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修改版】
程海峰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眾人對空天母艦生存邏輯的深層疑慮。
首坐領導微微前傾,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茶杯邊緣,作為經曆過96危機的老海軍,他太清楚“龐然大物”在戰場上意味著什麼。
陳司長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光中映出屏幕上的空天母艦模型,喃喃道:“是啊,這麼大的艦艇,必然會成為敵人的首要目標。”
吳浩卻顯得從容不迫,指尖在屏幕上輕點,空天母艦的艦體結構開始層層拆解,露出內部複雜的蜂窩狀結構微笑著講道:“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也不是沒辦法解決。
吳浩看著現場眾人說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重新定義了‘體型’的概念。
這艘空天母艦的主體采用‘石墨烯氣凝膠-碳納米管’複合骨架,看似龐大,實際重量隻有同體積鋁合金的1/20。”
他調出材料強度對比表,說道:“這種材料能承受100兆帕的壓強,比鈦合金高5倍,而且具有自修複能力,就像蜂巢一樣,即使局部受損,整體結構也不會崩潰。”
此外,我們的母艦采用‘洋蔥式防禦結構’,最外層是納米陶瓷複合裝甲,能抵禦速度3公裡/秒的隕石撞擊。
中間層是液態金屬緩衝層,當受到激光攻擊時,液態金屬會自動流向高溫區域,像血液循環一樣帶走熱量。
最內層是能量屏蔽艙,用超導線圈產生強磁場,偏轉來襲的動能武器。”
李建明湊近屏幕,看著那些細如發絲的納米管網絡問道:“這怎麼做到的?”
“靈感來自蜘蛛網。”
吳浩微笑著解釋道:“蜘蛛絲的強度是鋼的5倍,但密度隻有鋼的1/6。
我們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原子尺度上‘編織’出這種複合材料。
更關鍵的是,它能通過電刺激改變形態,遇到隕石撞擊時,局部材料會瞬間硬化,就像昆蟲的外骨骼一樣。”
程海峰仍有疑慮道:“但再堅固的外殼,也擋不住激光武器的攻擊。”
“所以我們給母艦設計裝上了‘能量護盾’。”
第(1/3)頁
第(2/3)頁
吳浩調出防禦係統演示,空天母艦周圍突然浮現出淡藍色的光暈,說道:“這是基於等離子體技術的主動防護層。
當探測到高能束攻擊時,艦體周圍的電極會電離空氣,形成等離子雲,將激光能量散射到太空中。
根據模擬測試,這種護盾能將100兆瓦級激光的殺傷力降低92%。”
李建明盯著裝甲結構的剖麵圖,雖然點頭但還是不禁說道:“但再厚的裝甲,也擋不住動能武器的飽和攻擊。”
“所以我們把‘防禦’的概念從‘被動挨打’轉向‘主動拒止’。”
吳浩調出武器係統界麵,數十個紅點在母艦周圍的太空區域閃爍,介紹道:“這是‘衛戍’主動防禦係統,由裝備在空天母艦上的各級武器裝備彈組成。
從遠程防空導彈,不,應該叫攔截導彈,到中程激光武器,再到進程速射炮,為整艘空天母艦構建多重立體防禦體型,將有效攔截各種來襲目標。”
說著,他演示空天母艦攔截來襲導彈的的作戰流程,一枚模擬敵方導彈剛進入射程,就被空天母艦的雷達發現並迅速鎖定發射攔截彈,在太空中精準撞擊目標。
程海峰注意到母艦上的造型奇特的武器裝備問道:“那是激光武器?”
“對,是我們專門為空天母艦設計的‘天罡’艦載激光炮。”
吳浩放大鏡頭,展示這台激光炮的細節,然後介紹道:“為了適應太空環境,我們在現有激光炮的基礎上進行了研製改進,它利用艦船電力提供的能量,能產生波長1.315微米的激光束,在太空中的有效射程超過500公裡。
根據測算,單次射擊成本僅為傳統導彈的1/100,而且沒有彈藥庫存限製,隻要反應堆運行,就能持續射擊。”
他調出能量消耗曲線,說道:“每次發射激光束消耗的能量,隻相當於母艦儲能係統的0.1%,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首座領導忽然指著母艦下方的蜂巢狀結構:“那些小口徑炮管是……”
“‘流星’近防係統。”
吳浩解釋道:“它發射的不是傳統炮彈,而是直徑10厘米的鎢合金彈丸,通過電磁軌道加速到20公裡/秒。
在太空中,這樣的彈丸足以將來襲導彈撕成碎片。更關鍵的是,它配備了ai火控係統,能同時追蹤2000個目標,攔截效率是現有近防炮的50倍。”
陳司長提出新疑問道:“但敵方如果使用隱身技術或乾擾手段呢?”
第(2/3)頁
第(3/3)頁
“所以我們開發了‘專門的探測雷達’。”
吳浩展示雷達波譜圖,說道:“它可以發射長波和超長波,能探測到傳統雷達無法發現的隱身目標。
而且,射長波和超長波不易被乾擾,在宇宙環境中探測精度更高,也更加靈敏。
在模擬測試中,我們成功探測到了塗覆新型隱身材料的無人機模型,距離誤差不超過5米。”
李建明摸著下巴思索說道:“防禦體係很完善,但有沒有考慮過‘非對稱攻擊’?比如黑客攻擊母艦的控製係統。”
“這正是我們的‘量子防火牆’發揮作用的地方。”
吳浩調出網絡安全架構圖,說道:“在我們的設計中,母艦的核心控製係統采用量子加密通信,任何試圖竊取數據的行為都會改變量子態,立刻被係統察覺。
同時,我們設計了物理隔離的‘影子係統’,當主係統遭受攻擊時,影子係統能在10微秒內接管控製權——這比人類眨一次眼快了10萬倍。”
程海峰看著密密麻麻的防禦係統,忽然笑道:“感覺這艘母艦把人類現有和未來的防禦技術都堆上去了。”
“因為太空中的威脅是多維的。”
吳浩調出宇宙環境威脅列表,“隕石撞擊、敵方武器攻擊、太陽風暴、黑客入侵……每一種威脅都可能致命。
所以我們采用了‘冗餘設計’,僅動力係統就有核能、太陽能、化學能三種備份。
通信係統同時具備量子通信、中微子通信和傳統無線電三種模式。甚至連艦員逃生艙,都配備了獨立的推進引擎原型機。”
會議室裡響起此起彼伏的驚歎聲。
陳司長感慨道:“以前總說‘最好的防禦是進攻’,現在看來,在太空中,最好的防禦是‘係統性生存’。”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