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尋繼續率領大軍前進,並沒有受到陽平關被劉備攻破的影響,一直到大軍接近陽平關的時候才停下來,選擇在沮縣駐紮休整。
沮縣還在涼州境內,距離陽平關不遠,在這裡駐紮休整的同時,蕭尋也派出大量斥候去探查陽平關附近的情況。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曹操幾次三番在諸葛亮手裡吃虧,蕭尋又怎麼敢大意?
更何況如今劉備身邊還多了一個龐統,集齊了臥龍鳳雛,蕭尋就更不敢大意了。
要是他貿然率領大軍靠近陽平關,說不定就中了諸葛亮的算計,數萬大軍毀於一旦。
同時麵對諸葛亮和龐統,再怎麼小心都不為過。
所以先在沮縣駐紮,探查陽平關附近的情況,然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結果果然不出蕭尋所料,諸葛亮又在陽平關在埋伏了伏兵,而且隱藏得很深,距離陽平關也有相當一段距離,不是輕易就能探查到了。
如果蕭尋沒有認真探查就直接進攻陽平關,或者在陽平關外駐紮,等到晚上,必然會被諸葛亮兩麵夾擊,大敗虧輸。
蕭尋接到斥候的回報,不由得笑了出來。
諸葛亮果然還是喜歡用伏兵,但是伏兵之所以是伏兵,就在於不能讓敵人發現。
如今他發現了諸葛亮的伏兵,那諸葛亮所有的準備,就都沒有意義了。
等到第二天再次派出斥候探查,那些伏兵就全都消失了,很明顯是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計謀落空,就不再讓伏兵繼續留在外麵,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蕭尋還是讓大軍停留在沮縣,沒有進攻的意思。
一連三天都是如此,蕭尋就讓大軍在城內整頓,同時征調民夫修葺城牆,製作各種防守的工具,看樣子竟然是打算在沮縣進行防守。
這個消息傳到劉備和諸葛亮耳朵中的時候,兩個人都有點看不明白了。
蕭尋率領大軍,從許都出發,繞了一個大圈子,經過涼州,來到了陽平關前麵,但是卻不進攻,這是什麼意思?
難道蕭尋是來旅遊的嗎?
不過諸葛亮還是比較淡定的,說道:“主公,我看著蕭尋行事頗為謹慎,他在沮縣屯兵,修葺城牆,此乃未慮勝而先慮敗,目的就是要防止他進攻陽平關不成,落敗之後可以從容退到沮縣防守,不至於一潰千裡。”
劉備點頭,“蕭尋此人未慮勝先慮敗,行事果然謹慎,此戰,恐怕不好打了啊。”
龐統卻笑道:“主公何必擔憂?蕭尋行事固然謹慎,但我聽說他在對付馬超的時候,可從未有過如此舉動,偏偏在麵對主公的時候,要先在沮縣建立防禦,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蕭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攻破陽平關,主公的存在,已經對蕭尋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所以主公不需要做什麼多餘的舉動,隻要謹慎防守陽平關,就能輕易將蕭尋抵擋在陽平關之外!
蕭尋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必然成問題,主公隻要拖延下去,用不了多久,蕭尋必然退兵,如此主公便可輕易守住陽平關。”
諸葛亮也說道:“士元言之有理!我聽聞蕭尋智計無雙,勇猛不下呂布,更是有震天雷這樣的大殺器,如果沒有必要,主公隻需要堅守陽平關即可,避免和蕭尋正麵戰鬥,不需要多長時間,蕭尋自然退兵。”
劉備看到兩個軍師都這麼說,心裡就了定計。
“好,既然孔明和士元都這麼說,那我就放心了。傳令下去,所有將領謹慎守住陽平關,不管蕭尋有什麼舉動,一律不得出戰!”
劉備那邊沒有動靜,蕭尋就更不會有動靜了。
劉備擔心蕭尋有什麼計謀,蕭尋還擔心諸葛亮和龐統有什麼計謀呢。
彆看蕭尋已經下定決心要和劉備來一場正麵對決,但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絕對不能中了諸葛亮和龐統的奸計,而且要等一個合適的機會。
什麼叫合適的機會?
當然是荊州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劉備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心思應付荊州事務的時候。
如果機會不合適,就算蕭尋拿出了堪稱降維打擊的大殺器,也不敢說能輕易擊敗劉備。
至於孫權究竟會不會在關鍵時刻背刺劉備?
蕭尋覺得這是一定的。
彆看劉備現在的處境壓力很大,但在孫權看來,劉備絕對是意氣風發。
去年這個時候,劉備還什麼都沒有,就算是北伐,也要靠著他孫權派出周瑜協助才能做到,可到了今年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擁有了荊南四郡和漢中,實力擴張不要太快!
而孫權呢?
他的實力得到擴張了嗎?
沒有!
他明明打贏了赤壁之戰,在戰鬥結束之後,他應該獲取大量的好處才對,可結果卻是所有的好處都落到了劉備手裡,他什麼都沒得到。
這他能忍?
但凡孫權能忍住,去年也就不會搞那麼多小動作了。
如今曹操命令曹仁領兵進入江陵,和關羽對峙,又讓蕭尋率兵攻打漢中,牽製了劉備,對於孫權來說,就是最好的機會。
彆看劉備已經在荊南四郡做了防備,但劉備和關羽的精力都被曹操牽扯住了,哪裡還有心思管他?
蕭尋正是看明白了這個形勢,再加上曆史上孫權的所作所為,才敢斷定孫權必然會找機會攻擊荊南四郡。
而蕭尋要做的就是,等待孫權有所行動,然後一鼓作氣,擊敗劉備,占領漢中!
但,不是現在。
現在是什麼情況?
一個月之前,曹操發兩路大軍,分彆進攻荊州和漢中,天下震動,以為曹操和劉備之間的決戰就要開始了;
但是,一個月之後,情況突然又安靜下來,甚至連一個水漂都沒打起來。
江陵那邊,曹仁和關羽對峙,誰都不敢輕易出兵,各自采取了守勢;
漢中這邊,蕭尋和劉備一個在沮縣,一個在陽平關,遙遙相望,誰都沒有先動手的意思。
所以,曹操這邊鬨出來的動靜很大,但實際上卻什麼都沒做。
這就,很奇怪。
而這個時候,有人坐不住了。
孫權每天都盼著荊州斥候的密信,想知道荊州的動靜,更想知道漢中的動靜,但是他每天得到的回報都是無事發生。
到了後來,孫權都無奈了。
他很想衝到曹操麵前好好問問他:你這是去打仗的嗎?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