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吐穀渾也是大唐之西的強悍勢力,足可與大唐、吐蕃並立,屢次興兵數十萬犯邊,與東突厥一樣,幾乎可以直接威脅到大唐的生存。
臨危之際,正是侯君集奉命出擊,屢戰屢捷,大破吐穀渾,幾乎將之滅族。
現在,吐穀渾的殘餘勢力已經再也無法對大唐形成真正的威脅,而侯君集之功績,也足可壓得住眾多大唐名將。
李世民聽到長孫無忌忍不住“提醒”自己,冷靜地道:“朕與你的看法,卻是絕然不同!”
“哦?陛下難道是覺得,以侯君集用兵之能,尚不值得提防嗎?”
“嗬嗬,天下間,尚有何人比朕更加了解侯君集的能力。若獨領一軍,征伐於外,那就算是朕禦駕親征,也未必能比侯君集做得更好。”
長孫無忌動容道:“陛下過謙了,大唐雖多有猛將,但陛下您才是我大唐真正的軍神!”
他這話卻非是在拍李世民的馬屁,他們之間也不用那一套了。
這便是長孫無忌的真實想法,而且,以同樣的問題去問侯君集本人、李靖將軍,尉遲敬德等將,也隻會得到同樣的答案。
李世民微微一笑,似是略略回憶起了自己帶領眾將征戰沙場的時光,不過口中所說卻是轉回正題。
“侯君集絕非爭權奪勢的好料子,哪怕此事真有他牽扯其中,若真要成事,其關鍵點依然在於高明!若無太子這一層身份,侯君集難道還敢直接反叛我大唐麼?”
長孫無忌腦中轉得飛快。
初聽到太子憤恨之下所說的“謀反計劃”,長孫無忌本能地便對侯君集最為忌憚。
想來其他人也是同樣。
正因為是幾十年相處的老夥計了,他們才更加清楚侯君集的可怕。
不過陛下思考的角度,卻與他們完全不同。
“是啊,經過陛下勵精圖治十餘載,大唐統治根基已經極為牢固,哪怕侯君集軍功再高,想要起兵反叛,也隻有死路一條。”
“不過,正因為太子如此重要,陛下才更不應該讓他直接掌握兵權啊。”
長孫無忌非但沒有解惑,反而更不理解李世民之前的安排了。
“無忌。”
李世民的語氣之中,帶著無儘的自信。
“你覺得,縱使太子掌控了兵權,縱使他所說全都為真,縱使侯君集與蕃王在背後支持他……太子真能再現一次玄武門之變麼?”
整個大唐,能與李世民平靜地再論“玄武門之變”五個字的,也就隻有長孫無忌了。
長孫無忌想都不想地道:“陛下之英明神武,乃是天授,縱使太子得到再多的支持,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那便是了。”
李世民的目光越過了太極殿的正門,似是遙遙看向了東宮的方向。
“對於朕來說,最重要的根本不是如何防範高明,而是高明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
“嗬嗬,說來真是奇了,朕自能掌控天下,但今日卻猛然發現,看不透自己的兒子了。因此,朕才會把兵權交到他的手中,而且沒有對他的逾禮胡鬨有任何處罰。”
“朕現在最在意的,是高明手中真正握有兵權之後,到底會如何去做。既然朕現在看不透這個兒子了,那就從他的一舉一動中,再逆推他心中所想。”
“哼,說什麼不想當這個太子,說什麼朕所為有所偏私,根本是無禮他的太子地位……逆子,彆隻知道抱怨呐。”
“想要當穩我大唐的儲君,也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器量!若你真的不符合朕的期望,那朕便成全了你,又當如何!”
長孫無忌,這才明白李世民的用心。
他瞬間明白,在陛下的心裡,最重視的依然是太子。
剛剛他一番用心,完全是針對著太子而為之,對於魏王竟是連提都沒有提到過。
魏王李泰,這麼長時間以來,投陛下之所好,做了許多討好陛下之事,而且事事彰顯自己的孝心。
他確實換來了陛下的諸多寵愛,甚至得到了這麼多超越親王所能得到的特權,引得朝野議論,覺得陛下是不是對於太子的人選有額外的想法。
現在看來,李泰的努力“還不夠”啊。
李世民正要揮手,讓長孫無忌退下,自己也想好好休息一番。
彆看他聽聞薛延陀部南侵之時,臨機決斷極為果決,心中還是被薛承乾的一番話氣得不輕啊。
然而,就在此時,長孫無忌卻突然開口。
“陛下既然決定要借此時機,好好錘打一番我大唐的幾位皇子,也對外彰顯我大唐人才繼繼,幾位皇子已經可以獨擋一麵。”
“那麼,太子與魏王皆已經有所分派,是不是應該也給晉王委以重任,以免惹人非議,或者讓晉王覺得自己不受陛下重視?”
“嗯?”
李世民的手停在半空,定定地看著長孫無忌。
他萬沒想到,長孫無忌會有此提議。
“治兒?他現在的年紀,還不足以擔當什麼重任吧?”
剛剛李世民的心裡還真的沒有想過這位幼子。
李治與承乾和李泰一樣,都是長孫氏為他所生的嫡子,理論上來說,對於帝位的繼承權不下於李泰,僅次於承乾這個嫡長子。
但是,彆看長孫皇後早已過世多年,李治卻是李世民膝下年紀最幼的皇子,深得李世民的疼愛。
之前他說李承乾和李泰缺少曆練,那麼李治便隻有一個“更”字。
在李世民想來,治兒的年紀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性,他也不想讓治兒牽扯到這等凶險之事,他能平安和樂地長大便足夠了。
不過,李治現在確實已經被封“晉王”,而且也自己開府,長孫無忌所奏,也是有道理的。
長孫無忌的目光幽深,表麵上似是一眼通透,但細察之下竟是完全無法從他的目光中看出任何想法。
“請陛下三思!於情於理,晉王都就當參與其事,為我大唐分憂!”
李世民的眼中明顯多了些猶豫,但最後還是下了決心。
“無忌之言有理,便以晉王行監察軍法,穩定民心之事。”
“無忌,治兒年紀尚幼,你要為自己的外甥多費費心呐。”
長孫無忌深深地低下了頭:“無忌自當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