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最新章節。
“第一點,加裝了燧發裝置的炮彈不一定非得是圓筒形的,例如球形的行不行?多加兩個燧發裝置,這樣在落地的時候彈跳時總能觸發一個燧發裝置!”
“雖然做成球形的爆炸火藥少了很多,但我們可以先做到能遠距離炸響,然後再考慮提升火藥的威力或者調整炮管的口徑。”
“第二,朕給你們做個試驗!”
崇禎取過兩個小木塊重疊在一起,然後又取過一把尺子,快速的抽打下方的木塊,下方木塊快速的飛了出去,而上方的木塊卻是穩定的落了下來。
“慣性?”
徐光啟看著皇帝的動作突然脫口而出,這一句話出口,正準備解釋的崇禎愣住了,詫異的看著徐光啟。
見皇帝疑惑的神色,徐光啟立刻解釋道:“陛下,意大利的學者伽利略在去年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提出了這個概念。
大概意思是物體具有的一種使它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固有屬性,通俗的講就是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速度的屬性、除非有外力迫使其改變。
這本書被我們派去那邊學習的格物院學子帶了回來,臣研習過,陛下剛剛左的這個試驗,臣腦海中立刻想到了這個。”
這回崇禎是真的詫異了,若是他沒有記錯,慣性應該是牛頓提出的,到底是伽利略出了軌,還是牛頓劈了腿?
“臣明白了!”
徐光啟若有所思:“發射火藥在炮膛內劇烈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推動炮彈飛出炮膛。
燧發裝置相對炮彈是靜止的,但相對炮膛卻是運動的,若是燧發裝置是固定的倒也沒事,
恰巧他是需要運動撞擊的,慣性的作用下就觸動了燧發裝置,以至於在出了炮膛就爆炸了。
我們一直以為是發射火藥溫瞬間的燃燒產生的高溫引燃了炮彈內的火藥,沒想到竟然是慣性的問題。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就是我們在炮彈中裝的燧發裝置太過於靈活了,這一點從七成是在出蹚之後就爆炸了就可以得到驗證了。”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畢懋康和孫元化兩人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他們雖然不知道慣性這個名詞,但皇帝剛剛做的試驗他們卻是玩過的,卻是沒有往炮彈上這麼想,現在皇帝一解釋,他們就立刻明白了問題所在。
“其次,為什麼會有兩成多沒有炸響,很大可能就是炮彈在落地時沒有直接撞擊到燧發裝置所在的彈頭的位置。
因為是長筒型即便是彈跳可能因為撞擊位置不對或者撞擊的緩衝都無法觸動燧發裝置。
針對這一點,也好辦,那就是保證彈頭能正麵撞擊地麵,隻要能正麵撞擊地麵,數百米高空落下撞擊的力量絕對能觸動燧發裝置,進而引爆。”
“陛下,這個我們也考慮過了,但我們用千裡鏡觀察過,長筒的炮彈出了炮管之後開始還算穩定,
但到了之後就開始了翻滾,結果就是落到地麵時無法讓彈頭正麵撞擊地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試射了那麼多能成功炸響的不足十指之數了。”
徐光啟說著臉上滿是無奈之色,
畢懋康和孫元化等人也是如此,眉間滿是惆悵。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