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納法正之策,令徐琨率軍先往梓潼,與孫賁彙合,駐劍閣以禦唐軍。又命吳景、孫河率兵北駐閬中,防唐軍從米倉道南下。
時為令唐人難以專心南征,孫權令費觀出使劉備、曹操二家,求二家北伐以牽製敵軍。
春三月,兩家大軍各自雲集,戰事一觸即發之時,在長安坐鎮的張虞帶百官籍田,以來勸農耕作。
長安城外的田裡,張虞粗衣麻裳模樣,持鞭驅牛耕田。年紀稍長皇子同在田中耕作。皇帝、太子皆認真籍田,隨行文武又豈敢看戲,遂都在田裡泡著。
有牛代耕,張虞在老農的指點下,不一會便耕完一畝田。之後在皇子、官員的幫助下,很快完成了插秧工作。
樹蔭下,張虞與左右席地而坐,指著田畝閒談。
“一家無牛代力,一歲僅能耕四十畝旱田;一戶有牛代役,一歲能耕百畝旱田。若是水田,有無牛者差有三倍。”左扶風司馬芝說道:“故一家之幸事,有田百畝,妻兒雙全,有牛代耕!”
張虞看向杜畿,問道:“卿可知耕牛之數?”
杜畿遲疑說道:“恕臣治政有失,不知國家民眾耕牛之數。然依臣所粗知,北疆去歲輸牛入中國,蓋有萬餘頭牛另有上千頭駱駝,然牛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以此而觀之,中原百姓急缺耕牛。”
之前張虞大力引進駱駝,並在並州發展出駱駝耕作的習慣,但駱駝並未普及開,一者駱駝數量少,二者牛更合適農耕。
天下廝殺了十餘年,耕牛因能作為口糧,故其數據與人口同時下降。因此中國州郡除了缺人口外,便是缺耕牛。如之前所言,如果家家戶戶有耕牛,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張虞謂左右說道:“朕雖準民眾經商,但卻未忘農為立國之本。天下太平,乃朕心中一願。及華夏一統,百姓有田可耕,耕有牛代力,乃朕又一心願。”
“陛下仁德愛民,實乃百姓之幸事!”眾人恭惟道。
張虞擺了擺手,問道:“愛民當落實於民。今耕牛匱乏,諸君有何見解?”
“太仆執掌國之畜牧,今下何在?!”
“臣在!”
人群中張濟趨步出列,拱手說道:“稟陛下,欲廣豐耕牛,臣以為重於牧養。西北、河套水草肥沃,盛產牛馬之地。今天下耕牛引進,多賴胡人牧民飼養,再售賣於中國。故不如複秦之舊製,設立牧場,專門飼養耕牛。”
“另秦川牛、白河牛素來聞名於世,今陛下欲設牧場,可在關中、南陽設立,並與隴、代、幽並重。專心牧養之下,數十年之後,耕牛當盛行於中國。”
秦國商鞅變法能成功,除了君臣上下的齊心,另與秦國盛產耕牛有關。中國北方以黃牛為主,而黃牛出產地分布在齊魯、關中、南陽與農牧交接區。關中生產的秦川牛易於飼養,力役能力強,屬於是非常優質的耕牛。
秦國商鞅變法時,專門為牛設立機構,如太廄、中廄、宮廄等,另有牛長、皂者等職位,專門負責耕牛飼養,及一係列法規考核飼養情況。昔崔鈞在西河郡培育的西河牛便是秦川牛。
至於白河牛,顧名思義生活在南陽白河的黃牛,因體大力強,行走快速,適應性強而著名。南陽郡能在兩漢崛起,並在後續曆代中興盛不衰,除了地理位置外,便是與盛產的白河牛有很大關係。
劉秀起兵之初,所騎之牛大概便是白河牛。
張虞問道:“丞相與尚書令有何見解?”
“陛下,設立牧場飼養耕牛可行,但臣以為我朝或可借機推行牛籍製。”
杜畿說道:“令地方郡縣稽查轄區耕牛數目,載牛色、牙齡於案牘,標印記於牛身,以便有跡可循。依人籍記耕牛,歲歲可知耕牛之變化。另憑人籍與牛籍對照,可知人牛比!”
“丞相以為如何?”張虞滿意點頭,問道。
“杜令君博識廣學,今設牛牧監及牛籍製,臣以為可行!”鐘繇說道。
為耕牛上戶籍比人上戶籍更簡單,人或許會涉及賦稅,而牛不涉及征稅環節。
張虞說道:“朕聞江南以刀耕火種為生,寡有牛耕之事。而江南如欲富庶,非豐富耕牛不可。故設牛牧監,及行牛籍製,需為江南而思慮,以備不時之需。”
“諾!”
相比北方以黃牛為耕牛,江南則是以水牛為耕牛。水牛在江南本身不多,但因三國割據及衣冠南渡帶來了中原技術,於是水牛便借此繁殖與推廣開。而水牛的普及直接促進了南方生產力的大幅度發展,能夠同時耕作更多的田畝。
因此想發展南方,不僅需向南方傳播先進農耕技術,同時還要繁殖出大量水牛,方才能出現南方生產力快速發展的現象,故今考慮到江南水牛算是為今後發展南方而做準備。
“父皇,畜牧耕牛為長遠之計,而今國中少牛何不尋方略,以解無牛之戶之難!”張漳說道。
聞言,張虞興致頓生,問道:“莫非你有良計?”
見大家看向自己,張漳頓時臉紅,說道:“談不上良計,僅是少年學習時,如有人暫缺筆墨,我會暫出借之。故天下有養牛之戶,有未養牛之戶,何不讓養牛之戶出借牛於無牛之戶,而無牛之戶以鋤地為勞務償還。”
“至於無牛之戶,家有壯丁者多鋤地,老、弱者少鋤地。由官府主持,令大族出借耕牛,並將出借計入考科學問之中,借牛者優先不借牛者。”
此言一出,在場官吏紛紛點頭,對張漳所獻計策表示認同。
“北地王少年睿智,此乃利國利民之策,今下如若施行,可緩解耕牛不足之難!”崔琰讚同道。
張虞暗暗稱奇,他對張漳的關注不多,沒想到張漳竟如此聰慧。遂下意識看向酈嵩,懷疑酈嵩為張漳出謀劃策,但見酈嵩滿眼的詫異與欣喜,於是放下猜疑,畢竟耕牛之事可是自己忽然提及。
張虞不動聲色,說道:“小子進言有理,杜令君稍後可與諸卿商討一番,看有無可行之處。”
“諾!”
見弟弟在眾人麵前出儘風頭,年僅尚小的張洛臉上露出不快之色,但又怕父皇見怪,遂又隻得憋在心裡。
在君臣閒暇談話時,荀攸遞上一封軍報。
“陛下,漢中有捷報傳來!”
“是何捷報?”
“郭淮假迎親之名,奪取了白水關,今孫夫人正在遣送長安路上。另徐晃已命趙昂率武都郡兵趕赴白水關,王淩率兵南下米倉道,為偏軍先鋒。”荀攸說道。
“好!”
張虞瀏覽書信內容,大為滿意說道:“白水關為巴蜀禍福之門,今破白水關,離兵入巴蜀不遠矣!”
“葭萌關地形特殊,為白龍水與嘉陵水相彙之所,能與白水關互相呼應。今白水關失守,葭萌、劍閣為蜀人之依仗。如能破劍閣,則巴蜀傳檄能下。”
賈詡捋須而思,說道:“但詡聞人言,劍閣之險非比尋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徐晃率軍南下,而蜀人屯重兵於險要,我軍恐會受挫於劍閣。”
張虞持信思慮良久,說道:“公明與伯寧欲出金牛、米倉二道入蜀。然朕恐蜀人聞朕興兵南伐,必悉其精銳,北阻金牛據我。敵必思地險而我軍難至,若能出其不意,直驅門戶破關,則蜀人自潰。”
說著,張虞踱步思量,吩咐說道:“徐晃大軍如至葭萌或劍閣之間,則分兵向東,疏通米倉山險道,以便滿寵兵入巴中。而滿寵若至巴中,則破巴郡,西至廣漢,直取蜀郡。若兩軍不得進,令徐晃抽調五千精銳,抄平陰小道,陷江油,驅成都。”
“遵命!”
說來奇怪,自鄧艾開辟出陰平小道滅蜀之故事後,曆代中原政權滅蜀多走陰平道。如蒙元下成都,便是分兵陰平;明滅明夏,明軍奇出陰平。
對張虞而言,他雖偏向於鄧艾所走的陰平小道滅蜀,但也知道鄧艾滅蜀成功關鍵在於鐘會的大軍在劍閣牽製住薑維,並且後續蜀兵搶占險要失敗。
因此他給南征大軍製定方略裡,讓徐、滿二將先行用兵,儘可能擾亂蜀人的防線。及待必要之時,分兵陰平奇出成都。
張虞謂左右笑道:“朕雖未在巴蜀,但卻知是役必滅孫蜀。”
見張虞自信滿滿,群臣無不愕然。
“陛下何以為證?”鐘繇好奇問道。
“且看兵事!”
s:260章王肅與張肅名字弄錯,容我聯係編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