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十月二十?!
縱使趙匡胤已經做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可此時,聽到從李成口中所說出來的這話後,腦子還是出現了一瞬的眩暈。
居然是開寶九年,十月二十!
如今已經是開寶八年臘月初九,也就是說自己的壽命,居然連一年都不到了!
今年自己四十九,明年的也才勘勘五十歲!
自己才隻活了五十歲?
這怎麼可能?!
這個結果對於趙匡胤而言,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對於自己的壽命,他一直以來都比較自信,因為他的身體確實很好,連病都很少生。
他雖也是武將出身,可和唐太宗不一樣。
唐太宗作戰之時,喜歡身先士卒,帶兵衝陣。
雖然史書上麵沒有怎麼具體記載唐太宗負傷的消息,可是,跟隨太宗文皇帝的戰馬都死了那麼多,那騎在馬上衝陣的人,又豈能完好無損?
所以唐太宗身上會落下暗疾,早早去世也說得過去。
而自己,早年在軍中時也有身先士卒過,但並不是經常身先士卒。
決定自己命運的高平之戰,那是一場豁出性命的廝殺,在那一場之後,自己後麵再打仗,就很少再親自拚命了。
再後來當了皇帝,李筠和李重進反叛,為了安定局勢,自己親自帶兵把他們給平了。
可也隻是居中指揮,並不是說真的帶兵衝鋒。
行伍出身的自己,並沒有受過什麼致命的傷。
這也是趙匡胤對自己的壽命很有信心的原因之所在。
結果此時,卻猛然之間從李成這裡,聽到了這麼一個消息。
對他的衝擊有多大,可想而知。
“朕無病無災,身體康健,怎會如此短壽?你在亂言一些什麼?”
趙匡胤黑著臉,聲音不自覺的加重。
不願意接受自己隻有不足一年壽命的現實。
“官家您身體確實好,可世事無常,人有旦夕禍福。”
“你該不會是想說,是朕的三弟害了朕,所以才導致我短命的吧?”
能成為皇帝,並且親手終結殺來殺去的五代亂世,趙匡胤的智慧不用懷疑。
哪怕此時心神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可隻要稍稍聯想一下李成方才所言,三弟從自己這裡奪了皇位的說法,便能明白李成的意有所指。
迎著趙匡胤,那明顯不相信,帶著絲絲殺意的目光,李成沒有回避。
對著趙匡胤豎起了大拇指,給予了趙匡胤高度的肯定。
“官家高見,便是如此。”
“嗬嗬,我就知道你沒安好心,就是奔著挑撥我兄弟關係來的。
想要借我之手,除了晉王!
你的險惡用心,一眼便被我看出,當真是好膽子!
借刀殺人弄到我頭上來了!”
“官家,我知道官家重感情,對晉王這個弟弟,更是千般好,從未有過懷疑。
更不願意接受這麼一個情況,可事實就是事實,晉王的確就是接替你當了皇帝。”
李成依舊不卑不亢。
好不容易壓下情緒的趙匡胤,明顯很想發飆,手在腰間玉斧上,來回摩挲著。
“那你便與我說,朕的三弟是如何奪了朕的皇位的。”
安靜了一會兒的花間小築裡,趙匡胤的聲音響了起來,平靜的聲音裡,卻能讓人感覺到發自內心的不信任。
從情感上,他不願意相信自己家三弟,會有那麼狠的心腸來害自己這個兄長。
從實力上麵,他也同樣不覺得三弟也有能力害了自己。
李成組織一下道:“官家,有一句話叫做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從官家你對晉王的態度上麵,就能看得出來,你對他完全不設防。
他若處心積慮來害你,官家是躲不過的。”
見到趙匡胤眼神變得很危險,李成適時止住話頭。
“官家,接下來我所說的事情對於官家而言,絕對難以接受,還請官家做好心理準備。”
“休要聒噪,隻管說來!”
趙匡胤的聲音不帶太多的感情。
他倒是想要看看,這家夥到底是怎麼編的!
“關於官家去世的事,還留下了一個典故,出現了專門的詞,來對這個事兒進行概括。
這個詞便叫做燭影斧聲。”
趙匡胤神色未變,但心裡已經在暗暗盤算,這燭影斧聲是什麼意思。
從表麵上來看很好理解,無非就是燭火照映出來的影子,還有斧頭發出來的聲音。
他不自覺的斜眼看了一下手邊的玉斧。
莫非……這個斧便是自己時常把玩的玉斧?
斧聲是三弟用斧頭來砍自己時,所發出的聲響?
“可以明確一點,官家你確實是在開寶九年十月二十去世。
對於官家去世的事兒,《宋史·太祖本紀》上隻有簡略的記載:
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這不也沒有說朕怎麼去世的,更沒有說提晉王的事,緣何到你這裡,就變成了我被三弟所害?”
趙匡胤的聲音,聽起來冷悠悠的。
“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個事官家應該知道的很清楚。
說句不敬的話,在我所看到的關於官家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這件事情的記載上,官家對於兵變的事,在此之前是毫不知情。
被趙普,晉王等人拉出來時,整個人還處於酣睡的狀態。
迷迷糊糊間,就被迫披上了黃袍。
官家當真事先毫不知情?當夜真就是酣睡如雷?”
聽著李成所言,趙匡胤下意識的就握住了玉斧。
這李成,這張嘴說話是越來越不中聽了!
這事兒是能問的?
李成留意到了趙匡胤的小動作,頓時就了然了。
就說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這個堪稱政變裡麵的典範,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改朝換代,一切都是這樣的絲滑。
趙老大這個被人添了一件衣服的人,又怎麼可能毫不知情,純潔的像朵小白蓮花?
無非是慣用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罷了。
無視了趙匡胤握玉斧的舉動,李成的聲音繼續響起:
“同理,官家這樣的開國皇帝去世,宋太祖本紀上麵,卻記得如此簡略,隻說了去世的時間地點,卻完全不寫因何去世等諸多的事兒,是不是在刻意回避些什麼?
豈不是正顯得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