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的許知青!有你的掛號信!”
一大早,管庫房的王麗坤王大嬸一嗓子穿透了整個招待所。
驚的許成軍心裡“咯噔”一聲。
生怕王大媽再來一嗓子的許知青,著急忙慌的應了一聲“來了”。
順手抄起了這兩日他和錢明住宿該交的糧票和現金。
晨光從招待所大堂的木窗斜切進來,照在王大嬸手裡的牛皮紙信封上,右上角“合肥晚報社”的紅印在光裡泛著亮。
19601980年代的“工農兵招待所”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營住宿機構,其管理體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接待公出人員,住宿需交糧票現金,需要單位介紹信,不過在1979年這個節骨點上,政策稍有鬆動。
不過,王大嬸在當年的合肥也著實算是體麵工作。
“看這封皮,怕不是彙款單?”
王大嬸眯著眼笑,指節在信封上敲了敲。
“前兒個省報的小馬還跟我念叨,說你那篇寫瓜子攤的稿子要見報,果然來錢了吧?”
“還是我有眼光,一早就看出你這大作家不一般哩!”
許成軍心裡翻了個白眼,剛來的時候看著他是許家屯的。
那股子城裡人的優越感藏不住的明顯。
他不動聲色的接過信封時,指尖觸到裡麵硬挺的紙片。
這是他穿越到1979年,收到的第一筆稿費。
“王嬸,借您的剪刀使使。”他指尖捏著信封邊角,竟一時撕不開。
“瞧你急的。”王大嬸從櫃台底下摸出把鏽跡斑斑的剪刀,“我當知青那陣子,收到家裡寄的糧票都沒你這架勢。”
剪刀劃過信封的“刺啦”聲裡,一張綠色的彙款單滑了出來,還帶著半張《合肥晚報》的樣報,正是《秤星照春風》刊登的那版,標題“秤星照春風”五個字用了加粗的楷體,在糙紙上格外紮眼。
彙款單上的數字讓他愣了愣:“拾元貳角整”。
旁邊用小字標著“稿件《秤星照春風》稿酬,千字肆元”。
他這篇《稱星》總共2830個字,千字四元,剛好得十一元三毛錢。
“這稿酬可不高啊!《安徽文學》還給你千字6元呢!”錢明循聲看著稿費單。
“性質不一樣!”許成軍頭也不抬的解釋,“省級文學期刊發表長文,支付標準高;市級報紙短篇稿件,支付標準相對低。”
其實這一時期的《合肥晚報》稿酬標準普遍是新人千字兩元,有點名氣的千字三元,許成軍的千字四元已經是看在了《時間》和未發表的《穀倉》的麵子上給的頂格。
而《合肥晚報》與《安徽文學》的稿酬差異,本質上是計劃經濟時代資源分配模式在文化領域的縮影。
省級文學期刊憑借政策優勢、資金保障和精英定位,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文化複興的受益者;而地方報紙因財政受限、功能定位模糊,難以突破稿酬的“低水平均衡”。
“不少了!”
這一會正是早上大家起來辦事的時間,不知不覺身邊圍了一群人。
“俺跑一趟上海倒賣的確良,風裡來雨裡去,也就賺這麼多。你這趴在桌上寫寫畫畫就來錢,比俺們體麵多了!”
來合肥倒騰襯衫的小哥有點羨慕。
“這能比嘛!許同誌可是大作家哩,人日都說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可不嘛,咱招待所也算出了個名人!”
許成軍把樣報撫平,笑著應對周圍人的恭維聲。
又從帆布包裡摸出個鐵皮糖盒。
“嘗嘗,蕪湖的糖,比咱各地公社供銷社的甜。”他笑著往倒騰的確良的小哥手裡塞了兩顆,又給圍觀的其他人分了分。
“這錢真不算多。”
他掏出火柴給小哥點上煙,自己也叼了一根,煙霧慢悠悠地散開。“張副編說給千字四元,是沾了《時間》那首詩的光。新人投稿,能有這數就不錯了。”
指了指錢明,又說道。
“去年錢明給縣廣播站寫稿,千字才一塊五呢。”
錢明正對著樣報上的標題出神,聞言抬頭笑:“那能一樣?你這篇《秤星》,可讓合肥滿城議論呢!”
“還是前輩們抬舉。“許成軍彈了彈煙灰,目光掃過圍觀的人,“《合肥晚報》的編輯們願意提攜後背,也說到底是沾了政策的光,現在不都說要'尊重知識'嘛,咱不過是趕巧了。”
周圍人咂摸出味來,這許知青說話透著股穩當勁,既不吹噓也不裝傻,把功勞往旁人身上推,反倒顯得更實在。
小哥撓撓頭:“許同誌,你這文縐縐的本事,真該去報社當乾事。”
“可彆。”
許成軍擺擺手,把糖盒往錢明手裡一塞,“我這點墨水,寫點農村事還行,真去了報社,怕是連會議報道都寫不利索。”
“大家看他,他今年可要是考北外的正經高考生!”
話題一轉到錢明身上,眾人果然湊過去打聽高考的事。
人群裡,恍惚看見錢明大拇指向下,對準了許成軍。
許成軍趁機把彙款單揣進內袋,指尖觸到稿費單,嘴角忍不住帶了點笑。
剛才說的雖是場麵話,心裡卻是樂開了花的,這拾元貳角,不算多,卻是他用文字敲開世界的第一塊磚。
“許知青,請客!”
走廊裡傳突然來馬勝利的聲音,他挎著個軍綠色書包,額頭上還帶著汗珠。
“我表哥說你稿子見報後,好多讀者打電話到報社問‘老周是不是年廣九’,張副編讓我給你送份樣報合集!”
“喲,你這都收到啦?”
得,今兒個是沒個消停了!
不過稿酬的事能引起大家關注,確實是個年代的稀罕事,也是特殊時期後,留下的一筆賬。
建國初期,1950年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稿酬製度的基本框架,同年頒布的《書稿報酬暫行辦法草案》規定采用折實單位計酬,即以米、麵等生活用品折算,著作稿每千字816個折實單位。
1958wh部頒布《書籍稿酬暫行規定草案》,將著作稿基本稿酬定為每千字415元,腰斬標準至38元。1960廢除版稅製,專業作家改為領取國家工資,稿酬僅作為輔助收入。
後來全國停止支付稿酬,作者僅能獲得象征性補貼,出版單位普遍實行“任務”製,業餘作者需借調寫作,食宿自理且無報酬。
1977年gjcb局開始試行新聞出版稿酬及補貼辦法,結束無稿酬狀態,規定著作稿每千字27元、翻譯稿15元,但強調“低稿酬、隻付一次”。
後世人們往往把1980稱作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因為1980年頒布通知,將稿酬標準提高至著作稿310元、翻譯稿27元,並恢複印數稿酬,全麵提高了作家們的創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