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花賢班昭(1 / 1)

推荐阅读:

[]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才女。

推崇她的人稱她是女中孔夫子,反對她的人則稱她是女子之大賊。

連她自己都想不到,因為給女兒寫了一篇《女誡》,影響到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

這位著名的才女,並不是蔡文姬,而是班昭。

一位名人說過,認真的精神,可以活出精采的人生。

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中華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就是如此。

班昭的一生頗為傳奇,她博古通今,睿智聰慧,才學過人,懂取舍,知進退。

即便在波雲詭譎的皇宮,也能順風順水,安然無恙,堪稱品德俱優的古代女性之典範。

“公元45年,班昭出生於鹹陽聲名顯赫的班氏家族。”

“班氏一門文武英傑輩出,令世人高山仰止,驚歎不已。”

“班昭的姑奶奶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寵妃。”

“班昭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哥哥是史上有名的班固與班超。”

“在古代,一門三父子都是名人的並不多見。”

“而若是男性中又有女性來點綴,更是千載難逢。”

“如大名鼎鼎的宋代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世人津津樂道的千古美談。”

“然而蘇小妹卻是民間杜撰出來的虛構人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人物。”

“然而,班氏家族三父子與博學才女班昭,卻是名聲大噪且真實存在的曆史真實人物。”

“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學者,兩個哥哥也是曆史大名人。”

“哥哥班固是二十四史之一《漢書》的著作者,同時也是東漢文學家,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

“另一個哥哥班超是一位文武全才,還是東漢著名外交家和軍事家。”

“當時東漢被匈奴侵擾,匈奴人不斷掠奪漢朝的居民與牲口。”

“班超怒不可遏扔下手中的筆,從此投身軍營建功立業。”

“班超投軍後就立顯非凡軍事才能,被派往出使西域。”

“有一次,班超到達鄯善國。”

“鄯善王對他們噓寒問暖很是高興,但後來卻態度冷淡。”

“原來匈奴使者來了,鄯善王猶豫不決,很可能倒向匈奴。”

“於是班超果斷出擊,自己親率數十位壯士偷襲匈奴帳篷殺了匈奴使者。”

“鄯善王沒了後顧之憂,隻得倒向漢朝,可見班超是個有勇有謀之人。”

“班昭14歲時,已是一位才高貌美的才女了。”

“班昭嫁給了同郡的曹世叔為妻,婚後兩人相敬如賓。”

“但不幸的是,曹世叔英年早逝,隻留下班昭與兒子曹成兩人。”

“如此,班昭就成了一位年紀輕輕的寡婦。”

“在那樣的年代,女子是可以改嫁的,以求一個安穩生活。”

“但班昭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把精力放在了事業上以勤學鑽研。”

“班氏一門三父子與女兒班昭,可以說在中國曆史長河裡閃閃發光。”

“而班昭在父兄的熏陶以及自己的努力之下,更是成長為一代博學多才的傑出才女。”

“一個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會通達,內心也會通泰。”

“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這就是才女班昭的通透之處。”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班氏一門突然陷入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官司當中。”

蘇軾:四大才女,班昭才是真正的第一才女。

卓文君,班昭,蔡文姬和李清照四大才女,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從沒有真正確立過誰才是真正的第一。

但是依我之見,班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才女。

其一,品行氣節受世人讚歎。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一個郡的曹世叔,然而曹世叔卻英年早逝。

班昭就很守婦規,終生都沒有再嫁。

其二,文學才華出眾,仿照父親的北征賦寫了東征賦。

更有賦、頌、銘、書、諭等散文流傳於世,隻不過後來失傳了。

更是編著了《女誡》,倡導的女性觀念成為了婦女的行為準則。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編寫《漢書》。

《漢書》原本是班昭哥哥班固寫的,後因受牽連株殺而沒有寫完。

班昭花了十年時間,將班固未完成的和未整理的全部整理編寫好了。

而且用史學家的眼光來看,也挑不出和之前班固所寫文章的差異性。

寫史是一件極其繁瑣,且非知識淵博,功底紮實的人不可。

單獨一個人編寫史書的人,那得都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人才行。

其四,是第一個以非後宮皇族身份參與政事的女子。

因為漢和帝早崩,鄧太後垂簾聽政,經常以國事詢問班昭。

縱觀中華曆史,能單獨編寫史書的人也就寥寥幾人。

而且身為女子,創造了如此多的首例,而無人打破,堪稱天底下數一數二的奇女子。

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三人均是在文學上有不菲的造詣,但是在其他方麵沒有太大的成就。

所以綜合評價,班昭才是中華第一才女。

“班固繼承父誌續修《漢書》,沒想到被人向朝廷誣告私修國史而被投下大獄。”

“那時私修國史罪名很大,曾有人被誣告偽造圖讖而很快被處死了。”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班家上下十分緊張,都很擔心班固的安危。”

“遠在塞外的班超擔心哥哥被逼供而無法表達,就策馬趕赴洛陽向漢明帝伸冤。”

“這件事引起漢明帝的高度重視,特旨召見班超。”

“班超將班家父兄兩代辛苦修史幾十年及宣揚漢德意向告訴了漢明帝,鹹陽郡守也將查抄書籍送到京師。”

“漢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很是欣賞。”

“讚其書稿是一部奇作,下令釋放了班固,班氏這件官司得以暫告段落。”

“到了班超晚年,他仍然久居塞外。”

“年邁的班超十分思念故土,上書向朝廷請求回國,不料卻遭到了皇帝的拒絕。”

“班家在漢朝就隻有女兒班昭了,班昭就代兄上書漢和帝。”

“班昭在書裡闡明了哥哥班超剛出塞時立誌為國捐軀,在塞外多次身處困境九死一生,多虧陛下庇佑而活。”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與班超同在塞外的人早已作古。”

“而今班超年過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儘忠報國也已力不從心。”

“聽說古人十五從軍、六十還鄉,中間還有體息之時,因此冒死請求讓班超回國。”

“班超壯年時為國儘忠於沙漠,衰老時則被遺棄於荒野,這真是太可憐了。”

“班昭的這封奏書絲絲入扣,感人肺腑,深深打動了漢和帝。”

“終於班超才得已葉落歸根,在垂暮之年回到了故鄉。”

“一代沙場將軍一生為國,也是令人涕淚與敬佩不已。”

“班昭寫的這篇《為兄超求代疏》被後人頗為讚賞,千古流傳。”

“班昭的主要成就最突出的,便是整理並續寫完成了正史《漢書》。”

“《漢書》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的一部重要史籍,也是中國二十四史之一。”

“父親班彪作了《史記後傳》後因病去世,長子班固承父誌記述西漢一代的《漢書》,不料卻受牽連而冤死在了獄中。”

“如此《漢書》書稿散亂尚未完成,需要繼續修葺整理,否則就毀於曆史長河了。”

“父親與大哥班固都去世了,另一個哥哥班超又在塞外,如此續修《漢書》的重擔就落在了班昭身上。”

“漢和帝深知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才女,於是下詔讓班昭在當時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

“班昭其實早有願望繼承父兄遺誌續修《漢書》,於是便經年累月在藏書閣孜孜不倦閱讀大量史籍,整理校核父兄留下來的散亂篇章。”

“如此,一部記載了漢高祖元年到新朝王莽四年共230年的《漢書》完成了,總共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得以大功告成。”

“《漢書》雖經由四人之手完成,但即便有續寫也十分協調,可見班昭的確是古代女子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蔡文姬:相比於《漢書》,班昭最為出名的卻是《女誡》。

《女誡》整個文章,通篇的內容核心,就是所謂的三從四德。

三從指的是女子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

反正就是在不同的階段,女子必須跟從家裡管事的男人,不能自己獨自說了算。

四德則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反正整體就是說,女子不能太過張揚,必須要以男子為基礎。

好好照顧家庭,友善家人,輔佐丈夫一起把家庭經營的更好。

而在當時,當這篇文章正式流傳開之後,瞬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於這篇文章,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態度,其實都有自己的道理。

班昭當時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有其深意的。

作為一個才女,班昭在國學以及曆史研究方麵,都有著最頂尖的造詣。

所以,班昭看待很多問題的視角,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利益尺度,而是直接觸碰到了問題的本質。

在班昭看來,當時東漢天災不斷,國家越來越困難。

班昭倒是不信那些神鬼誌怪類的內容,不相信是因為鄧太後掌權,所以天災才會忽然變多。

但班昭同時也認為,鄧太後過長時間掌權,對國家確實沒好處。

究其原因,這涉及到一個男女分工的問題。

在生產條件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產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說很多重體力勞作,女性是有明顯弱勢的。

這些勞作,基本上隻能由男性來完成。

然後女性和男性組成家庭,以家庭的方式生活。

然後男性從事重體力工作,女性負責從事家庭勞動。

長久以來,世人一直都覺得男女分工很正常。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這個默認的現象,逐漸開始被打破了。

因為到了東漢時期,多次出現外戚乾政現象。

甚至在班昭這個時代,還出現了鄧太後以女君的身份,全麵控製國家的情況。

這種外戚乾政的現象,直接導致了一個關鍵問題出現。

那就是女性,能不能和男子享受完全平等的政治地位。

但是因為男女雙方生產不同,如果強行要求男女平等,社會就會混亂。

然後國家就會崩潰,而這個結果無疑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

簡單來說,如果外戚繼續乾政,女性長時間把持最高權力,會導致社會中下層普遍開始學習。

而當社會中下層的女性,開始學習鄧太後,想要掌握家庭的最高控製權。

而爭奪社會主導權,這幾乎是人的本能。

那麼接下來,社會上一定會出現大規模的男女對立情況。

再之後,家庭這種組織模式,會被大家質疑。

一旦大部分中下層的社會家庭都出問題,那麼國家就會出大問題,繼而逐漸崩潰。

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班昭才會開始寫《女誡》這篇文章。

當然,班昭的本意,也是想借此規勸其他女子,尤其是鄧太後。

注意社會分工,尊重社會傳統,儘量保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

因為隻有這個基本模式存在,國家接下來才能長期穩定,不會再一次出現混亂的局麵。

班昭寫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好意,從來就沒想過要束縛後世的女性。

但問題是,當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就由不得班昭了。

“《漢書》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一經問世,很多人並不通曉。”

“於是當時許多學者都拜在班昭的門下,向她學習,接受她的輔導。”

“漢和帝還數次宣班昭進宮,讓皇後妃嬪們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學經典、天文算術、詩詞曲賦等。”

“為此,班昭聲名大振,被皇帝與後妃們尊為曹大家。”

“而每有外邦進獻,皇帝也會讓博學多才的班昭吟詩作賦。”

“然而,班昭雖是一位博學傑出的才女。”

“但因其處於封建禮教森嚴的曆史背景之下,被封建思想毒害頗深。”

“因而成長起來的班昭,也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德育女教師。”

“班昭除教授後宮妃嬪學習儒學外,也為規範她們日常行為著《女誡》。”

“其間規定了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等七章封建教條,可以說影響了中國婦女千餘年。”

“其實班昭著《女誡》原是教導班家女兒的私教書,不料被京城世家瘋傳,不久風靡全國。”

“或許是當時社會需要規範對女子言行,為此正好迎合市場之需,而班昭也為此飽受爭議。”

“班昭不僅是一位博學高才的傑出女史家,還是詩詞曲賦等的大家。”

“她不僅編撰了《漢書》,還著有賦、頌、銘、書、論等著作。”

“班昭在晚年時,也很受朝廷的器重。”

“漢和帝在班昭哥哥班超死後就去世了,由於新皇帝還小,鄧太後便臨朝稱製。”

“由於賞識班昭的才華,將班昭召進宮參政。”

“而每遇不決之事,鄧太後都要問計於班昭。”

“班昭隻得奉命參政,為鄧太後出了不少力。”

“為此,班昭的兒子曹成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

“在漢朝,能夠被拜相封侯的。”

“除非是此人立下了汗馬功勞,否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朝廷對女傑班昭有多器重。”

“公元120年,一代博學多才的年逾古稀的女史學家班昭溘然長逝,走過了傳奇而非凡的一生,終年75歲。”

“鄧太後得知後,對班昭給予了高規格禮葬。”

“並親自為自己多年的老師著一身素服哀悼,眉眼之間難掩哀痛之色。”

“又派使者監護喪事,還在其死後給予了應得的榮譽。”

“能夠得到當時實際掌權者的最高禮遇,一代傑出才女班昭,也算死而無憾,流芳百世了。”

“班昭的一生,精彩而傳奇,聰穎而睿智。”

“她雖身為女兒身,卻懂得取舍。”

“雖早年守寡,卻甘守清苦。”

“孜孜不倦續寫輝煌巨著,為當世及後世人敬仰而千古流芳。”

“她身為班家女兒,念及手足情,行事謹慎。”

“言辭間藏睿智委婉卻不乏鋒芒,最終令兄長葉落歸根回歸故鄉。”

“她為皇帝後妃師,卻懂分寸,通明事理,而不恃寵生驕。”

“因而在波雲詭譎的皇宮深受器重,最終安全無虞。”

“一個人活得清醒,活得通透,才足以不枉此生。”

“一代史學才女班昭即是如此,她的事跡將永遠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裡熠熠閃光。”

楊玉環:一代才女班昭,因為一篇《女戒》毀譽參半。

班昭以太後老師的身份,直接參與國家朝政的決策。

當時的班昭,已經幾乎成了一位女子宰相,影響力極大。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隨著這篇《女誡》的流傳,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尤其是文章本身,更是讓當時整個世家大族都開始激烈討論了起來。

這篇《女誡》的核心內容,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三從四德四個字。

支持這篇文章的人認為,這是一篇千古奇聞,堪稱女性讀物的四書五經。

寫這篇文章的班昭,以後就應該被尊為女聖人。

以後所有女子,都應該按照這篇文章的要求來做事。

而反對這篇文章的人則認為,這就是一篇垃圾,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而且,裡麵提到的各種道德觀念,也完全站不住腳。

如果讓這篇文章徹底流傳開來,很容易會荼毒天下女性,貽害無窮。

因為這兩種觀點過於對立,而且雙方都堅持己見,誰也不肯妥協。

所以很快,一場圍繞著這篇文章的大討論,就開始迅速席卷整個東漢。

而作為這篇文章的作者,班昭更是成了爭論的焦點。

其實從班昭所處的曆史背景來分析,這篇《女戒》並沒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女戒》這篇文章,是班昭在晚年時期為世家女子和宮中貴人所作。

當時班昭已經身患重病了,而族中的女子們也都快到了適婚的年紀。

班昭害怕她們不懂禮節,在婚後失了夫家的麵子,辱沒了娘家的顏麵,於是便寫了《女戒》這篇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班昭想通過《女戒》這篇文章矯正當時的風氣。

因為當時班昭發現漢朝皇室中已有女子乾預朝政,外戚也有了擅權的苗頭。

班昭便決定曲線救國,想通過寫文章的方式來避免這種局麵,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隨著這篇文章逐漸流傳,相關爭論越來越大,事情很快就脫離了班昭的控製。

諷刺的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彆人,正是鄧太後。

鄧太後和班昭亦師亦友,兩人的關係沒得說。

但從文章本身來看,如果鄧太後認可班昭這篇文章。

那就意味著她現在掌權是不合法的,必須馬上放棄權力,把一切都交給小皇帝來打理。

這個結果,顯然是鄧太後無法接受的。

除了對權力的執著之外,更重要的是,鄧太後很清楚一點。

一旦現在放棄權力,由小皇帝接班,接下來國家一定會出大問題。

因為當時在位的小皇帝年齡太小,根本就無法應對天災頻發的狀況。

所以最後,在班昭寫完《女誡》不到一年之後,鄧太後下令將班昭的兒子調離京城。

同時,按照班昭自己的理論,夫死從子,班昭就必須跟著自己的兒子一起上任。

就這樣,班昭離開了京城,徹底脫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既算是一種貶黜,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至少,班昭擺脫了輿論漩渦的中心後又活了七八年,最後高齡善終了。

在得知班昭去世之後,鄧太後更是親自身穿素服為其哀悼。

顯然,在鄧太後眼裡,早已將班昭當成了自己至親的長輩。

但同時立場不同,又注定鄧太後無法接受班昭寫出來的這些道理。

然而鄧太後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所引發的風波,並沒有隨著班昭的離開而結束。

此後,大家的爭論雖然暫時擱置,但雙方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依然沒有妥協。

而在後來的很多年裡,很多支持這篇文章的人,逐漸把這篇《女誡》捧上了天。

再之後,這篇文章,就真的成了無數女子的道德規範。

而裡麵主張的三從四德思想,嚴重禁錮了後世的女性。

至於說後世大家拿著三從四德,去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真的是班昭始料未及的。

不過是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借助班昭的這篇文章,來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也不能怪到班昭的頭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