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修改版】
吳浩聞言,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動,調出一組閃爍著不同顏色曲線的充能測試圖表,說道:“汪主任提到的充能速度確實是關鍵指標。我們在實驗室采用了石墨烯基超級電容技術,其充放電效率比傳統電解電容提升了 300%。”
他指著圖表中一條陡峭的藍色曲線繼續解釋道:“這是模擬實戰場景下的充能測試,當艦艇電力係統處於非滿負荷狀態時,柴油發電機可在15分鐘內將超級固態電池組從 10%電量充至 80%。
即便在全艦電力緊張的情況下,利用防護係統未啟動的間歇期,30分鐘內也能完成 50%的能量回填。”
說著,他切換到動態演示界麵,一組三維模型展示著電容組內部的納米級結構,說道:“這種超級電容采用了三維多孔電極設計,就像在極小空間內搭建了無數條‘電力高速公路’,不僅縮短了離子遷移路徑,還通過固態電解質避免了傳統液態電解質的泄漏風險。
我們在南海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的 500次充放電循環測試中,電容性能衰減率僅為 4.7%,遠低於國際標準的 10%。”
程海峰拿起桌上的電容組微型模型,對著燈光觀察內部結構,問道:“如果遇到連續高強度電磁攻擊,電池組頻繁放電,是否會影響其使用壽命?”
吳浩點頭道:“這正是我們重點優化的方向。”
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說道:“傳統超級電容在毫秒級高頻充放下,壽命約為 10萬次循環;而我們通過碳納米管塗層技術增強電極抗損耗能力,實驗室數據顯示,新型電容組可承受50萬次高頻充放電循環,相當於每天啟動防護係統 100次,可持續使用 13年以上,這已經超過了大多數艦艇的中期改造周期。”
陳司長敲擊著桌麵的觸控屏,地圖上浮現出艦艇電力係統的實時監控界麵,問道:“那麼在極端情況下,比如電池組能量耗儘且主發電機故障,是否有應急備用方案?”
吳浩滑動屏幕,調出一個紅色閃爍的備用模塊圖標回答:“我們在方案中預留了燃料電池應急接口。一旦發生雙電源故障,可快速接入氫氧燃料電池組,10分鐘內就能建立獨立供電回路。
不過這種情況屬於萬不得已的後備手段,日常維護中我們會通過智能管理係統動態平衡電池組負荷,確保核心係統始終處於冗餘保護狀態。”
汪良工聽完後摩挲著下巴沉思片刻,忽然露出微笑著說道:“如果能把這套充能係統與艦艇的餘熱回收裝置結合起來,說不定能進一步提升能效。
第(1/3)頁
第(2/3)頁
比如利用發動機廢氣熱量驅動溫差發電片,為電容組補充能量,這在民用新能源汽車上已有成熟應用。”
吳浩聞言微微一笑,隨即在平板上調出一個思維導圖說道:“這個思路非常好,我們可以在現有方案中增加熱電聯產模塊,初步測算能將整體能量利用率提升 12%-15%。
程所,貴所在艦艇熱管理方麵經驗豐富,能否後麵安排一下技術對接?”
程海峰笑著在筆記本上記下要點,然後說道:“沒問題,回頭就讓熱能工程組送一份現有餘熱數據過來。”
首座領導始終專注傾聽,此時手指輕點觸控屏鎖定“柴油發電機+超級電容”的方案示意圖,說道:“這個技術路徑既規避了核安全風險,又兼顧了成本與效率,符合現階段裝備發展的務實原則。
小吳,接下來要加快與造船工業部門的協同,重點解決模塊化安裝的空間適配問題,畢竟現役艦艇的艙室布局寸土寸金。”
吳浩快速記錄要點,激光筆再次指向模型的動力艙位置說道:“是,我們已經完成了初代原型機的小型化設計,單個電容模塊體積比集裝箱縮小 40%,可以垂直堆迭安裝在備用燃油艙上方。
下階段計劃在‘海試三號’平台進行實船搭載測試。”
首座領導手指在觸控屏上滑動,調出“海試三號”平台的三維模型,放大查看動力艙結構後說道:“實船測試要重點關注三個維度,電磁兼容性、震動耐受度和極端環境適應性。
南海夏季的強台風工況,正好可以檢驗電容組在高鹽霧、強顛簸條件下的穩定性。”
吳浩點頭記錄,激光筆切換到電磁兼容性測試界麵介紹道:“我們已在實驗室模擬了10萬次艦載雷達與防護係統的交叉啟停測試,目前兩者的電磁乾擾值控製在微伏級。
但實船環境中,全艦上百個電子設備的耦合效應可能產生迭加乾擾,需要程所的電磁兼容實驗室提供頻譜分析支持。”
程海峰推了推眼鏡,在筆記本上圈出“頻譜分析”字樣,然後說道:“我來安排電磁環境模擬團隊介入,針對‘海試三號’的艙室布局做全頻段掃描,確保電容組與聲呐、通信天線等敏感設備的頻率避讓。”
第(2/3)頁
第(3/3)頁
陳司長忽然指著地圖上的馬六甲海峽區域說道:“除了南海,未來遠洋任務中可能遭遇的複雜電磁環境更值得警惕。
上個月某國在印度洋進行的電磁脈衝武器試驗,已經影響到周邊商船的導航係統。我們的儲能方案能否在強乾擾下保持自主運行?”
吳浩滑動屏幕調出抗乾擾設計模塊,說道:“電容組控製係統采用了三重物理隔離——金屬法拉第籠屏蔽、光纖信號傳輸和獨立儲能芯片。
即便主電網遭受強電磁脈衝衝擊,備用電源管理係統仍能維持72小時的獨立工作,確保防護係統至少完成15次完整充放電循環。”
汪良工這時插話道:“說到遠洋任務,續航能力也是關鍵。
如果將超級電容的快充特性與艦艇的夜間低負荷時段結合,或許可以設計一套‘錯峰充電’策略,比如後半夜當雷達係統進入節能模式時,利用剩餘電力為電容組滿格充電,白天作戰時就能全力應對突發需求。”
“說的不錯!”
吳浩立刻在思維導圖中添加“智能錯峰充電”分支,然後介紹道:“為此,我們專門開發了艦載自適應能量管理算法,根據艦艇的任務周期動態調整充放電策略。
比如在護航任務中,白天商船隊密集時保持高電量備戰,夜間則利用柴油發電機的冗餘電力緩慢充電,既能延長電池壽命,又能降低油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