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放映:現代生活震撼古人! > 第26章 【為什麼黃河入海口沒有形成大城市?】

第26章 【為什麼黃河入海口沒有形成大城市?】(1 / 1)

推荐阅读:

【為什麼黃河入海口沒有形成大城市?】

這次是一個問答帖,是向廣大網友詢問回答的。

u主:【我今年是一位初三學生,今天政治課上老師說了水力承載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運輸方式,所以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城市都是依賴河流而建設發展的。

特彆是那些特大城市。

為此我特意去查了一下中國的各大城市,發現果真如此,閩江有福州,新安江有杭州,海河有天津;長江、珠江這兩大河流更是孕育出了上海廣州這兩座中國四大城市之二。

可見出海口對城市的發展有多麼的重要。

可就是因為這樣,我不明白為什麼黃河入海口就這麼低端呢?彆說是形成城市群了,連一個像樣的大城市都沒有。】

對於答主的問題,評論區的網友也是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這個問題你就得問我們暴躁的黃河母親了。」

「黃河:真從你家入海你又不高興了。」

「冷知識:山東省的省會叫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呢?因為是為了寓意“在濟水之南”,可是濟水呢?這就得問黃河了。」

「黃河:這是什麼?新的城市?衝一下。」

「小朋友,在這裡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有時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不一定是人。」

「不一定是三十年前住黃河東邊,三十年後住黃河西邊,也有可能住在黃河裡麵,這不是地獄笑話,這就是地獄。(捂臉哭)」

「入口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黃河之水天上來,飛入尋常百姓家。

兩岸人聲啼不中,浮屍已過渤海灣。」

「這詩,繃不住了。哈哈哈」

……

李白:更繃不住的人是我啊!我的詩句怎麼還能這樣改編啊!?

李白眼角在抽搐,頗為無語。

他的《將進酒》和《早發白帝城》都是借用江水來比喻自己的喜怒哀樂,奔湧如江水流瀉,不可遏止,且跌宕起伏,變化劇烈,現在被你這麼一改編,也未免太地獄了。

這讓他以後還怎麼正視這兩首詩啊?

……

「尼羅河:拜托了,尊重我一下,不然我就比平時多淹或少淹一點點。

黃河:去td,改道800公裡,殺死數以百萬計的人並摧毀你的王朝。」

「其他的河流獻祭都需要祭品,黃河不同,餓了會自己找吃的。」

「河南人肉嫩,山東人有嚼勁,峽西人好吃又爽口~」

「黃河:喲,為了活命,竟然連母親都叫出來了?小朋友,我鄙視你~」

「我們都在努力的活著~」

「《肘擊中原5000年》

《我以為是入海口呢》

《餓了還會自己找祭品吃》

《不餓也吃》

《為了活命,居然連媽媽都叫出來了》

《最暴躁的母親河》

《肘擊每一個不注重水利的王朝》

《注重水利的也肘》」

「哈哈哈哈哈。」

……

隨著評論區一句句的言論發出,不少生活在中原地區,特彆是黃河兩岸的古人都看得一陣頭皮發麻。

生活在後世的現代人隻經曆過黃河洪澇,沒有經曆過黃河改道。

但生活在古代的古人們卻經曆過呀!

由於黃河是地上河的關係,根本沒有準確的河道,再加上黃河泥沙眾多,在多年的河流泥沙衝刷下河床的高度就會逐漸升高。

水往低處流,當河床的高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再加上一場合適的雨時,黃河的水道就不會再流經那裡,而是突然之間改道流向其他地方!

讓人防不勝防!

搞得中原地區的百姓,經曆的每一場雨水都是心驚膽跳!

因為任何一場雨都有可能讓黃河爆發洪災,沿途淹沒良田屋舍無數,受難者數以百萬計!

輕輕鬆鬆毀滅一個王朝。

主打一個隻有強者才配當她的兒子!

……

明末。

崇禎看著網友們的評論,委屈巴巴。

他對於黃河泛濫,最是深有感觸。

崇禎二年、六年、八年、十五年都發生過黃河決口事件,雖然沒有導致黃河改道,但是開封城被淹,溺死者數十萬。

洪澇之後又爆發了旱災。

山東大旱,全省糧食絕收,飛蝗蔽日,草木皆儘。

陝西更慘,瘟疫,饑荒,蝗災,旱災,水災輪番上陣,當地百姓十不存一,簡直就是傳奇耐災王。

江南等地情況稍好,但也是水旱瘟三災並起,讓“湖廣熟,天下足”直接成為了笑話。

這接連不斷的天災,都快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當真是天要滅明,明不得不滅。

……

漢朝,光武帝時期。

劉秀望著天幕上對於黃河泛濫的討論,不由得讓他想起了東漢現今的窘境。

如今雖是光武盛世,但黃河水患卻一直得不到緩解。

原因都是因為40年前,也就是王莽三年,黃河爆發了數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災,魏郡(河北)決堤,王莽因為保自家祖墳安全的關係,未能及時堵住決堤口,導致洪水淹沒了黃河兩岸數千畝的良田,影響兗州、䂊州數十縣。

死亡人數無可計量。

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生產和社會穩定。

至今都沒能消除,期間他也曾多次嘗試修築堤防,約束河道,但成效都不儘人意。

反倒害死了不少治水之人。

每每想起都是一陣心酸無奈。

“唉,真不知道這場黃河泛濫何時才能結束。”

……

「正是因為黃河母親的可怕,所以在過去的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中,你治水的水平隻要在當代首屈一指,乾啥壞事皇帝都能容忍你。」

這句話嬴政很是認同的。

現實的例子他身邊就有。

韓國的鄭國,當年自己在知道鄭國是韓國派來的間諜時,可是想當場就把他給宰了的。

奈何當時鄭國渠還沒有修繕完成,嬴政也對他無可奈何,隻能把他當成寶一樣把鄭國渠挖完。

不過事後自己還是報複了回來。

韓國成為了戰國七雄最早死的國家。

……

「為了不讓老母親太暴躁,古代都不知道被逼出多少水利專家了,例如東漢王景,他治水硬生生讓黃河800年左右不改道,到了北宋時老母親才再次決堤改道。

草原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也是被逼的應對老母親的咆哮,出了不少水利專家,例如郭守敬、賈魯、任仁發等人。」

「一個改道800公裡,把湖北淹成了雲夢澤。」

這時,評論區中有人發出了一張五千年來黃河各個時間節點改道的地圖。

「從這張圖裡麵就能夠看出泰山的重要性,無論黃河怎麼改道也衝不垮泰山。這也是“安如泰山”“穩如泰山”的由來。」

「泰爺牛逼!我對你的敬佩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

這張圖片一出,一時引起了各朝皇帝的震動。

紛紛想要確認在自己的朝代有沒有發生河道變遷。

秦朝,嬴政幸災樂禍:“西漢故道前60211?也就是說在我秦朝時期沒有發生過黃河改道事件嗎?那挺好,這黃河水災就該讓那漢朝嘗嘗吧。”

李世民慶幸:“王景治河,千年無患。”

趙構:“宋朝時期竟然經曆了兩次黃河改道!?……不過這關我什麼事,讓金人自己發愁去。”

鹹豐:“黃河在1855年發生了改道!?那不就是一年後了嗎?不行,我得趕緊派人去修繕河道!”

……

漢朝,劉莊看著天幕,喉嚨發緊。

父親和自己一生最大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黃河的泛濫能夠結束。

而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也已經派了王景王吳兩人前去治理黃河與汴渠。

如今已頗見成效,但他並不知道這次的黃河河道能用多久。

現在得到了後人的確認,他終於忍不住哽咽起來。

居然有整整800年!

古往今來,唯禹可比!

難怪自己一生都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下,卻還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