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446章 詩家天子王昌齡

第446章 詩家天子王昌齡(1 / 1)

推荐阅读:

說起唐詩,王昌齡是個繞不開的存在。

不管是邊塞還是七絕,他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他這一生,生的平凡,死的意外,活得坎坷。

惟獨創作,為盛唐詩壇添了一抹光彩。

“王昌齡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邊塞詩很能反映盛唐的氣象。”

“還有作為大唐子民,那種對外敵勢在必得的氣勢。”

“王昌齡最有名的詩是《出塞二首》,有人評價這是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是一個二十歲少年。”

“細細品讀,又覺得很合理,詩裡充滿了少年意氣,連戰爭也能寫得很浪漫。”

“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也是一個沒有上過戰場,而又對戰爭充滿浪漫想象的少年。”

“而王昌齡是想參軍,但沒有門路,也沒有機會。”

“府兵製還沒有被破壞時,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吃上當兵這碗飯的。”

“公元716年,十八歲的王昌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邊塞漫遊。”

“他先在河北邯鄲的邊塞待了五年,這裡主防契丹,《出塞》就寫於這個時期。”

“初出塞外時,他整個人昂揚向上,充滿了激情。”

“接下來的幾年,他又漫遊了河東、河西,再往西穿過隴右,直達玉門關。”

“他流傳下來的邊塞詩,大多都寫於這個時期。”

“將近十年的邊塞漫遊經曆,足以讓他對戰爭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認識。”

“他的情感和表達,也在悄然變化。”

“公元723年,王昌齡已經在邊塞漫遊了七年。”

“他來到雁門關,蕭瑟一片,遠遠還可以看見胡人在打獵。”

“大唐的士兵紮營在河邊,風餐露宿的日子很艱苦。”

“在這裡,他跟士兵混得很熟,常常聽他們聊戰場上的事。”

“他們個個身經百戰,想努力建功,但又害怕,因為軍中獎罰不公。”

“獻功越多的,可能也會帶來意外的災禍,甚至遭受牢獄之災。”

“跟邊塞士兵混得越熟,王昌齡就越理解戰爭的殘酷。”

“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下筆也多了幾分滄桑。”

“在《從軍行》中,他用七首組詩,寫儘了戰爭的苦楚。”

“思婦與丈夫的離彆之苦,戍守邊關的思鄉之苦,戰死沙場之苦,行軍之苦,以及建功立業之苦。”

“曾經,他的視角是讚頌大唐的功業。”

“而今親臨前線,感受到了戰場殺伐的殘酷,詩的內容慢慢轉到了戰爭中的人。”

“王昌齡在邊塞漫遊了十年時間,二十八歲的他才準備回到長安,參加科考。”

“他有一首長詩《代扶風主人答》,是在回長安路程上,經過扶風時寫的。”

“他在一間館舍休息時,跟主人喝酒,主人恰好當過兵,聊起了往事。”

“王昌齡深有同感,於是代他把這段往事寫了出來。”

“這首詩不怎麼有名,少有人提及。”

“但讀起來全是王昌齡的真情流露,是用情寫就的。”

“在唐朝當兵很辛苦,戍邊的士兵,更是苦上加苦。”

“大唐皇帝開邊,士兵就要一直打仗。”

“扶風主人想起往事,還沒開口,就先流下數行淚。”

“真正經曆過戰爭的人都是這樣,內心是苦的,一想到曾經的畫麵就淚流不止。”

蘇軾:王昌齡的一生生得平凡,死得意外,活得坎坷。

王昌齡是京兆人,自幼家貧。

年幼的王昌齡一邊讀書,一邊耕作,希望通過苦讀謀取一官半職。

二十歲那年,不甘終老於耕田的王昌齡前往嵩山學道。

但很快,他又逃離枯燥的道家生活,客居並州。

此時正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時候,大唐在文治武功方麵,都達到了巔峰時刻。

當時不少人豪言壯語紛紛奔赴西北邊塞,渴求建功立業。

同時將自己所見所聞記錄於紙上,開啟了大唐著名的邊塞詩派。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王昌齡也是如此,在長安求官無果後。

和前輩們一樣,投筆從戎,前往西北邊塞。

在西北邊塞,王昌齡見到了和中原迥異的大漠風光。

更感受到了戍邊軍士的愛國情懷,最終寫出了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氣勢磅礴,雄壯豁達,營造出一派悲涼雄壯的邊塞氣氛,曆來被後人所推崇。

當然這也是一首著名的罵詩,通過旁敲側擊。

既渴望能出現如飛將軍李廣的名將,又暗示現在邊塞將領的無能。

更表達了萬裡長征人未還就是這些無能的將領造成的,罵得巧妙,也罵的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除此之外,王昌齡還有另一首名篇《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好一個不破樓蘭終不還,如此鏗鏘有力,讀來蕩氣回腸,更是後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詩。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當然,除了描繪邊塞將士之苦外。

王昌齡還擅長閨怨詩,以女性的口吻,訴說在長期戰爭下,依舊等候他們回來的妻子《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隻不過在邊塞,王昌齡未能如他所願可以建功立業,反而一直不順。

他決定走科舉之路,用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開元十一年,王昌齡返回中原,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穀,準備通過科考進入仕途。

“扶風主人十五歲就到邊塞當兵,戰甲連年穿在身上,隨時都要準備衝鋒陷陣,還很難有一頓飽餐。”

“當時一起出征的士兵有三十萬,最後隻有他一人活著回到長安。”

“回到家鄉後,鄉親已經零落,而他自己也是滿身戰傷,處境淒涼。”

“這引起王昌齡的反思,內心開始有些反戰了。”

“王昌齡到邊塞漫遊,是在找參軍的機會。”

“最後放棄,或許是兩個原因。”

“一來,當時府兵製還沒有被破壞,士兵多是有背景的,他沒有加入的機會。”

“二來,他內心已經開始厭惡戰爭了。”

“回到長安後,王昌齡苦讀書,一舉中了進士。”

“被授予一個九品官,負責典校藏書的秘書省校書郎。”

“這是一個閒差,最重要的是,還是京官,可以見到玄宗。”

“但他不滿足隻做校書郎,於是在三十七歲時,又跑去考了博學宏詞科。”

“這是考驗才學的科目,他一考就中,被授予汜水縣尉的官職。”

“依舊是九品官,不過這次晉升空間更大了。”

“縣尉職位雖然低,卻是當時科舉出身的仕子,最重要的晉升途徑。”

“而且,汜水在洛陽附近,離長安城也不遠,是比較重要的縣城,調回京城幾率很高。”

“王昌齡出身低微,但逢考必中,特彆是他的詩,寫得尤其好。”

“大家公認的七絕寫得好的,隻有兩位詩人,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他了。”

“王昌齡雖然沒有在長安城裡做大官,但是名氣卻很大。”

“因為他不僅詩寫得好,也很愛結交朋友。”

“往來者有官吏、隱者、僧道,時常一起喝酒,酬贈詩歌。”

“他的性格很狂放,行為也很不羈。”

“也正是因為他狂放的性格,導致他在官場中,經常得罪人。”

“他得罪最大的人物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皇室遠方宗親。”

“為人狡獪,無學術,善音律,擅長耍政治手段。”

“總想方設法討好玄宗,是怠政後的玄宗一手提拔上來的。”

“但任宰相後,獨攬大權。”

“因為自己沒有才學,所以大力排斥打壓有學之士。”

“報複心很重,常陰謀算計,被人罵作奸相。”

“像王昌齡這些進士出身的,尤其看不慣他。”

“言談之間,不屑之情,常溢於言表。”

“當時的仕子都偏愛張九齡,張九齡有賢名,很能提拔人才。”

“王昌齡不拘小節,在公開場合,時常貶李捧張。”

“這些風聲,很快傳到了李林甫耳朵裡,於是李林甫找機會把他貶到了嶺南。”

“這是他第一次被貶,直接就是遠離長安,潮熱多瘴毒的嶺南,是唐人眼中的蠻荒之地,可見李林甫對他之恨。”

“公元739年,四十一歲的王昌齡,動身前往嶺南。”

“走到河南伊水時,想到自己無辜被貶,前路漫長而遙遠,憤而寫下了《見譴至伊水》。”

“他知道自己因什麼而被貶,但他就是沒想過要改變。”

“不會因為環境,而輕易改變自己。”

歐陽修:一片冰心在玉壺,很傻很天真的王昌齡。

但一開始,王昌齡未能中舉。

直到開元十五年,王昌齡才考中進士,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

秘書省校書郎算是一個不錯的官職,唐朝很多宰相比如張九齡起步都是秘書省校書郎。

王昌齡能夠擔任這個官職,前途似乎無限光明。

但光明雖然光明,但王昌齡在這個位置上一乾就是好幾年。

遲遲無法升遷,也讓無法施展自己心中的報複。

於是他想考博學鴻詞科,博學鴻詞科始於唐玄宗時期。

能考上的無一不是學識廣博,文學造詣極高的士子。

當然如果考中,職位和地位也會水漲全高,成為當時不少士子選擇入仕的途徑。

王昌齡成功考中了博學鴻詞科,得以擔任河南汜水縣尉。

汜水縣靠近東都洛陽,是第二等縣,也讓王昌齡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得地方。

但與詩作名滿天下相比,王昌齡的仕途那叫一個不順。

宰相張九齡被貶回鄉,正義性爆棚的王昌齡立馬聲援。

顯然王昌齡不理解官場險惡,官場上飯不能亂吃,話更不能亂說。

王昌齡也慘遭貶謫,遠離中原,前往嶺南。

好在運氣爆棚,王昌齡剛貶沒多久。

唐玄宗就改年號為天寶,大赦天下。

於是王昌齡又得以回來,擔任江寧縣丞。

但沒幾年,王昌齡又遭到貶謫,這次貶謫的理由是王昌齡做事不注意細節。

原來這次貶謫純粹是因為王昌齡因上書指責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為了修建自己的彆墅,大肆砍伐江寧青龍柏木而已,引起他們的不滿。

一開始他們想要置王昌齡於死地,但最終唐玄宗放了他一馬,隻是將他貶謫到龍標擔任縣尉。

從這個方麵來說,王昌齡這種性格剛直的人真的不適合官場,也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好在當時不得誌的文人不在少數,兩次被貶前後。

王昌齡遇到了不少好友知音,比如孟浩然、李白和高適。

可以說盛唐大半個詩人,都是王昌齡的好友。

隻是和仕途上的不順也讓王昌齡的運氣一直不好,似乎還傳播到朋友身上。

首先是孟浩然,王昌齡很仰慕孟浩然,第一次貶謫後就去特地拜訪了孟浩然。

有人拜訪,孟浩然自然要儘地主之誼,盛情款待,甚至還準備了江海河鮮大餐。

但問題是孟浩然這幾天剛好後背長了個大毒瘡,按理說不能吃這些的。

但王昌齡的拜訪讓他很高興,於是就陪著一起痛飲。

結果沒幾天,孟浩然就毒瘡發作病逝了。

後來王昌齡又去拜訪李白,兩人相見甚歡,喝酒談人生,不亦樂乎。

但沒幾天,李白自己也被流放到夜郎。

後麵則是岑參,岑參也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而他前往邊塞純屬王昌齡的原因。

作為豪族,岑參家境優渥,父親是刺史,日子不要太舒坦。

聽聞王昌齡拜訪,便設宴款待,席間王昌齡不斷說塞外風光的壯闊,一下子就吸引了岑參。

岑參隻知道塞外的壯麗,卻是一個不懂民間疾苦的官二代。

在王昌齡的一通話語下,當即從軍邊塞,這一去就是六年。

六年後,岑參回來,第一句就是塞外生食苦。

可以說和王昌齡吃飯雖然很美好,但代價似乎有點大。

“這樣的性格,實在難以在變幻莫測的官場裡生存。”

“這也是他接連幾次被貶,官運連連走背的原因。”

“王昌齡也有幾分幸運,還沒走到嶺南,就被赦,重新召回長安。”

“在回程的路上,王昌齡失去了好友孟浩然,但結交了知己李白。”

“他跟李白相逢恨晚,日後時常互相思念,贈送詩歌。”

“孟浩然的死,跟王昌齡有很大關係。”

“他走到湖北襄陽時,順道拜訪了孟浩然。”

“當時孟浩然背上長毒瘡,剛剛治愈,不能喝酒。”

“但兩人喝起來毫不顧忌,孟浩然因此病發身亡。””

“王昌齡返回長安後,很快就被任為江寧縣丞。”

“江寧在南京,雖然離長安遠,但至少比去嶺南好。”

“縣丞是正八品官,類似副縣長,是縣令的副手,也是全縣的二把手。””

“這個任職,王昌齡並不滿意,故意在洛陽停留了數月後,才到江寧上任。”

“到了江寧後,時常外遊喝酒,懶怠公務。”

“這種浪蕩不羈的行為,很快招來流言蜚語,很多人開始抨擊王昌齡。”

“時逢友人辛漸到訪,送彆時,王昌齡寫了兩首詩給他。”

“想到自己為官數載,身世坎坷飄零,頗為辛酸,特意叮囑辛漸。”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唐朝,玉壺是一個流行的意向,表示一個人冰清玉潔的品格。”

“王昌齡以此自喻,是對汙蔑之詞的回應。”

“做了江寧縣丞將近七年,王昌齡並不喜歡這個工作,經常寫信跟朋友抱怨。”

“他覺得公務束縛了他,想快點被調走。”

“公元748年,五十歲的王昌齡,被人彈劾。”

“說他不護細行,懶怠公務,好酒貪杯。”

“很快,朝廷也下了調任令,將他下調到湖南龍標做縣尉,官降一級。”

“李白知道這個消息後,很擔憂,寫了首送彆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此時,是李白被賜金放還的第三年,雖然已經隱居學道。”

“但常常遺憾才能沒有被看到,很能體會王昌齡被貶的痛苦。”

“於是贈詩告訴王昌齡,表達對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這是兩個仕途不如意的人,惺惺相惜的情意。”

“雖然被一貶再貶,但王昌齡麵對困難處境時,相對灑脫。”

“很少抱怨自己的處境,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這是王昌齡最後一次被貶,也是他最後上任的官職,在任七年後,他遇上了安史之亂。”

“長安陷落,玄宗出逃至蜀川。”

“不久,太子李亨就在靈武即位,尊玄宗太上皇,大赦天下。”

“王昌齡借機告老還鄉,在路經亳州時,卻被亳州刺史閭丘曉趁亂殺害,時年六十八歲。”

“亂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即使是朝廷命官,被殺害了,也無人追究。”

“這樣的結局,落在王昌齡的身上,實在是唏噓。”

“他曾經熱情地歌頌過這個偉大時代,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最後卻死於亂世的刀劍之下。”

“在某種意義上,王昌齡是跟隨著盛唐時代一起落幕的。”

李清照:大唐最霸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卻被一個宵小妄殺。

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

這一年王昌齡也已經五十九歲了,花甲之年。

因擔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亂,決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後,王昌齡便簡單收拾了行李。

然後立即出發,他一心想要早點回家,好麵見家人。

這麼多年貶謫生活,王昌齡許久沒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經亳州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此時張巡那邊告急,亳州刺史閭丘曉卻按兵不動。

一向不拘小節的王昌齡或許當著閭丘曉的麵大加議論,無所顧忌的指責閭丘曉貪生怕死。

這下子徹底激怒了性格向來桀驁不馴的閭丘曉,他決定給王昌齡一點顏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齡行李簡單,料定王昌齡必定是無詔歸家。

因而想要拿住這點,逼迫王昌齡低頭。

王昌齡能低頭也不至於屢次遭貶謫,氣的閭丘曉當即下令杖殺了王昌齡。

王昌齡在花甲之年,卻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殺。

明明還有幾天就可以見到心心念念的妻兒和母親了,但現在徹底回不去了。

可憐一代才子,居然死於貪生怕死之輩。

此時他的妻兒和母親或許也在滿心歡喜,算著日子等待王昌齡的回來,但等來的卻是王昌齡的死訊。

幾日後,王昌齡被杖殺的消息傳出。

得知消息的好友無不悲痛欲絕,紛紛為王昌齡鳴冤。

但閭丘曉卻以無詔歸家為由搪塞過去,想讓他們報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張鎬除外。

張鎬和閭丘曉同朝為官,對閭丘曉的為人也略有耳聞,也很快知道了內幕。

一代才子,死於宵小之手。

但此時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隨意處置一個大唐的官員,也不能立即王昌齡報仇。

但卻暗中發誓,遲早要為王昌齡討回公道。

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終為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在後世被評為七絕聖手,是因為他推動了七絕詩的成熟。

而王昌齡的詩作題材眾多,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

王昌齡的邊塞詩語句精煉,不過度渲染環境而注重邊塞與淨土的對比。

有時間軸上談古問今的大氣,詩句往往寫得卓然不群,離塵脫俗。

論氣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動人心弦。

如果王昌齡還能多活幾年,經曆整個安史之亂,或許有更加出彩的詩歌。

閭丘曉殺死了王昌齡的肉體,但王昌齡的詩歌卻跨越了時間。

如同永生花一樣,在文學界裡永不凋謝。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