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深吸一口氣,隨即又吐出。
往複幾次,波蕩起伏的心境終於歸於平穩。
周瑜此刻不解的看向劉邈,見劉邈始終不動如山,便明白今日之事,終究是讓劉邈成了那個贏家!
“劉使君先與陸氏結喜,得了陸康還有江東士人的支持。如今又來此處,想要接收烏程侯舊部。”
“如此圖謀,所求必然甚遠!”
“卻不知,劉使君的大誌是什麼?難道真的是想要效仿光武皇帝一般,於亂世崛起,平定天下嗎?”
劉邈沒有正麵回答。
“公瑾以為,光武皇帝再造大漢,僅僅是因為他想要平定天下嗎?”
周瑜眉頭緊鎖:“劉使君何意?”
“光武皇帝起兵時,當時天下早已紛亂不堪。”
“若隻圖名利,其兄齊武王縯先於光武皇帝起兵,時人都以縯為首領,而非尊崇光武皇帝。”
“倘若光武皇帝當真隻是以一己私欲做事,那當年齊武與光武,不過又如今日袁家兄弟一般無二!公瑾難道不這樣認為嗎?”
周瑜不敢和劉邈一般大膽,去分析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動機,隻能再度追問:“劉使君究竟何意?”
劉邈手指窗外——
“如今諸侯各相紛爭,百姓流離失所,公瑾卻問我為何想要圖謀大事?”
“我那日在陸忠義的宴席上曾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殊不知卻還有下一句!”
劉邈難得認真——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如今四邊蠻夷不寧,中原諸侯又互相攻伐,常常是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哪怕是目不識丁之輩,見這瘡痍下場猶會心裡戚戚!今日公瑾卻問我為何圖謀此事?”
劉邈說這話的時候,儼然是動了真火!
他沒有想到周瑜竟然會問他這樣的問題!問他為何要謀劃這些事情?
倘若袁術真是雄主,劉邈又何須此身,行於刀鋒之上,暗中謀劃大業?
劉邈難道不知道,找個世外桃源,然後憑借劉氏宗親的名頭忽悠幾房大戶人家的女兒與自己和孫滿堂,優哉遊哉嗎?
彆說是袁術。
但凡袁紹、曹操、劉表、劉備、孫策、孫權當中任何一人能夠成就大業,終結亂世,劉邈都會為其鞠躬儘瘁,贏得生前身後之名!
袁紹外寬內忌。
曹操疑心太重。
劉表進取不足。
劉備意氣用事。
孫策自大輕敵。
孫權不提也罷!
若非如此,天下與我劉仲山又有何加焉?
周瑜被劉邈突然的怒氣驚到,同時也震撼於劉邈所言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時之間,愧疚之情竟是油然而生!
是啊!
如今天下紛亂,百姓民不聊生!
若是有能力平定亂世,自當不惜此身,何念為何如此?
同時周瑜愧疚之後,又是有些欣喜。
今日自劉邈踏進這個門起,他就沒看清過劉邈。
如今劉邈慷慨激昂的一番話,雖然讓他羞愧,卻也讓周瑜知道,劉邈果非常人也!
而且如今話已經說開,周瑜也再無任顧忌。
“如此說來,劉使君是衝著兵馬來的?”
“一半一半,主要是你周公瑾還有伯符。”
“既然如此,使君也並無迎娶夫人之心?”
劉邈不說話了……
周瑜:???
“嗬。”
劉邈斜眼瞥了周瑜一眼。
一碼歸一碼!
孫策和周瑜,這兩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燈!
尤其是孫策。
如果不能成為孫策的父親,誰知道孫策會不會另起爐灶?
要知道袁術那老小子雖然對百姓殘暴了些,但對孫策那可是真的沒話說,完全就是親如父子!結果孫策還不是說反就反……
所以此刻劉邈又恢複成了之前那副樣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而且此事畢竟也已經和後將軍說過,後將軍此時也需要我與陸忠義在廬江弄出些動靜,好助他入主淮南……公瑾你也不想壞了後將軍的大計,讓後將軍誤會吧?”
無恥!
厚顏無恥!!!
周瑜沒想到,自己與劉邈都將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劉邈還是要執意如此!
“劉使君,可真是……唉!”
周瑜明白,劉邈可不是那種隨便說上兩句真心話就能推心置腹的人……也是,倘若劉邈真的那般天真,那周瑜反倒還會看不起劉邈,認為劉邈遲早被人戲耍致死。
所以周瑜隻能迂回行事——
“劉使君也知道,大漢以忠孝治國。”
“烏程侯如今畢竟剛剛去世,如何能這個時候與劉使君完婚?”
“不知劉使君能不能等待三年,待夫人與伯符為烏程侯守孝結束,再謀此事?”
出乎周瑜意料的是,劉邈竟然立即點頭同意下來:“當然可以!”
劉邈沒有絲毫猶豫:“吾亦沒有讓夫人和伯符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
“隻是今日,卻要將這婚期定下,白紙黑字都寫清楚!”
周瑜嘴角抽搐:“如此,恐怕對劉使君名聲有損。”
人家丈夫剛死就上門定下婚約,屬實是有點逆天了!
不過周瑜這話剛說出口,就馬上苦笑,自己替自己回答了此問。
“若劉使君真的在乎這點虛名,今日恐怕也不會上門了。”
周瑜滿臉惆悵:“隻是如此,卻不知如何與伯符言及?”
“使君也知道,伯符性子剛烈,知曉此事後恐怕會以為自己受辱,壞了使君大計!”
劉邈卻不以為然,根本沒有當成個事情,甚至有些嬉皮笑臉。
“既然如此,那就全靠公瑾了!”
“畢竟,公瑾才是將來吾麾下統領兵馬的大都督,這種事情哪裡輪得著我出麵呢?”
倘若真如劉邈所言,將來就算得到孫堅舊部,那統領他們之人也是周瑜。
換句話說,此事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周瑜,而非他劉邈。
既然如此,擺平孫策的事情,難道還不該是周瑜出麵嗎?
周瑜嘴角再度抽搐。
劉使君……果真有高祖之風!
————
注1:
性勤於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後漢書·光武帝紀》