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是士大夫一直以來所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太平盛世”,實則從未有這般情況出現,也不可能會出現。
“刑不上大夫”,士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嗎?
“禮不下庶人”,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嗎?
顯然絕無可能。
士大夫犯罪也需要刑罰,隻不過懲罰之方式、力度與庶民有異而已,但無論如何,今日之李思暕作為“通事舍人”要被處以“剮刑”,就意味著士大夫的刑罰尺度被突破。
儘管李思暕是因謀逆大罪而被“輕刀臠割”,可隻要此例一開,標準一定會在往後逐步降低。
身在王朝之中,人治大於法治,可謂生死皆操於君王之手,很多時候隻需君王一句話便可闔家滅門。人在官場,對於這種風險是有著心理預期的,但死法有很多種,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承受這種“輕刀臠割”之極刑。
甚至於,這種殘酷至極的刑罰發生在官員身上的概率要遠遠大於發生在庶民身上,畢竟最為罪大惡極之庶人所能觸犯之罪孽想來也不過是殺人而已,而官員所能犯下之罪孽卻很多……
換言之,此等極刑豈不就是給天下官員所準備?
昨夜太極宮內發生兵變之事,官員們未有太多震動,畢竟陛下登基不過短短數年,大規模的兵變已經發生過了兩次,大家都有些見慣不怪,可“剮刑”橫空出世,卻導致整個皇城內各處衙署的官員們人心惶惶、議論紛紜。
禦史台負責輿論之掌控,如此諸多議論自然直接反饋至衙署之內,劉祥道一夜未睡清晨抵達衙署之後便見到書案之上堆積如山的各種信件、奏報,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他焉能不知“剮刑”之危害?
但是他又能做些什麼?他什麼也做不了。
可若是什麼都不做,讓天下人如何看待他這個禦史大夫?
真就是“帝王鷹犬”、“應聲蟲”?
對於軍人來說,“鷹犬”是褒義詞,意味著忠君、愛國;可對於文官來說,“鷹犬”就是妥妥的貶義詞,文官要有孤立之主張,抵抗皇權、為民請命之責任,一味逢迎於上、阿諛諂媚,便失了文官之根本,不僅要被天下人嘲諷、詆毀,即便是史書之上也不會有什麼好名聲。
可昨夜太極宮內群臣已經對“剮刑”表示了反對,現在就算他這個禦史大夫再度上書勸諫,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可若是什麼都不做更不行。
沒辦法,將桌麵上的東西收拾一下丟在一旁,研磨鋪紙,斟酌著語句伏案寫就一份奏疏,然後咬了咬牙、下定決心,獨自一人從禦史台出來,直入承天門。
站在承天門下,劉祥道仰頭看著高聳的城樓好一會兒,又回頭看了看身後屋脊連綿、鱗次櫛比的皇城,在宮門開啟之後,麵無表情的穿過門洞、踏足宮內。
武德殿內,禦書房。
李承乾正伏案處置政務,雖然將此次兵變大案交給劉洎處理,牽涉極深的宗室也無需他過多耗費心神,但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軍方、朝堂都有所牽扯,更涉及更多的人事安排,依舊政務繁重。
見到劉祥道入內覲見,他也放下毛筆,親切的讓劉祥道坐下,又讓內室奉上茶水,笑問道:“愛卿剛剛出宮未久,怎地便又急著入宮?可是有什麼大事?”
劉祥道沒坐,躬身施禮、麵色肅然:“啟稟陛下,李思暕即將被施以剮刑,導致朝野嘩然、人心紛亂,臣為禦史大夫,不僅肩負監察百官之責,更有防範輿論之任,朝中官員議論紛紜,皆認為君王仁聖、盛世煌煌,自當輕徭薄賦、優容刑罰,此等酷刑不應橫行世間,故而微臣前來,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李承乾喝水的動作頓了一頓,而後放下茶杯,目光冷冽的看著劉祥道,問道:“朝野上下,可知曉李思暕究竟犯了何等大罪?”
“此事已然轟傳全城,所有人都知道。”
李承乾點點頭,麵無表情,緩緩道:“朕乃天子,九五至尊,身係江山社稷、萬民福祉,李思暕心如蛇蠍、陰狠毒辣,意欲毒害朕以達成其謀朝篡位之目的,此等賊子,當何以處置?”
“十惡不赦、死不足惜,當闔家誅殺、夷滅三族!”
劉祥道抬起頭,目光堅定:“但是!即便李思暕罪該萬死,卻也不應處以‘剮刑’,此等刑罰太過酷烈、有傷天和,更會損害陛下仁厚之威名,區區一介逆賊,伏誅授首等閒事爾,焉能玷汙陛下之名聲?”
在他看來,陛下此番剿滅叛逆雖然以身做餌、自蹈險地,其行為殊為不智,可畢竟結果圓滿,將宗室內之叛逆一網打儘,由此使得陛下之聲望大漲。
分明是大好局麵,豈能因為區區一個李思暕的落得一個“酷烈”之罵名呢?
最為合理的處置方式,難道不是適當展示一下寬厚大度嗎?
李承乾咬著牙竭力控製自己的表情,緩緩說道:“朕自登基之日起,便一直示人以仁、待人以寬,可結果呢?一個兩個都覺得朕不配坐在皇位之上,兵變此起彼伏、詆毀無有斷絕,朕已經受夠了!朕沒有將宗室那些逆賊一並吊在承天門外千刀萬剮,已經算是寬厚仁德了,若是連一個李思暕都不能予以嚴懲以消心頭之恨,朕還算什麼皇帝?!”
劉祥道痛苦的閉上眼,知道任誰也勸不動陛下了。
因為他明白陛下之所以要將李思暕千刀萬剮,並非隻因李思暕反叛之故,而是宿怨爆發。
長孫無忌兵變,其後自儘以保存長孫家與關隴門閥不受牽累;晉王兵變,失敗之後衷心悔過、圈禁至今……連續兩次兵變,李承乾心驚膽顫、瀕臨崩潰,結果兵變之後還要向天下人展示大度胸襟、仁厚之心,大手一揮輕輕放過、不予追究。
心中之怨恨不得紓解。
結果他之仁厚非但未能換取天下人之欽佩、尊崇,反而令人以為軟弱,尤其是本應作為皇權基石的宗室卻再度發生叛亂……
所有的負麵情緒堆積、發酵,直至全麵爆發。
可他依然有所克製,並未對宗室殘酷殺戮,而是將所有怨憤、怒恨都發泄在李思暕身上。
身為皇帝、人間至尊,卻是連滿腔憤懣都沒有一個發泄之渠道嗎?
身為人臣,不應再勸。
然而身為人臣,卻又不能不勸。
劉祥道將頭頂襆頭摘下,跪伏於地,淚流滿麵勸諫道:“臣知陛下之憤怒,然而還是要勸諫陛下息怒。陛下乃是天下至尊,非是販夫走卒,要懂得隱忍、更要懂得寬容,販夫走卒可以快意恩仇,但是陛下不能,因為所有人都在看著陛下,沒有人願意自己所效忠的君王是一個貪圖快意恩仇的普通人……陛下既然坐在禦座之上君臨天下,就應當摒棄世俗凡人之七情六欲,凡事以國為本,隻做於國有益之事,而不是以抒胸臆、隨心所欲。若是連心緒都不能予以克製,行事恣意妄為,與昏君何異?臣受陛下簡拔,不忍見陛下走上歧途,所陛下不能收回成命,請罷黜微臣官職、流放貶謫。”
人生漫漫,步履艱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然而所有的一切歸結起來,無過於“取舍”二字而已。
劉祥道既是在取舍。
舍的是聖眷,舍的是官職,舍的是半生宦海浮沉所擁有的一切。
取的是天下清名,取的是心中誌向,取的是職責所在、心安理得。
所以他踏入承天門的那一刻,誌氣高潔、昂首挺胸,步伐前所未有之穩定。
而現在自請罷黜,亦是真心實意、毫無虛假。
君子,有所不為,有所必為。
李承乾麵色鐵青,以往儒雅隨和之形象消弭不見,怒不可遏、暴跳如雷,怒叱道:“朕自登基以來,夙興夜寐、循規蹈矩,不敢有絲毫懈怠輕忽之心,可即便如此,卻為何仍不能收獲汝等之衷心擁戴?就是因為朕心慈麵軟,使得汝等既無崇敬更無畏懼,現在朕就要以此手段讓汝等知曉,朕不是不會殺人,更非不忍殺人,隻是感念汝等於危急之時依舊站在朕身邊,故而對汝等網開一麵!可若是汝等不知好歹,對朕無敬畏之心,就休怪朕不講往昔情麵!”
盛怒之下,將心中積蓄多時之憤懣、怒火一股腦的宣泄出來,雖然這話不合時宜且有失身份,“剮刑”隻可作為震懾卻不宜宣之於口,但李承乾管不了那麼多了。
身為君王卻毫無威望,曆儘艱險鏟除叛逆非但未能得到應有之敬畏,反而因為要以極刑處死一個逆賊而遭致朝野反對……
朕到底是不是一國之主?
不都說君王“口含天憲、令出法隨”嗎,可為何到了朕這裡,任誰都能反駁朕的聖意?
先帝在時,他的儲位朝不保夕,不得不夾著尾巴隱忍做人。
先帝不在了,自己登基為帝,卻還是不能為所欲為、得到應得之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