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看天氣,又是一個大晴天,四合院上空天色瓦藍瓦藍的,一片白雲也沒有。
從櫻桃樹梢間刮過來的風,涼爽絲滑,像是江姍的發絲不經意劃過臉頰。
李茂森穿上短褲背心,小跑著離開院子,來到隔壁的北海公園晨跑鍛煉,順便看了一會兒老頭老太太練氣功。
當前正是氣功熱潮最巔峰時期,在公共場所練氣功的老頭老太堪比幾十年後的廣場舞,趕都趕不走。
李茂森看了一會兒幾位正在表演氣功的大師們,自己要是稍微沒點節操,在這裡可以輕鬆收到一大批門人弟子。
回到家裡吃過早餐,鞏麗去中戲上課,他繼續在家裡畫《一個都不能少》分鏡頭腳本。
下午到武術院裡上了一節課,李茂森坐車來到海定區北影製片廠,問汪廠長要錢要人,開始籌備電影拍攝工作。
本以為汪廠長批了10萬塊拍攝資金,他就能很快拿到這筆錢。
可汪廠長批評他不懂規矩,拍電影的錢怎麼會給到他手裡,他是導演,負責拍電影,不是管賬的,管賬的人是製片人。
李茂森知道這一點,隻是北影廠的製片人在體製內做久了,身上難免有體製人的怪癖。
他擔心跟製片人尿不到一個壺裡,於是提出要兼任製片人。
這一次汪廠長打死也不同意,不管他怎麼說,也不會把劇組完全交到他手裡。
汪廠長也有理由。
“你一個22歲的小年輕,什麼威信也沒有,劇組裡那些人憑什麼聽你的?我給你安排一個有經驗的製片人輔佐你,也是為你著想。”
“廠長,有你給我撐腰,難道還有人敢陽奉陰違?”
“彆,你的腰你自己撐,我老了,撐不動。”
汪廠長不顧他反對,打電話給製片部副主任楊學生,叫他來一趟。
楊學生今年42歲,擔任過多部電影製片人,包括《良家婦女》《青山夕照》《夜行貨車》等,是北影廠老資格之一。
汪廠長準備安排他來擔任《一個都不能少》的製片人。
“讓我來當製片人?”
辦公室裡,楊學生撓撓頭,一臉為難地說,“廠長,我最近在《紅樓夢》劇組幫忙,手裡頭工作比較多,下半年可能沒時間參與其他電影製作,您要不找其他人?”
“你忙什麼?我看過工作表,製片部就你沒事,《紅樓夢》那邊有你沒你都行。安排你擔任《一個都不能少》製片是組織上交給你的任務,你必須接下來。”
汪廠長哐當一聲蓋上茶缸蓋子,像是對這件事做了定論。
楊製片沉著臉,表情比生吞了一隻蒼蠅還難受。
這兩天李茂森可是北影廠裡的大紅人。
廠裡的人幾乎都聽說過他的名字,知道他強闖廠長辦公室的‘豐功偉績’,還用不可思議的手段當上導演,打破了北影廠建廠以來多項用人紀錄。
他還聽說這人瞧不起北影所有導演,也因此得罪了許多導演,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現在大家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楊製片真不想摻合進這件事裡。
“楊主任,你不用為難,你要是忙,就來劇組掛個名,其他的事交給我來負責。”
李茂森毫不在意地拍拍胸口。
“廠長,這樣可以嗎?”
楊製片問道。
“你說呢?”
汪廠長把老臉拉得長長的,指著他鼻子喊道,“這個電影項目是交給你們兩個人的任務,電影沒拍出來,或者拍爛了,也由你們兩個共同負責。”
“好吧。”
楊製片滿臉沮喪地答應下來。
——
在製片人確定後,《一個都不能少》劇組也在廠裡擁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將來劇組可以在這裡開會,李茂森要是不想回家,也可以在這裡辦公。
這裡也算是劇組的根據地。
“李導,有件事我忘了問,你向廠長申請了多少經費?”
楊製片問道。
“我申請20萬,廠長批了10萬塊。”
“10萬?你開什麼玩笑,十萬塊怎麼拍電影,我就說汪廠長怎麼這麼爽快讓你當導演,原來根在這兒,他這是在耍你,想讓你知難而退,你明白嗎?”
楊製片氣急敗壞地說道。
接著楊學生告訴他,拍攝一部時長100分鐘的電影,最少要用50盒膠片,一盒膠片8000塊1萬,50盒最少40萬塊。
10萬連四分之一都不夠,更彆說還要花錢請演員,搭建場地,劇組成員的衣食住行。
拍完這部電影最少要60萬。
“你當初隻申請了20萬?你怎麼想的?怎麼會認為用20萬就能拍出一部電影?”
楊製片滿臉氣憤和不解,同時也確定了一件事,傳聞是真的,這小子是個純粹的外行,一點拍電影的東西都不懂。
李茂森不知道怎麼解釋。
最初他估算的成本是按照獨立製片方式來計算的。
這部電影時長108分鐘。
他有把握用10盒膠片拍完整部電影,預計花費8萬塊。
預計拍攝周期控製在20天以內。
其他的挑選演員、搭建場地、衣食住行等,預計花費4萬塊。
總預算大約12萬上下。
10萬塊節衣縮食也能拍出來。
可楊學生不知道他的能力和打算,在估算製片成本時也會大幅提高,寧可算得多了,也不能算得少了。
“楊主任,要不我們先用10萬塊拍,不夠的話再想彆的辦法?”
“那不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隻有10萬塊,連預算的六分之一都不到,怎麼拍電影?不行,汪廠長不能這樣欺負人,我要去找他。”
楊學生拉開辦公室的房門匆匆走了。
李茂森繼續在辦公室裡畫分鏡頭腳本,過了大約半個小時,楊學生滿臉沮喪地回來,眼圈紅紅的,像是剛哭過一場。
“汪廠長不給錢?”
“廠長說廠裡沒錢,最多再追加五萬塊,短缺的部分讓我們自己想辦法。”
楊製片唉聲歎氣。
“也就是說我們有15萬塊用來拍電影?”
李茂森忽然覺得自己挺有錢的,想當年剛從中戲畢業,他和朋友寫了個劇本準備拍成電影,可惜沒有人肯投資,大家七拚八湊,湊了32萬,勉強把電影拍出來。
那一次為了拍電影他們節衣縮食,吃儘苦頭,好在電影上映後反響不錯,他們的電影在京都大學生電影節上拿到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
他也因為這部電影名聲鵲起。
在省錢拍電影上他是半個行家,所以聽說有15萬塊,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快點拍電影。
“那不行,十五萬塊夠什麼,最少也要40萬。李大導演,要不你再想想辦法,既然你能說服廠長投資,我相信你也能從其他地方拉到投資。”
楊製片期待地看著他,希望傳聞是真的,他也是個二代。
“到其他地方拉投資?這是北影的電影,其他人投資怎麼收回回報?”
“這個簡單。”
在1984以前,電影發行體製實施’統購統銷’和’層級發行’模式,每季度由文化部撥款,交給七大製片廠拍電影。
到了1984年,中央頒布新的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讓電影製片廠開始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通過銀行貸款製作影視項目,國家通過稅收來獲利。
“投資方可以通過電影拷貝的收益來分紅,要是電影好看,各地發行機構都來買電影拷貝,製片廠和其他投資方都能賺錢。”
“海外地區的怎麼計算?要是有海外電影公司想要投資我們的電影,他們不要國內票房分成,隻要海外地區發行權,這種條件可不可以談?”
“這幾年沒問題,從84年電影發行改革之後,日本、美國、港島等地區的電影公司來內地投資,都是以拿到海外地區發行權為條件,雙方在電影開拍前簽好合同,電影殺青後按照合同辦事。”
“明白了。”
李茂森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