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艱苦的生活使他更早地了解百姓疾苦,培養了他堅毅沉穩、英勇果敢的性格。
徐達自幼習武,長大以後高大魁梧。
至正十二年,定遠郭子興聚眾舉義,攻取濠州,濠州人湯和率壯士十餘人參加。
朱元璋受湯和的邀請,同樣投身郭子興部。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令回到家鄉招募士兵,二十二歲的徐達毅然從軍,與朱元璋初見之時,二人相談投機,便加入到朱元璋的麾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
“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進定遠,途中先後奪取了定遠張家堡和橫澗山招撫、招降約兩萬三千餘人,後一舉攻下滁州。”
“在此過程中,徐達勇猛地衝鋒陷陣,在軍隊中有了一定的威望。”
“至正十五年二月,徐達和朱元璋一舉攻取了和州。”
“因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
“徐達提出用自己替代朱元璋,朱元璋得以歸來,不久徐達也逃脫回來。”
“奪取和州後,徐達升任鎮撫,地位在其他將領之上,成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乾將。”
“三月,郭子興去世,朱元璋逐漸掌握了郭子興所領導的紅巾兵的統帥權,徐達也更受朱元璋的重用。”
“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南下,攻占了軍事要地采石、太平,攻占太平時,四麵皆是元兵,元中丞蠻子海牙、右丞阿魯灰等用巨艦攔堵了采石與姑蘇口,元將陳也先及其將領康茂才,水路分道包圍,徐達、鄧愈率兵出城,以奇兵襲擊他的後麵,設下埋伏在襄城橋,擒元將陳也先,收伏康茂才及其部下。”
“八月,徐達奉朱元璋命攻取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至正十六年二月,徐達回師與常遇春合擊元中丞蠻子海牙,確保朱元璋進入太平。”
“三月,徐達與朱元璋攻下集慶,並以集慶為根據地,改名為應天。”
“朱元璋坐鎮應天,命徐達為大將東攻鎮江,一日便攻取下來,攻取鎮江後,徐達對士卒嚴令不得焚掠殺戮,後朱元璋授其淮興翼統軍元帥。”
“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封徐達為僉樞密院事。”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征婺州,徐達奉命留守應天。”
“至正十八年二月,朱元璋派徐達水路並進,西征陳友諒據守的皖城。”
“至正十九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攻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並繳獲其全部戰船。”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派重兵進攻池州,徐達與常遇春設下埋伏,在九華山下大敗陳友諒軍,斬首一萬人,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為避免後患主張殺三千俘虜,徐達不同意,二人僵持不下,於是把情況向上報告朱元璋,請其裁決。”
“朱元璋也不同意殺死俘虜,但未等朱元璋裁決回來,一天夜裡常遇春便擅自下令殺死了近一半的俘虜,朱元璋雖不悅,但也隻能下令放掉剩餘的俘虜。”
“在此之後,但凡征戰隻要徐達出馬,就讓他一人掌權,統帥將領。”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達等大將討伐陳友諒,與其大戰於江州,陳友諒不敵,退至武昌,徐達又乘勝追擊,因軍功升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後,通過幾年的東征西伐,逐漸形成了與張士誠、陳友諒三強並存的局麵。”
“因陳友諒素性驕傲,而張士誠器量狹小,如果先出擊陳友諒,張士誠未必會出援。”
蘇軾:因此朱元璋決定先攻打陳友諒,再剿滅張士誠。
至正二十二年,駐軍洪都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徐達帶領漢陽的軍隊進行攻打。
至正二十三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陳友諒糾集六十萬大軍,集中兵力猛攻洪都。
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激戰。
期間,徐達率兵力戰,挫敗陳友諒軍前鋒,斬殺一千五百多人,並繳獲一艘巨艦。
經此一役,軍隊士氣高漲,雖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但因擔心張士誠偷襲後方,於是徐達應朱元璋之命回守應天。
徐達回到應天後,嚴加防守,訓練士卒,加強東線守備,使張士誠不敢妄動,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陳友諒戰死,大軍慘敗,標誌著鄱陽湖戰役的勝利。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徐達升任左相國。
二月,平定武昌。八月,他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攻下江陵、夷陵等,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至正十四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
高郵之戰後,張士誠趁機擴張地盤,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割據勢力。
至正十六年七月,張士誠派水師進攻鎮江,徐達出兵抵禦,在龍潭擊敗張士誠水師後,朱元璋命徐達率兵攻打張士誠所在的常州,張士誠派其弟張士德援助常州,徐達知道張士德為人狡猾,決定智取並親自督戰。
徐達命人在城外設下埋伏,又令大將王均用為騎兵從側麵衝入敵戰,戰鬥打響後,張士德軍隊被騎兵衝亂,又被伏兵斬殺,多有死傷,張士德也被活捉了,這場常州之圍持續了多月。
至正十七年三月,常州守將呂珍趁夜逃走,徐達率軍終於占領了常州。
隨後,徐達又奉命率兵攻克寧國、宜興、常熟等地,至此距離張士誠的統治中心平江已經不到一百裡。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
二是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的態勢;三是最後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
至正二十五年,徐達麾師攻取淮東,很快攻取泰州、高郵、淮安等地,並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餘人。
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均被攻克,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地區,完成了朱元璋籌謀的第一階段。
朱元璋在征討張士誠過程中,右相國李善長認為出兵條件尚未成熟,出兵難以取得勝利,徐達則精辟地分析到故得出的結論,就連李善長也不能與之相爭。
“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進攻湖州和杭州,意在首先斬斷張士誠的左膀右臂。””
“經過3個月的戰鬥,朱軍占領湖州、杭州,對平江形成三麵包圍之勢。”
“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朱元璋進圍平江城。”
“此戰,朱元璋麾下名將儘出,徐達軍位於葑門,常遇春軍位於軍虎丘,郭子興軍位於婁門,華雲龍軍位於胥門,湯和軍位於閶門,王弼軍位於盤門,張溫軍位於西門,康茂才軍位於北門,耿炳文軍位於城東北,仇成軍位於城西南,何文輝軍位於城西北。”
“朱軍采用的戰法是鎖城法:首先四麵構築長圍,將平江徹底困住;”
“然後架設三層木塔,名曰敵樓,既可監視城中動靜,又配置弓弩、火銃以攻城;”
“此外還架設襄陽炮等攻城利器,日夜攻擊。”
“軍中有人從平江地形分析並向徐達獻計,六門並攻很難破城,建議重點選擇一處連續猛攻。”
“徐達采納了該建議,親率將士從葑門發起總攻,最終攻入了城中。”
“不久,常遇春也率軍攻破閶門。”
“張士誠又命令副樞密劉毅收集殘餘兵力二三萬人,親自率領,與朱軍進行巷戰,後見敗局已定,企圖自縊,被降明之將李伯升解救,交給徐達。”
“徐達將張士誠押送應天,聽候朱元璋處理,徐達因此受封魏國公平江攻防戰持續時間長達10個月。”
“期間,張士誠多次反擊、突圍,戰事幾經反複,最後城中糧草器械消耗一空,民房寺廟等都充作軍用。”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為獲取漢族群眾基礎,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月初,徐達派使者前往山東沂州招降在山東具有影響力的王宣、王信父子所領導的元朝地方武裝。”
“但其降而複叛,反複無常,徐達放棄招降,進兵沂州,很快平息了沂州之亂。”
“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張興祖攻東平、濟寧,自己率軍攻取益都,活捉守將普顏不花,隨後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
“十二月,徐達大軍抵達濟南,守城的元將開城投降。”
“徐達複還益都,進攻登州。北伐軍出征三個月,山東基本被平定。”
“洪武元年,徐達在基本上占領山東之後,從濟寧進攻汴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
“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
“四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於洛水以北,元將脫因帖木兒退至陝州。”
“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魯溫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
李白:徐達繼續揮兵攻取嵩諸州,並命手下進攻潼關。
汴梁退守潼關的元將李思齊和張思道,聽聞明軍逼近潼關,率領部隊西逃。
五月,朱元璋駕幸汴梁,慰勞將士,商討下一步的進軍方案。
徐達建議,應立即發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納了徐達的建議,命徐達統軍進攻大都。
七月,朱元璋返回應天。徐達、常遇春率諸將會於河陰,然後分兵進入河北。
徐達在臨清召集諸將,部署具體進軍方略。
隨後,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連又攻占了長蘆、天津。
鎮守天津的元丞相從海口望風而逃,大都震動,人心大亂。
明軍進至河西務,大敗元軍,乘勝攻克通州,元軍守將戰敗身死。
通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大都,元順帝驚慌失措,在一天夜裡帶著後妃、太子向北逃跑。
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達包圍大都,大都無人守衛,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溝,攻進城中,元朝亡。
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禦史中丞滿川等不降寧死不降,被徐達下令斬殺。
其餘願意投降的,無一人被濫殺。
徐達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庫,收繳元朝典藏的圖籍,將其運往應天。
同時派士兵守衛皇宮,嚴禁士兵侵擾欺淩宮人、嬪妃、公主等。
擴廓帖木兒自元末義軍興起時,就擁兵自重,形成了自己的武裝勢力,元朝滅亡後,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
洪武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徐達親自統兵自北平進攻山西,西征之役正式開始。
在隨後的行動中,徐達一麵攻城掠地,一麵重建新占領區的統治秩序。
洪武元年十一月初十日,徐達師至真定。
在偵知王保保已率兵出雁門關,準備取道保安州,進攻北平的消息後。
因此,加快了進軍太原的步伐。
王保保行至保安州,得知徐達率軍進逼太原,擔心巢穴失守,於是下令回師迎戰。
副將軍常遇春的建議,應乘敵不備,派精兵夜襲敵營,徐達采納了他的建議。
十一月二十九日徐達挑選精兵,趁著夜色襲擊王保保軍營。
王保保倉促無措,僅率十八騎狼狽出逃,太原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