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京都,蒲子城西宮。
劉聰繼承帝位,詔告天下:冊立劉乂為皇太弟,兼領大單於之職。尊先皇正妻單氏為皇太後,朕母張氏為帝太後,妻呼延氏為皇後,子劉粲為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以劉殷為太保,李弘為大鴻臚,其下群臣,皆按級封贈。
眾臣: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年九月,歸葬劉淵於永光陵,上諡號為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喪葬已罷,漢昭武帝劉聰意欲平滅晉朝,一統天下,旋即下旨:詔封石勒為征東大將軍、並州刺史、汲郡公,持節、開府、都督、校尉不變。
石勒奉詔謝恩,但上疏堅辭征東大將軍之職。
劉聰準之,登基三個月後即發詔令,派劉曜、王彌及長子河內王劉粲領兵西進。
三將奉詔,以劉粲率兵四萬為先鋒,進攻洛陽。
石勒將輜重留在重門,自率騎兵二萬前至大陽,與劉粲會師。遂於澠池擊敗晉將裴邈,乃直入洛川,擄掠梁、陳、汝南、潁川之地,攻陷壁壘百餘。
於是劉粲兵出頧轅,石勒出成皋關,在倉垣合兵,圍攻陳留太守王讚。
王讚善於用兵,施計將劉、石二將擊敗,迫使漢軍退駐文石津。石勒便欲引軍向北繞行,幽州刺史王浚命部將王甲始迎戰。
王甲始率遼西鮮卑萬餘騎兵,在津北擊敗石勒部將趙固。
石勒率軍轉向柏門,迎重門輜重,到石門渡河,於繁昌攻擊襄城太守崔曠,克而殺之。
劉粲聞石勒兵敗於倉垣及文石津,於是引軍回依劉曜、王彌。
字幕:晉元嘉五年,漢嘉平元年。
昭武帝劉聰複派前軍大將軍呼延晏,領二萬七千人進攻洛陽;又命劉曜、王彌及石勒,與呼延晏會合進兵。
呼延晏所部漢軍連戰連勝,至河南十二度擊敗晉軍,殺三萬多人。
劉曜等人未至,呼延晏已至洛陽,攻陷平昌門,縱火焚燒東陽、宣陽諸門及諸府寺。
懷帝遣河南尹劉默抵禦,擊敗漢軍。呼延晏因後續部隊未到,不敢繼續猛攻,於是從東陽門撤出,至於洛水,儘數焚毀晉懷帝打算出逃所用船隻。
劉曜、王彌等人率軍到達,與呼延晏合兵,分兵三路,一起再攻洛陽。
僅用三日,即攻陷宣陽門,漢軍一擁而入。王彌、呼延晏率兵攻入南宮太極殿,縱兵搶掠,儘收晉宮中宮人及珍寶。而劉曜則大展殺戮,誅戮晉朝官員和宗室三萬餘人。
於是俘虜晉懷帝及皇後羊獻容,將其夫婦及傳國六璽移送平陽。
劉聰宣布大赦天下,改年號嘉平,以晉懷帝為特進、左光祿大夫、平阿公。
畫外音:趙漢攻破洛陽俘虜懷帝,史謂“永嘉之亂”。經此一戰,西晉名存實亡。此時匈奴劉聰已建漢國,後建前趙;並、青二州則為羯人石勒所據,國號後趙。鮮卑本居塞外,酋長檀石槐統一各部,劃慕容氏居幽州、段氏居遼西、宇文氏居遼東、拓跋氏居漠北。後慕容氏與拓跋氏相繼入主中原,分彆建立前燕及代國(後稱北魏)。氐人李雄於惠帝末年於蜀中建成漢,苻健於長安建前秦。羌人建國較後,以後秦為主。由此北方五胡相繼建國,便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造成五胡亂華,五胡亂華複又造成南北朝對立,九州皆陷紛亂,致有“五胡十六國”。此後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餘年,江南得以開發,民族加快融和。
漢軍攻破洛陽,擄走晉懷帝司馬熾,晉宗室諸王非殺即逃,秦王司馬鄴就此登場。
字幕:散騎常侍司馬鄴,字彥旗,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
司馬鄴繼伯父秦獻王司馬柬為嗣,襲封秦王之爵。永嘉之亂,洛陽即破,司馬鄴仗著乖巧得以逃出京師,快馬奔到滎陽密縣,投其舅父荀藩、荀組。
舅甥相遇,抱頭痛哭一場,自密縣南走許、潁避難。
豫州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等,聞知秦王脫於大難,於是率軍來迎,與荀藩、荀組等共同謀劃,欲奉司馬鄴回長安,再複晉室。
行至半途,部將劉疇等中途叛變。閻鼎引兵將劉疇誅殺,裹挾司馬鄴乘坐牛車,經宛縣逃奔武關。途中又多次遇到山賊攔截,士卒逃散,停留於藍田。
雍州刺史賈疋聞報,派州兵迎送司馬鄴到長安,又使輔國將軍梁綜引兵駐守。
永嘉六年九月初,閻鼎等人欲擁立秦王為帝,司馬鄴因天子尚在漢國為虜不肯。
閻鼎以江山社稷為由,率眾苦求。司馬鄴無奈,於是便稱皇太子,登壇祭天,建宗廟社稷,選拔設置官員。封賈疋為征西大將軍,以秦州刺史、南陽王司馬保為大司馬。
賈疋既掌兵權,為安定朝廷,親自出兵討伐流賊張連,不料反被張連殺害。
消息報到長安,舉朝大懼。閻鼎於是率眾上殿,公推始平太守麹允兼任雍州刺史。
字幕:永嘉七年四月,晉懷帝死,消息傳到長安。
司馬鄴望北痛哭,攜群臣舉行哀祭之禮,因即皇帝大位,改元建興,是為晉湣帝。
湣帝下詔:命衛將軍梁芬為司徒,雍州刺史麹允為使持節、領軍將軍、錄尚書事,京兆太守索綝為尚書右仆射。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睿為侍中、左丞相,都督陝東諸軍事,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都督陝西諸軍事。
當時西晉皇室、世族已從洛陽紛紛遷至江南,西晉中原王朝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建興三年,晉湣帝令丞相司馬保募兵以保帝京,司馬保問計於群僚。
眾官皆道:蝮蛇齧指,壯士當斷腕以救。今胡寇士氣正盛,當斷隴道,以觀事變。
從事中郎裴詵出班反駁:今蛇已經齧首矣,難道複斷首乎!
司馬保意決,便以鎮軍將軍胡崧為前鋒都督,集中各軍,向長安進發。麹允欲奉湣帝到司馬保駐所,索綝說道:司馬保若得天子,則必挾之以令諸侯。
麹允以為言之有理,於是乃罷。自此而後,長安以西諸侯不複尊奉朝廷。朝武饑餓困乏,皆至林野之中,以采集野穀為生。
鏡頭轉換,按下晉朝,複說趙漢。
劉聰既殺劉和自立,複忌其兄劉恭以後為亂,乃密使人殺之。
劉淵雖死,但所遺單太後仍然年輕,美麗不可方物。昭武帝劉聰愛之,入宮與其私通。
劉乂規勸其母道:母親何至於此!兒聞惟自身不正者,人方可汙之也。
單太後由此大恚,羞愧自殺。
劉聰妻呼延皇後欲為其子劉粲奪取太子寶座,即謂昭武帝道:父死子繼,古今常道。陛下繼承高祖之業,則立皇太弟何為!若起變亂,則劉粲兄弟必無遺種矣。
劉聰不答,但心內已自猜忌。
嘉平二年正月,昭武帝下旨:詔封才人劉娥被為右貴嬪,姊劉英封左貴嬪;劉殷孫女四人皆為貴人,位次貴妃。
皇太弟劉乂勸阻:臣聞以同姓為婚姻,實不宜也。
劉聰心中不喜道:某乃匈奴人,劉娥及劉英乃是漢人,何謂同姓婚姻!
劉乂暗道:你不知高祖乃蜀主之後,非但漢人,亦乃漢室宗親
但見劉聰發怒,終不敢言。
畫外音:五年之後,至麟嘉二年,皇太弟劉乂終遭劉粲、靳準陷害,被劉聰廢黜為北部王,複立劉粲為皇太子。不久劉乂被殺,此乃後話,劉乂一生結果於此表過。
字幕:建興四年八月,漢帝劉聰命劉曜、劉粲率領大軍十萬,進兵攻打關中。
劉曜率軍圍攻長安,內外斷絕聯係。至當年十月,長安城大饑,鬥米價值黃金二兩,居民互相為食,城中大半人餓死。
太倉中有釀酒所用曲餅數十塊,麹允將曲餅砸碎熬粥,奉湣帝充食,不久曲餅亦儘。
晉湣帝饑甚,因而大哭:今窮困危急至此,朕為社稷而死,應當其分。但思將士遭難,眾卿應趁城未陷而行全身之計,或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耳。
麹允聞言亦哭,但無計奈何。
湣帝於是草詔降表,派侍中宋敞向劉曜送上降書,自己脫衣赤膊,銜璧抬梓出城投降。群臣哭泣呼號,攀援車駕相從而出,湣帝不勝悲哀。
禦史中丞吉朗不願降虜,拔劍自殺。
劉曜在城外列陣迎降,焚其梓棺,受其玉璧璽綬,晉湣帝被送往平陽,眾官從之。
平陽城中,漢昭武帝劉聰登殿升坐受降,敕封晉湣帝為光祿大夫、懷安侯。
湣帝受封,叩拜於階下。麹允不忍見此情景,伏地痛哭不止,然後自殺。
劉聰外出打獵,令湣帝為車騎將軍,戎服執戈,在前麵開路。
平陽百姓聚觀指點道:這便是晉朝皇帝,今為我陛下扈從車駕。
晉朝遺民故老聞此,無不飲泣流涕。
劉聰圍獵而歸,大舉宴會,又令湣帝行酒,並洗酒杯。當自己離席如廁,複使湣帝侍立,手執淨桶之蓋。
晉臣見此,多半失聲痛哭,不能自已。尚書郎辛賓抱住湣帝流涕,被劉聰當場所殺。
其後未久,劉聰終將湣帝殺害,終年十八歲。
畫外音:晉湣帝既死,至此西晉滅亡。自武帝泰始元年起,至湣帝建興五年終,共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自此之後匈奴等五胡交替控製中原,引發長達一百多年之大動亂。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國,便正式進入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字幕:趙漢嘉平元年,春正月。
昭武帝劉聰下詔:敕命發兵兩路進攻中原,曹嶷攻青州,石勒攻江夏。
一聲令下,大軍南下。
晉青州刺史苟晞聞報,當即征發六萬軍士,出拒險隘。曹嶷兵不能進,相拒期月並無戰果,糧儘退兵,複被苟晞引兵追殺,曹嶷遂大敗而歸。
石勒引兵向南,留刁膺據守襄陽,親率精騎三萬攻略江南,連陷江西壁壘三十餘所,繼而便有雄據江漢之誌,意欲渡江東進。
軍師張賓認為時機未至,力勸石勒北歸,應見好便收。
石勒固執不從,命張賓為參軍都尉、領記室,居中總理事務;自己一邊打造戰船,訓練水軍,厲兵秣馬,意欲就此一舉平定江南。
不料北軍不習江淮水土,頻生疾病,此後又遇軍中饑乏且流行疾疫,損折大半。
雖然如此,石勒猶不肯止兵北還,而是趁春水大漲,渡過沔水,江南大為震動。
鏡頭閃回,洛陽城破之時。
江北衣冠世族見皇帝被匈奴擄去,於是紛紛南下,拖兒帶女,並攜部曲投往建鄴。
字幕:司徒掾周顗,字伯仁,安東將軍周浚之子。
洛陽城陷,周顗不願隨秦王司馬鄴西行,中途逃跑,與數十個部從轉向荊襄而行。行至淮河之南,因聞琅琊王在江南招賢,於是前來投奔。
司馬睿早在洛陽時便聞周顗清名,聞說在門外求見,急令請入,親自降階相迎。
周顗於是入內拜見:臣因天子北擄,前來投奔殿下,望乞收錄。
司馬睿大喜道:孤正欲商議起兵,今得卿來相助,則大事必成。卿若不棄,願為我軍谘祭酒,奉前車騎都尉。若以後建功,再加厚封,如何
周顗:亡虜之人,蒙主公如此恩待,敢不儘心竭力,粉身碎骨以報!
謝恩未畢,門人又報:啟稟大王,譙國桓彝來投。
字幕: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縣人。幼負盛名,性通朗,亦因避亂來此。
司馬睿來者不拒,亦命請入,拜為安東將軍,同樣重用。
封賜已畢,與二人交談,因聞江北大亂,自謂趙漢必有下江南之意,不由憂形於色。
王導勸慰道:殿下籌謀興複大業,宜急收賢人君子,共圖國事。今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為政宜務在於清靜,克己勵節,匡主寧邦。則朝野傾心,天下可圖,大業必就矣。
司馬睿於是頓開愁眉,遂號王導為仲父,加封輔國將軍。
王導遂上治國之策十數條,琅琊王無不納之。
桓彝喜對周顗道:某在北地,不見此明主良相久矣。今複見管夷吾在朝,國其無憂也。
周顗深以為然。
司馬睿為慶賀新亭建成,於是大排筵宴,會集朝中賢士同飲,從午至晚,酒宴不停。
周顗於座中舉杯,唏噓流涕言道:眼見風景不殊,但舉目山河有異。
座中一眾名士大驚,齊問:周祭酒因何停飲發悲
周顗:我所悲者,為晉室天下也。江北今遭匈奴之亂,毒流中國,殘害百姓,我等朝夕難保。遙想先帝當年平吳滅蜀,奄有天下,子孫相承僅數十年,一旦喪於胡虜單於,聖主被擄,不能複仇。今故主在平陽受辱,我卻在此歡飲,無益於國,故此發悲耳。
眾人聽了,齊有愧色,亦有掩麵而哭者。
王導起身怒斥道:諸公在此悲哭,可哭退胡兵否我等當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此楚囚對泣一派喪氣!
眾人不敢複哭,於是不歡而散。
次日,陳群上書王導,請杜絕老莊玄學清談,明賞信罰,超拔治國之才;並舉薦密縣卓茂、桐鄉朱邑二人,可為國家柱石。
王導終不能用,於是清談之風日熾。
鏡頭轉換,按下江南,複說河北。
江南君臣日以清談為事,細作探知,報至平陽。
漢王劉聰:似此專事清談卿相,於治國用兵有何能為!
於是馳詔石勒,令其率領大軍,南下渡江伐之。石勒奉詔,親率五萬大軍東向,平略汝南,治軍葛陂,大造戰船,欲攻建鄴。
琅琊王聞報大驚,緊急召集諸將:進兵於壽春,以紀瞻為揚威將軍,引軍五萬迎敵。
一聲令下,於是大軍北上,與漢軍相隔淮水相拒。時逢江淮梅雨季節,連月淫雨不斷,百日不停。石勒所率北兵水土氣候不服,又值軍中缺糧,故因饑餓、瘟疫而死者枕籍。
石勒無計可施,暗道:莫非當年曹操赤壁之危,欲再現於今日耶
便在此時,漢主劉聰使者至營,傳達催戰檄書。
石勒無奈,隻得聚集諸將,商議對策。
右長史刁膺勸道:司馬睿今據長江之險,更且江北賢士皆歸,江南士族亦樂為其所用,戰之難勝。不如寄書投降,並求為將,替其掃平河朔以自贖前罪。
石勒:漢王對某有知遇厚恩,為人豈可如此忘恩負義!
刁膺:將軍息怒。此乃權宜之計,亦非真降,候其大軍南退,再徐徐圖之可也。
石勒聞聽此論,心下極為不悅,扶案愀然長嘯,聲震軍營。
中堅將軍夔安進言:刁長史之言是也。望將軍將全軍撤到高阜之處,以避積水。
石勒聞言,更加不悅:將軍隨某征戰多年,向來每戰在先,聞今日之言,何其膽怯!
部將孔萇推案而起:將軍何思何慮戰之是也。今趁吳軍尚未聚集,萇願請兵三萬,令諸將分領,從三十餘處乘船渡江,趁夜登上城頭,斬殺東吳將領,奪其城池,吃其倉米。今年定能攻破丹陽,平定江南,擒司馬氏全家族諸兒孫輩!
支雄等三十餘將亦齊聲道:願隨將軍,立不世奇功!
石勒見此,這才轉憂為喜:此才是勇將之計,深合我意。
於是各賜眾將鎧甲一副,駿馬一匹。
複又回頭問張賓道:張公意下知何
張賓答道:將軍攻陷帝都洛陽,囚禁晉國天子,殺害王侯,搶掠嬪妃公主。對晉室而言,即儘擢將軍之發,不足數將軍之罪,焉能再奉司馬氏為君去歲既誅王如,便應離去;今天降淫雨數月,是知將軍不應羈留於此。某聞鄴城有三台之固,西連平陽,四塞山河,有喉結之勢,將軍宜引軍據之,以經營河北之地。河北既定,則代天子討伐叛臣以服,天下則無能超出將軍之右者。琅琊王固守壽春,是懼我襲擊江南,並無遠誌。若聞將軍回師,必鼓掌相慶,而無暇追襲我軍必也。為保萬一,將軍可先驅輜重取道北行,同時虛引大軍以向壽春,待輜重平安遠走,大軍再徐徐北返,何憂進退無地
石勒聞罷,攘臂翹須,撫掌大笑:張公之計是也,妙不可言。
即責刁膺道:公既佐某,應勸我成就功業,怎能勸降他人理應斬首,今姑饒恕。
於是降刁膺為將軍,拔張賓為右長史,加封中壘將軍。由此軍中諸將,皆以“右侯”呼之。夔安見此,頗覺慚愧,急拜倒請罪。
石勒道:移兵高阜,非為罪也。
於是率軍從葛陂儘出,並派石虎率兵五千,以向壽春。
晉將紀瞻把守壽春,聞報石虎來至,聚集將士說道:石虎引軍前來,胡人好掠財物,且其軍中缺糧,我可以棄糧之計勝之。
諸將:何謂棄糧之計
紀瞻:諸公分乘一百隻船而出,暗藏艙中。各船傍岸側弦堆放糧米於上,誘敵來搶。彼來奪糧,你等各出船艙抵敵;某自引大軍埋伏岸邊,隻聽放炮為號,水陸夾攻,可擒石虎。
諸將:將軍妙計,神鬼難測!
安排妥當,諸將依計而去。
來日午時,石虎引兵而至。眾兵饑餓已久,陡見江邊皆是糧船,又見有糧堆於船上,如何不搶於是棄了兵器,上船來搬糧,石虎不能禁止。
忽聽一聲炮響,艙中與岸上伏兵齊發,兩麵夾攻。
石虎軍措手不及,當時被吳軍殺死大半,殘軍北逃百餘裡,直奔回大營。
石勒聞說兵敗,便知晉軍必然隨後追至,反而回兵列陣待敵。
紀瞻率軍而來,見石勒整軍以待,不敢前進,複引軍退回壽春,緊守城池。
石勒於是引軍北還,一路劫掠而行。
鏡頭閃回,豫州境內。
當初之時,東海王司馬越率洛陽兵眾二十餘萬討伐石勒,大軍遞次而發。未料司馬越死於項城,大軍群龍無首,便分駐於豫州之地。
太尉王衍恐事變為漢軍所知,決定秘不發喪,奏請懷帝:臣請詔命以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領豫州大軍,暗扶東海王司馬越靈柩,到東海國安葬。
未久使者還報,懷帝準奏。於是大軍起行,一路往東。
適逢石勒率南征大軍北歸,途中得到探馬來報:司馬越大軍在前,請令定奪。
閃回結束。石勒聞報,不由引發當初自己被擄賣為奴舊恨,罵道:當初擄賣我者,乃是此賊之弟司馬騰。前番某破鄴城之時,被司馬騰逃出城中未獲;後雖被我兄汲桑殺了,大恨未曾消得。今既司馬騰親兄在此,怎肯輕易放過!
於是咬牙切齒,急率大軍前來截殺。倍道兼程而進,追趕至苦縣寧平城,兩軍相遇。
司馬越部將錢端出兵對抗石勒,旋即戰死,晉軍潰敗,半數逃散。
石勒以騎兵圍住十萬潰眾,令以弓箭射殺,經日不息。
可憐十餘萬王公士兵,毫無還手之力,皆作箭靶,及庶民之屍相踐如山,全被殲滅。
石勒下令:焚燒司馬越靈柩,殺其餘眾!
經此一役,晉軍主力完全喪絕。由此天下之人,無不歸罪於司馬越。
司馬越死訊傳至京師,大臣何倫、李惲放聲大哭,知道京城必不可守,便侍奉裴妃及世子司馬毗從洛陽逃出,欲回東海封國。
不料到了洧倉,正遇漢兵,又為石勒追殺,司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被殺死。裴妃被人擄去販賣為奴,直到東晉太興年間,方得渡江來到建鄴。
畫外音:太興末年,晉元帝以第三子司馬衝奉為司馬越後嗣;司馬衝死後無子,晉成帝以少子司馬奕繼嗣。晉哀帝又徙司馬奕為琅邪王,而東海王終至無嗣。隆安初年,晉安帝改以會稽忠王司馬元顯次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入繼司馬衝。
石勒儘滅晉軍,活捉王衍及襄陽王司馬範、任城王司馬濟、西河王司馬喜、梁王司馬禧、齊王司馬超、吏部尚書劉望、豫州刺史劉喬、太傅長史庾顗等一眾宗室及大臣,命其列坐於中軍帳帷幕之下,問其晉朝敗亡之故。
王衍、司馬濟等人懼死,紛紛陳說是天亡晉國,是為使趙漢複興,諛辭盈耳。
襄陽王司馬範神色儼然,斥責王衍、司馬濟道:今日之事,無非成王敗寇,何必如此紛紛陳說故主之非
石勒命將晉朝諸王公卿押到帳外,殺之甚眾。因敬重王衍清辯之才,複驚奇司馬範從容之態,不忍心以兵擊殺,遂令人趁其二人夜間睡熟,推倒屋牆埋之。
經寧平、洧倉兩戰,石勒軍威大振,於是趁勢率精騎三萬入成皋關,傳檄會合劉曜、王彌二將,一同來攻洛陽。
鏡頭轉換,青州蒙城。
苟晞兵屯蒙城,因聞劉漢大軍兵臨洛陽,又知京師饑荒,遂表請遷都倉垣,並派從事中郎劉會率船數十艘,宿衛五百人,攜千斛穀糧護送懷帝遷都。
晉懷帝答應西遷,但因朝中官員懼怕潘滔,宮中侍衛貪戀宮中財寶,而皆不願離開。懷帝最終決定出逃倉垣,但因少禁軍隨護,出宮不久即被盜賊掠奪,被逼折返。
不久洛陽城破,晉懷帝被擄。和鬱遂保豫章王司馬端逃出洛陽,前來投奔苟晞。
苟晞遂奉司馬端為皇太子,設置行台。
司馬端承製,命苟晞為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當時洛陽雖失,尚有平陽人李洪擁兵數千,在舞陽建壁壘駐守。苟晞於是代皇太子下達詔命,任李洪為雍州刺史,以禦趙漢大軍。
苟晞原本出身寒微,今居重臣,因而自滿,蓄養婢女千人、侍妾數十,縱情享樂。且濫用刑罰,施政嚴刻,部下臣僚大恐。大臣閻亨上書諫止,更遭苟晞殺害。
從事中郎明預聞知,抱病來見苟晞,以堯舜桀紂興亡之事勸諫,苟晞麵有愧色。
當時人心已散,部將溫畿、傅宣叛離。苟晞隻能困守蒙城,號令不出百裡。
洛陽即下,石勒兵出頧轅,駐紮許昌,來伐苟晞。
乃先率兵進攻穀陽,殺冠軍將軍王茲。又引得勝之軍在陽夏攻破王讚,任為從事中郎。二將一死一降,苟晞兩側羽翼便已剪除,其勢更孤。
石勒於是揮軍大進,圍蒙城十日,終於破之。
苟晞自縛請降,被石勒任為左司馬。苟晞不料石勒如此輕看自己,隻授予這般微職,但既為敵虜,也隻得勉強受任,無可奈何。
石勒既下蒙城,遣使向趙漢天子報捷。
漢主劉聰聽聞擒了萬人敵苟晞,不由大喜,即遣使持節符印,詔命實授石勒為征東大將軍,石勒複納張賓之諫,再次堅辭不受。至此天下大震,無人不知石勒大名。
趙漢另一員大將王彌,至聞石勒抓獲大仇苟晞不殺,反而私用為部將,因此深恨。
部將劉暾猜出主將心思,便勸王彌:將軍何不征召曹嶷之軍,以共謀石勒
王彌即納其策,親寫書信,令劉暾去召曹嶷,令其引兵來歸青州。但為穩住石勒之心,複遣使至石勒大營,卑辭言道:弟今聞明公生擒苟晞,彼又複為我兄所用,真乃神威之舉。兄如以苟晞為左司馬,弟願為右司馬,惟命是聽,則天下不難平定。
石勒以書示軍師張賓,問道:王彌位高辭卑,是真心欲為我效犬馬之勞乎
張賓搖頭笑道:王彌此書,是有雄據青州之心,故意示弱於公。王彌早有圖公之意,所以遲遲未發難者,是恐公擊其後也。公今若不圖王彌,恐曹嶷到後以為羽翼,悔不及矣。今徐邈已去,王彌勢削,但可就此奉其權欲之心,誘而滅之可也。
石勒恍然大悟,便有吞並王彌之誌,與張賓暗中謀劃。
正在此時,劉暾行至東阿。欲渡黃河之時,被石勒巡哨抓獲,搜出王彌之書。
石勒觀之大怒,遂殺劉暾,私與部將謀劃,欲火並王彌。
諸將皆謂:今王彌部將徐邈私引部兵離去,王彌勢力漸弱,正是吞並其部最佳時機也。
正說話間,門軍入報:王彌與劉瑞在蓬關對峙,形勢危急,今遣使來,向將軍求援。
石勒未及回應,張賓趁機進言:明公常慮王彌乃人中豪傑,方為將軍大害,意欲並之,今天賜良機也。此時不圖,更待何時
石勒聞言意決,於是回師轉攻劉瑞,一鼓作氣攻破蓬關,並擒劉瑞殺之。
王彌大喜,以為石勒真心相助自己,於是派人齎持牛酒,到石勒大營犒軍。
石勒見此複又心軟,不忍吞並王彌,複率軍還擊陳午。
陳午遂使司馬李頭出城,來勸石勒:將軍天生神武,當平定四海以為人主。今有與將軍爭奪天下之大敵,將軍不除,何以我流人為念我鄉黨小人終必歸降將軍,何必逼迫甚急
石勒聽之,恍然大悟,次日便率軍退於已吾,假稱請王彌會宴。
王彌欲往赴宴,長史張嵩勸道:將軍休去,恐有專諸、孫峻之禍。
王彌不聽,欣然入席。飲至暢快之時,石勒親自拔劍斬殺王彌,隨即並其兵眾。乃傳首京師,上奏漢帝劉聰,陳述王彌叛狀。
可歎王彌半世英雄,縱橫中原,助趙漢覆滅晉室,大功未酬,到此化為南柯一夢。
鏡頭閃回,敘述王彌生平。
字幕:王彌,東萊人,汝南太守王頎之孫。
王彌少有才乾,閱書無數,年輕時遊俠於洛陽,得識時為人質之匈奴左賢王子劉淵。
永興三年,東萊郡惤縣令劉柏根叛亂,王彌帶家僮百餘人追隨,並被任為長史。青州都督司馬略以劉暾為大都督,率軍征討劉伯根,但被擊敗。
安北將軍王浚率軍討伐,劉柏根不敵,兵敗戰死。
王彌聚其餘眾,逃到長廣山中為賊。此後每次擄略都經嚴密計劃,算無遺策,每戰必勝。因其臂力過人,騎射異常了得,遂被青州人稱為“飛豹”。
永嘉元年,王彌與部眾在青、徐二州擄掠,自稱征東大將軍,並殺二州太守。晉室至此大懼,方作心腹大患待之。太傅司馬越派鞠羨任東萊太守,以討王彌。
鞠羨無能,反被王彌所殺。青州刺史苟晞再次率兵攻討,一戰而勝。
王彌收集殘部,次年再度起兵,苟晞再攻,亦不能勝。於是王彌分彆攻掠泰山、魯國、譙、梁、陳、汝南、潁川、襄城諸郡,又攻入許昌,打開府庫取出武器,攻城略地,擊殺地方守官,聚有數萬之眾,朝廷不能製止。王彌進逼洛陽,京師大震,城門晝夜緊閉。
司徒王衍領兵抵抗,王彌軍在七裡澗大敗,自此一蹶不振。當時聞說劉淵建立漢趙,遂與劉靈渡河投奔。
劉淵大喜,派人在黎亭城郊迎接,優禮之重,遠過於前來投降之石勒。
王彌引領眾將力勸劉淵稱帝,因有勸進大功,遂拜為司隸校尉,加侍中、特進,但王彌辭而不受。其後作為主將參與漢趙軍事,隨劉曜進攻河內,又與石勒進攻鄴城。先後服侍兩代漢主,實乃趙漢之不世功臣,至此死於石勒之手。
閃回結束。王彌首師呈至漢主劉聰禦前。
劉聰見了王彌首級大驚,又覽石勒之表,半晌無言。至此無可奈何,遂詔示王彌之罪,複遣使責備石勒:專害公輔,有無君之心。
石勒既將第一政敵鏟除,至此也便隻管諾諾連聲,伏地請罪。
漢主怕其造反獨立,於是複下詔旨,以有大功於國為名,命石勒為鎮東大將軍、都督並、幽二州諸軍事、領並州刺史,幽州牧,加以慰撫。
自此石勒坐大,漢室不能複製。
苟晞、王讚聞說王彌被石勒誅殺,不由大懼,恐他日禍及於己,於是秘謀反叛石勒。
不料其謀不秘,被軍師張賓偵知,密報石勒,皆誘而殺之,夷其三族。
至此無論當世英雄,還是萬人之敵,皆亡於石勒之手。
石勒殺了王彌、苟晞、王讚等人,複又用兵河南,以揚己威。即命將軍左伏肅為前鋒都尉,攻掠豫州諸郡,至長江而還。
複駐兵葛陂,收降夷楚之族,並令豫州二千石以下官員繳納義穀,供給士兵食用。
鏡頭轉換,按下王彌,複說王浚。
晉懷帝被擄,並州近於漢趙威脅之下,士民多投幽州,遂令幽州刺史王浚日漸強盛。
王浚乘機承製假立太子,備置百官,列署征鎮,宣布自領尚書令,而有不臣之心。其部下群僚凡有勸諫者,非被外調則被誅殺。長史王悌因進言觸怒王浚,便借彆事殺之。
因招河北名賢霍原前來,問其己欲稱帝之事,霍原不答,王浚大怒殺之。以上種種悖逆狂為,遂至河北士人憤怒,皆生反意。(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