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準備稱公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天下,除了劉備有強烈的反應之外,孫權和劉璋都沒什麼太大反應。
孫權本就是野心極大之人,從他割據江東那一刻起,就有了不臣之心,所以他對於曹操稱公的舉動並不憤怒,甚至還覺得,有曹操稱公在前,等到合適的機會,他也可以稱公。
反正第一個把漢室臉麵踩在腳下的人,又不是他。
至於劉璋,心裡雖然生氣,但也知道自己的本事,除了老老實實地忍著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
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公開和曹操對著乾。
有本事和曹操叫板的人都不敢出聲,曹操稱公這件事自然就不會有什麼阻力。
三辭三讓之後,曹操終於接受了天子詔書,晉位魏公,建立魏公國,都城為鄴城。
成為魏公之後,曹操要做的事情就多了,首先是確立了曹昂太子的身份,然後就是第一時間組建魏公國的小朝堂。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壓製天子,不給天子實權,曹操把朝堂上有本事且忠於他的人,全都安排做了魏官,隻有兩個人例外。
一個是夏侯惇,另一個就是蕭尋。
夏侯惇和曹操的關係那是真沒的說,很早之前,夏侯惇去找曹操,就不需要通報,而且可以直接進入曹操的房間。
這是其他人都不曾有過的待遇。
曹操之所以不讓夏侯惇當魏官,就是認為他和夏侯惇的地位是相當的,不願意讓夏侯惇給自己當屬官,而是想要給夏侯惇更好的待遇。
至於蕭尋這邊,完全就是曹操覺得自己真的沒辦法壓過蕭尋一頭,更沒有理由讓蕭尋給他當屬官。
在攻克漢中之前,蕭尋就已經是衛將軍了,攻克漢中之後,曹操按照承諾,要加封蕭尋為車騎將軍。
不過曹操在稱公之前,又承諾了,稱公之後,要讓蕭尋當驃騎將軍,封縣侯。
所以就算建立了魏公國,曹操也不好意思讓蕭尋放棄驃騎將軍,來給他的魏公國當將軍。
主要是蕭尋的功勞太大了,就算曹操臉皮再後,也不能無視。
除了蕭尋和夏侯惇,彆人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基本全都在魏公國安排了不同的職位。
至於荀彧?
曹操也給他升官了,封為光祿大夫,但這並不意味著曹操想要和荀彧緩和關係,而是打算讓荀彧和漢室這艘即將沉默的大船,完全綁定在一起。
你不是想做漢室忠臣嗎?
那我滿足你!
從今天開始,你就在天子身邊當一個無權無勢的光祿大夫吧!
不光荀彧有這樣的待遇,荀氏和潁川士族那些站在荀彧這邊的人,差不多也是類似的待遇。
從這就能看出來,曹操對他們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讓他們給漢室陪葬。
至於什麼時候陪葬,就看曹操對外征戰的進度和心情了。
曹操雖然得意,但也沒忘記外麵還有劉備和孫權這兩個威脅,主動找到蕭尋,詢問蕭尋接下來該怎麼辦。
曹操的態度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劉備雖然隻剩下了荊南三郡之地,但依舊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想趁著劉備虛弱的時候,全力攻擊劉備,爭取將劉備拿下。
至於孫權和劉璋,曹操打算等搞定劉備之後再對他們動手。
但是蕭尋有不同的意見。
“魏公莫非忘了當初我們商量好的戰略方針了嗎?”
“之前商量好的戰略方針?”
曹操猶豫了一下,“你是說,先攻占益州,壓縮劉備的地盤,不給劉備發展的空間,以絕對的實力擊敗劉備?”
“對!就是這樣!”
蕭尋點頭。
彆看他在陽平關擊敗了劉備,聽起來很厲害,計謀也很強,但實際上還是因為劉備軍隊數量不多,手底下沒有多少可用之人,這才讓蕭尋鑽了空子。
但凡劉備的軍隊數量多一點,能有五萬戰兵,手下的將領再多一些,蕭尋想要攻破陽平關根本就沒這麼容易。
所以哪怕他已經擊潰過劉備一次了,但依舊不敢小看劉備。
尤其是這個時候進攻荊南三郡,奪取劉備最後的地盤,必然會引起劉備全力反擊。
諸葛亮和龐統已經在蕭尋這裡吃過一次虧了,輕易不會再上當;
趙雲、張飛和黃忠都被蕭尋打敗過一次,心裡憋悶到了極點,一旦上了戰場,怕是直接就要跟蕭尋拚命;
關羽雖然沒有和蕭尋在漢中交手,但他知道大哥被蕭尋擊潰,三弟被打得重傷,幾乎丟掉性命,連漢中都丟了,他心裡怎麼可能沒有氣?
一旦曹操想要全力攻擊劉備,說不定就能把曆史上威震華夏的關羽提前給逼出來。
巔峰狀態的關羽加上劉備、諸葛亮、龐統、張飛、趙雲、黃忠,這踏馬怎麼打?
反正蕭尋絕對不想麵對這樣的陣容。
如果不是漢中這個地方太過緊要,為了防止劉備通過漢中進攻益州,蕭尋根本不會在漢中和劉備打一場。
所以,如果一定要對劉備動手,蕭尋就必須要建立絕對的優勢,以煌煌之勢發起全麵進攻,讓劉備根本就沒有還手的餘地。
又或者在決戰之前,先通過彆的手段削弱劉備的實力,讓他無法把他那邊謀士和將領的能力完全發揮出來。
曹操皺眉,“可我有點擔心,若是我們對益州發起進攻的時候,劉備突然出手,或者是對我們進行牽製,或者是直接出兵幫助劉璋防守益州,我們又該怎麼辦?
以劉備的能力,不管我們能不能攻取益州,他的實力必然都會得到增長,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麵。”
蕭尋點頭,他也知道曹操在擔心什麼。
當初劉備入主徐州,真的是偶然嗎?
不過這一次,蕭尋還是有應對方案的。
“這一點,魏公不需要擔心,魏公隻要做一件事,就能牽製住劉備,就算他想要支援劉璋,也不敢全力出手。”
“哦?是嗎?我要做什麼?”
“很簡單。”
蕭尋笑了笑,“請魏公冊封孫權為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