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582章 收複河西張義潮

第582章 收複河西張義潮(1 / 1)

推荐阅读:

大多數人都不願提起中晚唐的曆史,因為飽含屈辱,太過沉重,民族外交就是一部無儘的血淚史。

在這一時期,帶給唐朝最多屈辱的王朝,恐怕就是吐蕃政權。

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的中原文化、農業技術就輸往吐蕃,原本目的在於宣揚國威,但沒想到最終換來的卻是吐蕃的崛起。

強大後的吐蕃,麵對衰微的晚唐,也不講什麼武德了,用鐵騎一遍又一遍地碾壓著這位曾經的老大哥。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將安西、北庭的軍隊調入中原,邊境防務就此空虛,就此吐蕃得勢。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州。”

“張氏世代為沙州豪門貴族,屬於當地實力派豪強。”

“其父張謙逸是沙州當地職位最高的漢人官員。”

“年少時,張議潮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少好文史,長通韜略,論兵講劍,蘊習武經,以唐朝大將封常清為自己的膜拜對象。”

“建中二年,大唐的邊陲沙州失陷。”

“吐蕃完全占領河西走廊,采取了殘暴的統治方式。”

“當地百姓,丁壯者則擄為奴婢,種田放牧,強迫勞作,欺壓老弱婦孺。”

“他們大肆劫掠人口,將本來世代耕種的百姓大批遷徙,分給吐蕃屬部羌、渾等部落。”

“張議潮痛恨吐蕃的殘暴統治,立誌要驅逐侵略者,歸複唐朝。”

“他自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

“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

“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積蓄力量。”

“河隴十一州,原本是唐朝的領地,安史之亂後,吐蕃乘唐朝征調西北邊兵入內地平定叛亂之際,開展軍事行動,攻占河西、隴右地區。”

“在吐蕃占領的河隴,有大唐臣民五十多萬,這些漢人遭到吐蕃奴隸主的摧殘和掠奪,他們年年盼望河隴能夠光複。”

“唐穆宗長慶二年春天,唐大理卿禦史大夫劉元鼎到拉薩會盟,路過甘青各處,淪陷區的唐人爭相迎候,希望唐朝不要忘記他們,時刻盼望歸複。”

“唐宣宗大中元年,吐蕃落門川討擊使尚恐熱篡奪了吐蕃大權,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在河西展開爭奪,尚恐熱大掠河西鄯、廓八州,淪陷區的河西百姓處境更加艱難。”

“大中二年三四月間,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複了沙州,當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

“此時,涼州等地仍控製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的使者繞道東北的天德城,前往大唐傳遞消息。”

“張議潮整治武備,邊耕邊戰,先後收複沙州、瓜州、伊州等十一州。”

“大中五年八月,張議潮又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進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

“至此,除涼州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複歸唐朝。”

蘇軾:張義潮成功收複涼州,張氏家族掌握了河隴地區12個州的實權。

張義潮的影響力在此期間達到頂峰,然而,他並沒有選擇自立為王,而是保持了對大唐的忠誠。

這種忠誠既成就了他的民族英雄地位,卻也成為其人生的束縛。

為了化解唐朝廷對張氏家族日益強大的恐懼,時年69歲的張義潮決定前往長安,以示效忠。

然而,這一去,卻是告彆了他所熟悉的土地,永久地埋葬在了長安。

張義潮的故事要從大唐中晚期的河隴地區說起,是吐蕃政權的鼎盛時期。

利用其強大的地理和軍事優勢,吐蕃接連攻下了甘肅、涼州等地,甚至一度占領了長安,中原的百姓在吐蕃的鐵蹄下苦不堪言。

然而,一場內部爭鬥給了漢族人民翻盤的機會。

吐蕃內亂之際,張義潮敏銳地抓住了時機,聯合當地豪傑發動了起義。

他成功占領沙州,並展開了進一步的反攻。

張義潮陸續收複了瓜州、西州等地,將河隴失地逐一歸於大唐旗幟之下。

張義潮在穩固各地秩序方麵展現了卓越的領導才能。

他采取拉攏漢族,安撫少數民族的策略,不僅恢複了漢民尊嚴,還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

這些措施迅速穩定了這片動蕩的土地。

然而,隨著張義潮的聲望日益高漲,唐朝廷開始產生顧慮,擔心他會成為下一個割據勢力。

因此,朝廷通過設立涼州節度使的方式,試圖製衡歸義軍。

張義潮雖並未自立為王,但其行動卻無疑令唐朝廷心存疑慮。

他的弟弟張義潭在長安秘密中去世,這讓張義潮更加感受到了來自朝廷的壓力。

為了打消朝廷的疑慮,69歲的張義潮決意前往長安,展示自己對大唐的忠誠信念。

然而,儘管他最終以絕對的忠誠維護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卻再也沒能回來。

張義潮去世後,張氏家族的影響力在河隴地區持續存在。

然而,唐朝廷對張氏繼承人的疑慮和遲遲不肯予以認可的態度,使得歸義軍逐漸陷入內鬥之中,唐朝的衰落與內亂亦對張氏的地位造成了巨大衝擊。

張淮深雖然努力保持忠誠,但內憂外患之下,張氏的統治最終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

晚唐時期,唐朝即便在內憂外患的困擾下,也在某些時刻展現出光輝,張義潮正是這一時期的英雄典範。

恢複河隴失地、與大唐對接西域,他的一係列卓越戰績不僅挽救了萬千百姓的生命和尊嚴,亦成就了其民族英雄的地位,即便最終客死他鄉,他的故事依然激勵後人。

在這片蒼茫大地上,張義潮的精神再次被銘記,他讓世人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存在著勇敢和忠誠。

這位在河西走廊書寫輝煌篇章的英雄,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終究成為中華曆史上的一頁輝煌篇章。

“唐宣宗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勳,擢升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禦史。”

“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禦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

“十一月,唐朝令於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張議潮驅逐吐蕃守將,收複瓜、沙等州後,孤懸河西,四麵皆為吐蕃、回鶻及其他勢力所控製,因此不得不連年征戰,抗擊各方勢力並壯大自己的勢力。”

“大中十年六月,張議潮又親率甲兵,進擊納職的回鶻部族。”

“兵行不過旬日,進至納職附近。”

“回鶻一時無備,措手不及,張議潮指揮大軍四麵圍攻,奮勇衝殺,回鶻大敗,張議潮收奪駝馬之類一萬。”

“張議潮打敗回鶻以後,仍然加強戰備,積極防禦,兼之富有軍事才乾,足智多謀,屢次擊敗吐蕃軍,穩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勢。”

“唐懿宗鹹通二年三月,張議潮命其侄張淮深率蕃、漢兵七千人克複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並表奏朝廷。”

“至此,河隴地區失陷吐蕃一百多年全部光複。”

“鹹通四年,唐朝複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涼州軍鎮得以恢複。”

“鹹通七年十月,張議潮上奏朝廷,差使回鶻首領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打敗了吐蕃的侵犯,斬殺尚恐熱,將他的首級送到京師。”

“鹹通八年,張議潮入朝,被唐王朝授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官居一品,並賜給田地宅第。”

“張議潮入朝後,由其侄張淮深執掌河西歸義軍事務。”

“鹹通十三年,張議潮卒於京師,獲贈太保。”

“此後,安西的回鶻再次叛唐,引兵進犯肅州、酒泉、西桐地區。”

“張淮深率河西軍民英勇反擊,活捉回鶻首領,俘獲士卒千餘人。”

“張淮深繼張議潮後儘力經營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對河西地區的進犯。”

“孫子張承奉相繼為節度使。張承奉還在敦煌建立了西漢金山國小王朝。”

“後梁乾化四年,金山國滅亡,張氏歸義軍政權結束。”

辛棄疾:吐蕃憑借地理、騎兵優勢,吐蕃趁機攻陷繼取涼、瓜、甘、肅等州。

攻占了唐朝蘭、河、廓、鄯、洮、岷、秦、成、渭等隴右諸地,又攻陷沙州。

當然除了侵占河西、隴右,他們也曾一度占領過長安,可見得勢時的囂張之態。

為了鎮守新的占領區,吐蕃王朝在其東北到西北的邊境上設立了一係列的軍鎮,其中包括河西走廊的涼州軍鎮、瓜州軍鎮。

漢人百姓雖然沒有失去家園,但在淪陷區的人民,沒有地位,沒有尊嚴,身上的負擔也遠超過唐朝時期。

拿沙州來說,沙州即古代的敦煌,隸屬於瓜州軍鎮。

吐蕃占領敦煌後,按照他們的製度,把沙州百姓編成若乾部落,如絲綿部落、行人部落、僧尼部落等。

雖然吐蕃統治仍是計口授田,但這種部落編製顯然不利於生產。

由於吐蕃把沙州視為佛教中心,僧尼的數量與日俱增,勞動人口卻不見增加,由此給平民帶來很大的負擔。

按地畝征收的地子和按戶征收的突稅,使得百姓的負擔大大超過了唐朝時期。

而且為了維持統治,吐蕃還收繳民間鐵器,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生產。

唐朝的貨幣被廢除,交易退回到物物交換。

儘管瓜州大族的社會基礎仍在,但漢人的社會地位不隻是低於吐蕃人,甚至低於吐穀渾和通頰人,民族矛盾空前高漲。

沙州失陷後,漢人在街上走路,必須低頭彎腰,不能直視吐蕃人,沙州刺史因持抵抗態度,落了個被吐蕃人毒死的下場。

早在吐蕃統治初期,就曾發生過玉關驛戶起義,還發生過漢人殺入沙州子城,以及吐蕃城主自焚等事件。

被欺壓的越慘,對故國的思念就越深。

所以,對於淪陷區的漢人百姓,他們無時無刻不希望恢複唐製。

但唐朝卻有難言之隱,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派鬥爭一直困擾著大唐,所以,朝廷即便有心收複河西、隴右,也無收複之力。

就這樣過了趁著吐蕃內亂不斷,一位改變淪陷區百姓命運的戰神出現了,他就是張義潮。

張義潮,沙州敦煌人,出身世家大族,父親做過工部尚書,哥哥張義潭是唐朝末年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的父親。

從小在吐蕃殘暴統治下長大的張義潮,年少時就立下大誌。

吐蕃軍閥論恐熱和尚婢婢兩大軍事集團陷入內鬥,這一戰給了漢族人民翻盤的機會。

尚婢婢出師不利,敗逃,論恐熱率五千精騎追殺他,結果卻沒追到,於是論恐熱大肆掃蕩西北,讓鄯、廓、肅、伊、西州變成了人間煉獄。

如此惡行,就連論恐熱的部將也看不下去了。

於是尚婢婢暗中派人策反,一些將領就此投降了尚婢婢,還有一些選擇歸降大唐。

論恐熱一下到了孤立無援的地步,但他仍不死心,揚言要向唐朝借兵五十萬,結果唐宣宗李忱令其吃了閉門羹。

為了報複唐朝,論恐熱收拾餘部,再次襲擾唐境,但大勢已去,軍心已失,將士們紛紛棄他而去,論恐熱隻好領著僅剩的三百餘人苟延殘喘。

至此,河西、隴右正式成為兩不管地區,原先隸屬於河西、隴右的漢族官員紛紛起兵驅逐吐蕃勢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義潮領導的沙州起義。

吐蕃日漸勢衰,張義潮很快覺察到沙州要變天了,於是暗中與一批豪傑策劃起義。

趁著吐蕃守軍因內亂而軍心渙散之際,張義潮身披鎧甲,手執兵刃,率領各路英雄豪傑在沙州發動了起義,吐蕃守軍來不及防備,倉惶逃走。

就這樣,沙州落到了張義潮的手中。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