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理聖朱熹(1 / 1)

推荐阅读:

[]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中國教育史上如果說孔子是老大的話,隻有朱熹誰敢稱老二。

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儒學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是惟一一個不是孔聖人親傳的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

他融合儒釋道三教,並加以時代的改造和創新。

集宋代新儒學之大成,對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實在太大了,三朝都把他的儒學思想奉為官方哲學。

比如說朱熹提出的四書,每次科考都是從這四本書裡麵找考點。

以至於天下讀書人的思想都被這四本書禁錮了,直到清代溥儀退位才廢除。

“朱熹生於公元1130年,字元晦。”

“父親朱鬆學識淵博,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封粵國公。”

“有著家學淵源的朱熹五歲時,便能誦讀《孝經》。”

“六歲和小朋友一起遊玩時,在沙洲上劃出八卦圖形,向父親問尋天地之事。”

“可見有大作為之人,其童年時就異於常人。”

“然而,朱熹的幸福拐點在十四歲時到來了。”

“這一年,因父親極力反對權相秦檜主張的宋金議和,遭貶後轉任江西饒州知州。”

“也許是憋氣窩火,再或者是其他陰暗勢力的原因,還未到任就病逝了。”

“幸運的是,朱鬆臨終前把朱熹托付給幾位極有才華的好友教育和撫養。”

“公元1147年,時年十八歲的朱熹在鄉試中考取了貢生。”

“第二年,朱熹進京參加科舉,賜同進士出身。”

“名次雖然不是很理想,但從曆史的結果來看。”

“人生真正有大成就的往往都不是書本成績名次最靠前的,從朱熹的人生結果來說似乎也是如此。”

“公元1151年,時年二十二歲的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縣主簿一職。”

“年輕氣盛,剛毅忠貞的他一到任,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針對當地的腐敗風氣,提出了治理方法。”

“持正守拙的朱熹對渾濁的官場自是很難接受,毅然辭官而去。”

“而後拜承襲了二程洛學正統的李侗為師,由此奠定了朱熹後來學說的基礎。”

“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以需多休養為由。”

“因趙構無生育能力,傳位給養子趙昚,史稱宋孝宗。”

“宋孝宗在繼帝位的前一年,金帝完顏亮就撕毀和議舉兵南侵。”

“在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的情況下,時年三十五歲的宋孝宗就曾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

“因此,宋孝宗從骨子裡是一個主戰派。”

“因而在繼位後第二個月,就頒布手諭。”

“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複河山的大計。”

“公元1163年五月,宋孝宗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

王陽明:作為孔子之後第一儒,素有朱子之稱的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唯一一個非孔子親傳弟子,卻享祀孔廟的儒者。

朱熹繼承並發揚了以往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龐大的儒學體係。

理與氣的關係,格物致知,三綱五常都是其核心思想。

身為一代大儒,朱熹有著治天下的偉大抱負。

所提出的重要理論思想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儒家的倫理道德體係,更是具備著敏銳的見解,對後世影響深遠。

理和氣作為貫穿朱熹哲學的核心主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複雜的關係。

朱熹繼承了前人思想中的理氣觀念,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賦予理氣不同的性質和地位。

在朱熹看來,世間萬物的形成與發展都以同一的理為規律。

理是萬物存在的內在規定,而氣則運動流行以發育萬物。

理為本體,理氣不離,理先氣後。

朱熹認為理是形而上的,具有純粹的至上性,但朱熹同時還賦予了理太虛的作用。

這既加強了理氣和萬物的聯係,更鞏固了理的本體地位。

朱熹所闡述的理是形而上的,遠早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其認為理是事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也是倫理道德層麵的基本準則。

總結來說,朱子的理學體係,博采眾家之長。

以理為本體,氣為從屬,理氣共同構成現實的真實世界。

格物致知也是朱熹理學思想的主要範疇之一,但由於當時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具有兩麵性,對宋朝及元明兩代有著深遠影響。

格物致知最早出現於儒家經典《大學》中,一直以來深受理學家們的重視。

朱熹對格物致知進行了全麵的闡釋,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萬事萬物。

也就是說要想獲得知識,首先要接觸事物並深入研究它的原理。

朱熹認為致知和格物之間的關係都是彼此統一,它們是同一件事的兩個不同論述方式。

格物致知的最終目標是探究事物的真理,直到儘頭。

也正因如此,朱熹的格物致知將世間萬物整合成同一個真理。

這種提倡學無止境,修身養性的儒家理論對明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綱五常,是儒家政治觀念的代名詞。

三綱五常為朱熹所認可,但提及次數較少,因而其地位並不高。

三綱思想萌芽於先秦時期,由董仲舒明確提出並進行初步認證。

朱熹對三綱五常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朱熹認為五常是本,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三綱五常,三綱與五常不可分割。

眾所周知,承認世間萬物參差不齊是儒家的一大特點。

但朱熹的三綱五常顯然有著個人特色,所承認的尊卑是限於特定角色。

如果脫離這一界限,並不能淩駕於他人之上。

“朱熹應詔入宮,因對當時崇佛賞仙的風氣甚是痛恨,由此上書斥責這一現象。”

“北伐的宋軍雖然在開始的一個月裡,取得了恢複多地的成績。”

“但而後在金兵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以至北伐受阻。”

“在撤兵時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

“結果是再次提出了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這樣的結果在主戰派看來自是無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書反對和議。”

“同時建議宋孝宗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

“但宰相湯思退主張和議,沒有采納朱熹的抗金主張。”

“也許是宋孝宗為了平和朝臣之間的關係,升任朱熹為國子監武學博士。”

“朱熹卻來了個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

“掛靴而去的朱熹開始醉心對程顥、程頤著作的重讀,從全新角度進行思考。”

“後人評價其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十分深遠,標誌著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

“而後雖然在仕途上也時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

“晚年時,甚至被卷入了史稱慶元黨禁的事件。”

“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後,和父皇有矛盾的宋光宗裝病不主持葬禮。”

“以時任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為首策劃發動了宮廷政變,擁立光宗之子趙擴繼位,史稱宋寧宗。”

“於是,宋光宗被迫成為了太上皇。”

“而同時參與此事的宮廷內臣韓侂胄因有功,要求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趙汝愚封他為節度使。”

“結果遭到了趙汝愚的反對,由此二人之間結下了怨恨。”

“對於朱熹來說該他時來運轉的是,趙汝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學之人。”

“因此把朱熹從外地調至京城臨安任侍講,也就是做宋寧宗的老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的朱熹還真是騰達了。”

“但好景不長,敵方的韓侂胄暗中發力。”

“讓諫官上書宋寧宗,趙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於社稷。”

“如此幾次後,趙汝愚最後竟遭貶官外放,不久後暴病去世。”

朱棣:朱熹一生辭官27次,其實都怪南宋朝廷太軟弱。

無論是朱熹的生父還是義父,他們的言傳身教都讓朱熹從小就培育了愛國情懷。

所以,朱熹在儒家功底日漸深厚的同時,也越來越堅定了抗金思想。

因為朱熹的親生父親,就是因為反對議和而被貶官,隨後抑鬱而終。

朱熹的義父劉子羽,也曾經是南宋一名抗金名將。

因為多次反對秦檜投降而遭到打擊,最後辭官。

朱熹19歲那年考中了進士,從此進入了南宋的官場。

當時隻是一個九品小官,但是在外名聲響亮,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

於是宋高宗召見朱熹進京麵聖,但朱熹稱病辭了。

後來,朱熹拜在理學家李侗的門下,過了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

宋高宗禪位,掌權後的宋孝宗的治國方針與前人不同。

宋孝宗希望一改過去對金兵的軟弱態度廣開言路,於是朱熹就上書請求入京見聖。

朱熹對皇帝強調抗擊金軍是唯一出路,但是新皇帝卻依然向金兵俯首稱臣,割地賠款。

失望之餘,朱熹又一次辭官而退。

後來,朱熹被各方舉薦,宋孝宗想讓他入京為官。

但朱熹以母親逝世,守孝三年未終而辭退。

三年之後,朱熹的丁憂期滿。

朝廷又一次派人召見,但朱熹以俸祿太低為理由辭官。

此後朱熹又拒絕了幾次朝廷的邀約,但實在怕彆人心生閒話,於是就勉強接受了宋孝宗提拔他為秘書郎的命令。

但朱熹沒過多久又請辭退,回鄉教書育人去了。

朱熹一生當中辭官27次,其中一次不退,再辭一次。

甚至假借生病為理由,也要辭官。

就這樣,朱熹在南宋的官場中沉浮進退了50年。

因為多次辭官,朱熹從政的時間斷斷續續。

但也有二十年之久,在官場上也做了許多為國為民的大事。

朱熹辭官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德不配位,或者沒有治國能力和理想。

與之相反,朱熹擁有濃厚的愛國情懷。

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抗擊金軍,國家富強。

但那時的統治者是南宋軟弱的皇帝,與朱熹的觀點並不一樣。

南宋的朝廷麵對金朝大軍,屈辱忍讓。

甚至在金軍一舉入侵的時候,換個都城,繼續安逸的生活。

對於軟弱的朝廷,朱熹有深厚的失望。

於是朱熹再也不想與這朝廷有任何的牽扯,他看不慣政治場上的一片腐朽。

於是朱熹另辟蹊徑,用一生的經曆來著書育人,並且潛心改造儒學。

從朱熹的一生中,他看到了一個為國為民的愛國者。

朱熹的一生可以與當時的社會同流合汙,可以擁有榮華富貴。

但卻不願沉淪在黑暗中,於是多次辭官歸隱。

但又因為自己的才華,多次被旁邊人舉薦。

雖然南宋的命運最後讓人惋惜,但朱熹的這種愛國精神卻始終影響著世人。

“由於朱熹是趙汝愚引薦入朝的,因此上位後的韓侂胄首先打擊的對象便是朱熹。”

“凡與他意見不合者都被稱為道學之人,而後竟發展到隻要是給趙朱二人說情辯護的一律以道學的罪名打成逆黨。”

“斥道學為偽學,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

“為了避開權臣韓侂胄的逆黨之禍,朱熹和一乾好友來到了黎川縣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所作的一首詩文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態度。”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這一事實,比喻一個人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然而,這樣一個道學家在晚年卻被人說成是偽君子。”

“公元1196年,監察禦史彈劾朱熹罪狀時。”

“除了給朱熹帶上不敬朝廷的帽子之外,更有殺傷力的是說朱熹在為人的作風上有相當大的問題。”

“一是,朱熹取尼姑為寵妾。”

“二是兒子已經死了,在沒有外來原因下兒媳竟然還懷孕了。”

“從這兩個事件的本身來分析,朱熹是絕對不會做的。”

“但當時朝廷對此案件發布的信息是,朱熹已經承認自己上述的數條罪狀,而且還說要悔過自新。”

“如此一來,朱熹是一個偽君子。”

“所宣揚的以存天理滅人欲為綱領的理學,那壓根就是偽學。”

“公元1200年,時年七十一歲的朱熹在經曆了多年的慶元黨禁運動中病逝。”

“雖然有反道學的當權者壓製,但參加葬禮的仍有千餘人之眾。”

“不久後,韓侂胄在和李皇後一黨爭權時逐漸失利,對朱熹等人也有了平反。”

“公元1207年,韓侂胄一黨徹底失敗後被殺。”

“朱熹進一步得到了平反,贈太師,追封徽國公。”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後來的元、明、清三朝影響極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之人,也被譽為中華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崇禎:朱熹麵對彈劾為什麼不抗爭,這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監察禦史彈劾帝師朱熹,列出十大罪狀,其中的內容令人瞠目結舌。

有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等罪名,甚至還有納尼姑為妾等緋聞。

一石激起千層浪,唾沫星子幾乎要把朱熹淹死。

吐槽的人,說朱熹假道學。

拆台的人,罵朱熹偽君子。

落井下石的人,痛斥朱熹傷風敗俗。

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一條,是朱熹為老不尊。

兒子去世,寡居的兒媳婦卻意外懷孕了,有翁媳扒灰的嫌疑。

還有說朱熹在外做官期間,貪色好淫。

引誘兩個尼姑納為小妾,經常帶在身邊招搖過市。

由此監察禦史建議宋寧宗,為嚴肅國法政紀,將朱熹斬首示眾。

當時,外戚韓侂胄把持朝政。

這次所謂的彈劾朱熹案,僅僅是韓侂胄導演慶元黨案大戲的一個縮影。

兩個派彆為了權力之爭,進行個人攻擊。

通過反對偽學,除掉政治對手權臣趙汝愚。

韓侂胄最終贏得勝利,宋寧宗準奏,詔令趙汝愚貶到永州。

朱熹罷官回鄉,同時嚴禁傳播道學。

將傳播者視為偽學逆黨,受牽連者有數十人。

事件發生之後,朱熹給皇帝的奏章中,承認了一係列罪狀,而且還說要改過自新。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朱熹的所謂罪狀。

其實是韓侂胄一夥人捕風捉影,故意栽贓陷害。

朱熹晚年為躲避政敵陷害,離開家鄉,隱居在一處寺廟。

為後世所不解的是,朱熹為何沒有申辯,為何要承認罪狀。

如果此事屬於無中生有,為韓侂胄捕風捉影,捏造的緋聞。

那麼,朱熹為何要上表主動承認呢。

如果說是迫於皇權,為保命之舉,才出此下策。

但這似乎又與朱熹的行事風格,以及秉持的儒家思想大相徑庭。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朱熹抑鬱而終後,朝廷嚴禁士大夫前往祭奠。

可是本是朱熹政敵韓侂胄的學生,愛國詩人辛棄疾卻不遠千裡前往祭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