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有關周瑜的文學作品中,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最為廣泛。
為了塑造劉備陣營的正麵形象,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將周瑜描寫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反麵人物,對許多史實進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等東吳將領的功勞,諸葛亮並未直接參與,中卻將孔明借東風的情節作為火攻成功的關鍵;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孫權的事跡,早期的《三國誌平話》中借箭的人也是周瑜,中處理成因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引發;
正史中劉備眼中的周瑜是器量廣大,中的周瑜卻是器量狹小,時刻不忘對劉備集團陰謀算計。
最後甚至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致使後世流傳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典故。
實際從赤壁之戰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主要在零陵一帶做後勤,和周瑜並沒有什麼交集;
至於周瑜死後,前來吊唁的也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正史中並沒有臥龍吊孝一事。
諸如此類的諸多情節,是為了情節和主題需要的藝術加工,與史實不符。
在周瑜生前及去世之後,同時代的漢末三國人物在軍事、政治、藝術才能、人格魅力等各方麵都對其進行過高度評價。
“出身世家漢靈帝熹平四年,周瑜出生於廬江郡舒縣,其家庭為世家大族。”
“高祖周榮曾任章帝、和帝兩朝尚書令,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
“周瑜長大後,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且精通樂律。”
“中平六年,漢靈帝去世後,董卓專權,眾多州郡起兵討伐。”
“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臨行前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周瑜因此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
“周瑜與孫策同年,兩人當時都是十四歲,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誼。”
“周瑜讓出了家裡的路南大宅給孫家居住,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之間交往密切。”
“漢獻帝初平二年,孫堅與劉表作戰時身亡,年方十六歲的孫策成為繼承人。”
“興平二年,周瑜前去探望擔任丹楊太守的叔父周尚,此時孫策正決定脫離袁術,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東發展,方要進入曆陽東渡長江,於是寫信給周瑜,邀請他共下江東。”
“周瑜收到信後,馬上帶領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曆陽,同時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
“孫策大喜過望,對周瑜說吾得卿,諧也。”
“於是,周瑜與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共同協助孫策,軍事行動進展非常順利,連續攻克橫江、當利、秣陵等地,打敗了笮融、薛禮,進而攻占湖孰,揚州刺史劉繇因此逃走。”
“當時孫策的軍隊已經發展到數萬人,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認為以當前的軍事實力,去平定吳郡已經足夠,便請周瑜回去鎮守丹楊。”
“周瑜回到丹楊不久,袁術不願孫策勢力發展過大,就派遣其弟袁胤取代了周尚擔任丹楊太守,於是周瑜隻好跟隨叔父一起來到壽春。”
“建安三年,袁術賞識周瑜的才乾,想任命他為手下將領。”
“此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眼光和性格非常了解,認為他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
“於是請求去離長江不遠的居巢做縣長,以尋找機會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擔任居巢長的時候,周瑜結識了臨淮東城的豪族魯肅。”
“當時周瑜帶兵拜訪魯肅借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便當即指了一囷相送。”
“周瑜因此認為魯肅非同常人,於是與魯肅結交,兩人發展出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袁術想任命魯肅為東城長,魯肅也認為袁術不能成事,於是放棄了官職,攜帶家屬及輕俠少年一百多人,來到居巢,與周瑜結伴東渡。”
歐陽修:建安三年,周瑜回到江東,孫策非常高興,親自出城歡迎,授與周瑜建威中郎將的官職,還撥給兩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
當時周瑜年方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孫策一開始命周瑜鎮守牛渚,不久又改派為春穀長。
牛渚、春穀與周瑜家鄉廬江一水之隔,孫策的這兩次任命是考慮到周瑜家族在當地有影響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來幫助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袁術病死,軍隊大多歸順了占據皖城的廬江太守劉勳。
孫策憂心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起兵攻打,於是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孫策軍攻破皖城,俘獲劉勳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都是國色美人,於是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攻下皖城後,周瑜跟隨孫策接著進攻尋陽等地,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援的黃祖,平定豫章等地,實力大增。
戰爭結束後,孫策命周瑜鎮守巴丘,防範占據荊州的劉表東侵。
建安五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成為繼承人。
當時孫氏政權尚未鞏固,陣營中人心不定,周瑜帶兵趕來吳郡奔喪,擔任中護軍,和長史張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務分管起來,全力輔助孫權。
當時孫權隻有將軍的封號,眾人對他的禮節大都很簡單,隻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禮節,以示對孫權的支持。
當時魯肅因為來江東以後沒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彆處。
周瑜引用東漢馬援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來告誡魯肅,認為孫權會是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
在周瑜的勸告下,魯肅打消了離開江東的念頭。
不久之後,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交談之後,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由此開始重用。
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下書命令孫權送人質入朝。
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
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製,不如靜觀其變,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讚同,孫權的母親還叮囑孫權說。
周瑜隻比孫策小一個月,自己像看待兒子一樣看待周瑜,也希望孫權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孫權對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賞賜周瑜的衣服都有百領之多,為眾將所不及。
“周瑜的表現也非常忠誠,曹操曾經派蔣乾前去遊說周瑜,想讓周瑜背孫投曹,但周瑜堅決進行了回絕。”
“回去之後,蔣乾稱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周瑜一直為孫權出謀劃策,主持軍事行動。”
“建安十一年,周瑜親自征討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取勝後將俘虜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兵出擊,俘虜了鄧龍。”
“建安十三年,黃祖的部將甘寧歸降,周瑜向孫權舉薦了甘寧。”
“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進軍夏口,周瑜亦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經過激烈水戰,孫權軍終於攻陷夏口,殺死了黃祖。”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兵鋒直指江東。”
“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劉備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柴桑拜見孫權,勸說孫劉聯合抗曹。”
“麵對曹操的威脅,江東人心恐慌,張昭等人認為應該投降,周瑜反對投降。”
“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麵進行了分析,認為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而且有一係列的致命弱點,比如馬超、韓遂是一大後患;北方軍隊不擅水戰;”
“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疾病等。而且曹操號稱擁兵八十萬,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再加久戰已疲,戰鬥力不會很強。”
“因此周瑜認為,隻要撥給他精兵五萬,就足以打敗曹操。”
“這一係列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他砍去桌案一角,警告說誰再敢說投降的話,下場就和桌子一樣。”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兵與劉備合力抗曹。”
“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果然已經流行疫疾,戰鬥力受到影響。”
“兩軍初次交鋒,曹軍失利,退到江北的烏林。”
“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特點,采用鐵索連接戰船的方式,使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
“針對這一特點,周瑜采納了部將黃蓋的詐降計,決定采用火攻,命其將數十艘戰船裝滿柴草,灌上膏油,再用帷幕和旗幟偽裝好,謊稱投降,向北岸的曹營進發。”
“當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時,黃蓋命各船同時點火,當時東南風正急,火勢猛烈,火船點燃了曹軍戰艦,火勢很快蔓延到岸上的營壘。”
“整個曹軍營地陷入火海之中,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
“曹操猝不及防,隻能率殘部逃走,留下曹仁鎮守江陵,自己撤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的勝利,挫敗了曹操的南下圖謀,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經此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王陽明:赤壁之戰後,周瑜又進軍南郡,圍攻江陵城。
由於守將曹仁防守嚴備,城內糧草充足,周瑜派甘寧進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寧占領夷陵後,曹仁果然分兵數千人來救,甘寧告急,周瑜便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自率軍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發現一處險要的必經之路,便派兵砍伐樹木,將道路堵塞。
趕到夷陵後,周瑜與曹仁在城下激戰,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連夜撤往江陵,半路上發現道路已被樹木堵塞,隻好丟掉馬匹,步行逃跑。
這一仗,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此後,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戰不斷,各有勝負。
每次戰鬥,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線。
在一次混戰中,周瑜被射中右脅,受了重傷。
曹仁聽說後,以為有機可乘,率軍前來進攻,周瑜忍著傷痛,起身巡視各營,鼓勵將士,曹仁隻好退兵。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經過一年多的交戰,曹仁部隊損失很大,隻好棄城而走。
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兵於江陵,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周瑜的奉邑。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占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
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劉備迎娶孫權的妹妹,並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魯肅借南郡給劉備的意見,還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孫權認為江東仍然需要孫劉聯盟以對抗曹操,就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麵見孫權,提出兼並益州,進而統一北方,奪取天下的戰略。
周瑜認為,如果奪取益州以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馬超結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圍圈。
奪取益州之後,自己再回來鎮守襄陽對抗曹操,如果計劃能得以實現,就有機會統一北方。
孫權認可了這一戰略,周瑜便啟程返回江陵,準備籌備進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時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臨終之前,周瑜不忘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並告誡孫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不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還要提防占據荊州的劉備。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孫權大為悲痛,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親自到吳郡迎接,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
後來,孫權還經常在彆人麵前追憶周瑜,稱孤念公瑾,豈有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