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台閣詩人,朝廷禦用文人。
張仲素十首詩,彰顯中和雅正之美。
他與白居易、韓愈是同時代詩人,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文壇,他的存在感確實很低。
不過,他可是朝廷禦用文人,沒有兩把刷子是達不到朝廷標準的。
他是雅正詩派的傑出代表,追求詩歌中和之美。
在唐朝詩壇還是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他便是張仲素。
唐詩的題材眾多,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彆詩、愛情詩、懷古詩、思鄉詩、諷諭詩、敘事詩、悼亡詩等等。
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題材就是閨怨詩,顧名思義,閨怨詩就是特意描寫少女、少婦們在閨閣中的憂愁、怨恨與思念心緒的詩。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安的家中,設宴招待他的老朋友,從徐州來的詩人張仲素。”
“十年沒見的兩個人喝得份外儘得興。酒酣之際,張仲素問。”
“樂天兄還記得徐州的關盼盼嗎?她托我帶了三張詩稿給你。”
“白居易腦子裡一下子閃出一個麵容姣美,身段苗條的美女。”
“他想起來了,十年前他任職校書郎的時候,出差去徐州,駐守徐州的武寧節度使尚書張建封親自給他接風洗塵。”
“張尚書官位很高,但是十分欣賞年輕詩人白居易。”
“知道白居易精通音律,張尚書叫出了自己的寵妾關盼盼跳舞助酒興。”
“關盼盼本是徐州貧家女,被父母賣給了教坊。”
“偏偏關盼盼在音樂舞蹈上特彆有天賦,在教坊一班女孩子中很快就出類拔萃,成了領舞。”
“教坊在給駐軍的表演時,張尚書注意到了色藝俱佳的關盼盼,並為她贖身,娶她為妾。”
“還在雲龍湖畔為她建二層小樓,因有燕子棲居,故名燕子樓。”
“張尚書極寵愛盼盼,盼盼亦感恩於尚書的知遇,從此隻在家中為尚書一個人跳舞。”
“關盼盼婷婷嫋嫋的上到宴會廳,輕舒廣袖,款扭柳腰,舞姿宛若天仙。”
“緩啟朱唇,唱的竟然是白居易的《琵笆行》。”
“白居易看到關盼盼把自己的詩歌和樂曲舞蹈如此完美的揉合成藝術的整體,深深的陶醉其中。”
“眼前是盼盼還是琵琶女,曾經的江州司馬又一次淚濕青衫。”
“舞畢,關盼盼走到自己崇拜的大詩人麵前,殷勤勸酒。”
“白居易一飲而儘,並當場揮毫為關盼盼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關盼盼收為至寶,張尚書和關盼盼的熱情款待讓白居易感受到徐州之行的愉快。”
“很快公務結束,白居易辭彆徐州返回長安。”
“一晃竟十年過去了,酒桌上張仲素向白居易講起了張尚書及關盼盼之事。”
“原來白居易離開徐州後二年,張尚書因病突然故去,關盼盼悲傷欲絕。”
“張尚書的豢養的姬妾,歌舞女紛紛離去,另擇高枝。”
“唯獨關盼盼,雖是舞女出身,卻極其忠於感情。”
“不管家人如何苦勸,絕不改嫁。”
“甚至自己把自己鎖在張尚書為她建的燕子樓裡,不再見人,每天由一老婦人送些吃食。”
“十年了,就這樣在燕子樓裡關盼盼鎖住了自己的美貌與青春,還有她鐘愛的舞蹈藝術。”
“聽說張仲素要去長安,關盼盼托老婦人把自己的詩稿帶給張仲素,請他轉給她崇拜的詩人白居易。”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關盼盼表達了對張尚書的思念比地角天涯都長。”
蘇軾:唐朝有一位詩人,非常擅於描寫思婦心情,他就是與白居易有過唱和的張仲素。
由於他的詩文賦俱佳,所以當時把他和王涯、令狐楚三人合稱為三舍人。
張仲素的樂府詩、邊塞詩寫得都不錯,但是最讓他出名的卻是閨怨詩。
張仲素的閨怨詩精準地把握了思婦的心情,通過細膩地描繪刻畫,達到了委婉動人的效果。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孤獨的女子在月光之夜,聽著滴水的丁丁聲和秋蟲的鳴叫聲、看著天空中的漫漫雲彩和不時露出的月亮。
她越發思念守衛在邊疆的丈夫,她進一步想到還沒有給丈夫寄去禦寒的衣服,因而祈求上天不要降霜。
征衣未寄莫飛霜這一句,將這位女子對丈夫深深的愛、綿綿的情表現得淋漓儘致。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關盼盼是徐州節度使張愔的寵姬,在張愔去世後,關盼盼在燕子樓為他守節十多年。
張仲素是張愔的部下,白居易曾受到張愔的熱情接待,對關盼盼都很有印象。
這首詩是張仲素和白居易寫關盼盼的三首唱和詩之一,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這一名句,將關盼盼對張愔的深情描寫的何等感人。
張仲素最著名的一首閨怨詩應該是《春閨思》,這首詩通過刻畫一位軍嫂在春天采摘桑葉時的一個經典動作,展現了軍嫂對丈夫的一往情深。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自古以來,漁陽就是曆代朝廷與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邊陲要地,常年重兵把守,戰事頻繁。
因此,詩人們常用漁陽指稱邊境征戍之地。
這是一首描寫軍嫂在春天裡思念軍人丈夫的閨怨詩。
春天來了,城牆邊的楊柳婀娜多姿,小路旁的桑樹嫩葉青青。
一位軍嫂提著竹籠忘記了采桑葉,她在重溫昨夜到漁陽與丈夫相會的美夢。
詩的首聯緊緊扣住一個春字,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刻畫出一派郊野春光圖。
嫋嫋的意思是纖長柔美貌,展現了春天楊柳吐綠,枝條婀娜多姿的意態,青青描繪了桑葉嫩綠喜人的顏色。
這兩個疊詞的運用既描繪了春天的春意,又渲染出軍嫂心中的春意。
後兩句由寫景轉為寫人,在蠶事漸忙的時候,女子們一起提著竹籠到郊外采摘桑葉。
一位勤勞的軍嫂也跟著去了,但是她提籠忘采葉。
她提著竹籠,卻忘記了采摘桑葉。
她站在桑下,卻一動不動,很顯然就是心不在焉。
提籠忘采葉,這是詩中非常精彩的一句。
這是描寫女子懷念征夫的詩,意思是采摘那繁盛的卷耳,半天還沒摘滿一小筐。
我在想念那心上人,把菜筐棄在大路旁。
斜口的小筐不難填滿,卷耳也不難采摘,小筐卻老是采不滿。
是因為女子心不在焉、老是忘采葉的緣故。
這樣的情景,兩首詩確實有神似之處啊。
詩的最後一句揭開了答案,昨天晚上,軍嫂做了一個夢,她夢到自己到了漁陽。
那是軍事前線,那是丈夫從軍戍邊的地方,在那裡她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
此刻,軍嫂鴛夢重溫,沉浸在溫馨的幻想之中。
昨夜夢漁陽這一句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軍嫂對丈夫的相思之深、情意之厚。
全詩僅四句二十個字,篇幅雖然短小。
由於張仲素對場景選擇得非常典型,再加上他構思的新巧、剪裁的精工。
使他把軍嫂的形象、心理刻畫地非常生動具體。
達到了語約而意遠的境界,堪稱是閨怨詩的一首佳作。
“北邙鬆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張尚書埋在洛陽北邙山,關盼盼在燕子樓裡日夜思念。”
“皇帝給重臣的待遇是劍履上朝,普通臣子不能配劍穿鞋上朝的。”
“這裡劍履指的是張尚書,自從尚書埋進墳墓歌舞就與盼盼絕緣了,舞蹈穿的紅袖子壓在箱底已經十年。”
“適看鴻雁嶽陽回,又睹玄禽過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關盼盼看到鴻雁又從南方飛回,玄禽是燕子古代稱呼。”
“燕子又回到盼盼樓裡築巢,琴簫等樂器看著。”
“盼盼都沒有一點心情,任它蛛網,灰塵堆積。”
“白居易看完關盼盼的詩,內心五味雜陳,又感動於關盼盼的癡情,又傷感於張尚書的早逝。”
“今年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塚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朋友從洛陽回來,他去過張尚書的墳墓。”
“他說建墳墓時種的白楊樹長大到可以做柱子了,張尚書的紅粉佳人竟然還活在世上沒有殉情。”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儘,一朝身去不相隨。”
“張尚書不惜金錢買許多的美女,從中挑選四五個漂亮如花的,教她們歌舞費儘了心力,但尚書死了她們一個都沒有跟著死。”
“關盼盼幽居了十年,心已如古井無波。”
“她之所以寄詩給白居易,一則和他有一宴之緣。”
“她能感覺到白居易被自己的藝術驚豔到了,她以他為知音。”
“二則她一讀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會黯然落淚,她以為白居易是理解同情她們藝伎的。”
“張仲素回到了徐州,把白居易的詩交給關盼盼。”
“盼盼急切的打開詩稿,欣喜的讀起來,讀著讀著,臉色漸漸變得慘白,最後痛哭失聲。”
“原來白居易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是官老爺男權思想,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舞蹈藝術。”
“反而在詩裡責怪自已為什麼不為張尚書殉情,為什麼尚書死了那麼久她還苟活於世?”
“哀莫大於心死,關盼盼萬念俱灰,她合上詩稿。”
“至此不吃不喝,十天後死於燕子樓。”
“消息傳到長安,白居易大為後悔。”
“他已到晚年,他也像那個時代的士大夫一樣豢養許多藝伎。”
“他最愛的是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他全部的放走她們,恢複了她們平民身份。”
“到了宋朝,蘇軾為徐州太守,一晚他夜宿燕子樓。”
“竟然夢到了關盼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夢中沒有香豔,隻有鬥轉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歎。”
辛棄疾:張仲素是一位學富五車之人,科舉之路順利。
仕途平穩,入朝為官,成為一位台閣詩人。
他的詩存世不多,題材多樣,主要包括歌功頌德詩、邊塞詩、閨怨詩三大類。
之所以張仲素不被推崇,是因為他長期處於宮廷之上。
所創作出的詩具有明顯宮廷意味,因而讓人覺得有溜須拍馬之意。
在詩壇上,很多以寫台閣詩為主的詩人,他們都會同時代文人被唾棄,也會被後輩人遺忘。
因為他們伴隨的君主不論是英主還是昏君,在他們的筆下都是歌頌和奉承。
雖然張仲素一大部分詩是歌功頌德範疇之內,但並非一無是處。
他有一首詩,描寫道士唱經場麵,祥和、高雅,用心體會,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
當然,詩人張仲素肯定會歌頌李唐王朝的昌盛。
在其一首《太平詞》中,他用祥瑞來襯托出欣欣向榮的麵貌。
又寫出戰亂平息、邊關安定的太平之景,以讚頌太平盛世。
再有,他也寫過一些對君王讚美的詩,比如《獻壽詞》。
不僅描寫恢弘場麵,歌頌太平,崇拜君主。
這些詩看似有著阿諛奉承之嫌,但如果你細品每一個文字,可以看出詩人是真心為國家太平而高興,並非刻意討喜皇帝。
再有,張仲素筆下的台閣詩,也可以說明詩人對和平、富裕國家的渴望,以及期待賢明君主的永存之心。
同時能夠彰顯詩人對政治、文化特殊地位產生的責任心與優越感。
因此,他的台閣詩並不是虛假之言,也不是浮誇之語。
反而在溢美之詞中能夠體現出風雅之氣,凸顯雍容華貴之美,這必須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到。
張仲素還寫過邊塞詩,詩人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命運聯係在一起,充滿儒家入仕情懷。
他的邊塞詩宏偉壯麗,對邊防鞏固充滿豪情壯誌。
另外,他在邊塞詩中歌頌戰士們的作戰精神,彰顯李唐王朝豪氣。
同時歌頌殺敵報國英雄,讀完讓人產生愛國之心,詩文又特彆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張仲素還會大量描寫邊塞風景,以烘托戰鬥氣氛。
又將邊防戰士的內心揭露出來,文字中流露出戰士們背井離鄉下濃烈的思鄉之情。
可以說,張仲素的邊塞詩是具有很高藝術魅力。
因為朝廷官員身份,在文字中散發出來激昂向上的決心,是非常可貴的。
閨怨詩也是張仲素詩中一大類,也是流傳最廣一類。
在詩中,詩人刻畫出各類女性形象,挖掘她們內心訴求。
在甜蜜又悲憫的內心世界下,流露出對丈夫的忠貞。
當然,悲情是那個時期女性普遍情感。
因為丈夫身居在外,保家衛國,相思之苦溢於言表。
總體來講,張仲素的詩雖然無法與同時期白居易、韓愈相提並論。
但他的詩歌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身份定位。
一位高官,官場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文人內心訴求是什麼,在其詩中體現得淋漓儘致。
所以,張仲素的詩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代表著那時期身居高位的人內心訴求,具有鮮明身份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