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本理論知識》可以使讀者了解更多關於中藥材的品種,作用,配伍,性能等特點。
中國的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天然藥材資源,種類繁多,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有悠久的曆史。幾千年來,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對於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同時,也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物質基礎。
由於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但以植物性藥物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且記述這些藥物的書籍往往冠以“本草”之名,所以自古以來把中國的傳統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中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這些藥物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應用形式,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國曆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麵的若乾特點。所以把這些藥物稱之為“中藥”,同時也把它作為中國傳統藥物的總稱。
然而,對於中國傳統藥物的稱謂,曾經有多個名詞和說法,如稱之為“國藥”、“中草藥”、“天然藥物”、“民族藥”,或謂之“中醫所用的藥”、“中國所產的藥”等。這些名詞和說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準確地概括其含義。如所謂“國藥”,是指本國所產的藥物,還是指隻為本國所用的藥物?中藥中也有不少藥物產自外國,同時不少中藥也為其他國家所用,“國藥”一詞,顯然不確切。所謂“中草藥”,是指中藥和草藥的混稱。因為在民間常有中藥、草藥的說法,所謂草藥,係指流傳於民間,藥材市場不流通或流通量不大,正規醫院應用不大普遍,多為民間或地方醫生所用,且加工炮製欠規範的藥物。這些藥物不少品種在曆代本草中就有記載,同時不少新發現的民間藥物,由於功效顯著而得到廣泛應用,也就成了中藥。
所以中藥、草藥在實質上是一致的,沒有必要把它們區分,仍應統一於中藥一詞之中。所謂“天然藥物”,就來源而言中藥大多數取材於天然資源,似乎無可非議;但現代所指的天然藥物,有其特定的含義,多指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天然藥物中提取而得的有效成分,用它來概括中藥,顯然是不恰當的。再所謂“民族藥”一說,在中國一般指少數民族地區所習用的藥物,它們的來源與中藥基本相同,多數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具有本民族醫藥學特色的基礎上,同時又吸收了許多中醫藥學理論和經驗,有著較強的地域性的藥物,如藏藥、蒙藥、苗藥、壯藥等,因此,民族藥物也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中醫所用的藥”或“中國所產的藥”的說法,更難以說明中藥的概念,現代的中醫不僅用中藥,也用西藥;自古以來中藥就不斷地吸收外來藥物。故而這些說法也是不確切的。
準確地說,所謂“中藥”,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而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性狀、炮製、性能、配伍和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即稱為“中藥學”。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中藥”,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而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性狀、炮製、性能、配伍和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即稱為“中藥學”。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的品種,隨著曆代本草的更遞,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其所載藥物品種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就整個藥物種數而論,多數藥物由於其療效確切而被沿襲應用;而一部分品種則被淘汰,同時也有新的品種不斷被增補進來。因此,中藥的品種是在曆代本草不斷地變遷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中藥的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其名稱也較複雜,但一般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中藥的名稱往往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故對於掌握中藥的某些知識有一定的幫助。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傳入,中藥新興學科的建立,一些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也被引進中藥的分類。諸如中藥功效分類、藥用部位分類、植物學分類、動物學分類、礦物學分類、中藥化學成分分類等方法。近年所編輯的有關教材及書籍,多根據其學科的性質不同,而分彆采用不同的現代科學分類方法。
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證明,重視中藥產地與質量的關係,強調道地藥材開發和應用,對於保證中藥療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藥的品種繁多,除少部分為人工製品外,絕大多數取自天然的動、植物和礦物。掌握中藥采收和貯存的知識,對於保證中藥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
中藥的性能,指與中藥治療作用有關的性質和功能。是所有的藥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藥的性能理論,又稱為藥性理論。它既是中藥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認識中藥功效和應用中藥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