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修改版】
羅凱盯著成本數據倒抽一口冷氣:“難怪你們隻在新型主力艦艇上試點這要是裝備到戰機編隊,光是電費就能吃掉整個軍區的預算。“他放大紅外熱成像畫麵,發現即便在隱身狀態下,艦體依然有微弱的熱源信號,“而且能耗這麼高,紅外特征還是沒法完全消除。“
“這正是我們正在攻克的難題。“吳浩切換到實驗對比視頻,老舊塗層與新型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差異一目了然,“傳統隱身材料能用化學方法批量生產,而我們的納米塗層需要在真空環境中逐分子組裝。光是這套生產設備,全球能達到標準的實驗室不超過五個。“
他指著屏幕上頻繁閃爍的故障報警圖標,說道“更彆提係統的故障率——目前每運行100小時,就需要進行72小時的深度維護。“
李衛國若有所思地摩挲著下巴:“或許可以嘗試簡化版?保留核心的電磁畸變技術,犧牲部分動態調整能力,降低對供電係統的依賴?“他調出空軍現役戰機的參數表,“像殲擊機這種高機動裝備,也許不需要全頻段隱身,重點突破敵方主力雷達的探測波段就行。“
吳浩眼睛一亮,迅速在平板上勾勒出新方案:“這個思路可行!我們可以開發模塊化隱身套件,根據任務需求靈活組裝。不過.“
他放大某段實驗錄像,畫麵裡塗層在高速氣流衝擊下出現細微裂痕,“材料的耐用性仍是關鍵。目前的納米結構在經曆10次分子重組後,性能會下降15%。“
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屏幕上若隱若現的艦艇虛影。
羅凱將手機裡的技術文檔與平板畫麵對照,指著一處數據批注道:“既然全頻段隱身難以實現,不如參考現有的超材料吸波技術,針對敵方s波段、x波段雷達做定向優化。美國的f-35就采用了頻段選擇性隱身設計,我們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做性能疊加。“
李衛國調出空軍裝備數據庫,將殲擊機的氣動布局與艦艇隱身結構重疊對比:“戰機的曲麵比艦艇複雜得多,塗層應力分布會是大問題。或許可以借鑒航天領域的柔性熱控材料技術,在保證隱身性能的同時增強材料韌性。“他調出神舟飛船返回艙的隔熱瓦結構圖,“就像這種多層複合結構,既能分散應力又能控製紅外輻射。“
吳浩在平板上快速繪製新的塗層模型,將蜂窩狀納米結構替換為更規整的陣列:“如果采用單元化設計,每個吸波模塊獨立控製,就能實現局部重點隱身。類似相控陣雷達的原理,把有限資源集中到威脅方向。“他放大模塊間的連接部位,“不過接口處的電磁泄露必須解決,這方麵可以參考潛艇消聲瓦的拚接工藝。“
羅凱突然想起什麼,翻出最新的學術論文:“it去年發表過關於智能蒙皮的研究,通過電致變色原理調整材料反射率。我們可以把這個技術集成到模塊表麵,在非隱身狀態下降低能耗。“他調出論文中的實驗數據,“實驗室條件下能耗降低了40%。“
李衛國推了推眼鏡,調出某型預警機的供電參數:“即便簡化係統,電力供應仍是瓶頸。或許可以采用混合動力模式,在巡航階段用傳統隱身塗層降低能耗,進入作戰區域再啟動電磁畸變係統。就像新能源汽車的混動邏輯。“
吳浩將新方案保存進雲端,窗外的陽光斜射進房間,在平板屏幕上投下明暗交錯的光影。
吳浩滑動平板調出材料疲勞測試曲線,紅色警示區域在數據圖上格外刺眼:“除了分子重組的性能衰減,材料在高頻振動下的微觀裂紋擴展也是隱患。航空發動機的葉片塗層研究或許能提供思路——用激光熔覆技術在表麵生成梯度結構,強化耐磨層。“他將航空發動機葉片的顯微結構圖與隱身塗層疊放對比,“就像給模塊穿上'複合鎧甲'。“
羅凱翻出陸軍裝甲車輛的維護手冊,指著某型坦克的塗層修補記錄:“戰場環境下的快速修複也是關鍵。俄軍在敘利亞戰場用的自修複納米塗料,通過微膠囊封裝修複劑,破損時膠囊破裂釋放填充物,這個機製值得借鑒。“他在平板上畫出蜂窩狀的微膠囊結構,“把修複劑集成到隱身模塊裡,或許能延長使用壽命。“
李衛國調出衛星遙感數據,分析不同氣象條件下的雷達反射率變化:“局部隱身的頻段選擇必須結合戰場環境數據庫。就像氣象部門的數值預報係統,實時分析敵方雷達開機頻段和大氣傳播條件,動態調整隱身模塊的工作模式。“他展示出某型預警機的電磁頻譜監測界麵,“我們已經有成熟的頻譜感知技術,難點在於算法的響應速度。“
吳浩突然調出高鐵軌道的無損檢測視頻:“說到響應速度,我們可以參考超聲波探傷的陣列傳感器布局。在隱身模塊表麵布置微型傳感器網絡,通過波速變化實時監測材料損傷,精度能達到微米級。“他將傳感器陣列圖覆蓋在艦艇模型上,“這套係統在高鐵上已經實現99.8%的缺陷檢出率。“
羅凱敲擊平板調出無人機蜂群控製算法:“多模塊協同控製還能優化能耗。借鑒無人機編隊的分布式計算思路,讓每個隱身模塊自主承擔局部計算任務,減少中央處理器的負荷。美軍的'忠誠僚機'項目已經驗證了這種架構的可行性。“
李衛國推了推眼鏡,在平板上畫出供電係統拓撲圖:“混合動力模式需要更智能的能源管理係統。特斯拉的電池管理算法或許能提供啟發——通過預測作戰場景,提前規劃電力分配,在隱身需求和機動性能間找到平衡點。“他標注出預警機雷達啟動時的瞬時功耗曲線,“關鍵是要把響應時間壓縮到秒級。“
三人的討論聲與遠處港口起重機的轟鳴聲交織,那些跳動的數據、重疊的圖紙和反複修改的方案,正悄然勾勒出下一代隱身技術的輪廓。
三人的影子與虛擬的裝備設計圖重疊在一起,遠處傳來的陣陣汽笛聲,仿佛是未來戰場對這些技術探索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