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紅樓襄王 > 第796章 恭賀吾皇,上元安康!

第796章 恭賀吾皇,上元安康!(1 / 1)

推荐阅读:

馮淵一行往熱鬨處去了,好不容易擠過去才發現,原來是有人起了爭執。

起爭執的兩夥人,一路是來自廣東的商旅,一路是來自海外的夷人,爭論起因是一方指責另一方插隊。

當下這世道沒有監控,完全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終五城兵馬司的人把兩邊都帶走了。

這些年開海之後,大明與西洋商人來往密切,所以看見洋人在當下不算太稀奇。

而馮淵一行皆來自金陵,此地為海貿最繁盛之地,他們就更加見怪不怪了。

這時有人說道:“自打海禁廢除,這些西夷隨意往來大明,生出不少事端來……著實可恨!”

作為傳統士大夫,對洋人的態度自然不好,所以這話引來了很多人附和。

見馮淵沒開口,宋子瑜方問道:“馮兄,此事你怎麼看?”

思索一番後,馮淵答道:“西夷不知禮數,然其國力強盛,疆域廣闊……不可小覷!”

宋子瑜點了點頭,笑著說道:“看馮兄這語氣,對西夷之事定是知曉甚多!”

“當今聖上對西夷格外重視,尤其對其科學算學推崇備至,所以就多涉獵了些!”

本身馮淵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但在“投其所好”的過程中,對西方了解得多之後,他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人強大,決不可隨意輕視為化外蠻夷。

想到這裡,馮淵便問宋子瑜道:“不知宋兄,對西夷是何觀感?”

“這些人麼,確實有些本事,但終究是螢火之光,豈能與我大明爭輝!”

拱手以示敬意,宋子瑜接著說道:“而今聖上禦極,天下大定內外歸心,自是無懼任何外敵!”

馮淵點了點頭,卻沒有再多說什麼。

而此時在乾清宮內,朱景洪正在接見大臣,現任左都禦史姚宏昌。

此君也已六十五了,今年冬天生了一場大病,如今都還未恢複元氣,所以此時看起來很是虛弱。

這位已屬老臣,關鍵是為官比較清廉,在都禦史的位置上做了不少實事,所以朱景洪對其格外禮遇,命人給他搬了凳子。

在乾清宮覲見有座,即便內閣大臣都沒這待遇,這便讓姚老頭兒很是感動。

所以在談正事之前,姚宏昌光是叩謝恩典,就來來回回折騰了一會兒。

他今天來的正事,其實是想要告老歸鄉。

一方麵是姚宏昌老了,存有葉落歸根的念頭,另一方麵則是識時務,主動挪地方給王培安騰位置。

姚宏昌的請求,朱景洪打算象征性的留一下,然而前者是一球再求。

“唉,愛卿既去意已決,朕也就不再強人所難了!”朱景洪歎息道。

“微臣叩謝陛下恩典!”姚宏昌再拜。

“起來起來,不必多禮!”

“謝陛下!”

皇帝同意了致仕請求,姚宏昌心裡石頭落下,這讓他長舒了一口氣。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陣,姚宏昌方告辭退出,然後他便返回了督察院,並直接去找了王培安。

“總憲大人,您有事?”

對老前輩和上司,王培安還是很尊敬,見其進門立刻起身相迎,同時親自倒了茶遞上。

坐到客位,姚宏昌平靜說道:“來看看你,也給你說幾句話!”

看出了他今日前來不簡單,王培安便打起了精神,坐在了上司對麵位置。

“還請大人指教!”

“你有操守,且知進退,能力也強,是忠臣能臣,我不及你啊!”說到最後,姚宏昌已帶有感慨。

“大人過譽了,卑職做事隻求無愧於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知道王培安是怎樣一個人,姚宏昌便把客套話收了起來,接著說道:“方才我覲見聖上,祈求辭官回鄉,聖上百般挽留後,最終準了我之請!”

聽到這話,王培安大感意外,但還是聽姚宏昌繼續往下說。

“都禦史的位置可不好坐,我知道你是個知進退的人,可你坐到這位置終是要與人為敵,往後還得更加謹慎才是!”

王培安這樣的人很難得,所以姚宏昌才會多嘮叨幾句,道出這些肺腑之言來。

這邊新舊已在進行交接,而忙完下午各項事務的朱景洪,則在官宦侍奉下開始更衣。

今日大明門與民同樂,他將著十二章十二團龍袞服,此刻耗費十來分鐘已基本穿戴完畢。

在老皇帝過世後,朱景洪作為小兒子,便也開始蓄上胡須,如今也算有模有樣了,看起來比以往成熟穩重了許多。

當惜春托舉著翼善冠過來,要給朱景洪戴上時,後者卻直接擺了擺手。

“不必了,還有一會兒,晚些再戴吧!”

“是!”惜春答道,然後便很懂事的退下了。

“陛下,皇後娘娘派人來傳了話,說是請陛下去坤寧宮用晚膳,其他娘娘們也都在!”餘海上前稟告。

“嗯!”朱景洪應了一句。

且說坤寧宮這邊,一眾妃嬪全都到了,也包括她們各自的孩子。

女人們在殿內各自說著話,而孩子們則是你來我往追逐,這讓坤寧宮顯得很是熱鬨。

寶釵坐在東側廳內,在她左右是黛玉、楊靜婷、湘雲和可卿,其他人則是在正廳內說話。

可卿早就歸服於寶釵,黛玉和湘雲更是寶釵鐵杆,所以此時的楊靜婷很知趣,基本都是順著眾人說話。

其實自打受封之後,楊靜婷就一直很識趣,行事低調對皇後態度恭順,日子倒也過得平穩。

此刻她們幾人所聊之內容,主要是各自家中的事情,因是寶釵和黛玉為主導,所以具體說的是海貿之事。

大明取消海禁之後,不隻是貿易繁榮商稅激增,對大明的改變作用在很多地方。

薛家和林家如今都在海貿上發力,而且都是領著皇命去做生意,便在時代浪潮中先一步吃到了紅利。

寶釵和黛玉聊得深入,湘雲聽得津津有味,遇著不懂之處便多問幾句。

她隻是覺得有意思,史家作為武勳並未摻和這些事,所以她也隻能是聽個樂子。

可卿就更彆說了,她如今隻想安穩過日子,對雜事一概都不關心。

至於楊靜婷,她也深度參與了談話,隻因楊家如今在轉型,打算也在海貿中分一杯羹,許多事情都求到了她這裡。

眾人正聊熱鬨,外麵傳來了皇帝駕到的聲音,於是殿內眾人都迎了出去。

因是提前通報,所以眾人在坤寧門處排班站好時,朱景洪一行方來到宮門外。

眾人自是行了大禮,隻有寶釵因懷孕身體不方便,所以隻是屈膝行禮。

“爹……”

“爹爹……”

當朱景洪說了免禮後,沒等妃嬪們上前來招呼,這些皇子皇女們就已湧了過來,將朱景洪給團團圍住了。

即便此時身著袞服,彎腰做事不太方便,朱景洪還是抱了兩個小女兒,同時把目光掃向了嫡長子朱慕楨。

“老大,這些天可用功讀書了?”

朱慕楨已經七歲了,此刻跟個小大人一樣,一本正經答道:“自然是用功了,翰林院的先生還誇了我!”

“嗯,老二……你呢?”

朱景洪口中的老二,便是楊靜婷所出之子朱慕梧,如今也已經快六歲了。

五歲的孩子雖小,但也被朱景洪送去上學了,隻因他知道這小子鬨騰,讀書也可以磨磨性子。

“兒子在用功了,先生交代的課業,全都……全都做完了!”

“嗯!

說話之間,朱景洪已走進了宮門,然後又依次問了兩個年長些的女兒,分彆是由英蓮和可卿所出。

至於他懷裡抱著的兩個小女兒,則分彆由其其格和湘雲所出,而其最小的女兒是由諾敏所出,如今還不會走路由奶媽帶著。

孩子們把朱景洪霸占了,一眾妃嬪們隻能按捺住神通,想著一會兒該說什麼話,該怎樣才能討得皇帝高興。

探春雖跟了朱景洪,而且被臨幸過多次,可到現在肚子還沒反應。

探春有生娃焦慮,迎春則是完全不同,她是真的把心態放平了,所以是該吃吃該喝喝,該侍寢則侍寢。

眾人一道進了坤寧宮正殿,朱景洪放下了兩個小女兒,隨後便坐到了主位上。

妃嬪們進得殿內,隻見楊靜婷最是熱切,越過眾人便來到了朱景洪身邊,細致體貼的替他整理衣衫。

袞服儀態非常重要,朱景洪剛才抱孩子弄亂了,便讓楊靜婷尋到了機會。

她堂堂一位貴妃,卻親自來做這種事,而且還表現得如此熱心,確實顯得太不尊貴了。

“陛下,您也太寵溺孩子們了,臣妾等平日就難以管束,經您方才誇了一遍……隻怕她們往後越發大膽了!”

說話時,楊靜婷正給朱景洪整理領口,二人幾乎是麵對麵緊貼著,吐氣如蘭的擾動便讓朱景洪略感躁動。

也就在此時,寶釵坐到了主位另一側,麵帶微笑看著這一切。

這時湘雲靠近過來,滿是埋怨道:“是啊……陛下做甩手掌櫃,卻把難題交給了我們,這未免太過分了些?”

朱景洪遂笑道:“皇後請我過來用膳,如今膳食還未齊備,就被你們一通熟絡,朕沒吃也被你們氣飽了!”

就這樣說笑著,時間很快過去,晚膳的時間也就到了。

今晚上元佳節,皇帝皇後要登樓與民同樂,宗室及文武官員們都得來迎,所以他們早早吃過晚飯,然後便到了大明門內預定位置等候。

戌正初刻(晚八點),朱景洪與寶釵相攜,帶著一眾妃嬪往宮門去了。

正常來說,隻有帝後二人接受朝賀,但如果皇帝特彆允許,嬪妃們也並非不能登樓。

今年是改元後第一次上元節,朱景洪為讓後妃們共享榮光,所以特許所有人一起登樓。

寶釵肚子大了,登樓這等事不方便,正常來說她可以告假包括朱景洪也是這個意思。

寶釵婉拒這一提議,無論從皇後職責還是身份宣示的角度來說,今晚她都必須要出現在城樓上。

皇後有乘輦的待遇,為了對外展示帝後同心,朱景洪乾脆令其與自己同乘一輦。

至於其他人也有轎子,但是得先走出內廷,外麵才有額外安排的輦轎。

禦輦之上,朱景洪與寶釵並肩而坐,各自穿著自己的禮服。

朱景洪倒還好,寶釵頭上的鳳冠至少兩三斤,一路頂著確實不太輕鬆。

前方傘蓋開道,左右侍衛隨行,沿途無論宦官、侍衛、官員儘皆跪拜,無不彰顯皇權獨尊。

而能享受這份尊榮的,便隻有禦輦上的帝後二人。

朱景洪近期倒是習慣了,所以心態無比平和,甚至還在想朝堂上的事。

而緊挨著他坐的寶釵,亦不免心緒起了波瀾。

說到底,她如今也才二十五,比朱景洪還小一歲,就做了皇後而母儀天下,有些激動非常正常。

輦轎陸續通過奉天門、午門、端門、承天門,最終在大明門內停下。

官員們都聚集在此處,隨著帝後二人轎落,以首輔大學士趙玉山領銜,在場文武整齊劃一叩拜於地。

“臣等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萬歲萬歲萬萬歲!”

現場宗室及文武加起來,少說也有三百來人,發出的聲音猶如巨浪,傳到了大明門之外。

此刻大明門外,早有大批軍士嚴加戒備,百姓們則待在最外圍拒馬之外,翹首以盼遙望著宮門之上。

所謂百姓構成極為複雜,有京城百姓、來往商旅、內藩使臣、外國使節,也有來京學子、西夷商人……

天街兩側,皆已點上無數大燈,加之今晚明月皎皎,所以現場光照條件不錯。

且說大明門內,朱景洪看了眼身後的寶釵,隨後便笑著伸出了手。

皇後本該跟在皇帝身後,此刻朱景洪卻是要攜手登樓,毫無疑問這又不太符合規矩。

今晚這些事不算太大的事,逾越一下倒也影響不大,何況帝後相合本就是大好事。

“寶釵,走吧!”

微微點頭,寶釵麵帶笑容,伸出了自己的手。

於是帝後二人,便一路相攜往宮門上走去了,後方則是跟著一眾妃嬪。

在後方宗室眾人之中,朱雲笙看著哥嫂的背影,不自覺便想到了已故爹娘。

此刻情形讓她產生錯覺,既仿佛爹娘仿佛就在前方。

朱雲笙是這般想法,而現場其他人心裡,則是另外不同的想法

隨著帝後二人登樓,大明門上鼓聲響起,這是表示皇帝即將現身。

外麵等候著的百姓們,一個個越發興奮起來,畢竟皇帝就要出現了,億萬黎庶的君父要現身了。

“是……皇上……皇上萬歲爺到了!”

有眼尖的看清宮門上的情況,便朝著左右大聲呼喊起來,而後人群頓時騷動起來。

僅大明門外,共安排了有近三千士兵,宮門之內則由五千之眾,可以確保宮門絕對安。

可即便如此,人群騷動還是讓領兵的指揮使、千戶們緊張,他們生怕出現一點點紕漏。

緊接著,便自發有人跪下叩拜,同時引得周邊人跟隨,然後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人跪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上元節拜見皇帝什麼規矩,來的人都提前打聽過,這也能突出一個虔誠,似乎這般有心願就更可能達成

現場山呼萬歲聲不絕於耳,馮淵等人亦是心感澎湃,對君父的忠心在激蕩。

忠於君父,對明人以及各內藩來說,都是刻進骨子裡的思想,所以對身邊人狂熱他們都能理解。

但對那些外藩使臣,乃至歐洲諸國商人使節來說,現場氣氛讓他們毛骨悚然。

大明的皇帝,跟他們理解中的皇帝,其中差異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明人都這般團結齊心,想要戰勝並打服他們,再歐洲列強看來難度實在太大。

現場狂熱持續了幾分鐘,宮門上的故事才停了下來,眾人便知這是要宣讀詔令了,幾乎每年都是這麼個套路。

“乾盛元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大詔令……”

城樓上,司禮監掌印呂通高聲喊出了詔書名稱,城樓之下則有提前訓練過的上百名士兵,充當人形擴音器將呂通所言整齊劃一喊出。

這些士兵從大明門一直安排到正陽,他們已提前背下了詔書內容,便可將詔令內容向京城內所有人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承祖宗基業,常思仁德布於四海……”

詔書內容冗長,是翰林院寫的錦繡文章,文采雖好但朱景洪不太喜歡。

“山河永固祥瑞常臨,四海同沐太平,歲歲皆享嘉福!”

“欽此!”

詔書念完,城樓下的百姓發出歡呼,同時有“叩謝陛下”“吾皇萬歲”的山呼之聲。

城樓之上,朱景洪端坐於禦座之中,感受著迎麵山海呼嘯般的朝賀聲,整個人依舊淡定且自矜持。

感受著萬事萬物匍匐在腳下,何為天下至尊九州之主,何為億萬黎庶的君父,再度讓他真切且直觀的感受到了。

看向了身側坐著的寶釵,朱景洪露出了一縷微笑,寶釵則是同樣笑容滿麵。

也是在這一刻,大明門後方及兩側煙花釋放,璀璨亮光猶如直衝雲霄,絢麗的光芒撒向了人間,與天街上各式花燈交相輝映。

煙花連綿不斷,映照得夜晚猶如白晝,現場氣氛也達到了最高潮。

“恭賀吾皇,上元安康!”

“恭賀吾皇,上元安康!”

“恭賀吾皇,上元安康!”

百姓紛紛發出朝賀聲,這是在回敬皇帝的賜福,也算是上元節的例行程序。

在忠君思想的熏陶下,所有人都喊得感情熱烈,且聲音從雜亂逐漸變得統一,最終完全彙聚到了一起。

著聲音中蘊含著磅礴有力,表達著神州黎庶對君父的無儘崇敬。

所有人都大聲呐喊著,那聲嘶力竭拚儘全力的樣子,看得許多外邦人都驚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