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是在4號晚上,方才通過破財消災,化解掉身上的恐怖黴運。
等她休憩半日,醒來已是7月5號的上午。
聽完南奕所獻之計,蘇光一刻也不想耽擱,不顧南奕挽留午宴,當即便匆匆告辭,想儘快動用人脈,搞定扳倒林夜的禦狀。
南奕隻好叫脈樓取消午宴。
他又不貪口舌之欲,隻是出於習慣,想在宴席上繼續與蘇光談些小事。
南奕懷疑,約莫一千八百年前的紅樓之主,可能也是位來自天夏的穿越者前輩,且還是位紅學家。
他之前在幻境中衍化的劇情,大抵上有著《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雜糅的影子。
雖說幻境劇情,略有些受南奕身上靈犀影響,但最為基礎的框架,還是來自於紅塵幻境原本就有的靈犀內容。
再加上紅樓道統中的十二金釵之設置,南奕基本能確認紅樓之主的穿越者身份跟腳。
在成為修士後,心神之力壯大,南奕如要回憶,可以清晰回憶起前世所有看過的內容。
在經曆完紅塵幻境後,南奕頓時想起了《紅樓夢》一書。
他雖然沒在前世看過《紅樓夢》原作,卻看過改編的電視劇。再加上紅樓之主殘留在幻境中的靈犀,輔以推演,基本可以弄出一本中規中矩的改編版《紅樓夢》。
若就南奕自個,他是不願自己費功夫寫一本《紅樓夢》,並以「奕名」身份發布的。
他認為,一位合格的文抄公,不應該隨隨便便發表文風完全不像同一個人所寫的作品。
好在,南奕有墨精點點相助,更新這塊完全可以交給點點,不必他親自動筆。
至於發布,南奕則是想交給蘇光來發,不以「奕名」名義。
在脈樓整理的情報資料中,蘇光對著書寫文,其實略有一些執念,已經籌備開書達23個月。
隻是蘇光精於數算、善於搞錢,卻明顯不擅長寫書。
若隻寫篇文章,字數不多,蘇光可以信手拈來。但想寫出一本長篇故事,蘇光就難以動筆,每每強寫數章,便會自行刪去。
南奕覺得,他可以讓點點寫份《紅樓夢》初稿,再請蘇光潤筆,由蘇光發布《紅樓夢》。
雖說相應文壇名望會就此歸了蘇光,可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麵找補回來。
畢竟,《紅樓夢》與武俠的畫風差異著實過大,南奕本就不會以自身名義發布,不如另外換取好處。
隻是蘇光一心想著抓緊時間對付林夜,匆匆告辭,南奕隻好暫時按住心思,準備等下次長聊時,再來與蘇光商議《紅樓夢》發書一事。
…………
轉眼又過數日,到了七月十一號,離皇又召集九部主要官員,開了個小朝會。
若無要事,每月一號的朝會,又叫作大朝會,會讓全體京官一起參加,逐一討論諸多事宜。
而小朝會,一般就是隻針對三兩事宜展開。
比如今日,等九部主要官員按時抵達赴會後,離皇直接宣蘇光入殿。
蘇光入殿後,取出離皇早已看過內容的禦狀,痛陳林夜瀆職,明明身為財度司司長,不僅不識傳銷之患,還反過來鼓搗傳銷項目,有傷大離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身為前財度司司長,蘇光雖遭貶黜,人脈卻還在,早前兩天,不費什麼功夫,便將禦狀輾轉遞到了離皇手中。
離皇雖不好直接召並無官身的南奕進宮私下相聊,卻能召曾有過官身的蘇光入宮麵聖。
如此通過氣,便於今日召開小朝會,驟然發難。
林夜有些茫然。
他若人緣好,或許還能提前聽到些風聲。可蘇光人緣百倍於林夜,竟叫林夜絲毫風聲都未得知。
眼見蘇光發難,林夜隻能在下意識間進行辯解。
然而,麵對蘇光口中條理明晰的傳銷之罪,林夜瞠目結舌間,著實無力辯解。
他若隻是沒看出傳銷隱患倒也罷了,諸多官員皆未及時看出的隱患,就算他是財度司司長,也頂多算是能力不足。
可壞就壞在,南奕先是去瀛州島轉了一圈,又在南山縣閉關大半個月,等杜衡化去「均仙索」代價後,方才趕來的離京城。
這中間,足有兩個月的空檔。
雖然京城眾人,不是第一時間得知真氣武道民眾自發傳武之勢頭,但空檔期太久,仍舊讓不少官員摸索出傳銷之法的形式,乃至加以實操。
其中,實操傳銷之法者,正有林夜。
當傳銷之法被定罪,林夜身為財度司司長,卻在民間推行傳銷返利之項目,更是罪無可赦、有口難辯。
發生這種事,已經不是林夜能以一句一時失察就能解釋得了的。
加上離皇本就不滿林夜阻撓南奕真氣武道,毫不留情,直接將林夜貶謫,調回齊郡齊天城,貶為齊郡財度監副監主。
從性質上來講,貶謫林夜,比曾經貶黜蘇光,要輕上一些。
畢竟蘇光當年,稱得上嚴重瀆職;而林夜今番,更多還是踩進了坑裡,隻能算一般瀆職。
但對林夜本人來說,他好不容易才在離京城站穩腳跟,貶謫齊郡,比直接貶黜罷官,還要叫他來得心痛。
畢竟貶黜罷官後,他尚可繼續待在離京城中,如蘇光這般,隻要抓住機會,就有望博一個重新起複。
可貶謫齊郡,除非得聖恩眷顧,否則林夜之後,是絕難再回離京城。
聽著來自離皇的判罰,林夜緊緊咬牙,心中憤恨。
他心念轉動,已然意識到,蘇光背後,絕對有南奕獻計。因為整個大離,眼下也隻有南奕,能如此敏銳地指出傳銷之害。
很顯然,南奕為了對付他,乾脆與前財度司司長蘇光合作,並利用早就故意留了一手的傳銷之法,定罪於他。
林夜有些後悔招惹南奕了。
但事已至此,他也隻能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
趁著自己仍舊還在太和殿中的最後時間,林夜顫聲道:“陛下所言極是。臣有眼無珠,不識傳銷之害,犯下如此瀆職之舉,甘願認罰。”
“但無相弟子南奕,其真氣武道傳武之法,亦屬傳銷之列,暗藏隱患。罪臣林夜鬥膽,請陛下勿要輕信南奕,絕不可叫其真氣武道立項推廣。”
眼見貶謫齊郡已成定局,秉著冤有頭債有主,以及“要死一起死”的樸素思想,林夜二話不說,便將南奕真氣武道也給攀咬上。
然而,蘇光早有預案,將南奕之前說予她聽的言辭,複述於朝堂之上,登時叫林夜啞口無言。
林夜著實沒有想到,南奕竟在設計真氣武道傳武之法之初,便提前埋設了如此暗雷,並將自己給摘了出來。
要知道,南奕彼時還隻是個養氣修士,隻在楚郡南天城裡混,根本就不認識他林夜!
換言之,南奕多半不是針對誰,而是一開始就埋設暗雷,隻看何時引爆。
結果,自己想著與百官合群,主動出麵對付南奕,正好被南奕引爆此暗雷。
一時間,林夜懊惱沮喪,大有悔不當初之感。
可林夜攀咬南奕,卻是惹惱了離皇。
林夜欲與百官合流,本就讓離皇不太高興。但在宣告完對林夜的處罰之後,離皇倒也不至於立馬便將林夜趕出太和殿。
結果都這個時候了,林夜還不忘攀咬南奕,試圖在死前拉個墊背的,非要給真氣武道立項一事添堵。
這就讓離皇不禁麵色微沉,當即說道:“蘇光指明傳銷之害,避免民間為此大亂,不僅有功於大離,更是說明其熟絡財度司事務。”
“既如此,朕即下旨,擢升蘇光,複為財度司司長。諸位卿家可有異議?”
當著林夜的麵,離皇如此急切地重新起複蘇光,直接擢升財度司司長,無疑是絲毫不顧及林夜的感觸。
離皇本沒想這麼做,但林夜對南奕的攀咬,徹底惹惱了離皇。
他覺得,都到了這時,林夜還如此攀咬,顯然是從頭到尾,都覺得他離皇不過是一介凡人,從沒將他的喜惡放在心上。
離皇頓時連一點顏麵都不給林夜留,徹底絕了日後或會重新起複林夜之心。
畢竟,林夜本就能力不足,接任財度司司長之位這幾年,從未有功,隻是靠著管住手,忍住貪腐,未有大錯罷了。
這時,林夜臉色微白,意識到自己這一下,是徹底失了聖恩眷顧。
他適才陡然聽到被貶齊郡,一時處在氣頭之上,未有多想。現在反應過來自己出了昏招,已然遲了。
林夜嘴唇翕動,欲要再言。
但在離皇冷漠注視下,林夜終是重新抿上了唇,無話可說。
不過,他在心裡仍舊盤算著,該如何才能施以報複。
事已至此,林夜已無路可退,唯有一條道走到黑,設法使自己念頭通達。
他堅持認為,報仇,隔夜都嫌晚!
而在林夜心裡盤算計較期間,麵對離皇問詢諸卿對於蘇光複起之事的看法,百官皆表附議,無一人異議。
一來,是蘇光人緣本來就好,哪怕與部分官員不太熟,也從未得罪過;甚至連前幾年的「幾何罪」,蘇光一聲不吭擔了罪責,也使得離皇難以憑借「幾何罪」繼續針對京城諸世家。
二來,今日小朝會,除去人緣不行,一直被蒙在鼓裡的林夜外,於其他人而言,早已成了定局。
在小朝會召開前的這幾天內,除去蘇光在告林夜的禦狀外,南奕本身,也私下聯絡了好些官員。
有些官員,在脈樓搜集情報中,有小辮子可抓,稍加交談,就能達成共識。
有些官員,與蘇光關係甚好,又於蒸汽之道分不得多少好處,稍一沉吟,也能達成共識。
剩下官員,在南奕逐一分化後,或是本就論不過南奕,站不住腳;或是孤掌難鳴,不願為此與南奕撕破臉皮,乾脆保持沉默。
所以,今日朝會,除去全然蒙在鼓裡的林夜,本就隻是走個過場。
在議定蘇光官複原職後,離皇開始召南奕進殿。同時,徹底失去參與朝會資格的林夜,也被小吏請出了太和殿。
在殿外,不知何時於此等候的南奕,見林夜出來,微笑著向林夜頷首。
然後,南奕便在另一位小吏引領下,昂首挺胸,龍行虎步地步入太和殿中。
林夜見之,臉色愈發陰沉鐵青。
他心中一狠,乾脆在出宮以後,直奔考功司。
身為京官,林夜同樣積有不少中功小功。隻是之前他想積攢大功功勳,一直不曾動用。
現在,被貶黜齊郡的林夜,乾脆不再想著積攢大功,直接折算中功功勳,於大離秘庫中換取寶物。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且先不提林夜兌換何物,在太和殿,南奕侃侃而談,再提真氣武道推廣全民之好處。
這一次,因南奕提前做好了私下打點,朝堂上幾乎沒人出聲反對。少許談不上惡意的質疑,也叫南奕輕易說通。
在最後,南奕總結道:“推廣蒸汽技術,革新百業,是為增強國力,使物美價廉,百姓人人皆有餘財。”
“而推廣真氣武道,則是叫百姓強身健體,將家中餘財用於改善夥食,促進消費,強化經濟循環。”
“兩者其實並不衝突,甚至稱得上是相輔相成。畢竟,民眾體魄強健,便是在工廠出賣勞力,也能更加高效,且不易造成身體損傷。”
“我想,諸位大人應該也不忍工廠打工之百姓,因出賣勞力而落得一身暗傷吧?”
“既如此,推廣真氣武道,當是利國利民之舉也。”
南奕說得斬釘截鐵,底氣十足。
文武百官聞言,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是翻了個白眼。
要說真氣武道是利國利民之舉,確實沒什麼大毛病。
如果真氣武道不是利國利民之舉,暗藏隱患的話,甚至不等離京眾人知曉,漢郡代郡守漢青,便會第一時間打壓真氣武道,將其斥為魔道。
可真要計較起來,真氣武道,利民不過一分,利國亦不過三分,唯在利於南奕一人上,足有九分。
文武百官與南奕相爭,爭的從來不是誰對百姓更好,而是怎樣才能對他們自身修行更好。
也就是所謂的,未來百年時代大勢之氣運紅利。
原本獨屬於蒸汽時代、可由百官爭奪分配的氣運紅利,現在,硬生生被南奕擠壓侵占了一半去。
然而,百官內部也有著相互競爭,各有訴求,從來不是鐵板一塊。
南奕分而劃之,或拉或打,終究是讓一盤散沙的文武百官,捏著鼻子認了真氣武道於全國正式推廣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