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顯慶五年,十二月壬午。
唐高宗發兵東征高麗,是為唐朝第二次大規模攻打高句麗國。
乃兵分四路,各派一路大總管,皆是大唐朝能征慣戰之將。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東擊高麗。
又使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鏡頭閃回,敘述高句麗由來,並其前世今生。
畫外音:高句麗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共705年曆史,乃屬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曾改稱“高麗”或“高氏高麗”,與公元十世紀所建立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係。高句麗政權為西漢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建立於玄菟郡高句麗縣,亡於唐高宗總章元年。
高句麗建國之初,國號應為“卒本扶餘”,是以其國王為號。公元14年,卒本扶餘占領王莽新朝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國”。
自公元3年,高句麗將都城遷到如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國內城”,此後400餘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於此。
東漢建立之後,高句麗不斷兼並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
東漢末年,遼東郡被公孫度控製。高句麗主動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待曹魏攻下遼東後退兵,高句麗發兵襲擊遼東西部。
正始五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以為其國已滅,於是班師。未料七十年後,高句麗重建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玄菟。
晉永嘉五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於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截斷朝鮮半島通往遼東水陸通道;後於永嘉七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又於建興二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對朝鮮半島北方統治。
及至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談德執政之時,向外擴張勢頭愈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又全部占領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版圖。
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國內穩定統一,並改革政治軍事。元興三年(404年),平安好太王在位,攻占遼東之地,進入鼎盛時期。一戰攻克扶餘64城,1400村落。
義熙九年(413年),長壽王登基,延續其父擴張好戰政策。元嘉四年(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控製。
公元六世紀,高句麗安藏王被刺,其兄安原王繼位,王室間紛爭加劇。最後年僅八歲陽原王登基,反對派幕僚開始建設軍隊,對自己領地進行控製。
大寶二年(551年),百濟與新羅聯合攻打高句麗,奪取漢江流域,但百濟在戰爭中幾乎精疲力儘。
承聖二年(553年),新羅以助百濟名義出兵,卻對百濟發動攻勢,終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百濟聖王次年進攻新羅報複,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隋開皇十七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次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因時逢雨季,道路泥濘,陸軍糧草供應不上,軍中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大軍死亡損折十之七八,由是被迫退軍。
其後隋煬帝與唐太宗數次東征高麗之戰,本書前文已經詳表,此處不再贅述。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顯慶五年十二月,唐高宗分兵四路,大舉進攻高句麗。
轉過年來,改元龍朔元年。高宗猶恐四路大軍兵力不足,又募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人,命前往平壤、鏤方行營報到。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如此以來,共集大軍二十餘萬。
大軍在途,鐵馬金戈,大船填海塞江。
此時在半島境內,當初蘇定方平滅百濟,曾留下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府城(泗沘),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王文度不知為何,卻在渡海時去世。百濟僧人道琛、義慈王舊將福信聚集人眾,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王子豐立之為主,率軍包圍府城。
劉仁願留守軍馬僅有數千,寡不敵眾,急修表告急。唐高宗複下詔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軍隊,又征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願。
字幕: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人,漢章帝劉炟之後。
劉仁軌為官清廉剛正,因處理畢正義案得罪中書侍郎李義府,被貶為青州刺史。高宗發兵征討百濟之時,劉仁軌奉命督海運,海上大風不利航行,李義府強行督促出海,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軍士死傷嚴重。
李義府對高宗奏道: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
舍人源直心反駁道:海風暴起,非人力所能預料。豈可因此斬殺大將,自斫棟梁!
高宗於是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隨軍。李義府又示意郎將劉仁願將劉仁軌殺死,因劉仁願不忍而罷。平定百濟戰後,劉仁願被任為都護,鎮守百濟都城泗沘。
至此唐軍大舉征伐高句麗,因左衛中郎將王文度渡海時病亡,遂授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
劉仁軌領命,於是率軍渡海東征,在百濟登陸,與新羅軍合兵,一起殺向泗沘城,前來援救劉仁願。
百濟複國軍未料唐軍來得恁快,倉促迎戰,被城內外兩麵夾擊,一戰而退。劉仁軌於是進城,與守將劉仁願會合。
此時北方高句麗境內戰報傳來,說大元帥蘇定方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已久,戰事不利,又值大雪,已經退出平壤。
劉仁軌閱覽戰報未畢,唐高宗遣使來下詔書:平壤戰事不利,大軍已回,卿等隻據百濟一城,朕憂不可獨固。為免陷於重困,卿等宜拔營移軍以就新羅,共其屯守。若新羅王子金法敏不需藉卿留鎮其國,即宜泛海以還。路途迢遙,奉旨即行,不須還報。
諸將士聞詔大喜,鹹欲西歸中原故鄉。
劉仁軌思索半晌,卻對諸將說道:《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之舉,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儘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製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來伐可也。
諸將:強敵四圍,我等寡不敵眾,豈保必勝?
劉仁軌:朝廷若知其戰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凶逆自殲。非隻不棄已成大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我若拔營移兵東入新羅,又是寄人籬下之客,若有稍不如意,到時悔不可追。況鬼室福信與僧道琛等為人凶暴,殘虐過甚,扶餘豐對其二人猜惑不信;彼等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我等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輕動,更不可還中國也。
眾將聞言,俱都樂從。劉仁軌於是將適才之語寫成奏章,請來使帶回,稟奏天子。
唐高宗看到劉仁軌之奏,十分滿意,複傳示文武,眾臣也都交口稱讚。
此後事態發展,果如劉仁軌之料。當時鬼室福信修建真峴城以守,因前番大敗於泗沘,便縮回真峴,以修養元氣。因聽聞唐軍在高句麗戰之不利,已經退兵,便謂百濟留守唐師已成孤軍,預備乘勢再往攻伐。
劉仁軌早就猜著,於是先發製人,遂引新羅軍乘夜襲擊峴城,攀牆而上,斬關落鎖,殺死城衛,引外麵早已埋伏以待大軍入城。夜半攻襲,拂曉破城而入,取得完勝。
真峴城破,鬼室福信僥幸逃脫。唐軍自此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解除此前孤守泗沘,四麵陷於敵圍之困境,局麵為之一新。
百濟王扶餘豐猜疑鬼室福信攬權,派人將其殺死。於是複國軍內部分裂,人心惶惶。
劉仁軌趁機嚴整其師,四處攻擊,逐漸收複失地,繼而進迫熊津。
扶餘豐聽聞唐軍驟至,自忖不敵,遂急遣使到倭國太高句麗兩處求援,一麵命在熊津江口豎立兩柵,以禦敵軍。
劉仁軌再與新羅兵聯手攻打,攻破其柵,百濟複國軍被斬殺並溺死者一萬多人,損失慘重。僧道琛等人見事不妙,遂解除對府城泗沘包圍,退守任存城。
當時新羅軍隊糧儘,返回其國,百濟境內隻餘唐軍獨自支撐。
僧道琛於是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便與劉仁願合軍,遺使報回長安。
第(1/3)頁
第(2/3)頁
唐高宗聞報百濟情勢嚴重,遂一麵下詔命新羅出兵,一麵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再次東征。
當年新羅王金春秋已薨,其子金法敏即位,乃奉大唐天子之詔,派的將軍金欽為帥,統軍西征,以援助唐將劉仁軌。未料新羅軍剛始到達古泗,便被百濟霜岑將軍福信截擊。
金欽一戰而敗,於是返回新羅,再不敢出。
鏡頭轉換,按下劉仁軌激戰百濟,複說蘇定方征伐高句麗。
龍朔元年七月,蘇定方軍至浿江,擊敗高句麗守軍,此後長驅直入,包圍平壤。
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高句麗莫離支蓋蘇文長子名喚淵男生,當時代父親執掌全國兵權,親率數萬精兵據守江岸,以阻止唐軍渡江。
契苾何力到達,正趕上連夜北風,江麵堅冰大合,遂率軍乘冰渡江,一舉打敗高句麗江岸守軍,斬首三萬級,其餘皆降。
淵男生僅以身免,匹馬逃回平壤。
龍朔二年,淵男生恢複元氣,複引大軍來戰唐師。然而恰巧便於此時,長安發來天子詔書,敕令由於鐵勒入侵,命契苾何力、蕭嗣業所部迅速班師,還救關中。
契苾何力二將無奈,隻得引軍退還。
於是平壤城北部,隻有大將龐孝泰率其十三子及五千子弟兵,駐守蛇水。
字幕:龐孝泰,廣西白州人,被唐高祖李淵授任南州刺史。
武德六年四月,龐孝泰與南越州民寧道明、高州首領馮暄反唐,攻陷南越州,後又進攻薑州。合州刺史寧純引兵救援薑州,大敗叛軍,龐孝泰由是再次降唐。
太宗李世民初伐高句麗,龐孝泰為水軍總管之一,泛海直趨高句麗都城平壤。
顯慶五年,龐孝泰時為左驍衛將軍,統率嶺南兵隨蘇定方東征百濟,一舉平滅,因功升為沃沮道行軍總管。
翌年蘇定方再次出征高句麗,龐孝泰率其鄉裡子弟兵五千人隨征,奉命駐守蛇水。
淵男生率三萬精兵來攻,龐孝泰率軍迎擊,因寡不敵眾,全軍迅速潰散。
便有部將勸道:如此下去,不至半日,我軍便即覆沒。今劉伯英陣營離我未遠,何不聚眾突出重圍,前往投之?
龐孝泰回顧五千子弟,僅餘其半,怒目答道:蘇將軍以蛇水重地托我,豈可輕易棄之!某伏事唐廷兩代天子,過蒙恩遇,高麗不滅,吾必不還。今何力大軍已撤,諸將各自防禦不足,伯英等何必救我?又我將鄉裡子弟五千餘人,今並死儘,豈肯以一身自求生邪?
於是拚死力戰,與其十三子皆死於難。
龐孝泰殉國後,其部屬遵其遺囑,將其首級取下送回博白,安葬於大山雲飛嶂嶺上。
唐軍既撤其半,又時值隆冬,天降大雪,蘇定方終於圍攻平壤不克,遂解圍而返。
字幕:龍朔三年,倭國天皇應百濟王扶餘豐之請,遣大將毛野稚子為帥,率領二萬七千人來助百濟,進攻新羅。
劉仁軌知道倭人向來勇悍,急向朝廷奏請援兵。
高宗聞報,遂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軍渡過渤海,到百濟沿江登陸,來與劉仁軌等會師。唐軍得到援兵,因而士氣大振。
劉仁軌與孫仁師升帳聚將,共同商議下步行止。
有部將進言:加林城乃是水陸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之?
劉仁軌: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強攻必致大量折損將士,也會陷入曠日持久之戰。周留城乃是敵巢,若先攻克,餘城不攻自破也。
劉仁軌沿江疾進,在白江口遇上倭軍,就此開戰。
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扶餘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
劉仁軌乘勝追逃,百濟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誌奔走不及,遂率本部向唐軍投降。倭國及耽羅國(今韓國濟州島)使節時在百濟軍營,也隻得表示降服。
扶餘豐逃回任存城,與守城主帥遲受信據城以守,依仗山高城險,欲圖負隅頑抗。
時有被蘇定方戰敗百濟之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二人,糾集潰卒,憑借險要,欲接應鬼室福信。及聞鬼室已被扶餘豐所殺,於是自動前來歸降唐軍。
劉仁軌深加撫慰道:公等若肯率部攻取任存城,便可立功贖罪,未知二公願否?
二將再拜領命,立誓效力唐廷。劉仁軌遂使其引軍前往,並為其補充大量軍械糧草。二將大喜,踴躍引軍而去。
孫仁師對此不解,提醒劉仁軌道:公使其往攻任存城可矣,又複助其軍械糧草,彼若反與城內賊人合兵,則將軍之罪重矣。
劉仁軌笑道:將軍新至百濟,有所不知。我聞其二人與鬼室福信乃莫逆之交,甚過親生手足。今鬼室福信為逆王扶餘豐所殺,其二人便與扶餘豐有不共戴天之仇。兼其二將熟悉地理,並有謀略,正欲借我勢力報複,且乘機立功贖罪,將軍休疑。
孫仁師聽罷,將信將疑。
劉仁軌命起大軍前往應援,剛行至半途,前麵探馬來報:沙吒相如等已經攻克任存,百濟王扶餘豐與大將遲受信逃往高句麗。
劉仁軌聞報大喜,便對孫仁師道:如何?
孫仁師讚道:將軍識人之能,我不如之。
至此百濟殘餘反抗勢力,全部消滅。朝廷詔令孫仁師班師回朝,劉仁軌繼續留鎮百濟。
畫外音:百濟兩次遭受戰亂,境內受到嚴重破壞。劉仁軌既為百濟都督,厲行職責,遂下令對死於戰火者進行掩埋祭奠,治療戰爭創作;繼而重新登記戶籍,設置官署屬吏,開辟道路,建設村莊;又修複堤壩塘堰,救濟貧困,鼓勵農業生產。部下將士守軍,則與民眾一起墾種土地,積草屯糧,籌劃來年平定高句麗時,以為軍需。
劉仁軌上奏,要求朝廷慰賞出征將士,並建議任用百濟王子扶餘隆,安撫民眾。
高宗覽奏嘉納,授任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又破格提拔劉仁軌六級官階,命為方州刺史,並在長安賞以住宅,賜其家屬。並賜禦印璽書,予以表彰。
又命劉仁願為卑列道總管,詔命率新兵渡海前往百濟,使代舊屯之兵。
臨行之時,高宗複囑劉仁願:劉仁軌久在海外,甚是勞苦,朕心不忍。卿此去百濟,除將新兵更替舊兵,必與仁軌俱還故國,以慰朕思。
劉仁願領諾,率軍到至百濟,向劉仁軌宣布天子詔命,請其與己一同還國。
劉仁軌答道:此事不可。天子巡狩方嶽,又經略高麗,皆須動用大軍。今方值百濟農忙之時,我舊部皆習屯田技術,新兵皆不能為。而若故吏與舊兵悉被新兵替代,新至者未習本地風俗,亦不通本地語言,必至誤會叢生,無以相處。且若我二人皆返天朝,此處萬一蠻夷生變,誰與捍之?不如且留舊兵,畢獲農事,然後分批等級遣還。仁軌當留,未可去也。
劉仁願不聽其論,說道:吾但知奉詔,必與公同回方可。
劉仁軌道:不然。苟利國家,知無不為,臣之節也。公且自回,我來奏請天子。
因上表說明理由,請求留屯。天子下詔許可,命將新兵與舊鎮兵分次交代,除授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命招輯餘眾。其弟扶餘勇者逃走倭國,姑且置之不問。
於是秋收已畢,劉仁軌浮海西還。
鏡頭轉換,按下百濟滅亡,高句麗大敗,補說新羅之事。
第(2/3)頁
第(3/3)頁
畫外音:新羅自公元前57年立國,公元935年歸附於新興高麗,其國滅除,共延國祚992年。其母體為辰韓,首都位於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新羅”一詞出現於公元307年,實際最早出現於公元414年《好太王碑》中。至公元503年,智證王以“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正式確定國名漢字標記為“新羅”。
據中國《三國誌》載,公元3世紀,辰韓分為十二國,其中斯盧國被謂是新羅前身。
斯盧國以今韓國東南部慶尚北道慶州為中心,由六村組成,分彆是楊山村(及梁)、高墟村(沙梁)、珍支村(本彼)、大樹村(漸梁)、加利村(漢祗)、高耶村(習比)。
初有名樸赫居者,於公元前57年被六村推戴為王,國號徐那伐,是為新羅立國之始。此後直至公元4世紀,斯盧國長期停留在部落聯盟酋邦形態,由樸、昔、金三個氏族輪流出任酋長,稱為居西乾、次次雄或尼師今。
馬韓、弁韓、中原、高句麗、倭國等移民陸續遷入,斯盧國也逐漸擴張,統一辰韓諸部,並取代“辰韓”之名,冠以“新羅”之稱。
公元4世紀後期,金奈勿為酋長,稱“麻立乾”,並確立金氏世襲政權體製,正式由部落聯盟過渡至國家政權,史謂奈勿麻立乾。
4世紀末,新羅遭受倭國侵略,向高句麗求救,高句麗好太王發兵五萬援救,驅逐倭人。及至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羅又同百濟結盟,以對抗高句麗南侵。
經過長期蓄勢待發,進入6世紀後,新羅終於迎來首個興盛時期。
公元503年,智證麻立乾即位,正式定國號為“新羅”,廢棄之前所混用斯盧、斯羅、徐羅伐等名稱,同時依照漢語稱“王”,取代新羅固有名號“麻立乾”。
此時新羅不再是一個微不足道部落,已經發展成為朝鮮半島上一支重要力量。
智證王之後,進入法興王時期,效法中國政權,頒布律令,製定百官公服,並於公元536年建年號為“建元”,確立17等官階製,初步構建起中央集權體製。
法興王還采用佛教作為新羅國教,至中國南北朝末期,建立花郎製度,用於培養貴族、確保兵源,奠定其國力強盛基礎。
公元550年,新羅聯合百濟攻擊高句麗,翌年取得漢江上遊,繼而奪取整個漢江流域。百濟聖王親征新羅,敗亡於管山城,其後新羅真興王揮師北上,占領高句麗東南沿海大片土地,最遠擴張到今朝鮮鹹鏡南道蓋馬高原。
真興王巡視自己新拓疆域,並在今昌寧郡、北漢山、黃草嶺、磨雲嶺四地勒石留念,訴其稱雄三國霸業。
新羅雖然一度稱雄三國,但好景不長,高句麗、百濟迅速反撲,新羅所拓土地在7世紀以後逐漸喪失。
善德女王時期,百濟攻占新羅西部四十餘城,進而奪取大耶城(今韓國陝川郡),打開洛東江流域門戶,並威脅新羅西部出海口、對華往來門戶黨項城(今韓國華城市)。善德女王派子金春秋往高句麗求援,高句麗卻要求新羅先歸還原屬高句麗土地,才能出兵相助。
於是善德女王一麵任命金庾信為押梁州軍主,嚴防百濟,一麵遣使赴唐告急。
公元647年,新羅發生毗曇、廉宗之亂,試圖推翻善德女王統治。叛亂終被金春秋、金庾信鎮壓,而善德女王也在亂中去世。
善德女王死後,金勝曼被擁立為王,是為真德女王,實權則被金春秋、金庾信掌握。
公元648年,金春秋親自入唐乞援,並引進唐朝官服。唐高宗即位後,新羅以真德女王名義上《織錦太平頌》,並停用新羅年號,始奉大唐正朔、行永徽年號。
金春秋之子金文王、金仁問也先後留唐充當宿衛質子,進一步密切與唐朝關係。
公元654年,真德女王去世,金春秋繼位,是為新羅武烈王,新羅曆史階段由“上代”進入“中代”。武烈王時期,新羅外部形勢更加嚴峻,百濟、高句麗頻繁入侵。
武烈王繼續向唐乞援,並不斷揭發百濟與高句麗同盟叛唐事實。
到660年,唐高宗終應新羅請求,派蘇定方率軍東征,一舉滅亡百濟。次年武烈王金春秋去世,太子金法敏即位,是為新羅文武王,出兵幫助唐軍消滅百濟殘餘勢力。
按下朝鮮半島三國,複說中土大唐之事。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唐高宗李治接受皇後武氏勸諫,詔迎岐州法門寺佛骨至東都,入內供養。武後舍所寢衣帳值絹一千匹,為佛骨舍利打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供奉三載,至龍朔二年送還本塔。
此時武後權勢已超過高宗,經其大力推廣摩尼教義,世人亦多信佛。
龍朔元年,當蘇定方再次東征高麗之際,高宗同時更發三路大軍,再次西征。
第一路軍,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為副大總管;第二路軍,命鴻臚卿蕭嗣業為仙崿道行軍大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為副大總管;第三路軍,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為長岑道行軍大總管。
三路征進,分兵進討鐵勒九部。詔命務必一戰平定西域,以免此後東征後顧之憂。
臨行之前,高宗在大明宮為諸將賜宴餞行。
席間,獨對白袍薛仁貴道:昔年我遊萬年宮時,夜發大水,若非卿登樓長嘯高呼,朕與皇後必溺於水矣。此後卿隨營州都督程名振東征,斬首三千餘級;又與梁建方戰於橫山,力鬥高麗大將溫沙門,斃敵百餘。隨後石城大戰,卿又生擒高麗軍中擅射之將;又在黑山與辛文陵大破契丹軍,活捉契丹首領阿卜固。戰功累累,可謂乾國棟梁,朕無時或忘。
薛仁貴聞言,離席下拜道:些許微勞,何足陛下常掛心懷。
李治笑道:公等戰功,朕皆牢記。我聞古有逄蒙善射,能透七層鎧甲,畢竟乃是傳聞;今願以五層重鎧,觀卿之射。
遂命衛士將五重鎧甲,懸於百步之外。
薛仁貴應命,乃命隨從取銅胎寶弓,搭上三棱透甲利箭,弓開猶如滿月,直向懸甲射去。隻聽弓弦響過,箭矢穿過五層鎧甲,然後落地。
諸將無不咂舌,高宗驚歎不已,即命人再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當晚宴罷,次日點兵祭旗誓師,諸將辭彆天子,分引三路大軍西去。間關萬裡,直在路上行走百餘日,直到次年三月,積雪初融,到達西域鐵勒境內。
鄭仁泰引劉審禮及薛仁貴先至,與鐵勒叛軍遇於天山腳下。
薛仁貴長戟白馬,身披白袍,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敵千餘,旗開得勝。鐵勒九姓聞說唐兵大至,遂會合部眾十萬以拒之,直抵唐營,選驍健者數十人前往營門大罵挑戰。
薛仁貴請令出戰,率部列陣,先獨騎驅馳上前,於一百五十步外,就馬上向對陣連發三矢。隻聽弓弦響處,鐵勒三員健將應聲落馬,皆都矢貫咽喉。
數十名鐵勒驍健大駭,以為對麵白袍大將必是天神臨凡,皆都下馬請降。
薛仁貴惱其先前出言不遜,且欲震懾敵軍,不準其降,悉命捆綁坑之。後麵鐵勒大軍見此,不敢接戰,返騎便往北逃。薛仁貴不舍,縱馬便追。
部將上前扯住轡頭,諫道:敵軍未經交鋒,便即奔逃,必是有計,將軍休要輕追。
薛仁貴怒道:便有埋伏,我有何懼!且此處戈壁千裡,一望無際,豈有藏兵之處?
於是縱馬挺戟,引四千精騎往北追逐。鄭仁泰聞報薛仁貴輕騎而往,遂命劉審禮率一萬騎兵出營,隨後緊跟,以備接應不虞。
字幕:劉審禮,徐州彭城人,刑部尚書劉德威之子。
此番西征鐵勒,劉審禮被命為燕然都護,與薛仁貴同為鄭仁泰之副。故領大帥將令,隨後引一萬精騎出營,以為仁貴後繼,揮師馳度石磧之北。
鐵勒各部越過石磧,本謂唐軍必不敢追;不料此員白袍神將卻竟隻率四千騎兵,便敢越磧深入。諸部首領議道:我等劫掠半生,從未見過如此拚命三郎,讓了他罷!
於是不敢拒敵,四散奔逃。便在此時,劉審禮引眾殺至,四麵圍裹上來。激戰一日,唐軍再次全勝,殺敵愈萬,俘其人口十萬,並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