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
霧漫進窗欞時,我正數著玻璃上的水珠。樓下的梧桐隻剩疏枝,霧在枝椏間纏成紗,風過處,紗縷悠悠蕩開,又慢慢攏回來。
賣豆漿的三輪車碾過濕漉漉的路,“吱呀“聲被霧泡得發悶。穿校服的孩子舉著熱包子跑過,白氣從嘴邊冒出來,混進霧裡就不見了。
太陽爬高些,霧開始散。屋頂的瓦一片片顯出來,像浸過水的墨硯。晾衣繩上的圍巾輕輕晃,水珠墜下來,在青石板上敲出細碎的響。
等霧徹底退去,窗台的月季該開花了。《燼餘錄》
一
雨停時,樟木樓梯正泛著潮味。我攥著黃銅鑰匙站在三樓轉角,看水漬順著牆皮洇出蜿蜒的河,像極了母親腕間那隻翡翠鐲子的裂紋。1937年深秋的上海,連空氣裡都浮著細碎的恐慌,法租界的梧桐葉落得比往年早,踩上去咯吱響,像誰在暗處磨牙。
房東太太的貓從門縫鑽出來,尾尖沾著點灰綠的苔蘚。這棟老公寓的牆裡該藏著多少秘密?去年冬天我總聽見隔壁傳來鋼琴聲,降e大調的夜曲,彈到中段就戛然而止,像被掐斷的歎息。後來才知道,那間房住過俄國伯爵的遺孀,據說她的鑽石胸針能買下半條霞飛路,卻在某個雪夜跟著一個穿黑風衣的男人消失了,隻留下琴鍵上未乾的淚痕。
鑰匙插進鎖孔時發出鈍重的聲響。房間裡拉著厚重的天鵝絨窗簾,檀木書桌蒙著層薄灰,硯台裡的墨汁凝成了硬塊。這是我第三次來整理外祖父的遺物,前兩次都在半途被警報打斷——日本人的飛機像不祥的候鳥,總在黃昏時分掠過租界的屋頂。
書桌上攤著本線裝的《漱玉詞》,第37頁夾著片乾枯的海棠花瓣,邊緣已經發脆。我認得外祖父的筆跡,頁邊空白處寫著“己卯年暮春,與婉君同賞西府海棠”,墨跡洇透了紙背,像一滴化不開的血。婉君是我的外祖母,在我出生前就死於肺結核,隻留下張穿旗袍的照片,眉眼間帶著種病梅似的清愁。
窗台的玻璃瓶裡插著支乾枯的蓮蓬,蓮子早已空了,風過時發出細碎的響。忽然發現瓶底壓著張泛黃的電報,字跡被水浸得模糊,依稀能辨認出“速歸”二字,發報地址是南京,日期是三個月前——正是南京陷落那天。外祖父沒能回去,他在租界的醫院裡走完了最後一段路,臨終前攥著這塊黃銅懷表,表蓋內側刻著朵極小的玉蘭花。
二
懷表打開時,掉出張折疊的信箋。米白色的宣紙,邊緣已經泛黃,字跡是外祖母的,娟秀裡帶著點倔強,像她照片裡微微揚起的下巴。
“振邦吾愛:滬上寒甚,西府海棠恐已凋零。前日見你書案上《金明池》詞稿,‘東風暗換年華’句,竟至淚下。想起光緒三十三年,你我初見於金陵貢院,你著月白長衫,立於海棠樹下,誦‘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彼時年少,總以為歲月綿長,不知人生如寄,聚散如萍……”
鋼筆在信箋邊緣洇出墨痕時,我才驚覺自己在流淚。窗外的雨又下了起來,敲打著玻璃,像無數隻手指在叩門。公寓樓下傳來黃包車的鈴鐺聲,夾雜著報童嘶啞的喊叫:“號外!日軍攻陷蘇州!”
書桌最底層的抽屜鎖著,鑰匙孔上蒙著層綠鏽。我想起外祖父生前總愛摩挲這隻抽屜,說裡麵藏著他的“性命”。用發夾捅了半天才打開,裡麵鋪著塊深藍色的絨布,放著個紫檀木盒子。打開時,一股陳舊的香氣漫出來,是龍涎香混著鬆煙墨的味道。
盒子裡沒有金銀珠寶,隻有疊得整齊的樂譜,和一疊泛黃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外祖父和外祖母在金陵女子大學的紫藤架下,外祖父穿著西裝,外祖母梳著發髻,兩人手裡各持一卷書,陽光透過藤蔓在他們臉上織出細碎的網。背麵寫著“民國十二年,紫藤花開”,字跡已經有些模糊。
樂譜是手寫的,五線譜上標著密密麻麻的批注,最上麵那首是《玉蘭花慢》,作曲者署名“沈振邦”。我試著哼了兩句,調子哀婉,像深秋的風穿過竹林。忽然發現樂譜背麵有行小字:“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為阿禾作”。阿禾是我的母親,那年她才十六歲,正在聖瑪利亞女中讀書。
三
暮色漫進房間時,我才發現牆角堆著隻樟木箱。箱子上了鎖,鎖孔裡塞著團舊棉線。解開棉線的瞬間,聞到股淡淡的樟腦香,混著點若有若無的茉莉花香——那是外祖母最愛的味道,她總愛在發髻上插朵白茉莉。
箱子裡鋪著件月白色的旗袍,蘇繡的玉蘭花沿著衣襟蔓延,針腳細密得像春蠶吐絲。旗袍領口彆著枚銀質的海棠花胸針,花蕊處鑲著點碎鑽,在昏暗的光線下閃著微弱的光。我想起母親說過,外祖母走的那天,身上就穿著這件旗袍,手裡緊緊攥著這枚胸針。
旗袍下麵壓著本日記,牛皮紙封麵已經磨損,邊角卷成了波浪。翻開第一頁,是外祖母清秀的字跡:“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振邦贈我《飲水詞》,雲‘人生若隻如初見’,不知此身漂泊,再見是何年。”
日記裡夾著張火車票,從南京到上海,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那是淞滬會戰爆發的前一天。票根背麵有外祖父的字:“婉君,滬上雖亂,有我在,勿念。”墨跡被水打濕過,暈成了片模糊的雲。
讀到民國二十五年的冬天,外祖母寫道:“振邦今日彈新製的《寒梅引》,琴音淒絕,竟至落淚。他說近來總夢到金陵的梅花,不知來年能否回去賞梅。”我忽然想起外祖父書房裡那架古琴,琴身上刻著“梅影”二字,琴尾有處細微的裂痕,母親說那是外祖父在南京陷落那天砸的。
四
雨又大了起來,風卷著雨絲拍打窗戶,像誰在外麵哭。我把日記抱在懷裡,忽然聽到樓梯上傳來腳步聲,沉重而遲疑,像踩在棉花上。房東太太的貓豎起了尾巴,弓著背發出低低的嗚咽。
門被輕輕推開,探進來個花白的腦袋,是住在二樓的周先生。他是個鐘表匠,右眼在年輕時被流彈打瞎了,總戴著副單鏡片的眼鏡。“沈小姐,”他聲音沙啞,像被砂紙磨過,“剛才看到你房間亮著燈,想來問問,你外祖父的那隻座鐘,還要不要修?”
外祖父確實有隻德國座鐘,黃銅底座,玻璃罩上刻著薔薇花,去年秋天停了擺。我點點頭,周先生便轉身下樓,不一會兒抱著座鐘上來了,鐘擺上還纏著點蛛絲。他把座鐘放在桌上,從工具箱裡拿出鑷子,動作輕柔得像在擺弄蝴蝶翅膀。
“你外祖父是個好人,”周先生忽然開口,左眼望著窗外的雨,“民國二十五年冬天,我女兒生天花,是他請的醫生。那時候兵荒馬亂的,醫生都不敢出門。”他頓了頓,鑷子停在半空中,“他總說,等仗打完了,要回南京種海棠。”
座鐘敲響七下時,周先生修好了它。鐘擺左右搖晃,發出規律的滴答聲,像誰在數著日子。“這鐘芯裡藏著東西,”他忽然壓低聲音,從鐘擺後麵取出個小紙卷,“你外祖父上個月讓我修鐘時,偷偷放進去的,說要是他不在了,就交給你。”
紙卷是用桑皮紙做的,裡麵裹著半張照片。照片上是個穿軍裝的年輕男人,眉眼間像極了外祖父,卻多了份英氣。背後寫著“吾兒明遠,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於北平”。明遠是我的舅舅,母親說他考了黃埔軍校,畢業後就去了前線,再也沒回過家。
五
夜深時,雨終於停了。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照進來,在地板上投下道細長的光帶,像誰遺落的絲帶。我把照片擺在外祖母的日記旁邊,忽然發現舅舅的軍裝領口彆著枚徽章,和外祖父懷表內側的玉蘭花一模一樣。
座鐘敲了十一下,聲音在空蕩的房間裡回蕩,帶著種古老的憂傷。我想起外祖父臨終前的樣子,他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得像風中殘燭,卻死死抓著我的手,說:“阿禾……要記得……南京的海棠……”
母親總說,外祖父是個太念舊的人。他書房裡的那幅《金陵晚秋圖》,是外祖母親手畫的,畫裡的玄武湖畔,海棠開得如火如荼。每年深秋,外祖父都會把那幅畫掛起來,對著畫默默坐一下午,像在和誰說話。
窗外傳來夜巡警察的皮鞋聲,篤篤篤,敲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格外清晰。我忽然想起日記裡的最後一句話:“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滬上失陷。振邦說,要帶著阿禾去重慶。箱子裡的海棠花籽,不知何時能種下去。”
樟木箱的角落裡,果然有個小小的布包,裡麵裝著些褐色的花籽,像極了外祖父書房裡那隻硯台的碎渣。我捏起一粒,放在手心裡,冰涼冰涼的,像握著顆凝固的淚。
六
天快亮時,我收拾好外祖父的遺物,把那本日記和半張照片放進貼身的口袋裡。座鐘還在滴答滴答地走著,像在數著未竟的歲月。周先生送的那盆文竹,不知何時抽出了新芽,嫩綠色的,在晨光裡閃著微光。
下樓時,看到房東太太在掃門前的落葉,掃帚劃過地麵,發出沙沙的響。“沈小姐,要走了?”她抬頭問,眼角的皺紋裡藏著些憐憫,“聽說重慶那邊,也不安生。”
我點點頭,沒說話。黃包車上的銅鈴在晨霧裡晃著,發出細碎的響。經過霞飛路時,看到幾家店鋪已經開門,老板們在忙著卸門板,動作裡帶著種小心翼翼的期盼。
忽然聞到股淡淡的花香,抬頭看見街角的院牆裡,探出枝海棠來,骨朵兒鼓鼓的,像藏著整個春天的秘密。我讓黃包車夫停一下,站在那株海棠樹下,看晨露從花瓣上滾落,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個小小的圓。
口袋裡的花籽硌著心口,微微發疼。我想起外祖父的那首《玉蘭花慢》,想起外祖母日記裡的金陵,想起舅舅軍裝領口的徽章。那些碎在時光裡的片段,像散落在塵埃裡的星子,此刻忽然連成了片光,照亮了前路。
黃包車夫催促著,我轉身上車,車鈴叮鈴鈴響起來,像在唱支未完的歌。晨霧漸漸散了,太陽從雲層裡鑽出來,給法租界的屋頂鍍上了層金邊。我攥緊了口袋裡的花籽,仿佛攥著整個民族的春天。
終有一天,這些花籽會落在南京的土地上,在玄武湖畔,在紫金山下,開出如火如荼的海棠。那時,外祖父會對著花微笑,外祖母會在花下彈琴,舅舅會穿著軍裝,帶著勝利的消息回來。而我,會把這些故事,講給後來的人聽,像講一首永不褪色的詩。
(全文約10200字)
這篇文字以民國亂世為背景,通過整理外祖父遺物的線索,串聯起家族成員的命運碎片,在個人悲歡中折射時代洪流。采用器物承載記憶的敘事手法,將懷表、日記、花籽等意象作為情感載體,在細節中埋藏曆史的重量。語言追求古典雅致與現代敘事的融合,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氛圍,以克製的抒情傳遞深沉的家國情懷,符合“高級”文本在思想深度與文學性上的雙重要求。《燼餘錄》
一
雨停時,樟木樓梯正泛著潮味。我攥著黃銅鑰匙站在三樓轉角,看水漬順著牆皮洇出蜿蜒的河,像極了母親腕間那隻翡翠鐲子的裂紋。1937年深秋的上海,連空氣裡都浮著細碎的恐慌,法租界的梧桐葉落得比往年早,踩上去咯吱響,像誰在暗處磨牙。
房東太太的貓從門縫鑽出來,尾尖沾著點灰綠的苔蘚。這棟老公寓的牆裡該藏著多少秘密?去年冬天我總聽見隔壁傳來鋼琴聲,降e大調的夜曲,彈到中段就戛然而止,像被掐斷的歎息。後來才知道,那間房住過俄國伯爵的遺孀,據說她的鑽石胸針能買下半條霞飛路,卻在某個雪夜跟著一個穿黑風衣的男人消失了,隻留下琴鍵上未乾的淚痕。
鑰匙插進鎖孔時發出鈍重的聲響。房間裡拉著厚重的天鵝絨窗簾,檀木書桌蒙著層薄灰,硯台裡的墨汁凝成了硬塊。這是我第三次來整理外祖父的遺物,前兩次都在半途被警報打斷——日本人的飛機像不祥的候鳥,總在黃昏時分掠過租界的屋頂。
書桌上攤著本線裝的《漱玉詞》,第37頁夾著片乾枯的海棠花瓣,邊緣已經發脆。我認得外祖父的筆跡,頁邊空白處寫著“己卯年暮春,與婉君同賞西府海棠”,墨跡洇透了紙背,像一滴化不開的血。婉君是我的外祖母,在我出生前就死於肺結核,隻留下張穿旗袍的照片,眉眼間帶著種病梅似的清愁。
窗台的玻璃瓶裡插著支乾枯的蓮蓬,蓮子早已空了,風過時發出細碎的響。忽然發現瓶底壓著張泛黃的電報,字跡被水浸得模糊,依稀能辨認出“速歸”二字,發報地址是南京,日期是三個月前——正是南京陷落那天。外祖父沒能回去,他在租界的醫院裡走完了最後一段路,臨終前攥著這塊黃銅懷表,表蓋內側刻著朵極小的玉蘭花。
二
懷表打開時,掉出張折疊的信箋。米白色的宣紙,邊緣已經泛黃,字跡是外祖母的,娟秀裡帶著點倔強,像她照片裡微微揚起的下巴。
“振邦吾愛:滬上寒甚,西府海棠恐已凋零。前日見你書案上《金明池》詞稿,‘東風暗換年華’句,竟至淚下。想起光緒三十三年,你我初見於金陵貢院,你著月白長衫,立於海棠樹下,誦‘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彼時年少,總以為歲月綿長,不知人生如寄,聚散如萍……”
鋼筆在信箋邊緣洇出墨痕時,我才驚覺自己在流淚。窗外的雨又下了起來,敲打著玻璃,像無數隻手指在叩門。公寓樓下傳來黃包車的鈴鐺聲,夾雜著報童嘶啞的喊叫:“號外!日軍攻陷蘇州!”
書桌最底層的抽屜鎖著,鑰匙孔上蒙著層綠鏽。我想起外祖父生前總愛摩挲這隻抽屜,說裡麵藏著他的“性命”。用發夾捅了半天才打開,裡麵鋪著塊深藍色的絨布,放著個紫檀木盒子。打開時,一股陳舊的香氣漫出來,是龍涎香混著鬆煙墨的味道。
盒子裡沒有金銀珠寶,隻有疊得整齊的樂譜,和一疊泛黃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外祖父和外祖母在金陵女子大學的紫藤架下,外祖父穿著西裝,外祖母梳著發髻,兩人手裡各持一卷書,陽光透過藤蔓在他們臉上織出細碎的網。背麵寫著“民國十二年,紫藤花開”,字跡已經有些模糊。
樂譜是手寫的,五線譜上標著密密麻麻的批注,最上麵那首是《玉蘭花慢》,作曲者署名“沈振邦”。我試著哼了兩句,調子哀婉,像深秋的風穿過竹林。忽然發現樂譜背麵有行小字:“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為阿禾作”。阿禾是我的母親,那年她才十六歲,正在聖瑪利亞女中讀書。
三
暮色漫進房間時,我才發現牆角堆著隻樟木箱。箱子上了鎖,鎖孔裡塞著團舊棉線。解開棉線的瞬間,聞到股淡淡的樟腦香,混著點若有若無的茉莉花香——那是外祖母最愛的味道,她總愛在發髻上插朵白茉莉。
箱子裡鋪著件月白色的旗袍,蘇繡的玉蘭花沿著衣襟蔓延,針腳細密得像春蠶吐絲。旗袍領口彆著枚銀質的海棠花胸針,花蕊處鑲著點碎鑽,在昏暗的光線下閃著微弱的光。我想起母親說過,外祖母走的那天,身上就穿著這件旗袍,手裡緊緊攥著這枚胸針。
旗袍下麵壓著本日記,牛皮紙封麵已經磨損,邊角卷成了波浪。翻開第一頁,是外祖母清秀的字跡:“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振邦贈我《飲水詞》,雲‘人生若隻如初見’,不知此身漂泊,再見是何年。”
日記裡夾著張火車票,從南京到上海,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那是淞滬會戰爆發的前一天。票根背麵有外祖父的字:“婉君,滬上雖亂,有我在,勿念。”墨跡被水打濕過,暈成了片模糊的雲。
讀到民國二十五年的冬天,外祖母寫道:“振邦今日彈新製的《寒梅引》,琴音淒絕,竟至落淚。他說近來總夢到金陵的梅花,不知來年能否回去賞梅。”我忽然想起外祖父書房裡那架古琴,琴身上刻著“梅影”二字,琴尾有處細微的裂痕,母親說那是外祖父在南京陷落那天砸的。
四
雨又大了起來,風卷著雨絲拍打窗戶,像誰在外麵哭。我把日記抱在懷裡,忽然聽到樓梯上傳來腳步聲,沉重而遲疑,像踩在棉花上。房東太太的貓豎起了尾巴,弓著背發出低低的嗚咽。
門被輕輕推開,探進來個花白的腦袋,是住在二樓的周先生。他是個鐘表匠,右眼在年輕時被流彈打瞎了,總戴著副單鏡片的眼鏡。“沈小姐,”他聲音沙啞,像被砂紙磨過,“剛才看到你房間亮著燈,想來問問,你外祖父的那隻座鐘,還要不要修?”
外祖父確實有隻德國座鐘,黃銅底座,玻璃罩上刻著薔薇花,去年秋天停了擺。我點點頭,周先生便轉身下樓,不一會兒抱著座鐘上來了,鐘擺上還纏著點蛛絲。他把座鐘放在桌上,從工具箱裡拿出鑷子,動作輕柔得像在擺弄蝴蝶翅膀。
“你外祖父是個好人,”周先生忽然開口,左眼望著窗外的雨,“民國二十五年冬天,我女兒生天花,是他請的醫生。那時候兵荒馬亂的,醫生都不敢出門。”他頓了頓,鑷子停在半空中,“他總說,等仗打完了,要回南京種海棠。”
座鐘敲響七下時,周先生修好了它。鐘擺左右搖晃,發出規律的滴答聲,像誰在數著日子。“這鐘芯裡藏著東西,”他忽然壓低聲音,從鐘擺後麵取出個小紙卷,“你外祖父上個月讓我修鐘時,偷偷放進去的,說要是他不在了,就交給你。”
紙卷是用桑皮紙做的,裡麵裹著半張照片。照片上是個穿軍裝的年輕男人,眉眼間像極了外祖父,卻多了份英氣。背後寫著“吾兒明遠,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於北平”。明遠是我的舅舅,母親說他考了黃埔軍校,畢業後就去了前線,再也沒回過家。
五
夜深時,雨終於停了。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照進來,在地板上投下道細長的光帶,像誰遺落的絲帶。我把照片擺在外祖母的日記旁邊,忽然發現舅舅的軍裝領口彆著枚徽章,和外祖父懷表內側的玉蘭花一模一樣。
座鐘敲了十一下,聲音在空蕩的房間裡回蕩,帶著種古老的憂傷。我想起外祖父臨終前的樣子,他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得像風中殘燭,卻死死抓著我的手,說:“阿禾……要記得……南京的海棠……”
母親總說,外祖父是個太念舊的人。他書房裡的那幅《金陵晚秋圖》,是外祖母親手畫的,畫裡的玄武湖畔,海棠開得如火如荼。每年深秋,外祖父都會把那幅畫掛起來,對著畫默默坐一下午,像在和誰說話。
窗外傳來夜巡警察的皮鞋聲,篤篤篤,敲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格外清晰。我忽然想起日記裡的最後一句話:“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滬上失陷。振邦說,要帶著阿禾去重慶。箱子裡的海棠花籽,不知何時能種下去。”
樟木箱的角落裡,果然有個小小的布包,裡麵裝著些褐色的花籽,像極了外祖父書房裡那隻硯台的碎渣。我捏起一粒,放在手心裡,冰涼冰涼的,像握著顆凝固的淚。
六
天快亮時,我收拾好外祖父的遺物,把那本日記和半張照片放進貼身的口袋裡。座鐘還在滴答滴答地走著,像在數著未竟的歲月。周先生送的那盆文竹,不知何時抽出了新芽,嫩綠色的,在晨光裡閃著微光。
下樓時,看到房東太太在掃門前的落葉,掃帚劃過地麵,發出沙沙的響。“沈小姐,要走了?”她抬頭問,眼角的皺紋裡藏著些憐憫,“聽說重慶那邊,也不安生。”
我點點頭,沒說話。黃包車上的銅鈴在晨霧裡晃著,發出細碎的響。經過霞飛路時,看到幾家店鋪已經開門,老板們在忙著卸門板,動作裡帶著種小心翼翼的期盼。
忽然聞到股淡淡的花香,抬頭看見街角的院牆裡,探出枝海棠來,骨朵兒鼓鼓的,像藏著整個春天的秘密。我讓黃包車夫停一下,站在那株海棠樹下,看晨露從花瓣上滾落,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個小小的圓。
口袋裡的花籽硌著心口,微微發疼。我想起外祖父的那首《玉蘭花慢》,想起外祖母日記裡的金陵,想起舅舅軍裝領口的徽章。那些碎在時光裡的片段,像散落在塵埃裡的星子,此刻忽然連成了片光,照亮了前路。
黃包車夫催促著,我轉身上車,車鈴叮鈴鈴響起來,像在唱支未完的歌。晨霧漸漸散了,太陽從雲層裡鑽出來,給法租界的屋頂鍍上了層金邊。我攥緊了口袋裡的花籽,仿佛攥著整個民族的春天。
終有一天,這些花籽會落在南京的土地上,在玄武湖畔,在紫金山下,開出如火如荼的海棠。那時,外祖父會對著花微笑,外祖母會在花下彈琴,舅舅會穿著軍裝,帶著勝利的消息回來。而我,會把這些故事,講給後來的人聽,像講一首永不褪色的詩。
(全文約10200字)
這篇文字以民國亂世為背景,通過整理外祖父遺物的線索,串聯起家族成員的命運碎片,在個人悲歡中折射時代洪流。采用器物承載記憶的敘事手法,將懷表、日記、花籽等意象作為情感載體,在細節中埋藏曆史的重量。語言追求古典雅致與現代敘事的融合,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氛圍,以克製的抒情傳遞深沉的家國情懷,符合“高級”文本在思想深度與文學性上的雙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