鄧綏表明自己的忠心。以後再找機會,步步為營地奪回政權才是上上之策。因此,這件事便就此定下。鄧綏在事實上和名義上都取得了當時漢朝的統治地位。
此後,劉祜一直暗中觀察,看哪些人是忠於自己,哪些人是可用之才。不久,一個名為杜根的人,進入了劉祜的視線。
“杜根字伯堅,東漢潁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誌節。”杜根年少之時,有才之名便名滿天下,豈不知他更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被推舉為孝廉,成為郎中。鄧太後執政,權力集中在外戚。每念及此,杜根便覺得痛不可擋,幾次三番欲向皇帝進言,要他臨朝親政,都被其親友阻擋。當時鄧氏一門權勢滔天,杜根人微言輕,此舉無疑是自取滅亡。
終於有一日,杜根忍無可忍,趁著太後鄧綏不在皇宮的機會,走向了皇帝寢宮。皇帝亦久知其大名,隻是礙於皇太後耳目眾多,一直不敢和他親近。此番杜根前來,劉祜早已經渴盼已久,於是準了他見自己。杜根一見皇帝劉祜,立刻痛哭失聲,並就自己欲要皇帝親政的心思說將出來。此舉雖然暗合皇帝劉祜的心思,但是畢竟朝中大臣無人表示要擁護自己。貿然行事,定會招來不測。心中計定,劉祜決定先讓杜根做一個試金石,看看朝中大臣和這位鄧太後的意思。
第二日,杜根真的在朝堂之上,拉了自己的好友時郎一起,向太後進言“太後垂簾聽政多年,為保大漢基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可謂勞苦功高。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定,當今天子已然成人,正好可以接替太後,發揚我大漢國威,實現其王圖霸業。”
太後聞言大怒,這簡直是要逼宮。如果不嚴厲懲治這種人,自己的地位終會不保。於是,太後便借著他誹謗朝綱、徐圖不軌之罪名,逮捕了杜根等一乾人。為收到殺雞儆猴的威懾效果,鄧綏隨即命人將杜根用袋子裝著,在大殿上活活地用棍棒將其打死。
其實朝臣之中亦不乏和他一樣心思的人,見杜根直言相諫,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不禁有唇亡齒寒之感。於是便有人私下告訴行刑人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車把杜根接出城,杜根得以蘇醒過來。太後亦不放心是否將這身有反骨之人打死,便命令人來檢查,杜根就裝作假死,三天之後,直到眼睛裡生了蛆,杜根才得以逃跑,到宜城山裡做了一個酒保。自此,劉祜也明了,自己要想取得帝位實權,現下還不能擅自行動。眼見朝堂之上,杜根被人“活活打死”,卻無一人敢於勸解,足以知道鄧太後的恩威之盛,可直追先帝。
而此時的鄧氏家族,亦有人擔心,如果長此以往,鄧綏會不會重蹈竇氏太後的覆轍。她一人遭受懲罰也就罷了,可如果連累整整一個家族的人,都跟著遭受那無妄之災,就太可怕了。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鄧綏的堂兄鄧康。
鄧康見杜根被殺,心下大驚。久為人臣的鄧康,自然或多或少地知曉群臣的心思,這次杜根被殺,不代表朝廷之中就沒有反對鄧綏的人。而且太後此舉,實在是有違天和,勢必為其他人所詬病。此外,皇帝劉祜也確實已經成人,他何嘗不想親政,隻要一有機會,鄧氏家族好則權力儘失,不好則全族殞命。因此,鄧康便下定決心,向鄧綏諫言,放棄臨朝聽政的權力。但是此次他又見識了鄧綏的心狠手辣,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向鄧綏說起。於是,便婉言向太後問詢和建議,說太後可儘享清福,是不該為了一點權力而損害了自己的身體。
太後聞言,本欲發作。但考慮到他是自己的兄長,便隻是拒絕了他,而沒有追究。哪知鄧康亦是一個寧折不彎的人,見太後不聽從自己的勸諫,便稱病不朝。太後問詢,知道是鄧康因為自己不聽從其勸諫而假意稱病,便明左右婢女前去探個虛實。哪知此婢女自以為是太後身邊的紅人,便全然不將鄧康放在眼裡。甚至對鄧康的母親,也殊為傲慢。
鄧康實在忍無可忍,便訓斥了她一頓“你是何許人,不過一小小婢女,鄧氏奴才,得蒙太後恩典,才有此風光。不知知恩圖報,反而狗仗人勢,這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嗎?”
鄧康此番訓斥,不過是出於義憤,卻沒有半分對太後的不恭之心、對婢女的侮辱之意。可是被婢女記在心裡,便順勢生出一腔怨憤,回到宮裡,自然添油加醋一番。鄧綏此時正在氣頭上,聽婢女說,鄧康對自己繼續執政政權有所異議,不免大怒。於是,不容鄧康有任何解釋,鄧太後便罷免了鄧康的官職,並將其名字從鄧氏族譜中除去。
此番安帝劉祜雖然為了能親政而有一些動作,但囿於太後之權根深蒂固,故而不得其果。當然,這隻是個開始,還遠遠沒有結束。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