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湯,山陽郡瑕丘人士,少時愛讀書,學識淵博又善於寫文章,但因家貧時常找人借錢,被當地人看不起。
陳湯就前往長安去求官,得了一個太官獻食丞的職位。
幾年後,富平侯張勃與陳湯交往,很看重他的才能。
初元二年,漢元帝下詔,令列侯推舉茂才,張勃便推舉了陳湯。
在待職期間,陳湯的父親去世了,但陳湯卻沒有回鄉奔喪,
此事被司隸校尉上告給皇帝,揭發陳湯不守孝道,推舉他的張勃舉薦不實,
張勃被削去封邑兩百戶,此時張勃剛好去世,也被皇帝賜“謬侯”的諡號,陳湯則被捕入獄。
後來他又被推舉為郎官,並多次請求出使外國。
幾年後,陳湯被提升為西域副校尉,與都護甘延壽一同赴任。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位單於爭奪繼承權,”
“呼韓邪單於和郅支單於都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作人質,呼韓邪單於還親自前往朝拜宣帝。”
“郅支單於就認為呼韓邪單於衰敗才投降漢朝的,他自己不可能再返回匈奴,”
“於是他立刻向西收取匈奴右邊的地方,但漢朝正好派兵護送呼韓邪返回匈奴,於是郅支率兵西進攻破呼偈、堅昆、丁令,兼並了三國。”
“他怨恨漢朝擁護呼韓邪而不幫助自己,便囚禁羞辱了漢朝使者江乃始等人。”
“初元四年,郅支單於遣使索要在漢朝作人質的兒子,並稱願歸附。”
“經過商議後,由衛司馬穀吉將其子送回,但郅支單於卻殺害了穀吉。”
“他知道自己得罪了漢朝,呼韓邪單於又日漸強大,他便西逃至康居國,在康居軍的幫助下,”
“他襲擊烏孫,還征發百姓為他築城,派使者去向闔蘇、大宛等國,要求他們每年貢獻財物。”
“後漢朝派遣三波使者向郅支索要穀吉遺體,他不但拒絕漢朝詔書還侮辱扣押使者,”
“還以嘲諷的語氣上書漢元帝,稱願歸附漢朝並派遣質子。”
“建昭三年,陳湯與甘延壽前往西域赴任。”
“陳湯為人沉著有遠見,多計謀策略,喜歡建奇功,他每次經過城鎮、山川,都會登高觀察地形。”
“陳湯接到出使的命令後,就與甘延壽謀畫,他認為夷狄畏強是他們的天性,西域原本就屬於匈奴,”
“現在郅支單於威名遠揚,常侵犯欺淩烏孫、大宛等國,又經常為康居國王出謀劃策,想要降服這兩國。”
“如果郅支得到烏孫、大宛兩國,再從北攻伊列、西取安息、南逐月氏、山離烏弋,那麼西域諸國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況且郅支為人剽悍好戰,又多次打勝戰,容許他長期存在必是西域的禍害。”
“郅支單於駐地雖遠,但他們沒有堅固的城池和強大的弓弩防守,”
“如果能發動屯田的將士,再征調烏孫等國的軍隊,直接攻到他們的城下,”
“他們將無處可逃,又沒辦法守城自保,這樣千載功業便可一朝而成。”
“甘延壽同意陳湯的判斷,便準備上奏朝廷,但陳湯阻止了他並說,”
“如果皇帝和公卿大臣商議此事,一定不會支持這樣非常規的計策。”
“甘延壽猶豫不決,恰逢他生病之時,陳湯便假托朝廷調令,征發西域城郭諸國的軍隊與車師、戊己校尉所屬的屯田將士。”
“甘延壽得知此事,急忙阻止,結果陳湯大怒手按寶劍大罵甘延壽,現在部隊已經集結,你是要敗壞大家的士氣嗎。”
“甘延壽無奈隻好聽從陳湯的安排,他們部署好進軍序列和路線,增設了揚威、白虎、合騎三個校尉,漢兵、諸胡兵共四萬餘人。”
“此後他們又上疏朝廷,承認假傳命令的罪過,並上報了軍事部署。”
“他們即日領兵出征,將六個校尉分為兩路,其中三個校尉從南路翻越蔥嶺,取道大宛,”
“另外三個校尉則由他們自己率領,從溫宿國出發,從北路入赤穀,過烏孫,進入康居國境內。”
李白:康居國副王率領數千騎兵入侵赤穀城東,殺害、掠奪了烏孫大首領的千餘眾,
搶走了很多牲畜和財物,又與漢軍後續部隊遭遇,搶走了不少輜重。
陳湯立即出動西域諸國軍隊襲擊他們,斬首四百六十人,搶回被擄走部民四百七十人交還給大昆彌,所得馬、牛、羊充作軍資,還俘虜了抱闐貴族伊奴毒。
待進入康居東界後,陳湯下令軍隊不得擄掠。
他沿途秘密招見康居貴族屠墨,向他展示漢軍軍威和信譽,並與他飲酒立誓訂立盟約。
陳湯並沒有直接率軍到郅支單於城下,而是在離城六十裡處安營紮寨,又捕獲了康居貴族貝色子的兒子開牟,並讓其做向導帶路。
貝色子為屠墨母親的弟弟,他們都怨恨郅支單於,於是向漢軍介紹了郅支單於的情況。
次日,陳湯他們進軍至單於城三十裡處紮營。
單於遣使詢問漢軍此行的目的,漢軍告訴他,單於曾向漢朝上書願意歸附並入朝拜見漢朝皇帝,
皇帝憐憫單於離開大國故地屈居在康居國,便讓都護將軍來迎接單於,害怕驚擾單於,便沒有讓進軍到單於城下。
這樣往返數次傳達情況,甘延壽和陳湯責怪使者,我們遠道來迎接單於,
但至今沒有人來拜見將軍商議正事,單於怎麼能忽略大事丟掉了賓主的禮儀呢,
如今我們糧草將用儘無法返回,請單於與大臣商議出一個辦法。
第二天,大軍直達單於城下,在距城三裡處安營布陣觀察情況。
隻見城頭彩旗飄揚,數百名披甲士兵登高戒備,還有百餘名騎兵在城下馳騁,
百餘名步兵在城門兩側結魚鱗陣,城上之人還挑逗漢軍來戰,有百餘名騎兵衝向漢軍營地,
被漢軍以弓弩逼退,隨後又以弓弩射向城門口的騎步兵,他們退入城中。
甘延壽與陳湯命令部隊聽到進軍的鼓聲就衝到城下將城包圍,各部隊嚴守自己的位置。
然後穿過塹壕,堵住城門,鹵盾兵在前,戟弩兵在後,用弓箭仰射城上守軍,守軍不敵撤下城去。
匈奴土城外還有一重用木頭修建的城池工事,射手躲在裡麵向外射擊,給漢軍的進攻部隊造成較大傷亡,被漢軍用火焚毀。
夜間,城內有幾百騎兵向外衝殺,被漢軍迎麵射殺。
最初,郅支單於聽到漢軍來時,想要逃跑,但擔心康居人對他懷恨在心,
可能會做漢軍內應,又得知烏孫等國也派兵參戰,便覺無路可走。
已逃走的郅支單於又返回城內,認為不如據城堅守,漢軍遠來必不可久攻,
他披甲親自守在城上,他的數十個閼氏夫人也持弓箭參戰。
“後郅支單於鼻子中箭,妻妾也傷亡慘重,於是他跑下城樓,騎馬逃回內室。””
“半夜時,木城被攻破,漢軍趁機衝上土城頭大聲高呼。”
“當時萬餘名康居騎兵分十餘處,在城外包圍漢軍攻城部隊,並與城內守軍相呼應。”
“康居軍隊還稱夜向攻城部隊發起多起攻擊,但均被擊退。”
“次日清晨,城內四麵起火,漢軍將士大喜,乘勢追擊敵軍,戰鼓聲驚天動地。”
“待康居軍退走之後,漢軍用大盾掩護攻城,突入土城之中。”
“單於和妻妾隨從百餘人逃入內室,漢軍縱火焚燒,爭向衝入內室,單於受傷而死。”
“軍侯假丞杜勳斬下單於的首級,救出了兩名被郅支單於扣押的漢朝使節,繳獲了遇害使節穀吉所帶的文書信件。”
“此戰共斬殺閼氏、太子和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千餘人分給了參戰的西域諸國國王。”
“戰後甘延壽、陳湯上疏,郅支單於已經被斬殺,應將其首級高懸示眾。””
“竟寧元年,因陳湯素來貪婪,常侵吞戰利品,於是司隸校尉在大路上攔住陳湯檢查。”
“陳湯便上疏稱,他斬殺了郅支單於朝廷應派使者犒勞三軍,現在卻讓司隸校尉來檢查我,這是為郅支單於報仇的舉動。”
“皇帝隻好撤回檢查,並命沿途各縣準備酒食犒勞大軍。””
“回到京城論功行賞時,石顯、匡衡等官員認為,甘延壽、陳湯的舉動是矯製行事,”
“若再授予他們爵位和封地,以後便會有人為了立功效仿他們,這樣會給國家多生禍端。”
“因為此事討論了許久也沒有做出決定。後前宗正劉向上奏書道,郅支單於扣押、殺害使者的事情,嚴重損害了漢朝的威信。”
“現甘延壽、陳湯斬殺了他,掃除了穀吉被殺帶給漢朝的恥辱。”
“且他們沒有調用國內的軍隊,沒有消耗國內的資財,比之前貳師將軍李廣利功勞要大得多,現在有大功不賞,反而在小惡上斤斤計較,是不明智的舉動。”
“於是漢元帝赦免他們矯製之罪,封甘延壽為義成侯,陳湯為關內侯,”
“每人賜給食邑三百戶、黃金一百斤,接著又任命甘延壽為長水校尉,陳湯為射聲校尉。”
“漢成帝劉驁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又上奏陳湯擅自出兵、貪汙戰利品的罪過,陳湯因此被免官。”
“後陳湯上告,康居國送來作人質的王子不是真王子,但漢成帝經過核實後,確實是真王子。”
“陳湯以誣告罪甚至是欺君之罪,被捕入獄,準備處以死刑。”
“此時太中大夫穀永太上奏書為陳湯求情,稱漢元帝以來,征戰外國的將領都沒有立下如陳湯這般大的功績。”
“漢成帝看過後,便赦免了陳湯的罪過,但削去了他的爵位,貶為一名普通士兵。”
“建始四年,西域都護段會宗被烏孫軍隊圍困,驛騎傳來他求救的文書,請求征發西域諸國的城郭兵和敦煌的軍隊救援。”
蘇軾: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和百官商議,但幾天都沒有做出決定。
王鳳認為陳湯有謀略,又熟悉外國的情況,可以問問他的意見。
皇帝在宣室殿召見了陳湯,陳湯因為征郅支單於受了風寒,雙臂無法伸展,皇帝特意讓他不用下拜。
陳湯先是推脫,他說大將軍、丞相和九卿都是賢才,不需要我這個殘廢之人參與國事。
皇帝道國家有難,讓他不要推脫。
陳湯便說此事無需憂慮,他認為五個胡兵才相當於一名漢兵,胡兵的武器不精良,即使現在學會了漢朝的一些技術,但也隻能以三當一。
且兵法說,攻擊部隊必須是守軍的一倍,才能勢均力敵,現在圍攻段會宗的軍隊不足以戰勝他,陛下不用擔心。
再說即使現在征發援軍也來不及參加戰鬥,趕過去隻能為段會宗報仇而已。
皇帝又問陳湯烏孫什麼時候會退兵。陳湯清楚烏孫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無法久攻,
不出幾日便會退兵,就回答道,現在包圍已經解除了,並說不出五天,就會有好消息傳來。
果然四天後,軍中傳來消息說包圍已經解除了。
後大將軍王鳳奏請任命陳湯為從事中郎,幕府之事都由陳湯決斷。
陳湯諳熟法令,善於順應形式辦事,他提出的建議都會被采納,但他又常常收受錢財替人奏事,終於因此而犯法。
從漢元帝時候起,皇陵便不再遷徙民眾營造居民點。
漢成帝的陵墓本已初步完成,但幾年後他又喜歡上霸陵曲亭南麵的地方,便想重新修建陵墓。
鴻嘉二年,鑒於此前給皇帝營造陵墓的人都賜官封爵的先例,將作大臣解萬年便想借此機會贏得重賞,
他與陳湯交好,便慫恿陳湯上書皇帝,稱霸陵曲亭南麵地處京師,土地肥美,可徙民置縣,
既能增強中央削弱諸侯,又使中等以下人家平均貧富,建議漢成帝改修陵墓。
陳湯還表示他將帶頭遷往此地,解萬年表示自己三年可以完工。
漢成帝聽從了陳湯的建議,讓解萬年負責營建昌陵,但昌陵地勢低窪,取土填凹及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