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到羅馬的時候,意大利那邊是上午。
大家跟隨大使館安排的導遊,在城區裡轉了一圈,在羅馬競技場、古羅馬廣場、萬神殿等名勝古跡裡拍了許多照片。
十二點多一起來到大使館吃飯。
這年頭大使館的日子也不寬裕,十幾個人吃飯也隻上了三菜兩湯一大盆意麵,熱氣騰騰的,像是大使夫人剛從後麵廚房做出來的,李茂森在數千裡之外的意大利竟然吃出媽媽的味道。
飯後他們在使館翻譯和導遊的陪同下,坐上火車來到北部的威尼斯。
火車行程43小時。
到威尼斯酒店時天快黑了,大家在路上折騰一天,無論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比較疲乏,張主任和牛奔老師幾個年齡大的準備洗洗睡覺。
李茂森精神還好,他準備去電影展會場看看。
王曉帥和謝元、華新社記者老黃也要來。
四人帶上劉翻譯,步行來到威尼斯電影節舉辦地點麗都島影展會場。
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最高獎項為金獅獎。
舉辦時間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為期10天。
從八月底開始,威尼斯電影節舉辦方會在麗都島影展會場各個影廳裡,放映從世界各地郵遞過來的電影。
經過放映,受到觀眾、影評人、媒體、評審團認可的電影晉級下一輪展出,包括主競賽單元、地平線單元、未來之獅單元、國際影評人周單元等七個單元。
其中最主要的是主競賽單元。
每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有21部。
獎項包括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影片銀獅獎,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銀獅獎,以及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劇本等8個獎項。
除此之外,還有天主教人道精神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女性題材電影獎等十多個獎項。
前麵8個獎項主要給予獎杯和行業認可。
後麵十多個獎項會給予資金獎勵。
目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尚未衰落,獎杯含金量也比較重。
電影在這裡獲獎後,就會被世界主流媒體報道,獲得各國電影人的關注,從而進入世界主流電影圈的視野之中。
這也是一個電影人最快出名的途徑。
但要想在這裡拿走獎項,難度不小。
李茂森在影展中心參觀時,看到了好幾位大牌的電影海報。
譬如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新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美國演員湯姆·漢克斯的《飛躍未來》,法國影後伊莎貝爾·於佩爾的新電影《女人韻事》。
還有意大利老牌導演埃爾瑪塔·奧爾米的《聖飲者傳奇》,希臘著名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新作《霧中風景》,港島著名導演麥當傑新作《月亮·星星·太陽》等。
一眼看過去,不是導演大牌就是演員大牌。
而《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海報上,從導演到演員全新人。
李茂森在人群中經過時,聽到觀眾們討論的電影多是《女人韻事》《聖飲者傳奇》《基督最後的誘惑》等電影劇情。
由於《基督最後的誘惑》涉及到宗教問題,爭議的聲音最大,有教徒舉著橫幅要求舉辦方停止放映該片。
“李茂森,那個影廳裡在放映《一個都不能少》,我們要不要去看看?”
王曉帥指著一個放映廳。
“走!”
影展中心的會館裡從樓上到樓下有三十多個放映廳,每天各個放映廳滾動式放映參展的電影,遊客們來到影展中心後可以自由進入放映廳觀看。
每年跑來看免費電影的人高達數百萬人次。
《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廳裡觀眾不多,有二十多個人,大都是意大利人——這個拷貝隻有意大利語字幕,聽不懂普通話,看不懂意大利文的人進來也看不懂。
啪啪啪~
在電影放映結束後,十多個觀眾鼓掌,還有人低聲討論說這部電影很棒,小女孩很勇敢,劇情很有趣,原來華夏是這樣的之類。
“李導,大家對電影評價很不錯。”
劉翻譯告訴李茂森。
“可惜過來看電影的人太少了,我聽說電影評獎也跟受歡迎程度有關。”
王曉帥歎氣。
“沒關係,還有機會的。”
李茂森也有點擔心電影評獎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導在1998年拍攝的電影。
那時候張導已經憑借《菊豆》《秋菊打官司》《活著》等電影在國外拿到眾多大獎,成為世界級導演。
他的電影在意大利電影節上映,自然會吸引到很多電影人的捧場。
評審團也樂意把獎項頒發給他。
而李茂森是一個新人導演,雖然他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水平也很高,但影響力不夠,要想在這裡獲得同等待遇,幾乎不可能。
所以這部電影能不能獲獎還是個未知數。
李茂森莫名有點焦慮。
離開放映廳時,正好遇到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和湯姆·漢克斯從隔壁放映廳出來,兩人邊走邊聊。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是意大利裔美國導演,與斯皮爾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並稱美國四大導演。
目前上映的電影作品有《出租車司機》《窮街陋巷》《憤怒的公牛》《喜劇之王》等,在1976年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湯姆·漢克斯今年三十多歲,剛成名沒多久,代表作品僅有《美人魚》《飛躍未來》,在圈裡屬於二線演員。
“李茂森,你要乾什麼?”
王曉帥見他準備衝過去,連忙拉住他,“還是彆了,人家是大導演,工作很忙的,你這樣冒冒失失過去不太好。”
謝元讚同地點點頭。
“試試,不試試怎麼知道。”
李茂森輕輕一笑,大步走過去,“斯科塞斯導演,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我是電影《not one less》導演李茂森,希望有機會和你交流。”
“《not one less》導演?你這麼年輕?”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用手指扶了下黑框眼鏡,鄭重地打量他幾眼,伸出手和他握了握。
李茂森也跟湯姆·漢克斯握了握手。
“《一個都不能少》是我的處女作,也是一部實驗作品,不知道斯科塞斯導演有沒有看過?”
“有幸看過一遍,電影架構很成熟,鏡頭運作也極為老練,這是你第一部電影?”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露出些驚訝的表情。
“是的,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創作時,我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的影響比較大,譬如費裡尼導演的《道路》,安東尼奧尼導演的《一個女人身份的證明》等,都是我常看的電影,在拍攝時采用全素人演員,用實景與自然光拍攝,來保持空間與表演的客觀完整……”
李茂森用流利的英語侃侃而談,講解電影的創作初衷和拍攝方式,最後希望得到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指點。
他對馬丁·斯科塞斯導演也不陌生。
當初在紐約大學電影專業讀書時,斯科塞斯導演給他上過幾節電影理論課。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有個毛病是好為人師。
隻要你的問題戳中他的激點,他能圍繞這個問題跟你聊幾個小時。
而馬丁·斯科塞斯導演比較崇尚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誕生於四五十年代,與戲劇化、類型化、工業化的好萊塢電影生產模式不同,他們提出‘還給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著名口號,以長鏡頭、實拍攝影、非職業表演為手法。
《一個都不能少》就屬於這個類型。
其中該流派代表人物羅伯托·羅西裡尼導演是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前嶽父,前嶽母是奧斯卡影後英格麗·褒曼。
而他的前妻是上次李茂森陪江姍看的電影《藍絲絨》女主角伊莎貝拉·羅西裡尼,一個身材很火辣的大美女。
一家子名人。
斯科塞斯導演聽他說起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頓時來了興趣,拉著李茂森在長椅坐下。
“呃,斯科塞斯導演真的搭理他了,還對他那麼親熱?這怎麼可能。”
王曉帥驚訝地張大嘴巴。
“李導這社交能力太牛了。”
謝元豎起大拇指。
哢嚓!
華新社記者老黃趁機抓拍幾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