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吳越的話讓裡長陷入沉思,農家來到上郡是一件大事情,連白軒農戶都知道農家的掌門曾經是大漢的丞相,是郡守老爺都要討好的高官。
但現在這樣的高官卻說要帶自己這些窮鬼致富,雖然他不想惡意揣測他人,但總覺得不會有這麼好的事情落在他們的頭上。
吳越道:“我們農家出技術出家禽苗,你們出土地出人力,養出來的家禽,我們兩家共同平分,不讓你們出錢,家禽還在你們地上,不讓你們吃虧。”
白軒道:“那就這樣說好。”
吳越了村裡幾次,和村民們建立了初步的信任,裡長也認為吳越是一個實在人應該不會欺騙他們。
晚飯吃完,農家的人坐上馬車開始回縣城。
農家士子賈逸道:“老師,我怎麼不是說要教導這些農戶技能,怎麼還先大吃大喝起來?”
吳越笑道:“這是先要建立和農戶的信任感,關中發展的情況,連我等都感到驚訝,更加不要說這些農戶了,他們這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沒走出過本鄉本土,你告訴他們關中的一個養殖場能養幾萬家禽,他們怎麼可能相信。”
“但現在我們拿出幾十隻家禽,請他們大吃一頓,他們對我們就有信任感了。你沒發現我得拿出這些食物的時候,村民們那種羨慕渴望的眼神,隻要他們渴望改變現在的生活,我們這趟就沒算白來。”
“天子說過扶貧先扶誌,先要讓村民們有改變生活的信念,我們後麵的事情才會好做。”
賈逸不解道:“怎麼助農都這麼麻煩,我等把技術交給他們不就行?”
吳越搖頭道:“天子開辦戲劇團,讓戲曲團的人到大漢的各個農村宣傳衛生知識,生產知識,但你也看到了白羊村的情況,這些村民隻是當故事來看,根本沒有改變他們上千年來的生活習性。”
“按照我農家在關中助農的情況來,不先讓他們有改變生活的想法,我等助農的物資會很快被他們變賣,或者進入他們口中。”
賈逸鄙夷道:“這些農戶也太愚蠢了,把家禽養大,賺的錢不比賣掉家禽仔賺的更多。”
吳越道:“天下的農戶太窮苦了,這樣的生活逼著農戶必須過好眼前的事情,他們沒有精力去想太長遠的事,隻有當他們吃飽飯了,有時間思考了,他們才會想長遠的事情。”
吳越教的很認真,他很看好自己這個徒弟。
當初商農辭去丞相之位來榆林助農,獲得了極其大的聲望,長安城有上千學子願意跟著他們農家來到榆林這個貧瘠之地。
但青年人的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他們已經適應了長安城的生活,很難忍受榆林這樣貧瘠的生活。
而在榆林的生活也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充滿了改天換地的激情,他們要想辦法打磚建窯,拿起農具開墾土地,砍伐木材建房屋,沉重的勞作讓這些學子,沒幾天就感到後悔,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農家真把他們當農夫來使用。
對這種情況商農表示勞作才是農家的理念,留在榆林就是要一直這樣乾。同時他還表示農家來去自由,並不限製他們離開。
而且還說:“即便你們離開了,也不是伱們本事差不能吃苦,隻是你們的理念不符合我農家而已。”
商農這話讓所有跟著他的學子鬆口氣,大漢是講名望,名聲就是他們另外一張臉,而且是必須要維護的臉。
要是他們加入農家,因為吃不了苦紛紛離開,名聲就臭了,以後這事情被人扒出來,就會低人一等。
但要是說理念不合離開農家,那就是學術上的事,這種事情在諸子百家當中非常普遍,當年墨子就是從儒家拉出一批學子成立墨家,也沒人會說墨者是儒家的叛徒。
當年農家開派宗師許行也是從儒家拉出一批學子成立農家,這樣因為理念分分合合的事情就是學問人的事了。
在商農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後,大部分學子熬了一個月時間,吃不了鄉村的苦,紛紛離開,後續的即便是再咬牙堅持,也是熬了幾個月之後,受不了苦離開了。
上千學子真正留下來的不足百人,商農把這些人接納為農家子弟,分給他各個師弟來教導農家技術和學問。
吳越一行人緩慢走到榆林鄉,靠近玉林鄉的馳道,明顯就比其他的地方要平整很多,這是農家帶領當地百姓修整的,農家的人還在農戶的牆上寫下,要想富,先修路的標語。
還有什麼想要不生病,多喝開水勤洗手。
要想富,多生孩子多種樹等等標語。
越是靠近榆林鄉,這些標語越多,都是靠一些簡單的標語來告訴村民一些日常生活常識,衛生常識等。
而且這一路上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成群的家禽和放養家禽的村民,他們看到吳越他們紛紛招手打招呼。
農家來榆林已經半年時,商農把榆林當做農家的大本營,商農在榆林購買幾畝荒地,在這裡建立了房屋,建設了蚯蚓田,家禽孵化屋,同時派遣農家學子指導當地農戶耕種。
榆林鄉村民本來帶著好奇的目光,看著這些城裡人做農活,做的差的,他們甚至還會嘲諷,倒是給這些農戶帶來了不少樂趣,堪比一場大型的真人秀。
但好像就忽然冒出來的一樣,這些城裡人忽然多了成群成群的雞鴨苗,而後這些雞鴨苗以三分之一的價格賣給他們。
有這種便宜不占白不占,榆林鄉的村民紛紛到農家養殖場購買家禽苗,擴大了自己家養殖家庭的數量。
和貧瘠的白羊村相比,榆林因為在軌道附近,家家戶戶都有養殖家禽的習慣,賣給過往的商隊,也算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但很快這些村民就發現,自己養的家禽一個個瘦弱不堪,農家養的就像吹氣球一樣快速膨脹,隻不過養了三個月時間就開始下雞蛋,而後是鴨蛋,鵝蛋,再後麵是雞肉,鴨肉,最關鍵的是他們養這麼多家禽不是用來賣的,而是給自己吃的。
榆林農戶看著這些城裡人天天啃窩頭吃野菜,結果不到半年時間,他們就開始每日大魚大肉,這讓榆林四周的農戶羨慕不已。
當這些人打聽農家的絕活的時候,商農告訴他們,家禽養殖生長的如此快,就是因為有蚯蚓做飼料。
這個時候榆林的村民才知道。用蚯蚓喂養家禽長得快是真的。
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大漢的戲曲團演奏了十幾遍,都不如商農他們實實在在的大魚大肉,大吃大喝更有效。
有了這個實實在在的事例,榆林村民開始接納農家的人,在他們的指導下修蚯蚓田,做自製的家禽飼料,教他們做鬆蛋,鹹鴨蛋,堆農家肥,指導他們增產豐收。現在整個榆林二十二村裡都有農家的人來指導農戶的生產,農家的勢力也在緩慢向擴散,一點點改造貧瘠的上郡。
回到榆林鄉農家大本營,四周農家子弟紛紛向他們打招呼,而後各自忙碌自己的事。
農家來榆林鄉已經有半年時間,在得到本地村民的認可之後,他們先以家禽業讓村民們有了一定的積蓄,他們帶領村民建立窯廠,水泥廠,推倒已經破敗的茅草屋,建立新式的磚窯屋,平整土地開挖溝渠。現在榆林鄉已經有幾分新興城鎮的樣子,當地百姓一日三餐也可以吃到雞鴨魚肉,有錢的農戶現在也開始建磚房,生活普遍得到提高。
吳越他們來到農家大院,把馬匹安置好後,走入大院當中。
這個大院有後世幾分四合院的樣,這是商農帶領農家子弟一點點建設出來的,有十幾間屋子,這裡有農家的檔案室,孵化室,休息室,還有榆林的小孩在此上學,算是一個綜合性的產學研一體的生產基地。
“師兄在嗎?”吳越問道。
“師傅不在這裡,他去郡裡商議訂貨的事情了,再不想辦法賣出去,這些雞鴨肉都吃不光了。”一個毛頭小子回道。
這些年徐凡對農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戰國時期的農家講究自種自食,甚至到了極端小農經濟的程度,他們巴不得一戶農家從種地到織布,再到打鐵,全部包辦。
農家設計天下理想藍圖就是,天下不需要商家,也不需要貴族,所有人都自耕自種,自食其力,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如此天下則可以大同。
顯然這樣的主張是不可能得到戰國時期君主的認可的,所以農家的影響力一直不大。
當到了大漢時期,徐凡就明確告訴了商農這些農家子弟,整個社會的發展就是在不斷的分工的基礎上提升生產力,像這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沒有未來可言的。
而大漢的發展也驗證了徐凡說的話,從最開始的紡織業大發展,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就遭到了破壞,現在大漢的女工在作坊打工的俸祿,比他們自己織布高的多。
現在大漢的民間已經看不到那種男耕女織的生活,本來這種變化應該是極其慘烈的,自耕農時代女織占據一個家庭小半的收入,農戶少了一半的收入,要在王朝末期會掀起滔天巨浪,但大漢卻處於開國時期,有足夠的土地來容納農戶,100畝土地也讓他們承受這個損失。
大漢雖然還有龐大的自耕農體係,但以往那種自給自足的模式卻在緩慢瓦解當中,農戶種的糧食除了自己食用之外,大部分也得用於交易。
而對商農思想轉變最大的卻是胡縣發生的事情。
在徐凡的幫助下,石頭建立了一個先進的養殖場,帶領桃裡的農戶致富。
在石頭的帶領下桃裡的村民,實現了雞鴨魚肉的自由,每個農戶都修建了屬於自己的磚房,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在大漢的小地主之上。
如果這一切都隻停留在這一步的,商農會感到非常滿意,這就不就是他們農家倡導小農社會,隻要有人領頭帶來先進的養殖技術,他農家也可以實現一個完美的大同世界。
但桃裡這根本不是小農經濟模式,而是工業化模式下的養殖業。而工業化從來不是溫情脈脈的,他會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塑造世界,任何跟不上他的人都會被碾碎。
商農去胡縣考察之後,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做“工業化生產”,也第一次察覺到這種模式的可怕之處。
桃裡的養殖模式主要是用來交易的,而大工業化生產模式又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生產的成本,這就讓桃裡的家禽對其他人有碾壓的優勢
在胡縣其他地方的農戶,還是以小農方式養殖家禽,每戶隻養十幾隻家禽,用自己家的穀物來養殖,雞蛋鴨蛋用來換一些日常銷,遇到困難缺錢了,再賣個一兩隻來緩解家庭的壓力,這種模式下的養殖成本極高。
當桃裡的村民開始出售雞蛋鴨蛋,本地雞蛋鴨蛋的價格就頓時降了一半,胡縣其他村民的雞蛋很快就滯銷了,因為桃裡的雞蛋鴨蛋,不但個頭大,營養足,價格還比他們低。
普通的村民是舍不得吃自己家養的雞蛋鴨蛋和家禽,但賣又很難賣出去,即便價格降到和桃裡差不多,但對村民來說這就不劃算了。
而且家禽這玩意是活的,你隻要養著就要消耗穀物,在自己不舍得吃又賣不出去的情況下,胡縣的村民在這一波工業化打擊下可謂是極其慘淡,哀嚎連天。
胡縣發生的事情差點讓商農道心破碎,商農很難接受自己的學問是錯的。
但胡縣的村民沒有商農那樣多愁善感,他們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加入了桃裡的養殖廠,在全縣各地鋪開這樣的養殖模式,加上胡縣處於軌道旁,全縣的家禽能以極快的速度進入長安城,內史郡兩百萬人的消費市場,讓他們不用擔心市場飽和。不到5年的時間,胡縣成為了整個關中家禽的供養基地。
商農也意識到,農家未來想要發展,也必須適應工業化的生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