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和周永春迅速安排完身旁的將領引王承恩帶來的騎兵入營駐紮,這才轉身,對著王承恩畢恭畢敬地躬身拱手:
“王公公鞍馬勞頓,下官略備薄酒接風,萬望賞臉。”
“哪,雜家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麵前這兩人都屬於簡在帝心的人,未來成就不可限量,王承恩自然願意和兩位交個善緣,何況他還有事情要吩咐兩人。
於是,一眾官員和將領除了當值的,都陪著喝了一會,推杯換盞,酒足飯飽後,眾人紛紛告辭。
待到宴席結束,暖閣內,親隨早已屏退,隻餘下王承恩、熊廷弼與周永春三人。
待香茗奉上,室內的空氣似乎也隨之沉澱下來。王承恩端起茶盞,指尖摩挲著溫熱的瓷壁,打破了短暫的沉默。
“熊經略,周侍郎,”他的聲音壓得極低,帶著內廷特有的穿透力,
“席間熱鬨,有些話,雜家不好說,也不便說。此刻清靜,有幾句出自深宮、關乎遼東根本的話,需得與二位細說分明。”
熊廷弼與周永春立刻正襟危坐,連呼吸都放輕了幾分,隻聽得炭火爆出的細微劈啪聲。
“陛下……看了熊經略關於遼人不可輕用的密奏。”王承恩的開場便讓熊廷弼心頭一緊,那份奏疏是他根據多年經驗,痛陳遼東被多年吏治腐敗、兵禍連連搞得人心離散、降人奸細混雜其中的血淚之言。
王承恩的目光如同寒潭古井,深不見底:“陛下對此……是認可的!”
熊廷弼微感愕然,卻聽王承恩緊接著道:
“陛下深以為然者,非是遼人本性不可靠!而是眼下的現實,確有許多遼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或為生計所迫,或為吏治所傷,乃至被建奴蠱惑脅迫,投入敵酋麾下,成了我大明堡壘內部的蛀蟲,為建奴刺探軍情、散播謠言、引導敵襲,陛下深知其害,如鯁在喉!
熊經略在奏疏中提及的種種,皆為實情,陛下感同身受,此等隱患非但不容輕用,更須嚴厲肅清,絕不留情!
另外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幾日前已經親率錦衣衛來遼東調查,熊經略在任,可以與之聯係,務必要睜大眼睛,將這些人剔出來。
“袁應泰此人,”王承恩的聲音更冷了三分,“在遼東廣招降人,不察根底,不分忠逆。彼以為收攏人心,實則為建奴細作大開方便之門,陛下對此深為不喜。此番將其召回京城,明為升賞,實為調離,免其在遼壞了大局。”
王承恩盯著熊廷弼的眼睛,一字一頓,說出了朱由校讓熊廷弼銘記終生的一句話:
“督師啊,’陛下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過,‘這世上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不是被外力撞塌的,而是從堡壘內部被蟲子啃噬一空的。遼事如此,國事,亦如此!”
熊廷弼深深一揖:“陛下金玉良言,臣每每思之,如驚雷在耳,時刻惕厲。臣在此向陛下、向公公保證,凡有附逆通敵、暗作內應者,必雷霆手段,鏟除殆儘,鐵板之內,絕不容蟲蛀蟻穿。”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好!”王承恩頷首,但話鋒卻陡然一轉,語氣中那股冷冽散去幾分,代之以一種沉重,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惜,“然則——陛下亦有未在密奏中明言的另一層深意,命雜家務必向熊督師、周侍郎剖陳。”
他放下茶杯,身體微微前傾,聲音更低沉了:“熊經略,周侍郎,陛下有言:這些今日被迫為賊作倀的遼民,當真生來便欲背叛祖宗社稷、舍棄君父家園嗎?”
此言一出,如同重錘,敲在熊廷弼和周永春的心上,比之前那殺氣騰騰的話語更令人震撼!熊廷弼猛地抬頭,眼中充滿了複雜的光芒。
王承恩的聲音帶著深深的無力與自責:“陛下道:‘朕每覽遼東流民之苦、官紳欺壓之狀、前朝濫兵廢政之殃,常夜不能寐,痛徹心扉。
高淮亂遼,搜刮民脂民膏如刮骨;李成梁棄地,百萬黎庶家園淪為敵境;更無論其後官場糜爛、苛捐雜稅、兵痞害民,朝廷傷了他們的心啊!是朕的朝廷,傷了朕這千裡之外子民的心,將他們生生推向了敵酋的懷抱!”
“遼東百姓,皆朕赤子,亦是汝等父母官之同袍手足!陛下泣血之言如在耳邊:‘身為君父,聞赤子啼饑號寒,甚而屈膝求存於敵虜鐵蹄之下以求活路……朕心實慟。若論根源,乃治國之失,非遼人之罪。”
暖閣內一片死寂,隻有王承恩沉重的話語在回蕩。熊廷弼臉上的剛硬線條微微顫抖,周永春更是眼含悲愴。
王承恩深吸一口氣,語氣變得堅定而充滿指向性:“故,陛下嚴令!一麵,須如熊經略所奏,施以鐵血手段,肅清內鬼,這是保命之基!另一麵,則須有再造山河之仁心!”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熊廷弼:“擇其善者!對於那些尚存良知、未徹底附逆,或因逼於無奈、心存彷徨、乃至僅求一飯一衣活命的遼民!朝廷——該還債了!”
“陛下聖訓:‘分田,發糧,安置其身,收服其心!’”王承恩一字一頓,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
“奪回被劣紳侵占之田畝,清理無主荒地,清丈核實,切實地分給願意為朝廷耕種、效力的遼民。
朝廷開倉,籌措糧種耕牛,助其開墾安家;軍前效力者,優給餉米安家;凡實心歸附者,給予路引,允其親屬團聚;更須設專員,嚴查地方吏治,凡再有盤剝、刁難歸附遼民者,以通敵罪論處。”
王承恩的目光死死鎖住熊廷弼:“熊督師,陛下深意在此。肅清內患如刮骨療毒,固然刻不容緩,痛在當下;但這撫民安民,還遼民一份公道,一份生計,一份希望,才是重塑遼東、斷絕建奴根基、重建‘遼人可用’之本的長遠大計!
此乃陛下嘔心瀝血之策,望督師能徹悟其深意,兩刀並舉,兩策並行。唯有如此,遼東方有一線生機!陛下的心頭痛,方有望稍解啊!”
熊廷弼聽完這長長一段肺腑之言,內心已是翻江倒海。他之前隻看到了內奸的可怕和部分遼人的不可靠,認為非嚴刑峻法難以控製局麵,甚至想將他們邊緣化。
此刻陛下借王承恩之口點破前因後果,他才悚然驚覺——自己之前的“一刀切”策略,固然有其現實的緊迫性,卻忽視了問題的根源和更深遠的人心爭取。
巨大的衝擊與複雜的愧疚感湧上心頭,陛下真聖天子也!
他深吸一口氣,站起身,對著京師方向,也是對著眼前的王承恩,長揖及地,聲音帶著頓悟後的沙啞與前所未有的沉靜力量:
“王公公,請務必轉奏陛下——陛下洞燭幽微,仁心感天,臣……茅塞頓開,臣明白了。
遼事敗壞至此,病灶不在民,而在上,在吏!臣此番,定當銘記陛下囑托:一手執尚方劍,斬儘內鬼蟲豸,絕不手軟;一手執仁心策,分田發糧,拯饑濟困,務必讓遼中百姓切身體會皇恩浩蕩,重拾對朝廷之望。”
他直起身,目光灼灼如星火,語氣斬釘截鐵:“臣熊廷弼,必傾儘心血,不負陛下囑托,不負這遼東千裡河山!若此事不成,臣無顏立於天地之間!”
他的誓言,字字鏗鏘,回蕩在寂靜的暖閣裡,炭火的光芒映照著他剛毅而此刻更顯深沉堅定的麵龐。
周永春也激動地拜道:“陛下聖明燭照,體恤黎民!王公公放心,永春定當傾儘全力,協助督師撫民安內,絕無二心!”
王承恩看著眼前二人,尤其是熊廷弼眼中那抹褪去偏狹、升騰而起的通透與決心,臉上終於露出一絲釋然而欣慰的笑意。
他點了點頭:“熊經略真乃社稷柱石,一點即透。雜家這番差事,總算是把陛下的心都說透了。”
他端起早已微涼的茶杯,“遼地苦寒,望二位大人,多多保重。雜家,這就回京複命了。”
待王承恩走後,熊廷弼站在經略府的高階之上,良久,他緩緩轉過身,對身旁同樣神色激奮的周永春道:
“夢泰兄,陛下真聖天子也,此乃我等之福,我大明之幸也!哈哈哈哈”
風雪依舊,但在這片肅殺的遼土之上,一道爽朗的笑聲傳來,這一日的沈陽城頭,雖然冰甲凝霜,但人心卻滾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