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抗戰之血肉熔爐 > 第29章 淞滬戰敗

第29章 淞滬戰敗(1 / 1)

推荐阅读:

455團團部。

顧家生俯身撐在橡木桌案前,手上一支紅色鉛筆在他掌中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攤開的金陵城市建築圖紙已被摩挲得泛起毛邊,幾個關鍵節點處的鉛跡層層疊疊,像是某種無聲的執念。

"四少爺,這"

顧小六攥著皺巴巴的軍帽站在燈影裡,他注意到四少爺的眼神比往日更加銳利,像一柄淬火的軍刺,在暗夜裡泛著寒光。

顧家生緩緩抬頭,煤油燈在他凹陷的眼窩裡投下深重的陰影。他沒有作答,隻是將紅鉛筆重重地點在三個位置上: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的地下藏書室,金陵大學醫院的備用儲藥間,江南水泥廠廢棄的原料倉庫。

"哢嚓"一聲脆響,鉛筆芯應聲而斷。

"糧食分三批運,每包都要用防水帆布裹嚴實。"

顧家生的聲音異常低沉。

"藥品和繃帶混在普通物資裡送,給我記牢了"

窗外適時響起巡邏兵的走路聲,兩人的談話聲戛然而止,待腳步聲遠去,顧家生才繼續道:

"不留任何記號,不入任何賬冊,派心腹去做。"

他從抽屜深處取出三個泛黃的牛皮紙信封,

"接頭人的聯係方式,看完就燒掉。"

顧小六接過信封時,注意到四少爺手背上的青筋如同盤錯的樹根,仿佛在壓抑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痛楚。

"去吧。"

顧家生揮了揮手,目光落在牆上那麵青天白日旗上。

"就當是給這座城留下一個生的希望吧。"

顧小六臨出門時忍不住回首。在搖曳的燈影中,四少爺的身影凝固在那,宛如一尊曆經滄桑的石像。圖紙上那三處猩紅的標記,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格外刺眼,像是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

10月26日,大場鎮。

炮火將天空撕成碎片,燃燒的汽油桶在陣地上翻滾,把泥漿烤成焦黑的硬殼。第18軍作戰參謀攥著半張被彈片撕碎的地圖衝進指揮部。

"軍座!101師團的鬼子突破三營防線了!"

羅灼應推開被彈片刮花的觀察窗。硝煙中,日軍九五式坦克的履帶碾過戰壕,鋼板上掛滿碎肉和軍服殘片。有個國府軍機槍手被卷進履帶,隻剩上半身還死死抱著馬克沁的槍架,67師已經打到用屍體當沙袋了。

羅灼應摘下眼鏡,突然想起三個月前誓師大會上,那些學生往台上扔的鮮花。

"給總裁發報。"

他抹了把鏡片

"就說……大場守不住了。"

同一時刻,蘇州河北岸。

槍聲突然稀疏下來,像被掐住脖子的公雞。孫圓良的吉普車在瓦礫堆裡急刹。

"謝團長!"

孫圓良踹開524團指揮所的鐵門,鐵皮門上還釘著張"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標語。屋子裡有五個參謀正在燒文件,火光照得人臉上像抹了層屍油。

謝靜原從地圖上抬起頭,代表日軍的紅色箭頭正從大場方向壓過來。

"日本人要合圍了。"

孫圓良的皮靴碾著地上的灰燼,

"你帶一營留下打阻擊。"

11月1日,四行倉庫。

謝靜原把遺書折成方塊塞進胸口袋,布麵還帶著蘇州河水的腥氣。倉庫外,十幾個兵正在用麵粉袋壘工事,有個娃娃臉的小兵把全家福塞進空罐頭盒。他昨天剛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就為了這封遺書。

六層高的混凝土建築像口棺材,八百多人在裡麵擦槍、磨刀、給手榴彈捆鐵絲。頂樓的觀測哨突然大喊:

"日本人的氣球!"

所有人都抬頭。觀測氣球飄在閘北的天空,像顆腐爛的葡萄。

11月5日,金山衛海灘。

淩晨的潮水裡突然冒出無數鋼盔,月光照在刺刀上泛著魚鱗似的冷光。哨兵王小才揉了揉眼睛。他三天沒睡了,眼屎把睫毛都黏在一起,等他終於看清那不是浪花時,日軍的先頭部隊已經用老虎鉗剪開了鐵絲網。

張法葵在指揮部摔了茶杯,陶瓷碎片崩到"保家衛國"的錦旗上:

"62師在哪?!"

副官嘴唇哆嗦得像中風:"62師師部電話不通了"

11月8日,撤退令像張廢紙在潰兵中傳遞。有人把它墊進鞋底,有人用它卷煙草。陳程(前敵總指揮)、顧柱銅(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試圖組織有序撤退,但各軍已失控。

11月12日,青浦郊外。

最後一支殿後的36師輜重隊被日軍騎兵追上。宋西連站在卡車頂用德造18掃射,子彈打完後,他看見蘇州河漂滿軍帽。有些帽子裡裝著潰兵沿途掰的生玉米,金黃的顆粒從彈孔裡漏出來,像散落的金屑。

八十公裡外,膏藥旗在海關大樓升起。而通往金陵的土路上,無數赤腳的士兵正拖著潰爛的腳掌行軍,草鞋印烙進1937年初冬的凍土,像一串永遠走不到頭的省略號。

第二天《申報》頭版:國府軍轉進新防線。隻有賣粢飯團的老頭在嘀咕:

"作孽啊,黃浦江都染紅了。"

淞滬會戰是華夏軍隊第一次以全國之力,在現代化戰場上與日軍正麵決戰。 總裁調集了最精銳的德械師,桂係、川軍、西北軍……不同派係的部隊第一次真正並肩作戰。

儘管最終被迫撤退,但這場戰役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華夏"的狂妄,讓世界看到——華夏,不會輕易倒下!

淞滬會戰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日軍原計劃速戰速決,直取金陵,可淞滬一戰,硬生生拖住了他們三個月。這三個月,讓國府得以將沿海工業內遷,讓國際社會開始正視華夏的抗戰決心。

它點燃了全民抗戰的怒火。 滬上市民冒著炮火給前線送飯、抬傷員;學生們組織戰地服務團;商人捐錢捐物……這場戰役讓華夏人明白,退無可退,唯有死戰!

1937年11月,當最後一批國府軍撤出滬上時,整座城市已成焦土。但硝煙中,一麵殘破的青天白日旗仍飄在四行倉庫的樓頂。八百壯士的堅守,向世界宣告:

華夏,絕不屈服!

淞滬會戰,是敗仗,但更是淬火之戰。它用鮮血證明,華夏民族的血性,從未冷卻。

(第二卷·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