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 第1987章 量化考評,聯合審查

第1987章 量化考評,聯合審查(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無論是井田製還是義倉、族田、合會、吉度、款約、家支等等製度,都是表現在農耕上麵,不是耕種,就是放牧。”

“而在下提出的共同發展,集體工坊,是表現在手工業上麵,以及直接關聯的商事的發展。”

“兩者最大的區彆是農耕無法量化考評,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偷奸耍滑、破罐子破摔等等導致的個人積極性不高。”

“放牧,假設是一百頭牛羊分給五個人,每人二十頭,那你說怎麼考察?

是考察放牧的時間,還是考察牛羊走的路程,還是考察其它?

隻有一個標準,牛羊有沒有吃飽。

可諸位應該知道,隻要你喂,牛羊會一直吃,隻是吃的快慢、多少而已,這就無法考量。

所以認認真真的放也是一天,一邊放一邊玩也是放,就出現了偷懶耍滑、積極性不高。”

“再說農耕,例如插秧,五畝族地分給五個族人共同耕種,每人一畝,這個很好分。

但問題就出現了,是同時下田還是同時收工?

大多數可能會認為甭管什麼時間下田收工,隻要把秧插完了就行了。

插過秧的都知道,秧苗排列有序,深淺一致,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減少病蟲害,促進分蘖和生長,且插秧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會極大的影響秋收。

一畝地是插完了,但你怎麼確定他秧插的好壞,一株株檢查嗎?

隻能等到了秋收的時間才能確定下來,可到那個時候就是為時已晚了,且中間還有放水、除草、曬田等等勞作環節以及雨水、光照等等自然因素,根本無法分清楚。

一個人的畝產少了,那勢必要從其他四人的收成中平衡,否則那就包產到戶就行,乾嘛還要集體耕種呢?”

“可手工業不同,無論是獨立完成一件還是以流水線的形式來做,都可以按照數量來計算,確定好單件或者單個工序的工錢後,多勞多得、少做少得,不做不得。

隻要……”

“等一下!”

第(1/3)頁

第(2/3)頁

曾獻打斷了張子興的話,皺著眉頭道:“確立標準,建立考核和監督機製,這一點我們是認同的。

可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之所以會以一個村鎮為集體來製造就是想形成規模化,掌握與商人的議價權。

某一件貨物如果單個百姓賣給商人,可能就是十文錢一個,若是以集體來賣,就可能賣到十二紋、甚至更高的價格。或者說與商人合作,要淨利潤的五成。

既然是集體的,那麼肯定會采用流水線的形式,以此來提高製造的速度,可每個工序的難易程度不一,那麼工序難的是不是就……不願意做,都想從事簡單的工序……”

“曾大人,您的意思我明白了!”

張子興趁著曾獻喘氣的功夫接過了話:“集體工作不意味著平均分配,每一個工序的工錢都是不一樣的。

難的工序代表著需要技術,時間長,自然價格就高,簡單的工序容易,時間短,工錢自然就低了。

如果簡單的工序速度足夠快,月工錢可能和難的工序是一樣的,你不想拚命那就隻能學技術。

至於說難的工序都會,那就更簡單了,工序輪換就是了,確保每年的工錢是差不多的就行。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在整體的利益中抽出一部分作為分紅,表現好的多獎勵一些,少的就少獎勵,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可能差上十倍、二十倍,以此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另外,連續幾次評估不合格的,直接剔除集體。”

眾人精神齊齊一震,眼中滿是驚喜之色。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一點他們的確是沒有想到了。

萬事萬物隻要能確定好標準,那麼就能進行考核和監督,這就徹底的解決了因為集體工作而導致的積極性欠缺的問題了。

雖然涉及到了具體的幾項量化,這是下一步的工作,隻要製度確定好了,這些都不是問題。

“積極性的問題解決後,我們再來說說如何管理以及集體的領導的權力壟斷。”

張子興在木板上寫下了管理和權力四個字,而後繼續道:“家支就是一個非常的例子,假設一件貨物需要十個工序,那麼每一個工序的負責就是蘇易,

或者整個集體有十條流水線,那麼一條流水線的負責人就是家支中的蘇易,我們稱之為工長,

第(2/3)頁

第(3/3)頁

十條流水線的負責人就是德古,我們稱之為線長,

當然了這個線長不可能是一人,至少得三人。

需要注意的是工長和線長都可以是流水線某個工序的工匠,但工長和線長絕對不能重合。

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立一個議會,用於監督工長和線長。

議會的成員可依是全體成員,也可以是村鎮中威望較高的老者,能夠為集體而發聲的。

另外設立一適用於集體的、類似侗族款碑的……法令,但必須不能和大明律令相違背。

這個法令的作用就是規範成員和工長的行為標準,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工長和線長個人的主觀判斷,如此就消除了管理者權利的壟斷導致的不公允。

甚至說,可依引入朝廷的監管,巡查禦史、錦衣衛、巡視組不定期的進駐交叉審查,防止議會、線長、工長聯合欺瞞成員,也防止線長和工長聯合官員欺瞞造假。”

說這裡,張子興的嗓子微微有些嘶啞,也顧不得禮節,端起茶杯咕嘟咕嘟的喝了幾口。

然後繼續道:“為了讓集體發展的更好,我的想法是工長或者線長,不一定非得是本村寨的人,也可以從外麵高新招募。

但必須得是在管理或者技術上過硬的商人或工匠。

商人擔任因為他們懂得經商,知道商談中細節以及熟悉市場,能將利益最大化。

技術高的工匠就是集體的定海神針,保證不出錯的同時還能開發更多種類的貨物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增加競爭力。

至於說外招的人會不會消極怠工、不乾活等等的,可以采用對賭的方式,雙方約定一個利益數據,達到了給出多少的待遇,達不到分文不給等等。”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